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对武术散打文化的研究【中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观察法、实践验证法,对武术散打文化进行了研究。其就是从文化的视角入手,对武术散打文化内涵、文化特点、文化功能进行探讨,一方面能够使人们对武术散打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彰显出武术散打不但传承了武术的技击技术而且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以期研究成果能够提升武术散打的价值并推动其健康发展。研究的主要结果是:1.武术散打是一个立体的文化结构,外层为人体格斗所需要的技术体系,内层为以中国文化支撑技术体系按照一定轨迹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层为技术和理论折射出来的伦理、道德、精神等。武术散打外在的技术行为和内
2、在的思想观念完美结合的立体文化形态,是中国文化之下的武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2.武术散打立体文化结构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善、相生相克、阴阳转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避实击虚、兵者,诡道也、致人而不致于人、尊师重道、仁爱谦和、重偌守信、坚毅恒勤、侠义勇敢、重节爱国等,我国古典哲学和兵法、兵书、兵家的思想、观念、认识等。3.武术散打文化历史的悠久性、风格的民族性、实用的优越性、运用的灵巧性形成了武术散打文化的特点。历史的悠久性是指人体.【英文摘要】Summary this article use law, expert interviews, the literature te
3、aching observation, practice law, conducted a study on wushu culture. Its purpose is to start wi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Sand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on the one hand can make people on Sanda of Wushu culture has a rational
4、understanding of; on the other hand can show not only passing on the art of Wushu Sanda technique and bearing the gene of Chinese culture, researc.【关键词】武术散打 文化内涵 文化特点 文化功能【英文关键词】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Sanda cultural function【目录】对武术散打文化的研究 摘要 6-7 Abstract 7-8 1.
5、 前言 11-13 2. 文献综述 13-19 2.1 关于武术文化的研究 13-14 2.2 关于散打战术的研究 14-15 2.3 关于武术散打文化的研究 15-16 2.4 对散打运动中的美学研究 16 2.5 关于武术散打的武德研究 16-19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9-21 3.1 研究对象 19 3.2 研究方法 19-21 3.2.1 文献资料 19 3.2.2 专家访谈法 19 3.2.3 教学观察法 19 3.2.4 实践验证法 19-21 4. 结果与分析 21-37 4.1 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 21-29 4.1.1 武术散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22-23 4.1
6、.2 武术散打中“以人为善”的思想观念 23 4.1.3 武术散打中“相生相克”的思想观念 23 4.1.4 武术散打中“阴阳转换”的思想观念 23-24 4.1.5 武术散打中“知己知彼”的思想观念 24-25 4.1.6 武术散打中“攻其不备”的思想观念 25 4.1.7 武术散打中“避实击虚”的思想观念 25-26 4.1.8 武术散打中“兵者,诡道也”的思想观念 26 4.1.9 武术散打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观念 26-27 4.1.10 武术散打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 27 4.1.11 武术散打中“仁爱谦和”的思想观念 27 4.1.12 武术散打中“重诺守信”的思想观念
7、27-28 4.1.13 武术散打中“坚毅恒勤”的思想观念 28 4.1.14 武术散打中“侠义勇敢”的思想观念 28 4.1.15 武术散打中“重节爱国”的思想观念 28-29 4.2武术散打的文化特点 29-34 4.2.1 武术散打文化历史的悠久性 29-30 4.2.2 武术散打文化风格的民族性 30-32 4.2.3 武术散打文化实用的优越性 32-33 4.2.4 武术散打文化运用的灵巧性 33-34 4.3 武术散打文化的功能 34-37 4.3.1 健身功能 34-35 4.3.2 防身功能 35 4.3.3 修身功能 35-36 4.3.4 审身功能 36-37 5.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0 致谢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