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1 页浅析通俗歌曲的民族性特征绪论近几十年来通俗歌曲这一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已通过各种渠道自发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覆盖面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音乐品种。探究通俗歌曲能在中国扎根落脚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性原因是和它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的相互融合分不开的。一、课题背景及目的: 1、课题背景:通俗歌曲与民歌在“通俗性”方面有某种契合,但在民族特征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而民族特征对任何艺术品种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因此,通俗歌曲要真正在我国“落户” ,成为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种类中的一员,就应当在保留自身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溶进民族性的因
2、素。通俗音乐属于俗文化,与属于雅文化的严肃音乐相比,其艺术性自然较为低下。但它形式上没有框框,勇于创新,内容上没有禁区,直面人生,因而更能唱出人的心声,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严肃音乐往往“ 淡而会心” ,较为含蓄,流行音乐大多清新率真,较为自然,前者是美,后者也是一种美。我们应该让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2、课题目的:通过对通俗歌曲和民族歌曲的对比了解二者的共通性,进一步分析寓于通俗歌曲中的民族性因素,进而以使我们的词曲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增加一种非常有益的参照因素。21 世纪世界音乐步入多元化,传统优秀的将继续保留,新颖时代性强的也将更多的融入其中。中国民族多、地域广,文化多
3、元,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的音乐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民族民歌、地方戏曲、原生态地方音乐广阔的创作元素,广大的创作空间,一片宽阔的天地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掘。二、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词曲作家再创作通俗歌曲时大胆尝试融入民族性元素并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2 页取得显著成果。如:青藏高原 、 天路 、等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无论是从创作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上都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这些歌曲无论是从这些新作品的产生也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多元化的创作元素,各种不同的尝试,作曲家在运用民族的创作元素创作出新作品的同时也进一步把传统音乐做出新的阐释,即丰富了通俗音乐内容又提
4、升民族音乐的地位。3、课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通俗歌曲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阐述其在发展过程中与民歌相融合的民族性特色,并在资料的收集中,通过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论文的资料,并列出大纲。然后借用网络扩大搜索范围,找到了一些示例,填充了资料里的不足。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1、论文构成:本文可以分为(1)绪论(2)对中国通俗歌曲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概。(3)对比通俗歌曲与民族歌曲的异同,论证二者的共通性。(4)简述中国不同时期通俗歌曲的风格及特点。(5)论述中国通俗歌曲与民族歌曲的对接和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6)分析通俗歌曲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流行方向的展望几个部分。2、研究内容:在中国通俗歌曲的
5、产生及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中国通俗歌曲的民族性特点。通俗歌曲的民族性特点,以及中国通俗歌曲与民族歌曲的融合与互补。分析中国通不同时期俗歌曲的特点,逐步了解其与民族歌曲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3 页一、 民族歌曲与通俗歌曲的异同如果我们把人类音乐体裁的演进序列依次排开,那么首尾两端的便恰好是民间歌曲与通俗歌曲。民歌,是伴随人类原始时期的狩猎、搬运、祭祀等活动而出现的极古老的文化表现;通俗歌曲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由于两者在形成的社会背景及传播媒介、歌唱方式、表现手段之间的差异,使有些人始终认为它们是不可等比,截然对立的。现在,将近 40 年了,通俗歌曲这一世
6、界性的文化现象已通过各种渠道自发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覆盖面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音乐品种。而且,它自身还出现了一个微妙的“转向”态势:单一模仿正在被丢弃;一个为数可观的通俗歌曲“作曲家” 、 “歌手群”正在形成;通俗唱法已被列入“声乐艺术”之“正册” ;某些有创新意识、追求中国风格的作品以引起社会听众的强烈反响。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个多年来游荡在我们乐坛上的“怪影” ,正在因为一批有着探索精神的中青年作者、歌者的实践而不断的调整, “充实着自我” 。在这个重要的“转向”时期,把民歌和通俗做一番比较了解二者的异同,找出二者的共通性再进一步分析寓于通俗歌曲中的民族性因素。以使我们的词曲作
7、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增加一种非常有益的参照因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民歌的产生、传承和创新方式民歌,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口头的、即兴的、集体的、不断变异的创新方式,把每一个民族人民群众的经历、感情、理想,运用极富有个性的文学、音乐语言体现出来。由于长期的锤炼磨研和自然加工,民歌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艺术功能及某种“不可企及”的美学品格,常常使人惊叹不已。(二)民歌的通俗性艺术特点但正是这样一种极有价值的民间音乐艺术,在外部形态上却始终是简约、质朴、易记而又易唱的。这种特点是内部蕴致深邃、凝练和外部形态平易、单纯相得益彰,使民歌天然具备了另一属性通俗。对民
8、歌来说,通俗性是其生命力的保障,是它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4 页的本色,也是它广泛的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作为一种文学与音乐的简单综合体,一种“口传”艺术,民歌的唱词总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加矫饰,淡出而又精美极易被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被称做“时尚小令” 、 “里巷歌谣”等的那类民歌,实质上也是一种通俗歌曲一种属于古代的、 “昨天”的通俗歌曲。(三)通俗歌曲与民歌在“通俗性”方面上的契合而时下社会上传播的通俗歌曲,尽管其创作、表达方式与民歌有诸多不同,尽管它包含了某些外来因素,但它在总体上亦即在社会文化属性上仍未脱离广义的民歌范围。正因如此,有人把它称为“现代城市歌
9、曲” 、 “现代乡村歌曲”等。其实,它就是民歌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自然延伸,一个合理的派生物。对此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当前大多数通俗歌曲中所突出的那种强烈、鲜明的主体感受以及对音乐上的口语化、歌唱性的追求,并与民歌两相比较,就不难了解了。通俗歌曲与民歌在“通俗性”方面有某种契合,但在民族特征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而民族特征对任何艺术品种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因此,通俗歌曲要真正在我国“落户” ,成为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种类中的一员,就应当在保留自身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溶进民族性的因素。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5 页二、通俗歌曲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一
10、)中国民族音乐对通俗歌曲的渗透如前所述,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现象,通俗歌曲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民间性、随意性和变异性。它“流”到那一国家或民族地区,很快的便同那里的传统艺术相互交融,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审美要求。就这些而言,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抒情性歌曲的创作都可能给通俗歌曲以多种营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溶解也会“迫使”我们的作者去不断探索。实际上,在上世纪 80 年代有些作者就已经开始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来了。例如一无所有 、 信天游等作品,把具有西部高原特色的音调置入“摇滚”性的整体构思之中,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它们数量不多,但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发掘出一个新的
11、层面。它意味着传统音乐的神韵在通俗音乐中的一种新的灌注,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将是通俗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真正动力。对于通俗音乐来说,这类新作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突破。通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实践之后,传统音乐将和通俗音乐实现艺术上、气质上的对接。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通俗歌曲。(二)通俗歌曲与民歌融合的同时要保持其差异性当然,为了赋予通俗歌曲以鲜明的民族特质,首先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实现两者的对接,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界限、差异会即刻消除。就价值观而言,由于民间歌曲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积淀,是人们世世代代的集体创造,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民俗价值。而通俗歌曲由
12、于要及时满足现代生活节奏的要求,它的创作流传周期总是短暂的,加上他的美学、社会价值还不能相比。然而,毫无疑问,随着歌曲的多样化、多向化发展,它在未来生活中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而且,随着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它们纯情感的唱词、新颖灵活的韵律及鲜明的民族特征必将满足现代人们的自娱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6 页性要求。(三)通俗歌曲与民族歌曲的独立性美感1、通俗与民族二者的优势与不足通俗音乐属于俗文化,与属于雅文化的严肃音乐相比,其艺术性自然较为低下。但它形式上没有框框,勇于创新,内容上没有禁区,直面人生,因而更能唱出人
13、的心声,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严肃音乐往往“淡而会心” ,较为含蓄,流行音乐大多清新率真,较为自然,前者是美,后者也是一种美。我们应该让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不应视前者为准则,用以否定后者,以一种美反对另一种美。2、两种艺术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由于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今天的中国流行品味较低(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是如此) ,与世界优秀流行音乐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因此我们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而应进行引导,加以提高。创作严肃音乐的作曲家还应该向流行音乐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以便不断创新,推动严肃音乐向前发展。古今中外,优秀的作曲家大多善于向民间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一部音乐
14、史就是学习民间、不断创新的历史。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7 页三、通俗歌曲在我国的发展(一)在我国流行歌曲在新时期里所经历的几个时期在新时期中对社会的音乐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在新时期里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1、第一时期是七十年代末期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港台流行歌曲对大陆社会音乐生活产生巨大冲击和中国大陆通俗歌曲开始起步。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歌曲进入大陆。大陆演唱家与作曲家通力合作,为建立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型通俗歌曲而大胆探索。在唱法上李谷一、朱逢博、于淑珍、关牧村等人在努力地摸索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艺术特征的新型歌唱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演唱这个时期创作
15、出来的新作品,受到了听众的广泛欢迎。2、第二个时期是八十年代的前半期这个时期是通俗音乐初步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成熟的作品的不断涌现和成熟的新歌手咄咄逼人。作品有:刘诗召的军港之夜 ,唐诃、吕远的牡丹之歌 ,王立平的牧羊曲 和大海啊!故乡 ,金凤浩的金梭和银梭 ,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 ,王酩的知音 ,王祖皆、张卓娅的小草等作品。这些作品和一批新歌手一起,支撑起中国八十年代初期流行音乐的舞台。这是流行歌曲成熟的另一个原因,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8 页是一批具有专业创作经验的作曲家加入到通俗歌曲的创作队伍中来了。这些作曲家努力探索流行歌曲和民族音乐、艺术歌曲乃至时代精神气质的
16、相互结合,所以创作出来的歌曲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和群众性。3、第三个时期是八十年代的后半期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西北风”的汹涌澎湃。在 1986 年北京举行的献给“国际和平年”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出现了一首由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 。这首歌曲的题材比较重大,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了世界上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的内心祝愿。以轻声吟唱的方式,向世人诉说了世界和平年这样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此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还有:苏越的血染的风采 ,雷蕾的少年壮志不言愁 ,李黎夫的心中的太阳 ,刘诗召的爱的奉献 ,徐沛东的苦乐年华等。这些作品追求心灵的真实,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又具有深沉的民族精神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17、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二) “西北风”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影响1986 年以后,中国的流行音乐界开始刮起了汹涌的“西北风” 。 “西北风”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全面成熟。 “西北风”以崔健的一无所有 、谢承强的信天游为起始,以西北艺术热为基础,之后又诞生了苏越的黄土高坡 ,徐沛东的我热恋的故乡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赵季平的妹妹曲等。 “西北风”歌曲以其独特的粗犷悲凉的音调,磅礴大气的声势强烈的冲击着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乃至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7 年, 信天游 、 黄土高坡 、 我热恋的故乡 、 心愿 ,中国人十分耳熟的民歌调,唱着家乡、土地、山沟沟,和着
18、电声乐队、电子鼓击、大嗓唱法,满城轰鸣。1988 年,电视台每日播出雪城和便衣警察 , “下雪了,天晴了” ,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刘欢的声音每夜准时响彻大街小巷。1989 年,电影红高粱 ,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呀 头” 。 呵,莫回呀头:民歌加架子鼓加乡里腔加吼唱;这些歌曲的通俗性和本土性决定了它们的艺术生命的旺盛和经久的传唱不衰。 (三)中国通俗歌曲题材内容上的开拓和音乐形式的创新1、中国通俗歌曲题材内容上的开拓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9 页1990 年,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 19891990 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亚运歌曲
19、经过多次征集。第一次较成功的作品是走近我,走近你 (徐思萱词、士心曲) ;第二次有亚洲雄风 (张藜词、徐沛东曲) 、 亚洲的太阳 (陈哲词、侯牧人曲) , 黑头发,飘起来 (剑兵词、孟庆云曲) ;第三次有光荣与梦想 (晓光词、刘青曲)等。90 年代流行音乐的表现题材虽仍以情歌为主,但也出现了许多在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的作品。艾敬的我的 1997 、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和何勇的钟鼓楼等城市民谣真实贴切地表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张楚的姐姐 、腾格尔的父亲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社会的底层。 弯弯的月亮在赞颂家乡的美丽的同时,也表达了“今天的故乡还唱着昨天的歌谣
20、”的惆怅。 同桌的你 、 露天电影等冠以“校园民谣”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怀旧情绪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现代社会的思考,是近年来内地流行乐坛中出现的新潮流。 涛声依旧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意韵。黑豹的别去糟蹋表达了反对暴力、呼唤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 2、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的发展与创新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也推动了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的发展与创新。 纤夫的爱等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继承了 80 年代的新民歌的传统,并在歌曲的流行化处理上进行了新的开拓。90 年代中期兴起的以传统戏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谓“戏歌”的热潮,比 80 年代中期流行的那种将戏曲民歌加上电声乐队伴奏和迪斯科节奏处理的“大
21、联唱”又进了一步。 “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将京剧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中。郑钧的回到拉萨吸收了西藏民间音乐的因素。如此种种,通俗歌曲在迅速的与民族歌曲民间曲调相融合。 小芳 ,知识青年和假知识青年在怀旧。 涛声依旧: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同桌的你 ,大学生未老先衰,感伤而回忆。 艳阳天 ,摇滚乐像花朵缩进琥珀里。 与这几首最流行的歌曲相伴,是青藏题材的长盛不衰,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呼唤:回到拉萨 、 阿姐鼓 、 青藏高原 、 央金玛 、 雪域光芒 ;是俗歌的连连成功,好像在城市的变幻中稳固着不变的旧色彩,接续着“西北风”和“囚歌”的余绪:大中国 、 纤夫的爱 、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22、、 九月九的酒 、 大花轿 、好汉歌 ,以淡化了通俗与民族的界限,浓重的民歌意蕴反而更能让人民群众所接受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第 10 页和热爱。3、通俗音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走势纤夫的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浓厚的民族意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演唱形式上突破了通俗与民族的界限,第一次实现了民族与通俗的完美结合。通俗和民族的对唱也成为一种新的演唱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期的作品还有说唱脸谱用京剧化的旋律加上通俗的配器和演唱使得这首歌一经推出便受到大江南北的一致好评与推崇。 说唱脸谱的成功也为以后同类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点例。例如后来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以同样的京剧韵律,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后来的One night in 北京 用摇滚的唱法再加入京剧唱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类似的还有折子戏 、 苏三起解这些新作品的产生也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多元化的创作元素,各种不同的尝试,作曲家在运用民族的创作元素创作出新作品的同时也进一步把传统音乐做出新的阐释,即丰富了通俗音乐内容又提升民族音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