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文化旅游功能分区及其发展方向摘要:本文将山西文 化 旅 游 分 为 以 下 两 个 功 能 区 ,其 一 是 以 文 物 、史 记 、遗址 、古 建 筑 等 为 代 表 的 历 史 文 化 旅 游 功 能 区 ;其 二 是 以 居 民 日 常 生 活 习 俗 、节 日 庆 典 、祭 祀 、婚 丧 、体 育 活 动 和 衣 着 服 饰 等 为 代 表 的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功 能区 ;本 文 从 这 两 个 层 面 详 细 描 述 的 山 西 的 文 化 旅 游 功 能 分 区 及 其 发 展 方 向 。在 山 西 发 展 文 化 旅 游 不 仅 可 以 增 强 产 品 吸 引 力
2、,提 高 经 济 效 益 ,还 可 大 力 弘扬 山 西 文 化 ,让 世 界 了 解 山 西 ,同 时 也 可 改 变 目 前 越 来 越 多 的 中 国 人 不 了 解山 西 文 化 这 一 状 况 。关 键 字 : 文 化 旅 游 历 史 文 化 旅 游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发 展 方 向(一)山西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区。一 、神话文化区 女娲补 天在山西 在晋南吉县壶口瀑布旁有距今一万多年前描绘的 “女娲造人“ 和“ 女娲炼石补天“的原始岩画( 岩画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历史和史诗,是石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晋东南晋城市浮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女皇窟;在长治市东南天台山上有女娲炼石的望儿
3、台;在黎城县广志山里有女娲足迹所至的女娲庙;在晋中平定县东浮化山有女娲炼石的补天台;在晋南洪洞县侯村还有女娲氏的陵寝女娲陵。如此看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活动区域全在太行山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境内,故太行山古时称作“皇母山“ 或“女娲山“ 。二、耕读文化 耕读商宦的灵石王家 山西灵石静升王家,源出太原,为太原王氏宗裔,世居灵石县禹门外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 王家由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营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从康熙一直修到嘉庆年间。现存的住宅约有 45 万平方米,有拥翠巷(建于元代中叶)、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 年)、钟灵巷(建于雍正六年,公元 172
4、8 年)、红门堡位于乾隆初年)、拱极堡(建于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铁门院(建于乾隆晚期)、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 年)、当铺院(建筑年代无考),高家崖(建于嘉庆十年,公元 1805 年)。现存的祠堂只有宗祠、孝义祠两处尚在,其余六座均荡然无存。静升村曾有 16 座牌坊,其中15 座属王家,现存的仅有孝义石坊一座。王家坟在鸣凤原,占地 300 余亩,“文化大革命”前,坟门、围墙、看坟院及墓累碑碣均可见其规模。三、边塞文化 如山西左云边塞文化区左云县历史悠久,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地方生活。春秋时为北狄白羊族牧地。山西朔州平鲁区打造“边塞”文化旅游,平鲁区投资 10
5、亿多元建成南山公园、北固山、明海湖、乌龙洞等一批旅游景点并启动井坪古城和凤凰古镇修复工程。逐步形成以“门神文化”为统领,以“一园两城六大景区”为纽带,融合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生态文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 4A 级旅游景区,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山西忻州雁门关“古边塞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华第一关”之称。山西山阴县围绕广武边塞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山阴县抢抓机遇,围绕文化抓旅游,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以边塞文化、古军事文化、回归自然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把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
6、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西省两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从寺庙、雕塑、音乐、壁画等方面将佛教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佛教文化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促进佛教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也给佛教文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五、道教文化区域,即山西西部吕梁地区。这里分布着众多道观,最著名的是北武当山道观建筑群与柏窳山道观建筑群,还有庄子书中所说的仙人所在的姑射山。其延而南则有永乐宫及故传说神仙登天的巫咸山。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认识与永恒的追求,以及其在超越死亡的困域中所做的种种探索与努力。 六、商贾文化区,即晋中一带。在晋中一带,一个又一个的大院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它们一个比一个大,后来者居上
7、,王家大院是乔家大院的三四倍,而常家大院又是王家的三四倍,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我们从这些大院主人的发家史中,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贫穷中走出传统,背弃圣训而走出自己生活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从大院一座座傲然独立的样子中,又看到了它们的主人发财之后不得做官的不平,随后又一头栽在传统的泥坑中走向衰亡的悲惨历史。 发展方向:这六大区域的文化特色,本身就是六大文化品牌的展示。六大文化区域,共同构勒出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的曲线。神话文化、耕读文化两大区域,主要所构勒是上古三代及先秦的历史脉络,以及由历史铸造而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精神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边塞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大区域,主要呈现了从汉唐到宋元的
8、中古历史。不同血统的民族、不同质的文化,由冲突而走向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调。而宗教的盛行,佛寺道观的林立,则是在这个时代文化冲突与事例中背负着生活苦难的人们,对建构精神家园的呼吁。商贾文化区域所展示的则是明清近世的历史,联系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是传统的中国人走出传统而最终又回到传统的一曲令人悲伤的生活变奏曲。除这六大区域所具有的特色性文化外,还有交贯于六个区域之中的戏曲文化与建筑文化,共同形成了山西文化的八大类型。山西古代戏曲的繁荣、戏曲文化的丰厚,由山西境内遗存的大量元明以来的古戏台作证;而山西的古建筑,由仰韶文化时期的土窑洞,到近代的阁楼建筑,从庙宇宏构,到民宅大院,无不散发着中国
9、古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呈现着历史的承传脉络。故而写中国戏曲史,不能不写山西;写中国建筑史,也不能不以山西为主干。 我们相信,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应根据山西文化的这种格局,组织各地方力量,横向上开辟 六个文化旅游圈,纵向上开辟八条文化旅游线。这对于宣传山西,体现山西的文化特色与突 出山西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是非常有利的。 (二)、山西民 俗 文 化 旅 游 功 能 区一、山西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据统计,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 1300 处,地方特征非常鲜明,有只见炊烟不见人家的地窨院、古堡式村居建筑、历史古城、民居旧宅等。地窨院主要分布在晋南平陆、芮
10、城一带,古堡式民居建筑主要有晋城的皇城相府、郭峪村以及介休的张壁古堡等,历史古城主要有平遥古城、榆次老城、汾阳古镇等,民居旧宅在山西分布很广泛,有襄汾的丁村民居、晋中的后沟古村、太谷的孔祥熙宅院,晋北河边的阎锡山旧宅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还要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这些大院深邃富丽,建筑技艺精湛,其中的砖雕、木雕尤为出色,建筑布局、结构则深刻的体现出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和儒家礼俗。2007 年国家文物局拟定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晋商大院列为第三位,近些年来由于影视旅游以及晋商大院旅游的带动,山西大院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二、山西饮
11、食文化民俗1、酒乡醋都 山西是中国制醋的大本营,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坊。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清徐被誉为“中国醋都”,山西老陈醋更是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无醋不成味,制醋、吃醋成为山西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山西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汾酒的酿制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历史也成为了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张名片。除了汾酒、竹叶青,山西还有祁县“六曲香”,潞城“桑洛酒”、平顺“甘泉酒”、代州“黄酒”,太原高粱白等名酒。2、风味
12、食品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有据可查的面食种类就有280 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刀削面、拉面、刀拨面、擀面、剔尖、猫耳朵、饸饹等。山西比较著名的风味名吃有太原“头脑”,平遥牛肉、太谷饼、临猗酱玉瓜、闻喜煮饼、芮城麻片、稷山麻花、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等。最近几年山西省政府连续举办了四届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展现山西面食的多彩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三、山西娱乐文化民俗1、戏曲歌舞山西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之一,地方戏曲有 50 种之多,上党梆子、蒲剧、晋剧、眉户、左权小花戏、二人台等古老剧种至今仍然盛行于山西乡间。山西民歌有着悠久
13、的历史,文字记载从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作品出现。现在以展现黄土文化为主的山陕民歌结合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歌体系,近几年山西本土歌手阿宝以其原生态的唱法折服了无数听众,迅速走红,为人们展示出了山西民歌的独特魅力。山西民间舞蹈有 200 余种,包括鼓类舞、秧歌舞、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等。比较有趣味的舞蹈形式有小车舞、挑椅舞。2、山西锣鼓山西民间锣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种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小到几寸的手鼓,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威风锣鼓、花敲鼓、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达 18 种之多,
14、各具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襄汾、河津等地,经常出现在大型庆典活动和民间节庆中,浓郁的地方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风韵,观赏后令人激动万分。3、山西社火社火是广义上的一种庙会,是一种以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始终发挥着“文化社区”的作用。山西的社火,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晋南花鼓、曲沃任庄扇鼓、运城贵家营一带的龙灯魔女舞、陵川赵活池村的五鬼盘叉亦名“小鬼捉刘氏”,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的九连灯,特别是晋西北沿黄河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普遍举行的“九曲黄河灯”亦名“九曲黄河阵”、“串黄河”、“灯游会”以及“地灯”、“
15、平安灯”、“九曲阵”、“迷魂阵”等。此外,还有流行在大同口泉一带的大同小车会和流行于祁县、太谷、介休一带的瓦瓮灯等等,都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佼佼者,更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目前,晋中市每年在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晋商社火节,将民间社火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四、山西民间工艺品山西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有山西琉璃制品、太谷灯、大同铜火锅、平遥推光漆器、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雕漆绝技”新绛云雕,“千金之宝”侯马蝴蝶杯,太原仿古铁器、潞城草帽辫,还有民间广泛盛行的剪纸、布艺、面塑、刺绣等。山西剪纸在汉代就已出现,到宋代已广为流传。它取材于当地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虫鸟兽和
16、表示福禄吉祥谐音等题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剪纸的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计有“四季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鹊闹枝头”、“凤凰展翅”等数百种。山西剪纸又以广灵、浮山最为出名,许多作品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山西民间布艺,布老虎、虎头鞋、虎头枕等手工缝制的布制品都非常精美,这些布艺也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山西面塑也是流行于山西民间的一项特殊的造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它源于清代,成型于汉代,是汉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风俗。现在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捏塑出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塑形状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发展方向: 山西民俗旅游有着良好的
17、发展前景和开发潜力,要将这些前景和潜力变为现实,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从山西的实际和整个旅游市场的需要出发,拟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开发步骤。(一)开发战略 以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体现山西特色,打造山西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包括精品节庆活动、精品旅游景区、精品旅游项目、精品旅游线路等。(二)具体开发形式 以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多样化形式。山西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不够深入,目前主要的民俗旅游景区有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太谷三多堂(曹家大院)等,大量的民俗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的原始阶段。1、旅游景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山西旅游以人文旅游为主,主要旅游景观以大院民居、寺庙宫
18、观、古城镇、古村等居多,目前的民俗旅游活动以参观静态实物为主。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要打造出一个三晋民俗主题文化园,着重展现三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开展多项民俗演出如:舞狮、旱船、背棍、背冰亮膘、伞头秧歌、威风锣鼓、哑老背妻、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跑竹马、倒悬花鼓、小车舞等极具山西地方特色,且可观赏性、可娱乐性很强的节目演出,另外还可开展挠羊赛、推小车等竞技活动,让游客充分参与。借助山西的民间艺术优势,每年可以举办诸如“南北狮王争霸赛”、“南北鼓王邀请赛”、“南北民歌对抗赛”等民间赛事,使山西成为南北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其他景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挖掘当地民间文化,推出一些民俗旅游项目。比如制
19、醋坊、制酒坊等,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制醋、酿酒工艺,另一方面可以现场为游客定做相关产品,现场出售。在节庆期间,可以开展特色旅游活动,比如元宵节的灯会,社火表演等。2、民俗旅游节会民俗旅游节会是旅游开发中不可获缺的一环,节会以某一段时间的资源集中,利用规模效应、宣传攻势塑造自身品牌,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目前山西所开展的民俗旅游节会主要有山西面食文化节、晋商社火节、关公文化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等,在今后要结合山西民俗资源,一方面对这些节庆要做精、做大,丰富节会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扩大宣传,塑造品牌,传播自身文化与形象,另一方面做好其他一些节庆活动的开发与宣传,如醋文化节、汾酒文化节、寒食
20、文化节、更如晋南芮城县利用洞宾故里这一形象开展的道教文化节、蟠桃古会等,都要做好细致准备,积极投入各种资源,做好宣传推介。3、旅游商品与民间工艺品开发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山西省民间特色工艺品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如:剪纸、布艺、面塑、木雕、砖雕等,都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小型产业。而目前山西各个旅游目的地对这一因素不够重视,著名景区绵山上的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寥寥无几,仅仅是一些中草药之类,以及外来的台湾伞、水晶球之类。深入开发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商品,培养专业人才,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对原手工艺品进行多
21、样创新与包装,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商品体系,实现时代性、艺术性、本土性、实用性的高度统一。5、精品民俗旅游线路的开发综合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三晋民俗旅游黄金线路,融合民间竞技、民间娱乐、特色商品等各种元素于一体,将单纯的观光游览拓展为更富趣味,更具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游览活动。在今后的旅游发展过程中,着重打造沿黄河一线的黄河民俗风情游,晋中地区的晋商民俗文化游,以及散布省内各地的古村乡居风情游。在山西对外的旅游宣传中,要将这些线路作为山西旅游的主推线路,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提升山西民俗旅游的知名度,使民俗旅游成为山西旅游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参考方式:地理学研究方法:旅游功能区分化201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