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02 年 8 月 21 日第 23 期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 施基城到 2005 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是 2000 年市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进行小康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到 2001 年底止,全市已有 39 个乡镇、1137 个村通过市、县两级考核,达到了浙江省乡(镇)、村小康标准,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总数的 20%和 31%。通过乡镇小康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经济发展
2、不平衡,多数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我市要全面实现小康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认清当前小康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和建议,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一、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做法三年来,小康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2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稳步地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 主要做法有:1、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小康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小康才能实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从
3、当地实际出发,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一是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丽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是我市的一大特征。各地以山区资源为依托,做好“山” 字文章,经过 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水(干)果、中药材、竹木等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笋竹资源丰富,竹园面积达 1.6 万亩,人均近 2 亩。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万亩竹林高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聘请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及竹林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竹笋单产由亩均 200 斤提高到 1
4、000斤,亩均立竹量由 60 株增加到 130 株,经济效益明显。该乡的“ 小忠冬笋” 荣获中国浙江国 际农业博 览会银奖,远销日本、3韩国等地。2001 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 3081 元,其中竹业收入占 35%,是我市首批实现小康的两个乡镇之一,也是全省 18 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小康乡。二是发挥中介作用,调整农业结构。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市场、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全市种植业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为 66.5:33.5,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区域布局进一步合理。莲都区的碧湖镇,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镇,近几年
5、来,他们发挥丽水市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莲都区碧湖镇的农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江苏、温州等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年种植各种蔬菜可使碧湖镇农民人均增收 200 元以上。三是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把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有关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资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全市产值超百万元的加工型企业有 180 家,超千万元的有 48 家。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庆元县的隆宫乡,
6、以竹资源为依托,发展加工业,生产竹筷、4竹席等系列竹制品,成品、半成品企业达 40 多家,还有二、三百家与其配套的家庭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四是利用区域优势,招商引资办工业。如青田县的温溪镇,利用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温州等地的企业。形成了鞋革、服装、五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01 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 12.5亿,农民人均收入达 3208 元。再如缙云县的新碧镇,利用毗邻永康的区位条件,主动接受辐射,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服务,引进永康企业,带动全
7、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各县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创业,劳务输出。云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开发等,达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2001 年,云和县有 6000 多农民,到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 16 个省(市)84 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开发,年创产值 7000 多万元,创利 3000 多万元。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全村 800 多人,近一半人外出打工、经商;宝溪乡宝更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上海、石家庄等地开5建材或服装
8、店。据“五普” 人口统计,我市外出 务工经商人数达 35 万之多,占总人口的 14%。另据邮政部门统计,2001 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达 6.38 亿元,多数为劳务收入。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体现,而且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首先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各地把小康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通过以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迁居,支持他们下山脱贫、下山奔小康。云和县到去年底,已有 2600 户、9400 人下山脱贫。龙泉市的锦溪
9、镇坚持“方便生 产、就近搬迁、自愿搬迁” 的原则,调整村镇规划,引导高山自然条件恶劣、致富门路少的自然村农户和已脱贫的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移居,为奔小康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年来,以小康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采用“以奖代补,积极引导” 的方法,进行“一治、五改”,村容村貌有了明 显改善。据遂昌县统计,几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 1670 多万元。莲都区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新建机耕路 63 条 120 公里。2001 年验6收的 66 个小康村,大部分村的主要道路修建了水泥路,在2000、2001 两年间,共迁移粪缸
10、 4000 多口。交通、卫生条件的改善,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缙云县在2001 年验收的 92 个村中,新安装自来水 15 个村,新安装有线电视 43 个村,新开通电话 45 个村。龙泉市在小康建设工作中,提出每个创建乡镇、村都要为民办好十件事。通过创建小康,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大群众说:“这样抓小康我 们看得 见,摸得着,非常满意。 ”3、党委、政府“有为” ,稳步推进小康建 设。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党委、政府加强协调,部门大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地推进。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市里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为副
11、组长和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了事业心强、懂业务的同志组成小康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监测、考核等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还联合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要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7的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小康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把小康建设落到实处。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确保了小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部门帮扶,形成合力。小康
12、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市里专门发文,明确了小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小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市本级和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还建立了部门挂钩乡镇帮扶奔小康工作制度,共同参与所联系乡镇、村的小康创建工作,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龙泉市要求市直部门所挂钩的村达到“五好”目标,实现“四通” 。遂昌、 龙泉还从挂钩单 位选派了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康村担任村干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康村建设工作。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小康建设涉及面广,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工作才能落实
13、。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每年都召开会议,对小康创建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小康内容、目标、意义和小康示范典型,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工作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四是加强督促,狠抓落实。为了避免小康建设工作流于8形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督查联系制度。做到经常督查,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 2001 年先后两次对全市的小康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各地也采取了县(市、区)领导亲自督查,定期召开有关小康建设工作例会,小康办工作人员经常到乡(镇)、村检查、指导,刊发小康工作简报。遂昌县还制定了小康村动态
14、管理办法,对已达标的小康村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对指标较上年度有所下降的进行警告,问题严重的撤销“小康村” 的称号并作相应的经济处罚。二、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1、对小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我市一部分乡(镇)村由于受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较差,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小康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小康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把小康建设神秘化,认为小康生活是高不可攀的。二是把小康建设与扶贫脱困工作对立起来,有的担心达到小康以后,争取不到扶贫资金,反而吃亏,产生了“宁可戴贫困帽子,不要小康铜
15、牌”的思想; 还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小康建设是上面布置的政治任务,是“数字文章” ,于是消极 应付,工作缺乏主9动性,存在“等、靠、要 ”的思想,给钱办 事,不给钱不办事。三是对小康建设缺乏宏观思考,缺乏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就村论村,就指标论指标,没有站在一个乡镇、一个县乃至全市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思考。2、农民增收渠道少。由于我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比例不高。据统计,2001 年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只占了 20%。再加上一些乡(镇)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16、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1 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 2740 元,比全省低1842 元,只有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 60%;与 3200 元(现价)的小康值相差 460 元。另据 2001 年度农经年报统计,农民人均收入在小康值 3200 元以下的有 181 个乡(镇),占全市 196 个乡(镇)的 9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 1500 元的还有 12 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 6.1%。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省里近几年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地方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17、仍较低。如青田县公路通车里程百平方公里不足 20 公里,全县仍10有 96 个行政村缺路少桥,特别是农用车、三轮车禁止客运后,农村行路难问题特别突出;全县还有 l86 个村,l5 万人饮用卫生水困难;部分乡村电网十分落后,供电成本高、可靠性差,完成改造需投资 7000 多万元;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同时,从我市村落分布情况分析,其特点是“面广、点多、分布散、人口少” ,据统计,我市每百平方公里有村 21 个,每个村的农业人口平均为 583 人,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 41 个村,每个村农业人口平均数为 830 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数的 50%和 70%
18、。导致我市小康建设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资源共享率较低,客观上增加了我市小康建设的难度。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影响小康建设的难点之一。土地承包经营以后,一些村原有的集体耕地、山林以及其它一些集体资产分给了农户,或进行出售,没有了集体资产,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据统计 2001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 1 万元以下的有 1453 个村,占全市村总数的 40%;1 至 5 万元的 1369 个,占了村总数的 37%;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 77%。另据遂昌县统计,纳入今年小康达标验收的 34 个村,有 20 个村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在 100元以下,占验收村数的 58%,其中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最低的只有 50 元。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