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关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大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王晓东一、当今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对文化旅游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二是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三是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一)全国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近 20 年的发展,已经从“事业型”发展到“产业型”,从旅游小国发展
2、成为旅游大国。旅游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大,占到第三产业的 16%左右,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壁江山。旅游业日益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发展参与型、民族型、文化型等类型的旅游,拓展旅游外延和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人们的这种需求也促使旅游发展呈现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的门票消费向综合消费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旅游悄然兴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加之拥有悠久
3、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效益看好。(二)全省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云南素以神奇美丽而著称,自然风光别具一格,少数民族数量居全国之首,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依托这些旅游资源,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通过开发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魅力;加强旅游宏观管理,带动经济腾飞;开发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了独具云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全省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 3800 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00 多亿元,占全省 GDP 的 10%以上;全省外汇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旅
4、游业;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 150 多万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模居中西部省区之首。“旅游强省”、“文化大省”建设成效斐然。(三)全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昭通是云南的北大门,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山高谷深,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特的区位优势,特殊的地理构造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昭通境内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省委、省政府将昭通旅游纳入全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和建设“旅游强省”、“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滇东北高原旅游。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努力开发旅游资源,昭通大山包、水富大峡谷、威信革命老区等部分地区的单点旅游开发已具雏形,发展旅游业
5、的理念在部分地方已深入人心。随着“三基地一屏障”建设的深入推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交通优势逐步显现,为发展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把昭通建成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商务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大关文化旅游的现状和不足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主要旅游资源点 137 处,其中水域风光和原始森林为主的自然资源 100 处,古迹遗址和民族风情为主的人文资源 37 处;涵盖黄连河瀑布群、青龙洞峡谷溶洞、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古道驿站“四片一线”,面积约 220 平方公里。我县旅游业从 1993 年开发黄连河风景区开始起步。多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县
6、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抓紧抓好。今年 110 月,黄连河景区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2.14 万人次,同比下降 16.73%;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 897.74 万元,同比下降20.35%。旅游业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发展水平差距十分巨大。主要存在八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企业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现有景区的配套设施十分落后,服务水平和服务条件没有较大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建设不配套,大通道、大交通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涉及罗汉坝、三江口等核心景区的交通设施尚未有效改善,迟滞了新景点的开发。由于没有财政资金的有效拉动,没有银行资金的有力注入,没有民间
7、资金的有机结合,发展旅游业的应有氛围尚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元素缺乏有力的设施支撑,游客即使在某一方面满意,在其他方面却留下了遗憾,导致旅游消费者在我县的消费单一,停留时间短,综合消费低。(二)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目前,县城附近有农家乐 17 家,从业人员近 200 人,可容纳游客近 1300 人。但大对数属于自发型、随意型和作坊型,接待条件、服务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容量较小,缺乏特色,证照不全等问题和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三)文化旅游结合密度不紧,文化开发不足。大关的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虽
8、然做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工作,但是,文化与旅游开发脱节,结合的紧密度不够,旅游景点仅以自然风光为主,文化内涵不足,文化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不强,文化旅游的开发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四)人才开发滞后,专业人才奇缺。旅游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和营销知识,致使旅游企业的经营、营销工作滞后。缺乏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全县旅游景点的导游还没有一个人取得导游资格证,现有导游大多数来自外地或者文化程度较低,对大关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乃至县情都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的起到宣传推介的作用;餐饮、娱乐、商场、宾馆、农家乐等场所的服务人员素质也不高,树立大关良好接待形象上还有较大差距。(五)旅游
9、营销、包装、推介上缺乏有效手段。旅游宣传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对旅游的宣传仅限于报纸上和为数不多的电视上,而且宣传的品味也不高,没有拓宽思维,采取更有效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效果甚微。旅游营销仅仅靠门票收入,渠道单一,缺乏整体联动,整体推介旅游业的力度不足;全县尚无一家旅行社,与省内外旅行社合作不够,市场不宽,客源不广,有组织的旅游接待不多,全方位的推介、宣传上差距较大。(六)旅游企业运转不畅,发展乏力。黄连河旅游公司在经营理念、融资渠道、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县委政府在花大力气打造文化旅游的外部环境,但公司却没有融入全县文化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甚至连确保黄连河AA 级风景区
10、复核合格分 720 分都相差甚远。除此之外,青龙洞景区早已停业,三江口、罗汉坝、云台山等旅游景点尚待开发,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任重而道远。(七)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工艺落后。对筇竹、茶叶、天麻等优势资源,核桃、魔芋、板栗、花粑粑等农特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商品开发不足。现有的旅游商品仍然停留在包装老化、品位不高、特色不足的粗加工阶段,生产工艺落后,规模不足,没有真正建立起旅游商品的开发体系和系统的销售网络。(八)大旅游观念不强,齐抓共管的氛围尚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旅游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配合不够,简单地认为旅游仅仅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情,在发动全民参与、体现旅游综合收益等方面做得不好
11、。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没有从加快旅游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身发展,大旅游环境尚未形成。三、大关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我县基础薄弱,发展不足,要实现旅游富县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从全国、全省、全市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我县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县的旅游发展既要顺应旅游发展的潮流,又要独辟蹊径;既要借鉴旅游发展的经验,又要突出特色;既要认识旅游发展的差距,又要坚定信心。我县的旅游发展应该定位为“绿色健康、生态观光、避暑休闲、会务中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的特色旅游,展示大关的山、水、瀑布、人文历史、民族风情,构建“精品、山城、休闲、旅游、袖珍”的和谐大关、花园小城。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努力、奋发向上
12、的过程,是一个敢于进取、锐意创新的过程。发展文化旅游,最终实现旅游富县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开发,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展文化旅游,就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与宏观调控能力,统筹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全县的景区景点实际,聘请有资质的专家进行整体规划,用大旅游观念统筹全县旅游业发展。积极融入川、滇、黔三省文化旅游圈和全市“生态旅游线”建设,打造“中国瀑布之乡”旅游品牌,建设滇东北红土高原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基地,把大关旅游打造成昭通旅游的精品;培育以黄连河为龙头、天星为辐射的“两个接待中心”;打造黄连河、青龙洞、罗汉坝、三江口、
13、云台山“四大景区”;建设县城黄连河的南部旅游线,县城罗汉坝彝良小草坝沿岔彝路的东部旅游线,县城青龙洞昭通沿昭麻路的西部旅游线,县城三江口永善溪洛渡沿大永路的北部旅游线,县城吉利盐津豆沙关水富大峡谷沿昆水路的中部旅游线“五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力争 2008年在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上、门票收入上、旅游业总收入上有较大突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吸引各种资金,高起点发展文化旅游;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跨部门的综合性旅游企业、旅行社、饭店管理公司等专业化集团,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通过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加大旅游行业管理力度,推动旅
14、游企业向经营专业化、效益规模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二)大力气推进,企业化运作,提高旅游经营者的能力。转让黄连河风景区经营权,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符合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因此,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现有的旅游企业进行提升,盘活政府投入旅游企业资产,提高旅游经营者能力,激发旅游企业活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活、反应迅捷的特点,不断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力度,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经验的企业开发大关旅游资源,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完善配套的大旅游格局。(三)大力度投入,多元化推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一是改善城镇条件。按
15、照“精品、山城、休闲、旅游、袖珍”的特色城镇发展思路,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城镇功能。在城镇建设中(如雕塑、花圃、小品等)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打造精品,提升城镇品位。二是改善交通条件。做好县罗汉坝、青龙洞公路、县城二级汽车客运站等交通建设项目规划,积极申报,加快建设,为进一步开发青龙洞、云台山、罗汉坝、三江口风景区奠定基础;鼓励客运企业、私营业主购置档次高、性能好的旅游交通工具,提高游客出行舒适度。三是改善接待条件。积极申报黄连河大酒店、大关大酒店的评星定级,推进城镇各类宾馆、饭店、商铺、娱乐场所等设施逐渐上规模、上档次。引进外商在汪家山投资开发“黄连河旅游一条街
16、”,建设旅游娱乐区、民族文化展示区、宾馆接待区、饮食购物区以及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儿童游乐园。鼓励发展茶吧、水吧、酒吧、慢摇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出乡村旅游片区,由政府统一征地,实行小宗土地转让或拍卖,集中连片发展乡村旅游,引导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建立乡村旅游考核和评比制度,发展“星级”农家乐(如成都“五朵金花”就有当地政府评定的多家“星级”农家乐)。建设大型会务中心和配套设施(可借鉴昆明云安会都建设经验),提高会议服务水平。四是改善景区条件。黄连河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既要保护环境、返朴归真,又要以人为本、个性设置;抓好翠屏山水库建设,着力保
17、护黄连河瀑布水资源,弘扬水文化,做大水文章。同时,对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景区要保持原貌,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开发,避免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五是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和使用效率,通过政府投资的有效拉动,促进企业资金的强劲注入,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发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四)大观念育人,多渠道培养,造就一批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文化旅游,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立足于大旅游发展,全方位、多渠道培养一批优秀的作家、歌手、司机、导游、摄影师、服务员、主持人等为文化旅游摇旗呐喊的人才队伍。要注重本土人才、乡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导游、服务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断提高其
18、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环保意识和服务质量;大胆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理念,提升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教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文化旅游人才。要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壮大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五)大规模拓展,深层次挖掘,展示文化旅游的魅力。文体、服饰、饮食、医药、洗浴、祭祀、巡游、节庆等活动都是可再现、可表演、可推向市场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在这些方面还没有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开发、改造和升华,因而缺乏魅力和震撼力,形成不了地域文化市场。必须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四个一工程”,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深挖我县历史、宗教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群众文化、企业文化,对等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