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集镇)1.城市: 从事非农产业活动是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地形:平坦、开阔。平原、丘陵、山地区别;利于排水河流:运输、入海处、干支流汇合处。凹岸与凸岸区别气候:温暖、舒适自然区位 水源:干旱地区(绿洲上) 土壤:肥沃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地质:注意松软地基2.城市区位: 港口、边境:交通:港口、高速公路出口处、铁路、铁路过河点经济区位 科技:科学城旅游:宗教:拉萨、耶路撒冷军事:嘉峪关市政策:深圳政治区位 政治:井冈山市外交: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仓储区、风景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3.城市功能分区: 自然地
2、理条件:影响因素:历史文化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集中团聚式 空间形态 一城一区分散式 分散成组城镇组镇4.注意区别 串珠状同心圆空间结构 扇形多核心田园城市5.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范围 距离 数量高级中心地 大 远 少低级中心地 小 近 多商业中心布局选择:市场优先(几何中心)和交通优先(交通中心或高速公路出口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过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1.城市化: 表现: 劳动力从第
3、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机会多、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经济上)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结构上)意义: 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对工业影响)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对科技)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对乡村)2.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城市人口增多3.城市化特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平高、历史久发达国家城市化 中心区出现衰落,城市郊区化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高质量的为居环境,协调发展发展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4.不同地区
4、城市化 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 、 “滞后城市化”出现许多城市化问题起步晚、发展快中国的城市化 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气候(温室效应)对自然环境影响 地形地貌(开挖、填平)河流水文(污染、洪涝、水系紊乱)5.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树种单一)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对人文地理影响 改变居民就业方式乡村景观改变为城市景观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中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6.城市化问题: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变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7.趋势:城市郊区化、建卫星城;合理规划城市,加强交通建设,实行城市功能分区,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