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瓯:演绎竹产业的完美转型- 来自: 2008 年 8 月 27 日 22:6从福州驱车前往建瓯,在建瓯市出入境交界处记者看到,一个原本书着“ 中国竹子之乡”的巨幅广告牌被“中国笋竹城” 的字样所代替,同时,在建瓯水西新区至城区主干道的电线杆上,记者又发现了“中国笋竹城” 的宣传牌。甚至在建瓯各种货车、客车、三轮车的车体上都喷有“中国笋竹城” 的字样。随行的建瓯市竹业研究所所长林振清告诉记者,2006 年藉着被国家林业局再次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 的契机,建瓯市开始启动总投资将达到 50 亿元,计划用 6 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的 “中国笋竹城”建设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建瓯笋竹产业的品质与规模。这对于
2、年财政收入只有 4 亿多元的建瓯市来说,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项目的启动也并非心血来潮。然而,曾几何时,建瓯被“ 拥有全国最大的竹林面积“的名声所累,120 多万亩竹林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靠山吃山“的满足感和安逸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建瓯的竹产业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年全市竹业总产值仅为亿元。但同为“中国竹子之乡”的浙江安吉,凭借 80 万亩的毛竹林地,以 1%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 20%的竹业产值,是建瓯的三倍多。建瓯需要一种突破,也在思索着一种突破。于是一系列的变革随之而来:改造低产竹林、建设丰产高效竹林基地、发展笋竹加工流通,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竹材加工从竹凉席、竹筷、竹地
3、板坯向竹胶板、竹工艺板、竹地板成品和竹纤维等升级。建瓯的竹加工企业也从 “星星点灯”发展到“星火燎原” 。这为“中国笋竹城”项目的启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长林振清说,“ 建瓯的竹产业初步形成了从竹根到竹叶、从笋肉到笋壳、笋头的系列开发产业链,实现资源的 零剩余。”去年,建瓯竹业总产值达到 24.1 亿元。从建设“中国竹子之乡”到打造“中国笋竹城” ,建瓯竹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倾全市之力,做笋竹文章,建瓯要在发展竹产业上完成一个漂亮的转型,把“靠山吃山”这句古语演绎出新的内涵。浩大工程王建辉夫妇是建瓯市东风镇的居民,三年前他们扔下锄头当起了工人,如今已是建瓯某竹业公司的生产骨干。王建辉负责
4、进料工序,妻子王琳秀负责粗选工序,每人每月有上千元的工资收入,公司还给他们上了保险,小日子过的相当滋润,城里人用的电视机、液化灶,他们家都用上了。去年还花了 6000 多元买了摩托车,改变了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的历史,成了有工业背景的“品牌农民”。“这样的日子以前是从来都不敢想的。”回忆起当初一年到头辛苦守着一亩三分地却仅能保持温饱的日子,王建辉略显伤感。“现在,随着中国笋竹城的建立,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来了建瓯。除了干农活,我们还可以到这些工厂里打工。工厂一个月放三天假让我们回去处理田里的活,我们家那 400 棵柑橘利用工闲时间,完全绰绰有余。现在一年能比以前多赚一万多元。 ”王建辉口中的“ 中国
5、笋竹城”位于建瓯通往南平的高速路口,占地 1.5 万亩,将耗资 50 亿元,是建瓯市政府为发展竹产业继改造低产竹林、建设丰产高效竹林基地、发展笋竹加工流通“三大战”役后打响的“第四战役” 。这对于建瓯竹产业发展来说也将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林振清告诉记者,目前占地 1040 亩的一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有 30 家企业入驻,其中 28 家企业投产。二期开发面积将达到4600 亩,已完成平整场地及“六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1000 亩。三期规划面积 9400 万亩,预计 2012 年全面竣工。“建成后,它将是全国规模最大、品味最高、功能配套最齐全,集笋竹加工、产品贸易、信息交流、竹业科研、竹林休闲
6、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城。”今年 6 月在武夷山举行的第十一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福建宏远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签订了竹纤维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对接合同,这项投资 3.14 亿元,年可新增产值 14 亿元,创税利 4600 万元的大项目落户建瓯,“ 中国笋竹城”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建瓯三森竹木有限公司 9 年前创办时,发展举步维艰。如今,成为我省最大的竹胶板加工企业,年生产竹胶板 180 万平方米,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董事长周樟成说:“这得益于中国笋竹城 大品牌形成的产业洼地效应,公司下一步将瞄准国家免检产品,通过做强品牌做大企业。”带动项目的落地与企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笋竹城还吸纳
7、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建瓯,有 9.18 万农民进笋竹企业当了工人。而“ 笋竹城”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品牌效应,也进一步带动了全市笋竹产业的发展,也促进建瓯中国根艺之乡的打造。现已在国道205 线上动工的 “武夷根艺城” ,构筑了中国首座根艺文化长廊,把丑陋、废弃的竹根变为精美的工艺品。用大毛竹制作的中华一绝的“ 建瓯挑幡”,成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用竹制成的“ 建州伞技”,成了远近闻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项目。“初步形成了从竹根到竹叶、从笋肉到笋壳、笋头的系列开发产业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零 剩余。”对“ 中国笋竹城”的发展前景,林振清表示,“笋的市
8、场前景很被看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纤维含量最高,这是现代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至于竹子,我国是世界上竹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利用开发做得最好的国家,而建瓯的竹林面积又位居全国前列,只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笋竹城 。”现在,“中国笋竹城”已列入我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是我省林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两区两城” 之一,建瓯还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将“中国笋竹城”批准建立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笋竹加工贸易示范区。科技含量说起竹产业,每一个建瓯人无不为此感到骄傲。123.4 万亩的毛竹林面积,2 亿株的毛竹立竹总数赋予这个“中国笋竹城” 先天的优势。而科技兴“竹” 又恰到好处的将这些资源变为财富。“一
9、吨原笋 1000 元,半成品 2000 元,精加工软包装笋则是 1 万元一吨。建瓯市一年有近 30 万吨笋,仅是笋加工一项就可多赚几十个亿。”但前提是科技的注入,林振清说。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瓯市就着手组织实施“科技兴竹”战略,大力推广竹林培育技术。而今,除实施常规经营技术外,还开展竹阔混交林经营技术、竹山灌溉技术、生物防治竹林病虫害技术等无公害竹林培育技术推广活动,走竹林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开设竹山机耕路,基本构建了竹山道路网络,为提升竹林培育水平奠定了基础,房道吴大元金三角毛竹林每 hm2 产值高达 30000多元。在引进企业上,建瓯市已从“ 招商引资”转到“招商选资” 上,所选
10、均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而这批高新技术、高效益的品牌企业的进驻,不断延伸产业链,使建瓯笋食品加工从生产水煮笋罐头向软包装笋系列产品升级,开发出更多竹业“衍生品”;竹材加工也从生产竹凉席、竹筷、竹地板坯向竹胶板、竹工艺板、竹地板成品、竹纤维升级。1999 年,从建瓯市木材厂下岗的周樟成联合其他下岗的 20 多名职工,在建瓯市徐墩镇创办了建瓯第一家竹胶板企业建瓯三森竹木有限公司。如今三森竹木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建瓯竹胶板的领军企业,其产品还作为奥运场馆的建筑材料,并且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的称号。周樟成说,“我们这个产品是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面对资源和劳动力的不断涨价,成本增加,生存空
11、间小。而国内生产竹胶板的企业又不在少数,要想脱颖而出,开发先进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是必由之路。”今年的“6.18”期间,三森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竹材工业研究所所长赵任杰的一项技术,开始研发一种叫浸渍纸贴面竹胶合板的新产品。“这个产品如果开发出来,就能保证产品在价格翻两番,在国内也是第一家。”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周樟成还修建了“生物质燃料热载体锅炉”,使废气、废渣通过处理循环利用,实现生产过程零污染,这种环保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同样尚属少数。除三森外,建瓯市特艺竹木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发“ 纳米改性竹炭光触媒材料”项目,从废弃的竹加工下脚料中开发出纳米改性竹炭系列产品 30 种,申
12、请专利技术 4 项,均为国内首创;利树浆纸有限公司引进国外高科技制浆新技术 汽爆制浆技术,采用无水无药的物理制浆办法生产竹浆。该工艺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充分利用竹木废弃物和小径竹材、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得浆率高、又能满足环保要求的高效制浆技术。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毛竹笋加工附产物活性物资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经过三年多的研制,建立了竹笋氨基酸肽类提取物生产线,开发出笋竹氨基酸肽口服液、笋竹膳食纤维、笋抽酱油等 8 种新产品,均为国内首创。竹笋氨基酸肽类产品还荣获国家商务部“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领先创新产品的开发,无疑是在建瓯市竹产业在开疆拓土的一把把利剑。目前,建瓯全市现在共
13、有 73 家笋加工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2 家, 290 家竹材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企业 32 家。产品多达13 类 500 多种。林振清表示,到 2010 年,全市竹林面积稳定在 130 万亩,竹业总产值达 46 亿元。同时,培育 10 家年产值上亿元的笋竹加工企业,力争创立 20 个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著名商标、科技示范区。开疆拓土对于现已年过七旬的建瓯市水煮笋同业公会的会长范寿泉而言,1997 年显得不太平凡。那年,建瓯加工水煮笋仅 8000 吨,其中 4200 吨卖不出去,全市 36 家水煮笋初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当时供职于供销社的范寿泉深入企业调查发现,
14、各企业生产设备简陋,信息封闭,而且还存在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成立水煮笋同业公会,首要任务除了带领各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外,就是要创建一个属于建瓯水煮笋自己的品牌。因此,同业工会于 1999 年 4 月 12 日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申报“ 金瓯”牌水煮笋集体商标。为扩大“金瓯”牌水煮笋在国内的影响力,建瓯市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提升其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笋文化的宣传,建瓯市还请有名望的厨师制作 36 个笋菜谱,举办笋宴。改变笋作配料为主料,促进笋进超市、进酒家、进厨房、上餐桌。还计划举办培训班,把笋宴菜谱介绍给国内大酒店,使人们对竹
15、笋有一个新认识。此外,同业公会更是不断创新品种和规格,并且在“建瓯农产品信息网”上,开辟水煮笋专栏,加强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联系,实行产品上网介绍、宣传销售。如今,建瓯的水煮笋仅铁罐包装就有 3.、9 、18 立升等不同规格。精深加工、软小包装笋产量逐年上升,已达 2.23 万吨,并开发苦竹、绿竹等小径竹笋产品,已有品种、规格 76 个。如果说国内市场仅是建瓯近年来不遗余力开辟的一块“新疆土”,那么,国外市场尤其是日本则当之无愧的成为它们的主战场。2005 年,日本参照“ 肯定列表制度 ”中的新标准对来自中国等地进行农药残超标摸底检查。这一“石” 投下,在建瓯市的水煮笋产业掀起“大浪”。范寿泉
16、对此忧心忡忡,作为天然食品,水煮笋原来在农残方面是免检的,“ 肯定列表”的出台意味着水煮笋没了这个“豁免权” ,这样必然增加企业成本,延长产品出口时间。为稳定水煮笋在日本市场上的地位,同业公会积极配合政府对外交涉,并组织企业苦练内功,做好行业自律,严格执行国家行业食品外销产品标准,做到产品质量有章可循,坚决杜绝使用添加剂。企业间加强联合,实现向集团型的转变,且加大技术投入,真正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种种努力换来一个结果:日本客户提出只要“金瓯”牌水煮笋。在巩固日本市场的同时,建瓯还积极开拓欧美等地市场。明良、颖食等龙头企业还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地设立水煮笋销售中心。现在,建瓯笋产品已经远
17、销日本、韩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尽管如此,范寿泉依旧有个遗憾:“现在建瓯的水煮笋在国外,几乎都是贴国外的牌子。建瓯自己的牌子没能打入国际市场。 ”如果说水煮笋品牌的创建有同业工会这个强有力后盾的话,那么,作为建瓯竹产业重要的另外一支竹材加工,其品牌创建过程则是孤军奋战。以三森竹木有限公司为典型代表。它的品牌之路始于 2005 年2005 年董事长周樟成参加年会,惊奇的发现,市场上中低档的产品和有品牌产品每平方米在价格上相差六百元到八百元。这些品牌产品并没有因为其昂贵的售价而影响销量,相反销量相当好。受到启发,周樟成下定决心:“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就得打响产品的品牌。”于是他不
18、惜重金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一次性投资近 700 万元,同时启动了三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条日产 1万张浸渍纸生产线,使每立方米竹胶板价格提高近 100 元;新上全国单机产量最大的竹胶板生产线一条,公司竹胶板生产能力实现翻番,达 1.8 万立方米。“这么优越的资源条件,如果我们生产出来的是一些次品,怎么对得起这满山遍野的好竹子!所以,即使只是其中一小道工序,我们都要严格把关。”周樟成指出。据了解,三森在将半成品收购进来后,都会在上面挂上相应农户的名字,一直到成品入库完,才取下来。如果出现问题,则直接追求其责任。通过保证每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来确保产品最终的质量。路不好走不可否认,在“
19、 中国笋竹城”的打造上,建瓯市尽心尽力。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依然发现,建瓯在发展竹产业上存在的“硬伤”,首当其冲当属建瓯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偏小。据了解,目前,全市笋、竹加工企业有 1237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 500 万以上的规模企业仅 120 家,占笋竹加工企业总数的9.7%,相当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条件,因此,大都是生产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或为外地企业配套生产半成品。如笋加工主要以生产原料型的清水笋为主,深精加工产量只占笋加工产量的 9%左右,并缺乏产品深度开发。竹材加工产品品种近年虽然显多元化趋势,但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
20、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也以生产竹筷、竹凉席、竹摸板为主。附加值略高的产品,如竹地板,则以生产半成品为主,约占产品总量三分之二,均为外地大企业配套生产。由于企业多是规模小,实力较弱,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小,产品的市场份额少,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品牌优势。在建厂之初,企业更多是考虑如何有利于获取资源,而对企业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将来的集群效应考虑甚少。同时,建瓯市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也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建厂入园的用地需求。因此,企业分布零散,集聚度较低,影响到上下游企业产品及配套产业链的延伸,不利于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成为制约建瓯竹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林
21、振清说:“ 虽然建瓯市林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少,但专门从事竹业开发研究推广的很少,尤其是加工利用的就更少。从笋加工企业来看,毕业于食品加工专业不到 10人。目前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极需引入经理人才。”除上述外,建瓯市政府在创建品牌上,没有一个主管部门起到真正指导性的作用,也让不少企业犯难。回忆起当初创建品牌的艰辛过程,周樟成难免有些感慨:“当初,我想报个著名商标,连找哪个部门都不知道,一个部门推另一个部门,最后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我们政府很多东西都还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文字上,没有实际的支持。我们投资搞个项目,四百多万,政府只要能给我们一百万左右的补贴,我们的
22、信心就更足了。”与此相比,“邻居”浙江省对于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则明显更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竹材工业研究所所长赵任杰介绍:“在浙江只要是企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他们的林业、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都会来给企业提供帮助,实实在在给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在政策上也都有所倾斜。”对此,赵任杰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竹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是不够的,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出台扶持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加大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连接市场,搞活流通、带动基地;同时对规模小、产品相同的企业,要积极引导组建成股份企业,或专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企业布局,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标准统一、资金互助的集团效应,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拳头产品的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蜕变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宏伟的项目,政府与企业的联动,科技与产品的创新,品牌与市场的结合,建瓯市竹产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之上。但要真正做“足”竹子的文章,使竹产业发展完成一个质的飞跃,建瓯,这个“中国竹子之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除了时间外,建瓯更为需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时报记者 林佳 见习记者 曾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