1、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 、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 ,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 ,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
2、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 1 月 1 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 ,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
3、,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
4、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 元旦民俗桃符:亦名“桃板” 。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宋王安石元日诗: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 ”版,同板。 小挂千: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 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
6、丝之上。为古代“人胜” 、宋代“闹蛾”之遗。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 ”原注:“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 年糕: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 。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
7、,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按:吴人所制“糕元宝” ,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亦称“辛盘” 。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 ”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
8、是也。 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 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 ”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 糯花米: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 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 拜年: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
9、、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 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 ”清顾
10、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 ”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 ,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 ,瓜子谓瓜瓞绵绵 ,糖块谓甜甜密密 ,黑枣谓早早发财 (或早娶新娘 、 早生贵子 )橘子谓走大局等等。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 立春
1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正月初,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日。是一年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标志春节的肇始。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先秦至汉,此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车旗幡帻皆为青色。郡国亦如之,并陈列土牛以示民节令早晚,寓重农之意。晋代以下,更有食春盘、帖“宜春”字,剪彩燕、宫中赐群臣彩胜、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民俗打春牛:亦称“鞭春” 、 “打春” 。
12、自汉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统治者除举行盛大迎春典礼外,有陈列土牛模型,以示时令的习俗。汉以下各代沿之。宋代时,自京都至各州县,于立春日,俱于衙前陈列土牛、耕犁,设坛以祭先农神。主管官吏,届时皆各持彩杖鞭牛三下,表示奖劝农耕之意,称为“吏春” 。此俗大约起于南朝。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某些地方,所打春牛也有用黍杆为骨架,而以纸糊成,施以彩绘者。此风习表示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与对丰收的祈望。 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隋书.礼仪志二:“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 ”宋孟
13、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通州 太守迎春于东邻,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永丰县 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部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蔡云吴歈云:
14、“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球。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 春饼: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江南所制,不同于北方。清代时,春饼用白面为外皮,圆薄平匀,内包菜丝,卷成圆筒形,以油炸成黄脆,食之。今其俗犹普遍存在,称为“春卷” ,有甜、咸等不同馅心。 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清顾录清嘉录.正月.春饼:“春前一月,门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餽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 ”又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馋嚼味融融.” 春盘:唐宋以后,立春
15、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罗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 。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汉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 ”唐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宋史.礼志:“立春赐春盘。 ”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
16、贶。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罗卜,名曰咬春。 ” 春幡:也称“春幡胜” 、 “幡胜” 。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 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 ”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宋辛弃
17、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岁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 帖子 5220 精华 52 积分 1247 名誉 339 点 金币 1570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220 在线时间 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16 最后登录 2008-10-25 查看详细资料引用 回复 TOP 人日及彩胜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名“人日” ,原因不可考。或传说这一天为人类的诞生日,故称。旧时有登山、饮酒、
18、剪贴彩胜,食菜羮和煎饼的风俗。民间又传说这一天“老鼠娶亲” ,晚上禁点灯烛。据记载,此节日当起于晋代以前。晋董勋问礼俗:“正月 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南朝梁宗懔荆禁岁时记:“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注“剪彩人者,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 ,未知所出。 ”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注引寿阳记:“越伯会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至元日、人日.乃于楼上作
19、乐,楼下男女盛饰,游看作乐。 ”宋苏辙踏青诗序:“眉州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人日:“七日,俗谓人七日。民间忌点灯,为鼠娶妇。 ”又“人日采七种菜,和米粉食之,曰七宝羮。 ” 彩胜:亦称“华(花)胜” 、 “彩花” 。 古代立春日和人日(正月初七) ,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 。胜,妇女头饰。剪成小包括通草和红绒的制品。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馈送。此俗肇端于汉、晋。至唐宋时,皇帝于节日颁赐臣下,以示庆贺。此后遂成为装点节气令的一般饰物。晋傅咸燕赋
20、:“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注:“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夫人典诫 。 ”又:“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 ”元张宪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 元宵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 ,以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 。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 、 “元夕” 。此
21、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 ,至十八日止,称“落灯” 。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 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
22、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 ”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 ”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 、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 元宵民俗灯市: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 。后世相同,直至近代。宋周密武林旧
23、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 。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殊,难以枚举。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清符曾上元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
24、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参阅清嘉录.正月.灯市 。 闹蛾:亦称“夜蛾” 、 “蛾儿” 。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 “闹嚷嚷”即其遗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 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
25、时的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 走百病: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 ,又称“走桥” 。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
26、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 团:本写作“糰”等。一种以糯米粉做成的食品。入水煮者,称水团或汤团,多于新年及元宵日食之。亦有蒸熟者。多有馅。唐代为端午节食品。今称大而干的为团,小而汤煮的为圆子。团,盖取其形圆之义。唐韦巨源食谱中有“玉露团” 、 “如意团” 。至宋代杭州水团、糍团等名色。后世沿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每到端午节
27、,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 ”宋吴氏中馈录:“煮沙团方:沙糖入赤豆或绿豆沙,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 ”清袁枚随园食单:“罗卜汤团,水粉汤团。”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青团烤熟藕:“市上卖青团、烤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 汤圆:民间食品。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 。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 ) 。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或称汤团。南宋都城杭州已有专卖圆子的店铺,张家元子铺最有名。系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亦有不包馅,如今之酒酿圆子等。宋朱淑真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宋吴自枚梦梁录.荤素从食店:“又为粉食店,专卖山
28、药元子、真珠元子。 ”清袁枚随园食单.点心.水粉汤团:“用水粉和作汤团,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汤圆:“周必大朋元宵浮圆子诗,朱淑真有圆子诗,是元宵汤圆之名,古已有之矣。今人捏馅作小块,入糯米粉滚之,再湿再滚,大小合宜而止,曰元宵。以水和糯米粉,擘块,实以馅包之,曰汤圆。古人作此,当亦不外此二法也。 ”清王誉昌崇祯宫词:“饮醇食德宽如海,那为牢丸计一丝。 ”自注:“段成式(记)食品,有汤中牢丸 。一日帝谕买元宵来,即粉团也。所司随进一
29、碗,帝问其价,一曰一贯钱 。帝笑曰: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仍谕准给一贯,所司凛凛者累日。 ” 送穷,社日,挑菜,花朝送穷:农历正月的最后一日(二十九或三十日) ,夜无月,称为晦日。民间相传,于此日,弃破衣于巷,祭“穷神” ,号曰“送穷” 。表示了古代人民希望摆脱贫困,生活富裕的愿望。此俗产生于唐以前。 天中记卷四引岁时记:“高阳氏(即传说中的帝王颛顼)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唐韩愈送穷文注引唐四时宝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 ”唐姚合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
30、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 社日: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才有春、秋二社日。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神。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其俗起于先秦。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 ”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注引郑玄曰:“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 ”北史.李士谦传:“士谦宗族豪盛,二社会宴,饮醉喧哗。 ”参
31、见“春社” 、 “秋社 “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 ;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礼记.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 ”唐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
32、挑菜:宋代风俗。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 ”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月 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清端木国湖沙湾放船诗:“时节刚逢挑菜好,女儿多见采茶忙。 ” 花朝:亦称“百花生日” 。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 ,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
33、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这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宋吴自枚梦梁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渝勤劬,奉行虔恪。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槃胜会,罗列幡幢,种种香花异果供养,挂名贤书画,设珍
34、异玩具,庄严道场,观乾纷集,竟日不绝。 ”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诚斋诗话:南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宣府志: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昆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 ”又:“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锈,尚劳点缀贺花神。 ” 上巳及民俗上巳:古代节日。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起于上古,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于祓禊外,并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流觞,亦称“流杯” ,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
35、。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后世上巳日,民间有戴荠菜花、挑荠 、听蛙鸣等习俗。 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于絜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为大絜。 ”刘昭注:“谓之禊也。 ”续齐谐记:“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 ”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晋王羲之兰亭诗序:“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北齐刑邵三日华林园公宴诗:“方筵罗玉俎,激水漾金巵。 ”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形容此景,
36、至今令人爱慕。 ”后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参见“祓禊” 。 祓禊: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发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 ”汉应劭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
37、上盥洁之也。”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刘孝标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汉至唐代,赋咏极多,如东汉笃、 祓禊赋 、晋张协洛禊赋 、隋卢思道上巳禊饮诗 、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皆写此事。 挑荠: 挑摘野地生长的荠菜。多由妇女儿童进行,城市家庭食此尝新,农家以此节省园蔬和卖钱。一般在春季上巳(三月初三)日前后挑取。民间又流传此日为荠菜花生日。有在社台上放荠菜花,谓可驱虫蚁,及戴荠菜花之俗。源于宋代。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
38、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 ”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野菜花:“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社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称亮眼花。 ”南京民谚:“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 寒食及民俗寒食:自古山西太原、雁门一带,从冬至起有断火一百五日之俗(亦有断火一月者) ,在此期内,民间只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臣介子推被焚死之事。至东汉时,周举、曹操明令禁止,乃改为三日。魏晋以下, “寒食”遍及于各地,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因不举火,故又称
39、“禁烟节” ,并与清明日相卸接。民间在节期内有食饧粥、折柳插门、上墓、斗鸡、打球、秋千、拔河等习俗与活动。 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李贤注:“新序曰:晋文公反国,谷子推遂不出而之介子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子推遂不出而焚死。 .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死。 ”艺文类聚卷四引陆翙邺中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弱,今之糗是也。 ”又:
40、“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唐王昌龄寒食即事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 ”宋吴自牧梦梁录.清明节:“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亦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宋周密武林旧事.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詹,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餶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枣餶,用面粉制成的一种点心,串于柳枝,插在门楣之上,称为“子推燕” 。 饧粥:饧,
41、麦芽糖稀。自古寒食节有食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人们喜在杏仁粥内浇以糖稀,杏仁饧粥乃成为一种普遍的节令食品。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皆有小贩吹箫卖饧。 玉烛宝典卷二引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火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仁,煮作粥。 ”原注:“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饧沃之也。 ”唐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 ”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宋王易简齐天乐.客长安赋词:“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
42、五。 ” 桃花粥: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 清明及民俗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阳历的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寒食节的后一天。唐时开始重视此节,因与寒食相联系,宫中于此日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民间也“改火” 。此外,又有拔河、斗鸡、抛球、秋千等活动,试新茶、上坟、食饧粥等习俗。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明节,令蚕妾理蚕室
43、。是日也,杏花盛,种百谷。 ”渊鉴类函.岁时.清明引岁时记:“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 ”又引上会要曰:“禁火乃周之旧制,唐宋清明日赐新火,亦周人出火之义。”又引唐辇下岁时记:“长安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天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都人聚门外以观。 ”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宋苏轼东坡志林:“黄州俗,清明陶井。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餶、饮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 。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