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效应(上)2010-6-24摘 要:在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的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投资和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但经济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政府应通过增加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消费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消费需求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购买力明显下降。2009 年底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紧张局面,令原本就复苏缓慢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更加显露出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我国出口对国
2、内 GDP 的贡献率已超过 20%。因此,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增加出口、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依赖出口与投资的增长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固有的诸如宏观经济外部失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国内利益分配不均衡等缺陷,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也存在投资过度、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继续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缺陷更加明显。我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 GDP 已达 3000 美元,居民储蓄额高
3、达 21.8 万亿人民币,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潜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一块未曾深入开发的广阔市场,扩大内需的空间巨大。因此,适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将是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长期目标。我国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出台了相应政策,特别是 2009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扩内需”作为重要措施之一,力图通过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因此,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来提升内需水平,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繁荣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举措。扩大内需政策的实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但是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进一步扩大内需还有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去客观地面对,以拓展扩大内需的广度,深化扩大内需的深度,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后危机时代”我国扩大内需面临的现状1.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扩大内需基础不牢。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产生的生老病死等带给人们的困难和损失,由社会提供部分或全部补偿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它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虽然这几年,我国对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相关立法工作也逐步展开,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总体看来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立法相对滞后,涉及的内容狭窄
5、,地方立法分散,保障程度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更为突出的是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统筹层次低,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能够享受的保障支出非常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等新经济组织以及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保率还比较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加消费,改善内需环境,必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广大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人关心消费、乐于消费,将部分储蓄转为消费,最终扩大内需。2.居民收入增长较缓
6、慢,扩大内需缺乏后劲。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可以得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他们的现期收入决定的,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从我国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大体增长 1.05 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大体增长 1.18 个百分点。这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是相吻合的。由于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严重,收入增长更加艰难。2004-2008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 7.58%,2005 年比
7、上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2008 年为 8.0%,比上年下降 1.5个百分点。2004-2005 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处于 10%以下的低位,2004-2008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 9.66%,2008 年为 8.4%,比上年下降 3.8 个百分点(见图表 1 和图表 2)。居民收入减少,直接导致其购买力的严重下降和消费需求的减少。图表 1 2004 年-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 2004 年-2008 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3.低收入人群规模扩大,扩大内需矛盾重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
8、一批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农村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和牧区,部分农民家庭仅够维持温饱。二是企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涌现了不少下岗工人和待业人员。这类人员大都收入较低,部分生活拮据,没有生活来源,要应付城市的高消费,实为艰难。而且这些弱势群体的规模在整个社会人口群体中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低收入群体虽然需求层次较低,但需求潜力却很大。然而,从整个市场的现状来看,这几年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大,特别是油价、房价、医疗和教育费用,而能真正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现实需求的质优价廉的商品群并未形成,像
9、电信、交通等部分行业垄断现象严重,有消费需求能力的供给却不足。此外,社会供给渠道狭窄,结构重复、单一,不能较快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动。广大民众希望消费,尤其是信贷以及社会服务性的消费,但社会在这些方面的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二、理性看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的扩大,而扩大内需需要投资与消费双拉动。但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投资需求属过渡性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在长期中则收效甚微;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
10、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每增加 1%,可拉动我国 GDP 上涨 0.22 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每增加 1%,可以拉动 GDP 上涨 0.87 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言而喻。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导致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消费增长乏力和消费品普遍供过于求的过剩局面,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明显。2000-2007 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 5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22 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平均投资率为 40.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0 个百分点左右,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十分不协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投资需求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
11、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1.5%,比上年相比增幅 0.7%,拉动 GDP6.1 个百分点,比 2007 年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见图表 3)。这充分说明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推动。由于消费不足,政府不得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以保持经济增长。但是,依赖政府投资扩大需求,一方面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过度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将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的结果表明,仅仅扩大了投资,而压缩了消费。由于我国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经济增长的拉动只能过
12、度地依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扩大。图表 3 2004 年-2008 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应当把重点放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上,更多地依靠消费而不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理性看待,具体而言:一是投资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十分巨大,必须谨慎把握好投资的比重。过量投资会引起总供给的不平衡增长,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某些行业供给量的绝对增加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现象非常明显。此外,由于过度
13、的投资,一方面必然导致某些行业和某些产品积压和滞销,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发展后劲不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利益驱动向短线行业的过度投资,必然会削弱长线行业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发展迟缓与投资不足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二是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紧密相联,必须适度控制好投资的规模。大量增加投资会为新一轮经济过热埋下隐患。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周期性波动对市场化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投资的调
14、节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过热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经济形势趋冷时应该扩大投资。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所以政策的选择与预期的效果有时会背道而驰。从长远看来,进一步扩大投资存在着引发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危险。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增多意味着储蓄额的减少。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却是高投资率与高储蓄率共存。据资料显示,2000 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维持在 10%以上的涨幅。2008年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 26.3%。可见,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投资率并非源于居民的储蓄存款,货币的超额投放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根据 2
15、008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告颁布的数据显示,2008 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比上年末增长 17.8%;狭义货币供应量比上年增长9.1%;流通中的现金比上年增长 12.7%。因此,如果中央银行持续增发货币,很可能会加快以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为典型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周期到来的脚步。作者:周晓峰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 年第 4 期责任编辑:夏鼎 “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效应(下)2010-6-24三是投资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不可避免,必须科学引导好投资的方向。大量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能源的短缺以及环境的污染。近些年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增长的同时,投资增幅在不同产业之
16、间的分布非常不均衡。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第二产业次之,投资增幅最小的仍然是资源和能源消耗量较低的第三产业。大量投资集中在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多的产业和部门,不仅会加剧资源和能源短缺的状况,而且也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国产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量一直位居国际前列,而且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以能源消耗指标为例,2008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28.5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4%;原油的消费 3.6 亿吨,比上年增长 5.1%;天然气消费 807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0.1%;电力的消费量 34502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5.6%。再从原材料的消费指标来看,2008 年钢材消耗 5.4
17、亿吨,比上年增长 4.2%;精炼铜消费 538 万吨,比上年增长 6.9%;电解铝的消费 1260 万吨,比上年增长 4.3%;水泥消费量 13.7 亿吨,比上年增长 3.5%。能源和资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业已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负荷不断加大。因此,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量较大、环境破坏较重的制造业和采矿业等行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投资是全面的投资,必须形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并举新格局。投资增长的加快,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投资是以政府投资为绝对主导格局的畸形投资,政府投资明显快于民间投资。这种投资的弊端主
18、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这种投资主要靠扩大财政来增发国债,可作为一种短期应急措施但不宜作为一种长久措施坚持;二是在依靠国家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单位投资增幅迅速提高的同时,政府财政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被挤出了投资领域,同时由于市场限制、准入限制、融资限制等“高门槛”的影响,民间投资并没有带动起来;三是投资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小于其他产业的投资。因此,必须适量控制政府投资的比例,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的比重,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资新格局。三、提高扩大内需效应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以上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
19、虽然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其深层原因却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上的矛盾和体制上的缺陷。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调整结构,加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投资结构,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使经济平稳增长。具体来说:1.改善现行社会投资格局,优化居民消费战略环境。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投资的必要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当前形势下,要警惕和防止盲目投资和投资增长过猛,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主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促使投资消费按内在发展趋势协调变动,但也
20、不宜把投资率和消费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目标,也不宜强行抑制投资的稳定增长。在投资体制改革中,一方面要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改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尽快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国有企业投资能力和效应;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竞标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特别要在大多数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放松对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限制,全面有序地开放投资领域。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要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同时要为民间投资提供平等融资机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疏通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提倡讲诚
21、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环境,科学提升投资格局,为居民消费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2.控制社会产品生产总量,满足居民消费真实需求。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必须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供给量。但在有效需求出现不足时,必须控制社会产品生产量。一方面要控制供过于求产品的总量,另一方面要调整社会产品生产结构,将社会生产能力转向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或者开发新产品,以便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我国目前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相对过剩问题是低级阶段中的过剩,首先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城镇还有不少低收入者,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仍然
22、很低,虽然重复建设造成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但有许多产品还没有过剩,许多消费者无法享用;其次主要是科技含量低的产品过剩,大部分高科技产品,仍然依靠进口。所以政府要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并行的办法,控制过剩产品生产,避免重复建设,特别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鼓励社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品的研制开发,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相对过剩问题。生产企业和单位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提高对生产消费理论之间依存关系的认识,要根据广大居民的真实需求和自身的消费能力,生产出能真正满足居民需要的社会产品。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发
23、展、稳定的全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进一步带动需求,能够将居民的部分储蓄由未来消费变为即期消费。加快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我国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消费愿望下降,主要原因是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心中没谱,担心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可能增加的负担过重。因此,要在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向健全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过渡。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按照平等的条件对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风险提供必要保障。
24、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采用多渠道多方法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对贫困线以下收入的家庭、下岗工人、待业者实行补助和救济,满足其生存需要。对高收入阶层和有产阶层征收个入所得税、遗产税、高档产品消费税等,用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以便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改进和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信心,使人们消除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提高消费欲望。4.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开发居民消费内在潜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启动消费的巨大潜力在于增强居民的实
25、际购买力,使潜在的消费欲望变成现实的客观存在。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是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我们可以得知,要想让消费快速增长,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要通过进行合理的农村产业化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加快农村产业化步
26、伐及小城镇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切入点。据专家估算,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1%,大体可拉动 2%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继续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二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外,更应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进一步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总体税收占 GDP 的比重约为 15%,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约 45%,发展
27、中国家的约 25%的水平相比,仍然还有很大差距,适度地增加税收将有利于增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能力。要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调节企业富余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速度,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帮助安置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并将企业改革与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有效拓宽再就业渠道,保障下岗、待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社区服务业,加快信息、文化和中介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方面的资金投
28、入,改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环境,帮助下岗分流职工及时找到新的工作岗位。鼓励发展股份制经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让职工参股,走共同富裕道路。另外,适时适当地增加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参考文献:1韩克勇。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J.经济问题,2005,(8)。2马宇,火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理论探索,2009,(2)。3柯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7)。4邰丽华,王姝娜。以内需为主保增长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7)。5张桂香。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5,(10)。6刘伟,蔡志洲。从最终需求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7)。7马洁。我国扩大内需不足的原因及扩大内需的几点措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8程蹊,陈秀华。拓宽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3)。9李伟,张思竹,张萍。发展农村经济是拉动内需的长远之计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作者:周晓峰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 年第 4 期责任编辑: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