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产生.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183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产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京剧产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京剧的形成地是北京。京剧是由在北京的多种声腔系统相互竞争、融汇而成的。弋阳腔在明代嘉靖初年,即 16 世纪 20 年代已进入北京;明代万历后期,即 17 世纪初年,昆腔传入北京。昆腔进入北京后,取代弋腔处于领先位置;明末昆腔衰落,弋腔转化为京腔,一度振作;入清后,京腔产生了六大名班。乾隆年间,昆腔班兼演京腔,已十分普遍。不仅是昆、弋合奏,而且还共同组成昆、弋班。随后,新的竞争又展开了。梆子、皮簧流行,京腔复衰。18 世纪末 19 世纪前半叶,为京剧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就整体态势而言,是新崛起的梆子、皮簧两大声腔压过原先的昆、弋两大声腔的过程;就新崛起的声腔而言,又是秦、徽、汉三种声腔合流的过程

2、。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后一个过程的实现,方才有前一个过程的完成。一方面是花、雅之间的竞争与渗透,另一方面则是被称为“乱弹”的各种戏曲之间的融合。两个方面的综合,一个新的剧种便在丰富性日益充实、特色性日益鲜明的过程中成形了。秦腔即梆子,最早兴起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州与同州,在明末清初,梆子已形成为一个剧种。 “秦腔音乐的节拍从最慢到最快那样的层次和紧板那样的快法,原来是其他剧种里所没有的” 。梆子随着山陕商帮而传播,并分化为各路梆子。康熙年间,梆子腔即已传到北京,但直到魏长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二次入京献艺,秦腔方才在北京一度盛行。徽调的来源之一为起于安徽石牌镇、枞阳镇的石牌腔,因其以

3、笛、唢呐为主要乐器,被称为吹腔。石牌腔乾隆年间兴起时,安徽境内流行有俗称“高拨子”的安庆梆子。吹腔变化为四平调,受拨子影响,四平调发展为安徽二簧腔。因四平调起先用两支唢呐伴奏,故写作“簧” 。三庆徽 1790 年为祝寿进京时,其声腔曲调已有吹腔、高拨子、二簧、昆曲等。到 1803 年和春班组成之际,徽班已在京获得迅速发展。汉调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江西弋阳腔的一个支流形成为清戏,吸收来自安徽的二簧腔与来自甘陕一带的秦腔,形成汉调。西皮、二簧是汉调的主要声腔。甘陕梆子传到湖北襄阳,形成为襄阳调。湖北人称唱词为“皮”,因为这是从甘陕一带传过来的曲调,故称西皮。腔调、板式比徽调二簧丰富的汉调二簧,是清

4、戏同安徽二簧腔结合,并经加工而形成的。这样,皮、簧就在汉调中融合了。清廷嘉庆三年(1798)下诏曰:“元明以来,流传剧本,皆系昆、弋两腔”,“乃近日倡有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此等腔调,虽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竞相仿效。即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所有京城地方,着交和珅严查饬禁,并着传谕江苏安徽巡抚、苏州织造、两淮盐政,一体严行查禁。如再有仍前唱演者,惟该巡抚、盐政、织造是问” 。花雅之争,花部颇有占上风之势,以至朝廷动用行

5、政力量对其加以查禁。大约在嘉庆初年,汉调演员进京,搭入徽班。徽调本是徽、秦合流,汉调的进入,又进而促使徽、汉合流。皮、簧腔再一次融合。京剧是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以汉调为主,又对昆、梆等剧种加以吸收而形成的。由于汉调所起的此种作用,便产生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概括。汉调进京后,在剧目上产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将此前演旦角戏为主的风气,扭转为流行老生戏了。由于京剧形成的上述历史情状,所以道光中期,老生分为三派:汉、徽、京,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这三人在京剧史上被称为前三鼎甲,又被习称为老生前三杰。虽分三派,但汉派在徽班中占有明显优势;并且,在唱念之中夹有湖广音的情况,从余三

6、胜、谭鑫培、余叔岩等人,一直延承下来。根据中州韵和北京语音,也夹杂部分湖北音的京剧“十三辙”的通行;由徽、汉、昆三剧种的语言声调,结合了北京话的声调特点,湖北方言特色突出的韵白的形成;源于昆、汉、京、徽多种语言的“上口字”的创制;舌尖音、舌面音的“尖团”划分:这一系列“京化”特点的出现,是京剧形成的标志。舞台艺术各方面的程式与规范的确立,则表明竞奏的诸腔艺术之融合的完成。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 50 年,京剧方告形成。这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为庆贺乾隆八卞大寿还征集各地的著名戏班进京演出。当时,徽班在徽商的资助和徽籍官员的支持下,也由名旦高朗亭率领进入北京。高朗亭虽以演唱徽调二黄著称,但进京后

7、却以安庆花部合京(指京弋腔) 、秦两腔,名其班日三庆”。徽班这种“三下锅”式的同台演出,利于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而使之得到长足发展。三庆班进京后,四喜班、春台班、跟踪而至。和春班则于 1803 年最后成立,以上合称四大徽班。1828 年前后,汉调(亦称楚调) 艺人米应先率领汉班进京。汉调广泛流传在湖北境内,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二黄出自本省,西皮调原于秦腔,是甘肃陕西的秦腔流传到湖北经过改造而形成的。由于湖北人把唱字念成“皮” ,因此,陕西的唱腔乏称为“西皮” 。汉调进京后参加了徽班的合作演出,从而促成了徽汉两腔的合流。此后,随着曲调板式的发展而逐渐出现了反二黄、二黄慢板、原板、快二六,反西皮、西

8、皮倒板、 ,慢板、二六、快板、散板等腔调。中国戏曲剧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声腔和语言。徽汉合流后,就逐渐放弃了原来的徽汉地方语而实现了语言声调的北京化,最后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新的剧种京剧。1840 年根据聊斋志异而编出了第一个京剧剧本极乐世界 ,这标志京剧的正式诞生,陶雄先生曾对京剧的形成做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徽班历米是见好就拿,拿来就化,把人家的优化入己身,却不曾一味跟着学舌,把自己化为乌有。试看徽班入京数十年,向昆腔,向秦腔,向汉班吸收了多少东西,经过长期的化合、中和,才逐渐擅变为京二黄,即京剧的” 。京剧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并对昆曲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昆曲最早起源于苏州,流经昆山,盛行江浙,故有“昆山腔”之称。昆曲进京献艺,受到统治者的喜爱,挑选名伶,供奉内廷。昆曲日益脱离群众而成为封建士大夫的消遣品,以致失去生命力。可是地方戏唱词质直,妇孺能解,便争得了观众。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后“名动京师,观者日至千余,。京剧由于能吸昆曲和地方戏的优点,使之融为一体,因而它以一诞生便抓住了观众众而不断向前发展,表现出高度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