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概念之我见10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班201003402107季勇琼民族是什么?民族概念是怎么来的?现今对民族概念的认识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呢?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我们都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们对民族概念的主要认识来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 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在马 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56 个兄弟民族,从而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并
2、且进一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学习这门课以后,我对民族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有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之分。在国家主权的范畴上,民族主要是指政治民族。但是在本国地域内民族一般指文化民族。距今数千年前,人类祖先的某些部分在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基础上,创制了文字,开始了自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是文明史。正是从那时起,阶级、国家开始产生,古老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开始解体,并逐渐被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新的人们共同体所取代。这种新的人们共同体,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民族”。我认为这样的诠释是对文化民族而言的。我认为政治民族是人们在抵御外来入侵时为了聚集力量共同抗争的假借名
3、号。在这里,我没有反党反社会的意图,我热爱我的党和国家,这里只作我个人的狭义之见,作为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如有见解不当之处还请求老师您的的谅解。我国的政治民族源于孙中山先生关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三民主义论断,辛亥革命的任务在于推倒“三座大山”,要推倒这三座大山就必须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力量,不是任何人都愿意跟随孙中山先生冒这样的生命危险,除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大家聚集起来予以一个名称“中华民族”,那么一切的利益就和大家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比如,在 20 世纪初发生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首的保皇派的大论战中,建立清朝的满族是不是中国
4、人成为双方争论的一个问题。孙中山为同盟会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其民族主义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字来表达的。在革命的宣传中, “反满”成为最有力的口号。康、梁等人为了论证“君主立宪”以及保留帝制的合理,则把“满人也是中国人”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民族观。这种民族观的关键在于提出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康、梁的改良主义终为国人所抛弃,但其中国民族观后来却为孙中山所接受。辛亥革命时期,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得到中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中国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国家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所以,一切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其功利性的。但是我对这样的论断并不反感,虽然存在功利性,但是他的功利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出发点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和那时候革命人的努力分不开,所以我很感激。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继续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正是他们的努力,也为我们今天国家的各民族统一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既是一种人们共同体,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世界,民族在发展,人们对民族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民族概念当然也处在演变和完善之中。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必将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