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相关导游词.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2868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相关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太原相关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太原相关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太原相关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太原相关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 3 县 1 市 6 区,总面积约 7000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 168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280 万,其中市区人口 160 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 5 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

2、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 2500 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 6 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初,晋

3、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公元前 453 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祠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 ,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 403 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

4、首都历 17 年,公元前 386 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 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 13 米,周长 14 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

5、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 396 年,北魏 40 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 532 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 ,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 27 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 12 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

6、视太原为“发样之地” ,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 13 米、周 35 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 13 米、周 4 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 617 年誓师晋阳,当年11 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

7、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 ,后又改名“北京” ,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 13 米,周长 21 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 ,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 ,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

8、有城门 24 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 ,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 ,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 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

9、,李渊父子于公元 617 年誓师晋阳,当年 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 ,后又改名“北京” ,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 13 米,周长 21 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 ,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

10、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 ,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 24 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 ,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 )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 “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 年)

11、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 ,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 ,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 1400 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 982 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 10 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 、 “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

12、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 ,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 公元1371 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 12

13、公里、高 12 米的砖城,城上建 4 座角楼、8 座门楼、92 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 年)。到 1949 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 30 平方公里,人口 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 160 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

14、、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 太原汾河公园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 1998 年 10 月,2000 年 9 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技资 5.6 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 155 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 125米,全长 6 公里,宽 500 米,占地 300

15、 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 220 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 80 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太原是一座具有 2500 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又紧跟时代的步伐

16、,以水为墨、以绿为彩,绘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画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园林风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园。今天的汾河变样了,相信明日的汾河会更加美丽宜人。我们将传承汾河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勤劳的品格,为太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太原汾河公园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绿化总面积为 130 万平方米,水面 170 万平方米,共栽植

17、183 种 24 万株乔灌木,82 万平方米草坪,1 万余株(丛)露地宿根花卉,形成了两岸宽百米、长 6 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一个个构思新颖、寓意深刻、建造精巧的景点星罗棋布,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在全园景点设计中,一方面把握了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另一方面紧紧把握了历史文脉,以体现厚重的汾河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将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现举例予以浅析: 一、生命之源景点生命之源广场用青石铺地,中心图案是一个由 99 块圆形汉白玉组成的双螺旋体,象征银河系生命存在的空间和生命遗传符号 DNA,体现了宏观宇宙和微观生命的统一。同时,图案又类似中

18、国传统的太极图形,寓意深远。广场以方和圆为构图元素,形式简洁古朴,用材厚重,寓意天圆地方的玄奥主题。二、沙滩碧水景点沙滩碧水是一处融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与内涵深刻的历史典故于一体的景点。蓄水池一侧人工铺设大面积沙滩,沙滩中的母子情雕塑突出了汾河母亲河的主题。不规则式广场上设一处与汾河在太原流向相似的微缩水景,水景首端三块天然石与一棋盘石有机组合,寓意了“三贤论学”的历史典故,象征山西籍历史名人顾炎武、博山、闫若璩端坐在棋盘前谈论纵横。由此延伸出去的溪水蜿蜒流淌,到达与太原市区图相似的戏水池。溪水、卵石、水鸟雕塑与沙滩共同构筑了一个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景色空间。每逢节假日,游人饶有兴趣地在沙滩上捡

19、石子、嬉沙、放风筝,仿佛置身于海滨沙滩,尽享临海戏水、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三、雁丘与汾河晚渡雁丘是为再现金代文豪元好问赋雁丘辞的历史故事而建的。据史载,元好问于泰和乙丑年(1205 年)赴试并州,适逢捕雁者捕得两雁,一死一脱网。脱网者悲鸣不去,竞自投地而死。诗人感慨,遂购得两雁,葬于汾河之畔,垒石为识,曰“雁丘” ,并赋雁丘辞 。与雁丘一溪之隔的汾河晚渡是古晋阳八景之一,如今又重现于新建的汾河公园之中。高大的石坊临河矗立,庄严凝重,是仿古码头的标志。傍晚,站在码头上凭栏眺望,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碧水清涟,飞鸟归巢,在感受古人落日归舟情怀的同时,激起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四、晋汾古韵广场晋汾古韵是以

20、纪念治汾始祖台骀为主题的纪念性广场。汾神台骀雕像高踞于广场中心的基座上,周围喷泉和花坛环绕,庄重中不失活泼。与主题广场毗邻处另辟一下沉式小广场,两侧各设计一个鼓形小舞台。鼓与古谐音,又是山西鼓文化的体现,从音到形,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五、五谷园五谷园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极具田园情趣。它使用了几种简单的构图元素几畦黍谷,几陇菜菽,一具石碾,一个石槽,一幢农家门楼,一道竹编篱笆,三只奶牛雕塑,生动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置身其中,令人身心放松,也圆了久居都市人们的田园梦。汾河公园中还有多处景点未一一例举,但每个景点不管大与小,内容简与繁,都反映了设计者的不拘一格以及对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

21、底蕴的深刻理解。有的景点浓墨重彩,使用多个构图元素共同构筑景观,表现主题;有的淡写轻描,使用一个代表表现主题,给人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如日台景点的日晷,乐坛景点的琴键图案,梨园余音景点的戏剧脸谱等无一不是点睛之笔,简约概括,使人触景生情。 南 中 环 桥 是 连 接 太 原 南 部 汾 河 两 岸 的 一 条 重 要 通 道 , 东 接 南 中 环 街 , 西 连 南中 环 西 街 , 双 向 八 车 道 。 该 桥 主 线 全 长 2608 米 , 分 为 东 引 桥 、 主 桥 、 西 引桥 三 部 分 。 其 中 , 主 桥 全 长 300 米 , 主 跨 180 米 , 桥 梁

22、 标 准 宽 度 为 52 5米 , 最 宽 处 71 米 ; 西 引 桥 为 高 架 结 构 , 东 接 主 桥 , 西 跨 新 晋 祠 路 后 落 地 ,全 长 1114 74 米 。 南 中 环 桥 工 程 还 包 括 东 西 立 交 桥 、 人 行 天 桥 建 设 等 。 南 中 环 桥 主 桥 为 拱 梁 组 合 结 构 。 主 拱 高 40 米 , 向 外 倾 斜 16 度 , 副 拱 高 48米 , 向 外 倾 斜 26 82 度 , 为 钢 叠 合 梁 组 合 式 系 杆 拱 体 系 。 南 中 环 桥 主 桥 桥型 设 计 构 思 源 于 太 原 市 八 景 之 一 的 “蒙

23、 山 晓 月 ”。 在 夜 最 初 的 南 中 环 桥 设 计 效 果景 中 从 侧 面 看 该 桥 , 仿 佛 一 弯 新 月 从 波 光 粼 粼 的 水 面 升 起 , 配 上 汾 河 开 阔 的水 面 , 更 表 现 出 “明 月 罩 龙 城 ”的 美 景 , 体 现 出 “汾 河 晓 月 ”的 旷 远 悠 长 。从 桥 的 两 端 看 , 又 如 一 只 大 雁 。 其 技 术 难 度 与 同 类 型 桥 梁 相 比 , 堪 称 世 界 一流 , 被 建 筑 业 内 的 人 士 称 之 为 一 只 展 翅 高 飞 的 大 雁 。 南 中 环 桥 东 设 计 效 果 图已 经 建 成 的

24、 南 中 环 桥 东 立 交 桥从 南 中 环 桥 上 望 滨 河 东 路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说起它来,那在太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至于这条街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也成为一个谜,难觅真谛。不过,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却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

25、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去,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轰走。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

26、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上。由于常遇春探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上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阴,枝条婀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传

27、说往往揭示着历史。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柳巷起初并不是一条繁华的大街,而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是清光绪中叶的那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这条僻静、萧条的小巷,变成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小店 镇、村名。处宋太原府南官道与平晋城西官道交叉处,因集市繁荣,商贾设店,故名。古属太原县晋安乡,名永安堡,俗称凤凰堡,以街巷形似凤凰而名,现为南郊区政府驻地。 资治通鉴后晋纪 “张敬达将兵三万营于晋安乡”即此。清太原县志作小店镇,曰:“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太原四达通也。 ”宋大诏令:“今既荡平(晋阳) ,当令众庶,永保安宁。 ”是为取“平晋永安”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