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第三单元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0 分)1 (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7题)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 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2(2011深圳模拟)20 世纪 20 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 “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C
2、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3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4 (2010 年 5 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 22 题)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情况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梯子”和“安全网”分别应理解为A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B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3、制度C经济建设和国防体系 D国民教育和社会治安5 (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0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6 (2007 年江苏会考 22 题)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7 (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22 题)有人评述苏联改革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
4、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8 (2010 年 5 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 19 题) “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Ann NixOn Cooper,106 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C扩大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9 (2010 年 5 月淄博市
5、高三三模 16 题)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A不结盟运动今昔 B苏东剧变C建立公正理想国 D冷战云烟10 (2010 年 5 月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 16 题)1950 年, 真理报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损害大型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包产到组是违反从经济上、组织上巩固集体利益的,会使农业误入歧途” 。材料主要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农业A坚决反对任何方式的改革B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实事求是精神D其政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11 ( 2011 年 12 月济南月考 38 题)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
6、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A B. C D12 (2007 年高考广东单科 21 题)19291933 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13据统计,从 1929 年 7 月到 1930 年 7 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 20%,马减少了 13
7、%,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14 ( 2010 年 5 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 24 题)2008 年以来,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断恶化;2009 年 4 月,20 国集团领导人召开伦敦峰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 A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 B罗斯福实施的新政C杜鲁门推行的冷战政策 D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5 (2011 年 5 月天津市河北区二模 8 题)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 年春,阳光明
8、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6 (2011 年 9 月银川一中月考 34 题)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日用生活品短缺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 B C D 17 (2011 年 11 月泰兴市期中 15 题)1933 年 8 月 14 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
9、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义务交售制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8 ( 2011 年 1 月三明市三校联考 21 题)中国 1978 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19 (江苏省南通市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17 题)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 年苏联的社会
10、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A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20据统计,1925 年苏联的种植业与 1913 年对比的百分比是 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 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21有人说:1918 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用 100 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 100 斤粮食。以下对此事的判断及分析正确的是( )A.不可信。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不可信。当时实
11、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不可信。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卖D.不可信。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22 (永建老师原创)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 (Recovery 复兴、Relief 救济、Reform 改革)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 。A.属于纯粹的“Recovery”措施 B.属于纯粹的“Reform”措施C.兼具“Relief ”和“Reform”的功效 D.开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之先河 231929 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
12、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24 (2012 年 2 月江苏百校联考 17 题)1921 年 10 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25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其主张的实质是( )A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B实行社会
13、主义的市场经济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垄断经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0 分)26 (2010 年 12 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 36 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2 分)材料一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 1619 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谷延方重评圈地
14、运动与英国城市化(1)材料一、二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4 分)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2)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 (4 分)年 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19511955 108 113 13119561960 91 90 10419611965 85 66 86材料四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通过扩大”需求” ,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调节
15、,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开支、实行减税,甚至搞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扩大总需求。经济高涨时,紧缩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货币政策则要用以支持财政政策,作相应的调整。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学参考书) (3)概述材料四的经济思想;理论的成就在于它指导下的实践成功,举例说明。 (4 分)27 (2010 年 12 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 27 题)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 ,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
16、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 1935 年 5 年 6 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 。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 , 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一方面
17、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材料三 1935 年 7 月 21 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 1935 年 10 月 1 日起的 50 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摘自: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
18、主要原因是什么?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4 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罗曼罗兰将自己的日记在五十年后才发表最有可能的理由是什么?(2 分)必修二第三单元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解析: 从材料信息“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3B 解析:二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极大破坏;战后,各国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复苏。答案为 B。4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这
19、说明“梯子”是给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而“安全网”是社会保障体系,防止贫富分化,稳定社会秩序。5D 解析: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6D 7C 解析:考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难度小,根据所学知识,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注意题干中的限制: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实质。8D 9C 解析:图一是开国大典,图二是列宁,图三是斯大林,三 图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国家建设的建设。B 项不符合图一,A 项不符合图二,D 项不符合图二。10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此评论发生在 1950 年,是
20、斯大林执政时期,故应该选 B11A 12B 解析: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暴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同时带来的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剧增。因而选项中只有 B 项符合历史事实,为正确答案 B。此题着重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 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要求考生回忆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分析四个选项中哪个才是“当时最有可能”的“体验” 。 再认、再现 1929-1933 年经
21、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我们知道,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难;西方大国加紧争夺,各国政局动荡,政坛丑闻不断,德、日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可见 A“价格都涨” ;C“西方世界平静” ,D“亲如兄弟 ”这些选项均与历史不符,故排除。13C 解析:结合题目“从 1929 到 1930”的时间条件可排除 A 和 B,而材料中实际是说明农业受到损害,结合农业集体化的影响,故选 C。14B 15B 解析: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
22、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 B。16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组会议经济建设。是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不属于苏联五年计划开始的时间范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 1928 年至 1932 年。17D 18A 19B 解析:在解答表格数据型材料选择题时,了解题干问题后,首先了解数据比较项,这样才能知道它所要反应哪方面的现象;再通过数据比较了解发展呈现的趋势或特征。通过材料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三个数据比较项可知,这并不能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D 选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国民经济增长速
23、度放缓、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因此,排除A、C 选项,正确选项为 B。20B 解析:新经济政策于 1921 年开始实施,1927 年逐渐被取消。从题中的时间可判断出这一时期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21B 解析:1918 年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因此 B 不正确。22C 解析: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既是罗斯福新政中的改革措施,又是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C 正确,早在19 世纪 80 年代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就已经实行社会保险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D 排除。23解析: 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适
24、应,故 B 项符合题意; A、D 两项属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现象” ,C 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答案: B24A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在于联系实际,注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列宁讲话中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工业,它同农业的联系主要靠商品交换与商品贸易。故选 A。25C 解析:传统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任,凯恩斯则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二、非选择题26(1)造成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城市化进程;(4 分)(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4 分)(3)经济思想: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节,通过调节“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
25、分)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 50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等。(符合题意的任意 1 例即 2 分 )27(1)原因:20 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 ,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2分)30 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4 分)(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 ,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的担忧。(4 分)(3)理由:出于对社会主义的支持,罗兰担心他的日记为苏联敌人所利用来攻击苏联 ,他认为一种新制度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他相信经历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洗礼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克服自身的错误,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希望公开日记时的苏联已经解决了他的担忧。(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