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粹】中医“中医”被翻译成英文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意即“中国传统医学” 。这种望文生义翻译法,字面上理解似乎正确,但很生硬,也不太确切。中医是在总结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远古时期已成雏形, “针灸之祖”黄帝著内径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到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望闻问切“
2、四诊” ,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据史记 、 战国策记载:脉学倡导者者扁鹊的一些传奇病案,在当时就已声名鹊起。晋朝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著有时后方 ,书中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症侯及诊治。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 、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对“八纲”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并总结了“八法” 。 “外科之祖”华佗精通外科手术,研制“麻佛散” ,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药王”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 5000 多个药方,著述千金要方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几近完备,为规
3、范中国针灸而出版了图经 ;“儿科之祖”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法医之祖”宋慈写成洗冤集录 ,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经方派逐渐退出。明朝后期,“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面世,同时,蒙医、藏医以及韩医受到中医的影响。清朝末年,列强侵略,国运衰弱,西医严重冲击中医发展。直到现在,中医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国仍然很有市场。WHO 证实并肯定针灸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后来有人提出中医是
4、伪科学并得到一部分人的附和,中医一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窘。但 2003 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又开始复苏。“中医”一词是相对西医而言。以前中医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别称。如“岐黄” 、 “岐黄之术” 、 “医中圣手” 、 “正统神医” “悬壶济世” 、 “杏林春暖” 、 “虎守杏林” 、 “华佗再世” 、 “青囊” 、 “苍生大医”等。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简”是至简之道,清明、简析,且道在平常,道在日用;“便”是指很方便,诊病不受任何时空和外在条件限制,针灸、按摩等可以替代药、医院和复杂的医疗设备;“验”就是效验、疗效,中医可以治小病大病,甚至急危重症,西医没有办法治的中医也可以治;“
5、廉”就是廉价,治好同一种病,花费上西医是中医的十倍、百倍、乃至千倍。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重人的研究,西医重物的研究。二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虽然有数据显示,在我国中医师不到 3 万人、西医却有一百多万人,虽然有人提出告别中医而引发对中医是伪科学的讨论,但是,据新浪网调查,62的人相信和希望能够继续发展中医。同时,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医的发展,2003 年以来,从民间到官方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医“申遗”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望”是指观察病人的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闻”是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判断病情,景岳全书中就列有“十问
6、”:“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切”是指切脉,又称诊脉,医者用手指按患者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中医与祖国传统文化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大量地引用气
7、、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来阐明医学中的问题,融哲学和医学理论于一体,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在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有“恒动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也是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并时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运动变化着,这种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 ,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在形式上表现为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当生理状况正常时,阴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说明机体呈现病理状态,就必须及时调理即治疗,而在维护平衡时并非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从动态出发构建新的平衡。在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有“辩证法” 。生命活动规律十分复杂,
8、机体出现病理与季节气候、地区方位以及昼夜晨昏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个体差异很大,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环境的反应程度不同、方式有异,所以在诊疗同一疾病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 素 问 病 能 论 记 载 : “有 病 颈 痈 者 , 或 石治 之 , 或 针 灸 治 之 , 而 皆 已 , 其 真 安 在 ? 岐 伯 曰 : 此 同 名 异 等 者 也 。夫 痈 气 之 息 者 , 宜 以 针 开 除 去 之 ; 夫 气 盛 血 聚 者 , 宜 石 而 写 之 。 此所 谓 同 病 异 治 也 。 ” 在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有“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
9、个系统中,其生理和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治疗时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现象,要从整体的入手再对症下药。说到中医的调理,不得不说说一个最重要的字“中”字。尧帝禅让时,给了舜四个字:“允执厥中” ,意即允诺执掌这个中道。何谓中道?中庸如此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也是养身之道。如同大学所说的“四不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如果不能恬淡虚无,这就是一个人致病的原因。以“五行学说”
10、为例,可以管窥个中关于中庸的哲学内涵和科学精神。“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物质的五种属性,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中医学借五行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使之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些乱象为推断疾病的好转或者恶变以及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五行学说在中医里的运用,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侵袭人体
11、故而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暗示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这整个诊疗过程就包含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思想。中医的调理就是对人体各子系统的调控,如同中庸之道一样。儒家的中庸思想认为,过与不及、或者反侮都不是中庸,只有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才是中庸。人体生病,意味着五行不和、阴阳不调,这就得通过中医的手段来调理,其原理也就是使之中和、平衡,也就是通过“损之又损”、“裒多益寡”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的平衡,这也就是儒家的“持满之道”。如此看来,“中医”的“中”,不仅仅是“中国”的“中”,还有“中庸”、“中正”的“中”,中医之道,究其实是中庸之道。所以,与其将“中医”翻译成“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倒不如译为“Medicine of the golden mean”,如此一来,让想了解“中医”的人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因为中医之所以是中医,是因为她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旦脱离了这种文化,她就不再是中医了。2011-7-25 于城步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