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案例两篇案例例一:让科学探究走进网络空间2003 年 4 月,我上了一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流动的空气(即风)内容的科学课。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游戏引入、激发学生自定向一上课,我就开心地对学生说:“上课前我们先来进行比一比谁的鼻子最灵敏 比赛,好不好?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笑容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比赛后,我问:“在刚才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大部分的同学说他们发现了前面的同学比后面的同学先举起了红旗,说明了前面的同学先闻到了香味;但也有的同学说不管他怎样用鼻子嗅,也闻不到香味,因为他坐在最后“这样看来,应该是前面同学
2、的鼻子最灵敏了”我微笑着宣布,同学们马上提出抗议:“老师,前面的同学先闻到香味是因为他们离喷香水的地方近” 、 “空气先把香味带给附近的同学,再带给远的同学” 、 “对,空气通过流动把香味带到教室里”(网页显示香味飘散路线)这时,我及时引入:“大家说的很有道理,那么关于流动的空气,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让我们带着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一起去探究流动的空气的奥秘。 ”(板书课题)这一环节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及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什么样
3、的气体?”(无色无味) “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看得见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在学生设计的看气球、红旗、烟等怎样飘的方法中,我们选择了用香来做实验,因为通过烟的飘动来感受空气的流动较为明显。这时我说:“现在老师来做这个实验,请仔细观察,看你又能发现些什么?”接着我将一束香点燃后插在后面挂着黑布的沙杯里,学生们马上发现了空气往上流动。 “你有办法改变空气现在的流动方向吗?”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上来,有的用嘴、风扇吹,有的用书扇,有的将课本挡在香上方,有的拿着香挥动或跑动,有的打开门窗在整个制造风来改变空气流动方向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入体验,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在这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
4、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风往哪吹、烟往哪飘、空气往哪流动,从而得出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结论。 (用网页演示风就是流动的空气)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深入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老师做实验时,门窗都是关闭着的,如果我们把当课室门窗都打开,你又发现些什么?下面我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请同学们按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1、探究一:观察本小组所在位置烟的飘向,并在图中画出空气流动方向图。2、探究二:分别派组员去不同位置的其它小组观察空气的流动情况,并画出空气流动图。3、对比讨论:把所记录的不同位置空气流动图对比观察,你发现了什么?4、汇报结果:说一说你们小
5、组的讨论结果。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并对比所记录结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他们所记录的四个不同位置的小组空气流动方向都不一样;有的小组发现即使在同一位置观察,不同时间所观察到的烟的飘向也会不同;有的小组认为他们所观察的四个不同位置中,除了靠近窗口的空气流动方向不同外,其它的都一样接着各小组代表就看投影出的实验报告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推论出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空气流动的方向不同,风的方向也就不同。三、利用网络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接着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情境:“在前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哪些类型的
6、风?”同学们都争着汇报自己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有的说微风、大风、和风;有的说西北风、东南风;有的说热风、冷风;有的说暴风、台风、飓风等。 “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想不想真切地去感受一下各种各样的风?” “现在请大家到风专题学习网站风的类型部分尽情地去感受吧!”学生们置身于网络提供的形象、动感的音、视频画面中,深深地被各种类型的风的现象所感染、所震撼,还发出了阵阵惊叹。这时我问道:“看完各种类型的风后,你有什么感受?”有的说,他觉得台风和龙卷风很可怕,因为它们会掀起房屋、吹翻船只、刮倒树木;有的说飓风是最利害的风;有的说微风最可爱,因为它既能让我们感到凉快,又可以传播花粉和种子这时我适时引导说:“风
7、对人类虽然有很大的危害,但它对人类及自然还有许多好处呢,有谁知道?”同学们答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如使人凉快、放风筝、纸飞机和吹动纸风车等,这时让同学们上网继续去了解风的其它用途,例如播云耕雨、调节气候、传播花粉、放降落伞等,更了解到人们还可以利用风来为人类服务,比如吹动风车抽水、磨面、推动帆船行进、使滑翔机飞行、利用风力发电等,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更开扩了视野。这时我因势利导:“如果让你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利用风为人类做些什么?”学生们个个踊跃回答:“我想发明一台风能电脑,这样我就可以将电脑带到任何地方,因为只要有风就可以使用。 ”“我想发明一种抗病毒风扇,只要一按开关,消毒液就会散播
8、在空中,把非典病毒消灭光。”“我想发明一个可控制的龙卷风,当森林发生火灾时,可把大火卷到大海中去。 ”“我想发明一驾风能飞机,它能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 ”“我想发明一种风能救生伞,在遇到火灾时,高楼的人可以坐着救生伞下来,就不会摔死了”在学生意犹未尽时,下课铃声响了,我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去网上搜集关于风的知识,以更好地利用风来为我们服务。案例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科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
9、学生自我体验、大胆想象,并有效地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等优势,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背景由教室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认识与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让探究真正走入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与目标教学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谋而合。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也倍受教师们的青睐。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10、,教师以简单分组、尖子生操纵整组实验来替代合作探究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流动,而让学生感受不同位置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这是难点,为解决这一关键,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本小组空气流动方向环节,以三人小组共同观察本小组烟的飘向,在观察、讨论中实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但这还不能解决问题,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组员们分工合作,独立到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与记录空气的流动方向,再将大
11、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更因为自己所记录的结果,将对整个小组的结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深感自己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更消除了在教学中教师只能顾及少部分同学的缺点,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二、利用网络拓宽科学探究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明确
12、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传统的学习环境,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学生信息量的获取,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从教师或课本获取信息的较单一局面,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尤其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这一节课中,经过老师的精心筛选及制作,将大量关于风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源有机整合,制成的风专题学习网站,从而实现了学生在
13、课堂上利用较短的时间就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风,例如微风、台风、龙卷风、飓风等精彩视频,还有大量的风的危害及作用图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选择地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观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风的类型、危害及利用后,教师以一句“如果让你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利用风为人类做些什么?”拉开了奇思妙想环节,激励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说,你根本想不到学生们的小小脑袋里竟有如此多的新奇小发明,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在其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