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城市.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4372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城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理想城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理想城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理想城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理想城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容摘要 我希望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者,能本着“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去创造中国人民的理想环境。北美的精英与百姓之间在创造与追求理想环境时的区别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社会主义的中国应该减少这种差别,这应该是我们规划和建筑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目标。它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可爱和可敬的地方。 人类永远在寻找“美好” 的城市。 “美好”是见仁见智的想法。 1 “现代主义” (Modernism ) 1933 年的雅典宣言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也是这三四十年“学院派”最强烈抨击的对象。以社会科学(socia1 science)为主的学院派指控它十大罪状,欠缺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的考虑;缺乏社会良知(s

2、ocia1conscience) ,忽视社会与科技的改变;缺乏对城市有机性生长的认识,特别是城市与地域间的相关作用(i nterdependence ) ,忽略人的尺度(human sca1e) ,分割了生活与生产的用地;破坏了社区和文化遗产;把小汽车的需要放在人的需要前面;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下,但又把公众利益放在个人自由之下;鼓吹物质环境决定一切主义(physical determinism) 。 但不要忘记,30 年代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悲观主义的混乱世界,雅典宣言是黑暗中的火炬,是对人类前途的一个肯定。我们无法从现代“批评家”那里知晓雅典宣言时代规划工作者的理想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宣言全文共

3、分八章,现摘录部分以供参考。译自路易斯塞尔特(L uis Sert)的我们的城市能否生存 (Can Our Cities Survive)一书的附录。第一章“定义与前言” 。首先讲的是城市与其所在地域(region)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包括了地理、经济、社会、文化、政府与自然环境。整个地域(regional unit)的发展不能离开它的地理与环境的特性、经济的潜力和社会与政治的结构,而且这些因素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科学性的规划一定要认清以上的相关作用及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注:可惜学院派的批评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者”(post-modernists)最不能接受的是“科学性的规划” 与“

4、社会不断进步 ”这两个概念。后现代主义相信有相对性和个别性的真理,因此,不承认规划可以科学化,只强调它的政治性。后现代主义还认为进步是主观的,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没有向前,只有横向的走动。 第二章列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憩息、工作和交通。 第三章谈居住。它是城市首要的功能。城市居住密度超过 1000 人公顷,降低密度和改善环境是当务之急,富人住区密度低,区位好;穷人的住区密度高,区位差。近郊(城乡接壤处)急速发展,但没有规划,也未能与城市基础设施连接。为居民服务的建筑(特别是学校)的区位也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宣言声明居住区应放在城市中最好的地点:最佳的地势及气候;接近可供居民憩息的公共空间;

5、并且在邻近地方有适于发展工商业的用地,以提供就业。 第四章谈憩息。城市里的空地不但不足,而且区位也不方便居民。市郊空地不能解决市内居民的日常需要。所以,城市更新一定要留有空地,不但作为憩息之用,也可与其他城市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邻里博物馆)合用。 注:这里我们要了解现代主义强调静态的憩息,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动态的娱乐。 第五章谈工作。工作地点(工业、商业、政府)与居民地点布局不合理,增加了往返交通,造成了道路阻塞。但市中心地价高,地税高,而交通拥塞,工业区只能向郊外发展;商业区也只能靠高价收购市内土地并拆除旧区来扩展。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解决的办法可按工业的特性和需要分类,然后将其均匀分布在

6、整个地域内,主要考虑的是各类工业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依关系,缩短居住与工作地点之问的距离。大型工业区应与其他用地隔离,小型和非污染性工业应放在市内和居住区内,特别应提高通往商业区道路的使用效率。 第六章谈交通。城市道路网与现代交通工具。交通量的脱节,太窄的路和太多的交叉点带来拥塞和交通事故,单靠拓宽道路和管理交通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新的城市规划。壮观宽广的马路和环市的铁路都会分隔城市并使交通问题更加复杂化,城市交通需要现代化的道路系统。该系统应按准确的调研数据、道路功能、交通工具类别来建立,井按速度需要、安全性和方便度进行分类。 第七章谈古建筑。凡是有代表性、不影响市民健康且不

7、妨碍交通的古建筑物及街区,不应拆除。但很多试图协调新旧区的建设计划都没有收到好的结果。有计划性的清理或拆除贫民区(很多时候也是古建筑区)可以同时改善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居住环境。 注:这也是批评家最反对的一段。他们只看到图画式的旧城区,而未能切身体会旧区里的卫生条件和污染情况。 第八章谈一般需要(general requirements) 。结论是城市的居住环境未能满足市民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扩张的动力来自私利和利欲的追求。结果是城市的经济力量与社会需要产生严重的分歧,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能按现代规划原则去指导和管理。现在城市需要大量的改建和重建,但城市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拥有。这尖锐的矛

8、盾需要解决,一切私益应放在公益之下。 注:这种接近“社会主义”的理想也是北美批评家难以接受的。 城市的发展要考虑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然后平等地处理居住、工作和憩息等功能的相互关系;按它们的需要和逻辑来制定开发方案;并以市民每天作息的规律来协调他们居住。工作和憩息的定点。其中, “住”是城市第一功能,是城市模式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城市各功能整体的有机发展,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层面和个人与集体的需要。在建筑上,人的需要和人的尺度是首要的。从每一个住房到每一个小区到整个城市都要建立最好的空间关系。为能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和专家 注:“科技” 和“ 专家”都是后现代主义

9、所摒弃的。 城市规划是具有三个层面的科学:以高度(height,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土地发展密度)作为基础去衡量和处理交通需要和空地需要的科学;每一个城市都要在整个国家和地域规划方案协调下做自己的规划;规划一定要有法律的力量。科研的基础,纵向上要能看到预期城市的发展,横向上要能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论点实在是带点诽谤性,至少也是不实事求是的。雅典宣言所包含的拓荒精神,几十年来已被二三流的抄袭者取代了。但无可置疑的是现代主义已被公认是规划专业(不包括学院派)的主流。事实上,以往五六十年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普遍改善是与以现代主义者为依据的规划工作不可分割的。 但是,规划

10、的目标也就是社会的目标,也在不停的改变。因此,诞生于 20 世纪初期而成长于 20 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规划理论,能否适用于取代“工业社会”的“知识社会”里?这是个合理的问题。我认为现代主义精神有两点是常在的:对人文精神的乐观(o ptimism in the human spirit)和对理性的信赖(faith in reason) 。前者可参看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一个城市设计新理论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后者可读凯文林奇(Kevin Lynch 的一个有关美好城市形象的理论 (A Theory of G

11、oodCity Form) 。这两本书我已经在 城市规划1999 年第 1 期的“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文中介绍过。 无可否认,社会对规划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改变。现代主义的规划理论虽然也跟着时代在改变,但很多规划工作者,仍是墨守成规地用着过了时的数据。分析和指标。同时,新的城市理想也带来新的规划理论。 2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和邻里观念淡薄。自 80 年代以来产生了几种以矫正这些城市病为使命的理论,包括由安德雷斯杜安伊(A ndresDuany)与伊丽莎

12、白普拉特兹伊贝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提出的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crrhood Development,简称 TND)和由彼得 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倡导的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区(Transit-Oriented Deve1opment 简称 TOD) 。这两套城市理想和规划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统称“新城市主义”。1993 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Congress of the new urbanism)否定了 1933 年的雅典宣言。 TND 的重点在城市设计,而不是城市规划。这些“传统邻里区” 有以下特

13、征:半径约40Om,或 5 分钟的步行路程;街道间距是 70100m ;周围有绿带;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房和居民;土地使用多类化;区内道路两旁都有人行道;每条街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公建布局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是设计的重点,基础设施。车库的所在地,也是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 TOD 理论也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居民距离社区中心或公交车站不超过 600m,或 1Omin 步行路程;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在 081.6 km;车程不超过10min;区内汽车时速不能超过 25km,路宽不超过 85m(其中车行道是 253Om,路旁停车 25m,人行道 2.0m) 。此外,发展密度

14、是 25 一 60 户公顷,接近车站地方的商业用地不少于 10 ,市中心 16km 范围内限制商业竞争,尽量少设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环保) ,并尽量保留天然沼地。 注: 2560 户公顷的密度是小平房与两三层公寓的混合。 此外,还有内利森斯(Ne1esseils)提出的“小庄”(Ham1et)和麦克伯恩(Macburnie)的“ 都市小村” (metropolitan purlieus)等,都是鼓励“中密度”(一般不超过60 户公顷)不同住房种类。混合土地用途和公共交通。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上出现了以下困难:北美的住房消费者仍是喜爱小平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是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各地城

15、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和土地使用规划仍然不鼓励功能不同的土地使用混在一起。此外,有人批评新城市主义鼓吹的美国 1 9 世纪小城镇形式的发展是矫揉造作,现代社会邻里淡薄的观念不会因建筑形式而改变。也有人批评后巷(back al1ey)是浪费土地而且制造不安全地带。最后,有人认为新城市主义的对象是白领阶层而不是普通大众,反映了精英主义(elitism)的心态。 4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在美国与英国这是种族歧视和隔离的问题;在加拿大这是民族观点与城市形象的问题。传统理论是入侵-取代(invasion-succession) 。首先是新来的少数民族人住城市房租最低的地区。他们的

16、“入侵” 使部分不能或不愿意适应的原居民迁出,这使该地区的房租更加下降。吸引更多少数民族的迁入,继续下去这些少数民族变成该区内的大多数, “取代”原居民,到了下一个入侵浪潮,他们又被新的少数民族取代。在美国东部城市,如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内城区,最初是爱尔兰人,跟着是犹太人。意大利人。南部黑人等。 现在北美城市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很多来自国外的移民都是有知识和经济力量的,不一定要找内城租金低廉的地方,他们分布在城市不同的地区。因此,传统的理论再不能解释和指导规划,新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强调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和城市形象上的竞争。 规划原则和方法不是中立(neutra1)的。它包含了主流民族和它的文

17、化的观点和价值,在主观和多元民族之间规划要强调共识、谅解和接受。但规划是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 ,必须分清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与民族团体的特别利益( special interest) ,现在有人提倡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 ,强调参与,这不仅可用以探讨和协调各民族之间价值观的差别,而且可以处理少数民族内部不同的价值观。 5 女权主义(Feminism) 60 年代女权运动的焦点是就业、工酬和教育。70 年代开始女权运动提出城市环境并没有照顾妇女的需要,甚至是限制了妇女的活动范围。 女权主义分子提出土地功能分区为女性日常运

18、作(上下班、购物、看孩子)带来很多不便;城市近郊低密度发展也增加了交通时间,对妇女影响较大。她们还提出以解决上下班交通为主的交通规划,忽略了妇女们除了上下班以外还有很多与家庭生活有关的交通需要。女权主义提倡混合式的土地使用(与功能分区相反) ,多样化的邻里小区商业和社区服务,方便的公共交通和集中的学校、医院以及政府机关。 卡罗莱因安德鲁(Caro1yn Andrew)提出一个女权主义城市(feminist city)的理想,包括:协助解决对妇女和儿童的暴力行动;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居民友好和步行者优先的邻里区;混合的土地使用;便宜、安全与方便的公交;解决离开丈夫,刑满出狱和伤残妇女的住房问题;妥

19、善的托儿服务;发展邻里区内的就业机会;发展妇女艺术;推行“与民工作”(w orking with the people)而不单是“为民工作” (working for the peop1e)的“女权主义规划程序”(feminist planning process) 。 注:以上的理想, 除了几点直接有关妇女福利以外,都是新城市主义的东西。女权主义最具体的建议是妇女安全,特别否定多层停车、后巷、围墙和阻碍视线的树木(这与新城市主义相反) 。她们强调女权主义并非只关心妇女的需要,儿童。老人和伤残者的需要同样重要。因此,她们也强调城市环境的可达性(a ccessibility ) 。 6 城市理想

20、与理想城市(City ideals and ideal cities) 以往几十年的规划工作,大部分都是“现代主义”的实践,但在理论上则出现了很多门派。反映了对现代主义的不满,以及对“新”理想的探索。但总的看来这些新的主义主要还是“批评性”而非“ 创造性”的,而且批评中往往误解了现代主义的真谛,或是断章取义。有些新主义的主张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精神的延续或现代主义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条件下的新演绎。 规划理论的演变不能离开人类追求和创造理想环境(envionmental idea1s)的心态。人类永远在寻找理想环境和实际环境之间的吻合。那么,理想环境是从哪里来的?而理想环境怎样影响实

21、际环境的追求?实际环境又怎样影响理想环境的诞生?昨天的理想实现在今天,但一般普通大众的理想与社会精英的理想有所不同。自希腊和古罗马以来精英分子都喜欢住在近郊区的别墅,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拥塞和污染,也制造了新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很多人的收入,中产阶级追随精英分子迁入近郊居住。20 世纪早期的近郊小镇一般很小,不超过一万人,围绕着火车站发展,半径在 3 5 英里,周围都是田野、农庄。 一般老百姓仍住在城里。他们没有能力迁出,近郊居所(suburban living)成了他们向往的“理想环境” 。30 年代的大萧条,使他们更向往近郊生活。二次大战后经济复苏,人民收入提高,加上人口

22、急剧增长,小汽车大量使用,推动了史无前列的近郊城市化大扩张。每一个有能力的家庭都想实现美国梦(t he American dream)一一一近郊小平房。不论任何经济。文化背景。家庭背景,近郊小平房都代表了美好生活和理想环境。 然而,精英分子又修改了他们的理想环境。开始时,他们不满中下层社会入侵“他们”的近郊,跟着他们重新评估了近郊的居住环境。当普通居民实现了他们的美梦(拥有独立小平房。新鲜空气。安静街道。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每日辛劳工作后的休息之所)时,精英分子就觉得这些近郊区是一整片没有生气、没有个性和没有社会性的“房海”。他们要放弃近郊。 新的理想环境开始在精英分子中出现。其中之一是搬到更远的

23、地方,拥有大地皮、庄园式的生活;另外则是前面谈到的新城市主义,模仿 19 世纪美国小城镇风光。同时城内生活叉再度抬头,当大众向郊外涌的时候,精英分子就又迁回城里,这包括了高尚公寓和旧房(旧区)改造。 在五六十年代迁往近郊小平房的平民百姓,等待了多年才有足够的积蓄去买(抵押贷款)那梦中的房子三个睡房、大的后院、整齐的邻里。他们的孩子们也在这环境中成长,所做的梦也是类似的。当然会略有不同,例如现在买房的就想有大大的浴室,一个阳光普照的太阳房(s o1arium) ,就近有好的托儿所、社区中心、自行车道等。但总的来说,仍是近郊小平房。 可是近郊居民这几年并不好受。学者、传媒、规划师整天地批评近郊小平

24、房破坏了生态、占用耕地、浪费能源,相对地他们鼓吹旧房翻新的美观。新城市化(高密度)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内城区位的地位象征。在原来的几年里,大部分的人仍会以近郊小平房作为他们的理想环境。但总有一天近郊小平房会被丑化到一钱不值、而被精英分子所创的某一个环境新偶像(i con )取而代之。 注:看来,最有潜力的是新城市主义的传统邻里区。 到那时,新的理想环境会被城市规划认同,房地产商一窝蜂地去投资建设。稍后,精英分子又不满百姓的“入侵” 而要另创新意了。所谓未来的理想环境也会被批评犯了现在还未发现的新罪行。 7 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规划主流理论很像北美在五六十年代的思想和实践一样有现代主义的模式而

25、没有现代主义的精髓(对人文精神的乐观和对理性的信赖) 。同时, “新城市主义”和其他的主义也经外来的学者。批评家和教科书带进来。我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前景不很乐观。国内常有人说, “我们不会重复人家的错误”或者“ 这永不会在中国发生 ”,20 年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会重复他人的错误,而许多“不可能发生”的也都发生了。 中国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城市,谈何容易,但不能不为。我曾谈过“中国特色的城市风貌”问题,想以日本在建筑上独创风格的成就,作为我们创造中国特色城市的借鉴。日本建筑,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时期,确实是成功地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表达日本的传统和个性。他们没有“仿古” ,日本建筑是木结构,

26、纯朴而真挚。日本的现代建筑用钢筋混凝土,不加涂饰,以表现对材料外形的忠实;结构是横向的,利用钢筋混凝上的力学去表达古代木建筑的精髓;设计是组装构件(m odu1ar)的,以表现日本传统的人的尺度,特别是日本人家里铺在地板上的塌塌米(Tatami)比例。可惜在城市规划上,日本人未能借鉴他们在建筑上的成就。 我希望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者,能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创造中国人民的理想环境。北美的精英与百姓之间在创造与追求理想环境时的区别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社会主义的中国应该减少这种差别,这应该是我们规划和建筑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目标。它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可爱和可敬的地方。我们需要怎样的

27、理想城市http:/ 2008 年 06 月 28 日 13:27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严葭淇近日,英国某杂志对全世界各著名城市进行了评选,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凭借前卫的设计、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美味的餐馆和良好的环境一举夺得“全球生活质量最佳城市”桂冠,而德国除慕尼黑名列亚军外,柏林也被评为最佳文化城市,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城市上榜。而近期,世界巡回的“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建筑展也继上海之后来到了北京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建筑,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了自己的理想城市之旅向西看,他们的城市德国人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珍爱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坚持,一向是非常出名的,最著名的柏林就相

28、当完整地保留了 19 世纪以来没被战火摧毁的建筑,甚至有原东德规划建设的风格乏善可陈的居民楼,而这一切,只为了留住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原貌。保留 80 年以上的建筑约翰尼斯戴尔先生是德国著名的项目建筑师,目前是 AS&P 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分公司执行董事,对他的采访,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日尔曼民族在保护自己城市历史和环境上的“固执”和遗憾如果你有幸去到德国,并有幸走在柏林的街头,你不仅会沉醉于这座城市的洁净美丽,还会沉醉于这座城市浓浓的历史气息和美轮美奂的宫殿园林,这便要感谢柏林完整保留了19 世纪以来许多没被战火摧毁的建筑。在柏林市的历届政府里都备有一份历史遗迹的清单,而他们就是根据这份清单,相

29、当完整地保存了许多 80-100 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任何个人和公司只有对建筑物内部进行改造的权利,而没有任何在建筑物外表动手脚的余地。所以在德国,百年以上的建筑随处可见,而经过简单的改造后,这些建筑虽然外墙斑驳,室内却出乎意料地舒适。对于此举,柏林市府官员曾有过发人深省的解说:“保存旧的建筑更多的只能从保存文化的角度上考虑,否则,柏林、马尼拉、洛杉矶、广州,又有什么区别呢?”但约翰尼斯戴尔还是表示:“柏林在二战期间的确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当我们对比战后和战后重建的地图后就会发现,由于重建的需要,所失去的遗迹比起战火中失去的要多,只有少数城市遗迹被保护下来留存至今,其中许多是珍品。”战乱和战后重

30、建都对德国的历史遗迹造成了重大损失,约翰尼斯戴尔说:“很多地方由于战争,历史遗迹所剩无几了,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我们只有把剩下的遗迹都保护下来。但是对于像柏林这样的城市,要是试图把所有的都保护下来,那费用是无法承担的。而造城的进程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像中国一样。城市就像是鲜活的器官,也会成长、老化,也会如人类般死亡,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总得有舍弃呵。”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凭着对历史遗迹的执著,让今天的波恩、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累根斯堡等城市还耸立着中世纪的古堡。而为了更原汁原味地保留古城风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对小汽车说不。并且,这些古城中的古树、大树也被严密地呵护着。德国人对历史

31、和文化的执著还表现在对待历史和文化的宽容上。在柏林,因为东西部分隔了 50 年,原先的东柏林和西柏林早已按照自己的审美建造了各自风格迥异的城市风貌,而这两种迥异的风貌的并存又需要一个协调,该怎么办呢?柏林人的选择是:保留。保留东德的建筑规划,甚至火柴盒般的居民楼,包括原来东柏林赫赫有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而这条大街因为完全照搬前苏联的建筑模式,和柏林古典优雅的风格并不搭调,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柏林的本意就是“保留 100 年来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原貌,尽管这可能在风格上有点冲突,但不要紧,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最高建筑不能超过 100 米高楼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近几十年来,全球摩天大楼的最高纪录不断被刷

32、新。然而,在注重传统与古典美的德国,却在持续地和高楼作战。据介绍,德国大城市中除一些办公大楼是高层外,住宅都保持着低矮的姿态,很多城市呈现出静谧、古朴的风貌。而德国人也一直坚持着长久不变的城市建筑审美观,那就是:不能太高,不能有碍观瞻,不能影响传统的市容。而其实,高楼的标准也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从前 10 层楼就算高楼,今天很多欧洲城市把 100 米以上的建筑视为高楼。建城于 1158 年、从一座修道院山发展成为今天欧洲最成功大都市之一的慕尼黑,就谨遵着这一清规戒律。所以,建于 2003 年的奔驰中心只有65 米高,而 1981 年建成的 114 米高的裕宝银行(Hypo Bank)长久以

33、来是该市最高的写字楼,直到 2004 年才被 146 米高的慕尼黑大厦替代。其实,慕尼黑在一战后的欧洲的“高楼热”中,也曾有过在市中心建造 5 个高楼群的冲动,但这个方案最后被市议会否决了。所以今天慕尼黑人相当庆幸地说:幸亏那时没建高楼群,才让我们保住了往昔的美丽。但是 2004 年,慕尼黑还是发生了一件在他们那儿非常寻常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著名的西门子公司想对位于慕尼黑南部的厂址进行改造,建造两栋高 148 米和 112 米的大楼,该项计划已得到市议会的首肯。可消息一传出,市民却哗然了。他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反对派强硬表示:慕尼黑不需要高楼!于是他们开始征集签名。赞成派也开始行动,组织市

34、民参观高楼,以体会其种种的好处。然而,反对派市民参观完高楼并没改主意,在随后举行的市民公决中,仍以微弱优势获胜。慕尼黑也因此诞生了一个规定:未来一定时期内不准建造 100 米以上的大楼,因为市里的圣母教堂也只有 99 米高。而且以后要建大楼必须得离市中心远点儿。这件事闹到最后的结果是,西门子公司最后放弃了他们规划了 3年多、耗资巨大的计划,重新选址建楼。所以,约翰尼斯戴尔说:“在城市规划上,德国有很多规章制度。”景观设计 VS 城市病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德国,出现了一批以城市景观设计著名的建筑师,他们负责设计私人住宅和花园,并日益风生水起,发展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德国开始把景观建筑当做一

35、项实施标准,城市广场、高大建筑和高速公路边的空地都由他们来设计。而在新一代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元素和历史感。比如他们建造的杜伊斯堡系列钢铁主题公园,就是在一个煤矿、一座冶炼厂、一座钢铁厂和一个废旧火车站上修建的,公园保留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比如冶炼鼓风炉、巨型混凝土储藏间、纵横交错的铁轨、巨大的煤气罐、锈迹斑斑的轮船和发电站。而在柏林、斯图加特等城市,城中心都有上百公顷的大公园,柏林市区还有大片的森林。波恩、法兰克福等城市则有大面积的滨河公园。公园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貌特征,很少有建筑物,而是大面积的草坪树丛。而慕尼黑的绿地面积甚至比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还要大,

36、花园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城外。另外,德国的街道一般都不宽,在城市广场和大型公共建筑物前面,安排有花草树木和休息椅,以及雕塑、喷泉、花架等公共建筑小品。地铁口、电话亭、公厕等经常被安排在绿地中。二战以后,随着城市急速扩展和汽车文化的盛行,也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城市病”。而为了治疗这些城市病,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产生了诸如“新城市主义”等多种理论。但时至今日,城市病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仍呈蔓延趋势,就是德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减轻多少。对此,约翰尼斯戴尔表示:“绝大多数德国城市和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德国的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国城市

37、人口在不断增加,向移民型城市发展。许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也正面临这一挑战,而这一问题是无法通过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解决的。”向东看,我们的梦想中国的城市正越来越现代化,而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却越来越像孪生姐妹,如何在众多被现代化的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如何尽可能保留住城市的人文脉络?目前,宜居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理想和一场新革命,怎样的城市才算宜居?512 汶川地震瞬间毁灭了许许多多城镇,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在灾难面前该吸取什么教训,做好哪些工作?文脉,留住城市的根中国的城市正越来越现代化,而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却越来越像孪生姐妹,如何在众多被现代化的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如何尽可能保留住城市的人文脉络?对此,建设部

38、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主编彭礼孝的意见是“保护历史,保护特色”,“中国正变得千城一面,从东北到海南岛,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只有像丽江这样的小城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从而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而这一切全有赖于城市规划。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因为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平衡而参差不齐,和西方国家相比更存在差距,最大问题就是无序的东西太多。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城市规划就比北京上海有序得多,在老城保护等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很多。而我们的很多行为都非政府主导,谈不上规划,很多是经济利益推动,所以今后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规划的执行和执法力。“中国有 5000 年的历史,很多城市也

39、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却没有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而物质水平提高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突显出来,文化建设将成为城市竞争和发展的重点,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面对在中国各大城市早已燎原的大拆大改,彭礼孝认为,城市规划的缺位和有缺陷的城市规划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祸及子孙。“因为规划一旦实施,很难改正,甚至整个民族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成本代价。比如北京上世纪 50 年代否定了梁思成的新旧城分开的方案,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起码今天的北京人一出门,就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交通成本代价,城市二环三环直到五环六环,像摊大饼一样。而对旧城的保护不力则更加可怕,拆毁了城墙和四合院,

40、整个北京城高楼林立,不加限制的商业开发,使北京沦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而不是梁思成规划中那个美丽优雅的千年古都。而最可怕的是,北京现在还在拆。”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该做些什么呢?彭礼孝的意见是城市规划应更具眼光和前瞻性,而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其实是跟不上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应准确预测到城市发展的蓝图,最重要的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搞官本位和形象工程,像北京建三环、建四环等,别的城市还在效仿。所以我们的规划部门不能低估老百姓的智商,只有老百姓最知道哪个城市好。并且,各城市应该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规划,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随意更改已经制定的规划,比如建筑物的限高等。”宜居,10

41、0 多个城市的向往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 200 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有 183 个提出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但在上面提到的英国某杂志的评选中,伦敦、纽约并未上榜,可见,就宜居而言,国际化大都市并非唯一的标准。而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我们的城市大可不必一味地追捧豪华庞大。而且,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间的差异性。关于宜居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早在 2005年 1 月,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理念,此后全国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也都把宜居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宜居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理想和一场新革命,并由此考验着城市规划的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但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还处在宜居意识的觉醒阶段,要说哪些城市是宜居城市还为时尚早。我们未来的工作,是推动国家出台强制性政策,把“宜居度”纳入对地方城市政府的要求。彭礼孝说:“一个宜居城市首先环境要友好,不仅对人要友好,有好的空气质量,好的交通出行,还要心理上的友好,要让居住其间的人为这个城市自豪,这就上升到文化层面了,要认同和喜欢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和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