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古到今,论笔法的人很多,没有一个不是说得头头是道的,一看之下还都说得很有味道呢,好象很是有点道理。可是要认认真真的计较起来,真的就没有几句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了,文章是一篇比一偏写得好,着实可以让人体会一下中国文化文学的风采了,只是读来读去很难读出一点实在的东西,已经“得笔”的人再去读这些东西好象也有道理,只是已经没有用了,本来不懂的人要去读的话,也就是对著一纸空谈了。读得好的可以拣几句“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这样的说词,再用这些说词去唬一唬还没有看到过,没有听说过的人用以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和见识,或者是再引用这一大把的说词写出大篇的论文以显示高深的文化知识。这一堆一堆的说词足够砸死人
2、的了,有谁是被这些高论给砸醒了的呢?说句时髦的话,晕!相互吓唬一下而已。说到“得笔” ,究竟要怎样才算是“得笔”呢?临到了头确实不那么不容易说得明白,只好是勉勉强强的说一说而已,反正说的人多了,也不差再多说几句,说得不好也就是一点笑料吧。若要说“得笔“,还得先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得笔“的说法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一个“道“字上面。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生万物的就是这个“道”了,“道”就是万物之母。只要能抓住了这个“道”就等于抓住了万事万物的亲妈,还有谁可以不唯命是从呢。所以从古至今,从上到下,没有不一心向“
3、道” ,舍命求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 ,各种各样的道德经注释,把老子这句话说得云里雾里,没有一家的注释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明白了的。其实,老君并没有故作高深,不就是说:“道”就是“道” ,不能用常规的见识去理解去解释这个“道”字意义吗。而且老君在后面还补充说:只是强为之名曰“道” 。究竟什么才是“道”呢,无所不能就是“道” ,万事万物的通理就是“道” 。这个“道” ,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他是自然而然的至理。不是什么你想要他就来了,不想要他就走了的东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文思想。这里又要特别说明一下,老君在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某些学者
4、所说的什么大自然,他就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能够自然而然了,就“几于道了” ,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实际上就是这个“道” 。真正的科学就是守住这个“道”,中国人历来就知道一脉不和周身不遂的道理,所以祖先们历来就反对搞人为的科学.看看近百年的科学世界,再好好思考一下祖先们为什么反对人为科学的道理,那么当今社会这些搞科学的人们,究竟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不是明明白白的吗。我以为,也就是玩了点小聪明,搞了点小发现,自认为很科学而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大的违背了科学的根本,扯远了。这里要说的是“得笔” ,不是得“道” ,也不是得科学,所以道不道,科学不科学的就到此为止。其实, “得笔”也就是得“道” 。得一个用笔
5、之“道” ,得一个自然之“道” ,得一个万物的至“道”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够知道用笔是怎么回事呢。连用笔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可能用好笔呢?连笔也没用好的人还说什么书画,书画家呢。不是在蒙人吗。为什么要“得笔”,“得笔”就是得用笔之“道”,就是把笔用得恰到好处的“道” 。用出毛笔的最佳状态,用出毛笔落纸的最佳效果,用出用笔的真理来。毛笔是中国书画的特色工具。中国书画能够独立于其他绘画艺术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书画所使用的特定材料:纸、笔、墨,如果舍弃了笔和墨中国书画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必要再继续谈论中国书画了。作者用笔用墨水平的高低也就无可争议的成为评判中国书画质量的关键。
6、用不好笔和墨的作者就相当于用不好刨子和戳子的木工一样。笔和墨就是工具,而且是中国书画特定的工具,自己所使用的工具也用不好的人所作出来的作品能够是好作品吗?如果不知道“得笔“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用好手里毛笔,其笔下根本就不会有精彩的墨线,所能够拥有的也就是横涂竖抹而已,自己以为很潇洒其实是一塌糊涂,其原因在于不知道中国书画需要精彩的用笔贯穿始终,才能使整个作品“精,气,神”十足,否则就不堪入目了。凡是好的作品,必然是“精,气,神“十足。象人一样,“精,气,神“完备的人,相貌丑一点没关系,就凭那气质就可以找到不小的回头率了。否则帅也没用,谁希罕病人呢。除非是自己生的孩子,毛病再多也是乖的
7、。能够“得笔”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精,气,神” ,其笔下自然醇厚滋润,变化无穷而神彩照人,也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否则,就算样子可以蒙人也能长久。做工不好的家具样子再新颖也只是烂家具。只有“得笔”的人才可能明辩是非,心中就象明镜一样,笔下好不好自己清楚得很,根本不可能再受任何大师名人的影响。就象是修道已经成仙,参禅已经成佛一样。每个人道行的高低就要靠各人的修为来决定了。那么“得笔“之后所反应出来的线条又该是怎样的呢?一,“得笔“者力量丰盈。二,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与实浑然一体,哪怕是极小的小点,看是轻描淡写,其实也会有千钧之力。三,笃实厚重。就是很细的游丝也是凝练醇厚而不漂浮。四,刚柔相济,
8、这不是一会儿刚,一会儿柔,而是一小点之中也有刚有柔,象弹簧一样的感觉,既有外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生命的活力从线条中反应出来。五,变化不可捉摸。这不是靠人为的变,是一种自然的无规律的变,它与提,按,顿,挫没有任何的关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真正得了笔的线是能够将墨沉下去还能够跳出来。笔下线条质量能具备以上的特性,应该说已经“得笔”了。黄宾虹用”平.重.园.留.变”五个字来说线的效果非常的帖切,也不可以看作是究竟,书不可尽言,那里是这么几个字就可以说得干净呢,只能是心领神会罢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的,是知道没有办法能够说得明白,既然没法说明白还在这里免强要说,当然就是不知道的了,所以我
9、就是无知的人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君之所读者,.糟粕已夫!” 。只有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得笔”者。至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一类东西和“得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最多算是笔法,或用笔手法而已。怎样才能“得笔“呢?要想真正“得笔”的人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行话就叫作“眼力“,如果还没有眼力,当然就不可能“得笔”了。说“笔墨等于零”的人,那是不了解中国书画。不知道艺术是分门别类的,不知道不同的艺术特色自然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点。说“笔墨等于零”就等于说二胡的弓和弦等于零是一样的,音乐的创作是不单靠弓和弦,离了弓和弦的二胡还能叫二胡吗?这种人对中国书画不了解,对
10、笔墨没有认识是可以学习的,学懂了之后再去说“等于零”这类的话才能够真正具有说服力,一点也不懂就闭上眼晴瞎说就不是那么好了。尤其是有了一些影响力的人更是不可以乱说话,否则会害了很多人的。今天的中国书画界里鉴赏的眼力有三,五分的多,七,八分的少,能十分的凤毛麟角,“得笔“的人少之又少。要想眼力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多看,多比较了。看形式,看样子大家都会,可以先省一省。关键是把眼睛往细了看,往细了比较。不管人家说他好不好,自己只一门心思往笔划里面看,把笔划看穿。反复的肯定否定,眼睛自然就会一天天的明亮起来,已经“得笔”的线是藏不住的,是真宝贝,是宝贝不可能不闪光。有很多的裱工师傅和收藏家的眼力都胜过了一
11、般的书画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好的和孬的东西看得多了。真正好的东西在他们的眼睛里自然就跳出来了。所以说,要想“得笔” ,必先“得眼” 。好的线条是动人的,看的时间再长他也亮,对于不懂的人来说看的时间长了也一样能够看出好来的。否则就不会是真正好的东西了。不好的东西是经不起久看的,看久了之后,没有发现的丑态就逐步的暴露出来了。每个人都是能够看懂的,只是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来罢了。中国书画并不是要弄得人家看不懂,而是要让不懂的人可以得到良好的感染,由不了解而了解,由不懂而懂,得到最终的认同。那些不知道用笔的书画作品,哪怕构思精良,出自名家伟人之手,初看唬人,到了人家能看懂的时候,自然就成垃圾了。
12、所以,只会表演和炒作不行,自吹自擂,互相吹捧,终究会穿帮的。虚假的人怎么能够始终蒙蔽别人呢。有了一定的眼力之后再去追求“得笔” ,也就有了正确的门径了。(如果在明师指导下,没有眼力也是可以用出好笔来的,可惜的是,就算是用出了好的笔划自己也不认识)。老子言“知不知上,不知知下“,所以还是要先有了眼力才行的,有了眼力,才能正确的肯定自己,而不为人言所动,具备了眼力之后,再去追求“得笔”就事半功倍了,能坚持一年就会小有所成。三年,五年也就能与自己融为一体了。这和练武术的人是一样的,没有几年实实在在的苦功不可能具有超出常人能力武艺。任何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特定的基本功,中国书画也不会例外,用不好自己的工
13、具的高手实在是稀罕。特别说一下,有一些跟名家而非明家学过几年的人,往往会很难走出困境,反不如初学的人顺利,原因就在先学过的人早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不正确的认识。如果再从头学习,自己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要想突然改变观念反而不如过去的顺手了,笔下也会显得很丑的,心中当然会产生怀疑了。其实是因为自己眼力不够,没有真正的鉴赏能力,所以很难得认识正道。禅宗有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在今天就很是有点广泛了。武侠小说里说,要学上乘武功,必须先废弃自己原来的武功这一说法,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是用到这里,我以为还真是有点点道理呢。一幅书画作品的组成元素,一点一画质量不高,很难说这幅作品就能够高得到哪里去。近几年的“豆腐渣工程“看起来也差不多,要砸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