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玉米病虫害一、玉米病害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煤纹病、玉米条纹斑病、玉米叶枯病等,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玉米减产 1520%,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 50%以上。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纺锤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一般长 510cm,宽 1cm,严重的长可达1520cm,宽 2m 左右。发病后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霉层,即病
2、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抗病品种上病斑小,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褪绿晕圈,病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黑色霉层。发生特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 Leonard et Suggs ,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侵入,经 1014 天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程度,除与玉米品种的抗性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
3、不同,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导致大斑病的流行。一般温度在 2025,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如果旬平均气温低于 15,相对湿度小于 60%,持续 7 天以上,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病害的发生就受到抑制,危害转轻。另外,在玉米抽穗以后,如果氮肥不足,密度过大,排水不良,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晚及连作地块病害往往严重,轮作地病轻。防治方法防治该玉米大斑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目前,我省选育的抗病品种较多,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抗、耐病品种,避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以防止病害的发生流行
4、。2、加强栽培管理。 (1)清除病残体,控制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彻底消除田内外病株残体,将秸秆集中处理,作燃料或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2)轮作:由于连作病残体积累多,菌源数量大,病害发生重,因此,实行轮作可减轻发病。 (3)适期早播,缩短处于多雨季节的生育日数,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 (4)合理密植,并摘除底部 23 片叶,降低田间湿度,使植株生长健状,提高抗病力。 (5)合理施肥浇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穗期适当追施氮肥,合理灌溉,注意排水防涝。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期前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隔 710 天喷药一次,连续 23 次。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叶枯病、玉米斑点病,在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减产 2030%,严重的达 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抽雄期前后发病最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发病,常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类型。第一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长方形,多限于叶脉之间,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 23 个同心轮纹,第二种类型,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第三种类
6、型,病斑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病斑一般不扩大,周围有黄色晕圈。当叶片上病斑密集时,常相互融合成一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明显,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病部出现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时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发生特点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 B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
7、到玉米叶片上萌发侵染,数日内即可形成病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除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有密切关系。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病残体量大,菌源大量积累,发病重。在山东省 78 月份,月平均温度在 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较多时,夏玉米小斑病就容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或低洼地,发病较重。防治方法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请参阅玉米大斑病的防治。3、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自 70 年代以来,山东省普遍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一般在玉米
8、乳熟末期到蜡熟期症状最为明显。植株的根系、茎基、茎秆、叶片、果穗均可表现症状。根系发病,毛根先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变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根部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根系腐烂后,茎基部腐烂空心,地上部 12 节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髓部收缩。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呈现青枯,一般 12 天内整株表现急性青枯死亡。受害叶片由叶尖向叶柄,由叶缘向中脉表现局部失水和水烫状,病部褪色,无光泽,致使整个叶片乃至整株迅速青枯凋萎。果穗发病,从苞叶开始由局部水烫状褪色,逐渐变黄,穗柄柔韧,果穗下垂,籽粒疏松干瘪。发生特点玉米青枯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腐霉菌 Pyt
9、hium spp . 和半知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混合侵染所致。玉米青枯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病种子内越冬。第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昆虫等媒介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植株青枯。病害的发生与玉米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玉米苗期和灌浆期前基本不发生,玉米自灌浆期开始感病,直到乳熟后期症状最明显,发病程度取决于玉米该生育阶段的雨量和温度,如果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或雨后骤晴,往往导致青枯病暴发。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或根部发生其他病害,影响植株生长,抗病力下降,青枯病性严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
10、轻。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和杂交组合能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在生产上应注意推广应用。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钾肥,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甘薯、大豆等作物实行 23 年的轮作。3、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地,促进病残体分解,尽量减少侵染来源。4、及时防治玉米螟、粘虫和地下害虫等,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5、药剂防治。玉米授粉后 25 天,用 40%甲基立枯磷 600 倍液,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灌根,效果较好。4、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河北、北京、陕西、辽宁、山东等省均有发
11、生,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发病部位产生褪绿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病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为 0.540.52(mm) ,大的可达73(mm) 。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特点病原菌为弯孢霉菌 Curvularia lunata ( Walker ) Boedijn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发生程度与降雨、温度、播期、肥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防治方法1
12、、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一项有效措施。2、农业防治。 (1)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适时早播,或轮作换茬,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3、药剂防治。用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优于喷雾,且便于操作。如喷雾可在病株率达 10%时用第 1 次药,隔 1520 天再喷 12 次。5、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俗称生姜玉米、万年青玉米。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部分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症状玉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受害,多在
13、 56 叶期表现症状。病株叶片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面叶脉上出现蜡白色隆起条纹。910 叶期上部节间不再伸长,茎粗肿矮缩,顶叶簇生,株形矮化。病株根系短而少,易拔起。多数不抽穗,少数虽能抽穗,但严重退化,果穗变形,花丝少,多不结实。发生特点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 简称MRDV。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的杂草中或冬小麦上越冬,翌年春季带毒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冬小麦上,然后再向玉米田迁移,并把病毒再传染给玉米,导致玉米发病。玉米 5叶期前易感病,10 叶期抗性增强。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14、,硬粒型品种抗病,中间型品种次之,马齿型品种易感病。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快,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发病往往严重。靠近路旁、渠边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及套种田、早播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感病品种多,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因此,应注意选育、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 (1)适期播种:春玉米适当提前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将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和玉米苗期错开,减少传毒机会。 (2)减少毒源: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毒源和传毒昆虫,减轻病害发生。 (3)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浇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
15、。 (1)药剂拌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或 20%病毒 A,分别按种子量的 0.2%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病的传播。 (2)喷雾治虫防病:在玉米苗期对周围杂草及玉米田喷施 40%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防治灰飞虱;也可在玉米苗期用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喷雾防治。6、玉米其它病害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症状主要为害雄穗和雌穗,一般抽穗后才表现典型症状。但有些品种在苗期即表现症状,在第 45 叶上产生 14
16、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有些病株节间缩短,较健株低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似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雄穗受害,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增生呈叶片状,雄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内部充满黑粉。雌穗发病,果穗短,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被病菌破坏变成菌瘿,内部全为黑粉,黑粉散落后,显露出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故名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果穗受害后,苞叶畸形,变窄变细,分叉多,籽粒重新发芽,呈细长的芽叶状。病株大多矮化,分蘖增多。发生特点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17、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从玉米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玉米三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入时期。病菌侵入后扩散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破坏穗部,并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的大量厚垣孢子在玉米收获时落入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玉米丝黑穗病属系统侵染性病害,一年侵染一次,没有再侵染。病菌适宜侵染的温度为 2030,以 25最为适宜,低于 15或高于 35,病菌均不能侵染。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时,适于发病,低于 12%或高于 29%不利于发病。玉米连作时间长,病菌积累量大,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早,过深,病害发生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
18、良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在选用品种时,应考虑到既抗大、小斑病,又抗丝黑穗病。2、农业防治。 (1)实行轮作换茬,至少实行 3 年以上。 (2)及时处理病株:在黑粉没散出前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减少土壤中的菌源数量。 (3)整地保墒,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促使种子发芽出土快,生长健壮,减轻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用 20%粉锈宁乳油 0.4 公斤,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0.5 公斤,或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0.5 公斤,拌种 100 公斤,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据辽宁、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分地区调
19、查,该病在春、夏、秋玉米上都有发生,发病率 22.270.81%,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症状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和果穗。叶鞘发病后,先产生淡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褐色,发病严重时叶鞘及叶片枯死。全株症状由下而上发展,当发展到果穗时,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病斑,以后果穗干缩,穗轴腐败。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体进一步聚集成菌丝团,产生萝卜籽状褐色菌核。发生特点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玉米,导致发病。也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再侵染。玉米上部
20、通风良好,不利于病害发生,因此,主要以基部发病为主,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迅速发展,吐穗灌浆期受害重。种植密度过大,长期连作,偏施氮肥,多雨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都易导致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种发病较重,因此应选用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2、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尽量减少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消灭田间杂草。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以控制病害发生。4、药剂防治。发
21、病初期,用 5%井岗霉素水剂 0.1 公斤,兑水 200 公斤,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注意保护叶鞘。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俗称腰烂病、烂茎病,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均有发生,以夏玉米发生较重。症状发病初期,在玉米茎基部的叶鞘上,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呈深褐色至红褐色腐烂,病部软化发粘,散发出臭味,严重时病部凹陷,植株倒折。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导致心叶失绿萎蔫,叶鞘与茎秆腐烂,病部有黄褐色腐臭菌液溢出。发生
22、特点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田间随风雨和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可以从伤口、气孔和叶鞘间侵入。玉米螟等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如害虫发生量大则发病重。气温在 2830,相对湿度 70%以上时开始发病;温度在 3435,相对湿度 80%时,病害扩展迅速,发病后 34 天病部倒折;当气温降至 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虫害或农事操作造成大量伤口,都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防治方法1、控制菌源。实行轮作,尽量避免连作;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以减少菌源数量。2、加强栽培
23、管理。合理密植,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氮肥用量过大。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高温积肥。4、发病初期,剥去茎基部叶鞘,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危害。5、药剂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用 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 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5000 倍液喷雾防治。或先剥去叶鞘,然后用510 倍的石灰水(即熟石灰 1 公斤,兑水 510 公斤)涂茎。也可用硫磺 150 克,骨胶30 克,水 0.3 公斤,制成硫磺浆涂茎防治。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俗称乌霉、灰包,是我国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山东省各玉
24、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病株率为 510%,严重的可达 7080% ,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症状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雄穗、雌穗、气生根等幼嫩组织,产生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菌瘿) 。一般苗期发病较少,45 片真叶后逐渐发病,抽雄期至成熟期为发病盛期。病瘤外包有一层由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以后病瘤迅速膨大,变为灰色或灰黑色,失水后内部变成黑粉状,最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瘤形状、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通常如谷粒或花生米大小,并从叶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或气生根上的瘤大小不一,一般如拳头大。雄穗的大部分或个别小花
25、变成长囊状或角状瘤。雌穗全部或部分成瘤,苞叶破裂,果穗变形。病株较矮小,茎秆多扭曲,早期受害果穗小甚至不结穗。发生特点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也是初侵染源之一。春季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上,萌发产生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侵入。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细胞增生膨大,形成病瘤,成熟后产生的担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 2630,担孢子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6.735。高温高湿,偏施氮肥,寄主组织柔嫩,植株徒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昆虫危害或机械损伤造成的
26、伤口,病菌易侵入,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高肥密植或多年连作,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选用种植抗病品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果穗的苞叶厚且包的紧密的品种发病较轻。生产上应注意筛选应用抗病品种。2、消灭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发病季节,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3、加强栽培管理。 (1)重病可与花生、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 (2)深翻土地,合理密植,不要过多施用氮肥,注意防旱、防涝,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病虫4、药剂防治。用 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重量的 0.4%拌种或闷种,或在玉米抽雄前 10天左右用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80
27、0 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幼苗期喷施 1%波尔多液保护,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玉米害虫1、玉米螟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enee , 又名亚洲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虫,我国除青藏高原玉米产区未见报道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生,以华北、华东、东北及西北为害最重。为害状初孵幼虫先聚集在卵壳附近取食卵壳,后四处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传播到邻近植株,集中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或蛀成小孔,受害叶展开后,出现横列或分散的小孔,称为“排孔”或“花叶” ,这是心叶期被害的显著症状。玉米抽雄后钻蛀茎秆,造成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吐丝时,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较大龄幼虫则蛀
28、入雌穗和附近茎节为害,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取食为害嫩粒时,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 1314 毫米,翅展 2028 毫米,前翅黄褐色,内、外横线暗褐色,前者波状,后者锯齿状,两横线间有两个小褐斑,边缘线与外横线间有 1 条宽大褐色带。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淡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部有 2 条横线与前翅的内、外横线相接。雌蛾体长 1315 毫米,翅展 2534 毫米,前后翅颜色比雄蛾的淡,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线纹常不明显。卵:扁椭圆形,长约 1 毫米,一般 3040 粒粘在一起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
29、长 2030 毫米,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色,有 3 条纵线,中央一条明显,半透明。蛹: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雄蛹长 1516 毫米,雌蛹长 1819 毫米。腹部末端呈现棘状延长,端部有 58 根钩刺,缠连丝线 1 束,粘附于虫道蛹室内侧。发生特点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 16 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 3 代,越冬幼虫于翌年 5 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 月中旬至 6 月初为化蛹盛期。5 月下旬至 6 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虫自 5 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 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 56 天,6
30、 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春玉米、高梁心叶。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 7 月中旬,此时也是第二代卵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为 7 月中、下旬。8 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卵多产于夏玉米上,到 8 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虫进入为害盛期,幼虫可持续为害到 9 月下旬,后陆续隐蔽越冬。玉米螟成虫白天隐藏在作物或杂草中,夜间开始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12 天后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一般株高在 50 厘米以下的植株着卵量很少。幼虫共 5 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因此,多选择玉米含糖量相对较高,组织幼嫩、便于潜藏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玉米螟虫的发生与
31、虫源基数、气候条件、天敌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一般虫源基数越大,下代发生的程度就越重。玉米螟喜中温高湿,一般气温为1530 oC 相对湿度在 60%以上时,有利于玉米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天敌种类较多,特别是赤眼蜂,对卵的寄生率较高,如果赤眼蜂发生期越早,数量越大,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也越强,虫害造成的损失也越低。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于越冬幼虫化蛹前,采取高温沤肥、作燃料或铡碎作饲料等方法,压低虫源,减轻为害, (3)改春播为夏播,使第一代玉米螟丧失繁殖基地,减轻第二代玉米螟的发生为害。 (4)种植诱杀作物。根据雌蛾趋向生长高大茂密田块
32、产卵的习性,有计划地种植部分春玉米或谷子,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有效地进行药剂防治,或拔除沤肥及用作饲料。2、生物防治。 (1)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期放蜂,根据虫情确定放蜂量和放蜂次数。一般每亩放蜂 12 万头,分 2 次释放,卵盛期放蜂量应适当大些。 (2)用 Bt 防治螟虫:用 0.5 公斤孢子含量 100 亿/ 克的 Bt 菌粉,拌于 5 公斤煤渣颗粒上,于玉米心叶期撒入心叶内,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高梁条螟等钻心虫。3、药剂防治。 (1)心叶期防治:每亩用 3%辛硫磷颗粒剂 0.25 公斤,加入5 公斤细砂拌匀,施入心叶中。也可用 50%辛硫磷乳油 0.5 公斤,拌细土 250 公
33、斤,配成毒土撒施。 (2)穗期防治:在玉米雌穗授粉结束后,剪去花丝带出田外,并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滴或喷在穗顶上,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及其他穗虫。2、玉米穗虫玉米穗虫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高梁条螟、红缘灯蛾、粘虫等,以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1)、桃蛀螟:桃蛀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又称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主要为害玉米、高梁、棉花、桃、柿、板栗等。为害状幼虫多从雄穗小花、花梗及叶鞘蛀入茎内,并在茎内和雌、雄穗上蛀食为害。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2 毫米,翅展 2225 毫米,黄至橙黄色,体及翅表面有许
34、多豹纹状黑斑点,胸背 7 个,腹背第 1 和 36 节各有 3 个横列,第 7 节有时有 1 个,第 2、8 节无黑点,前翅 2528 个,后翅 1516 个。卵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桔黄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布满细微圆点。幼虫体长 22 毫米,体色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色,前胸盾片褐色,臀板灰褐色,各体节毛片明显,灰褐色至黑褐色,背面的毛片较大。蛹长 13 毫米,初黄绿色,后变褐色,臀刺细长,末端有曲刺 6 根。茧灰白色,长椭圆形。发生特点在山东省一年发生 3 代,以末龄幼虫在寄主秸秆内结茧越冬。成虫多在玉米雄穗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为害玉米穗部并蛀入茎内为害。阴雨
35、天多有利于害虫的发生,为害重。(2)、棉铃虫: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 Hbner,又称钻心虫、青虫、棉桃虫、玉米穗虫等,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花生、苹果、桃等。为害状幼虫在玉米雌穗上蛀食籽粒,造成果穗不实,减产严重。幼虫数量占穗虫数的 9%左右。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518 毫米,翅展 2728 毫米,黄褐色或赤褐色,绿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色。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暗褐色肾形纹和环形纹。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其上有两个白色月牙形斑纹。卵半球形,初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幼虫体长 3040 毫米,体色有淡绿、淡红、红褐、黑紫等色,一般为绿色,气门线黄白色
36、,每个体节上生有 12 个黑色毛疣。蛹长 1721 毫米,纺锤形,初为淡绿色,后渐变为赤褐色或黑褐色。发生特点为害玉米的棉铃虫主要是第三代幼虫。棉铃虫有趋向玉米雌穗、雄花上产卵的习性。幼虫在玉米开花时取食花药、花丝、花粉,4 龄后多在雌穗的苞叶籽粒中,啃食籽粒,为害雌穗生长,排出的大量虫粪,污染籽粒,导致霉烂变质。(3)、高粱条螟:高粱条螟 Proceras venosata ( Walker ),又称高粱钻心虫,主要为害高粱和玉米。为害状幼虫蛀茎部位多在节间中部,作环状取食茎髓,被害株遇风呈刀割状折断。被害茎秆内常有 10 多头幼虫在同 1 个孔道内为害。后潜入叶腋,以穗下第 1 节最多。茎
37、秆被蛀食后,营养物质运输受阻,影响灌浆,形成秕粒,产量下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014 毫米,翅展 2434 毫米。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前翅灰黄色,中央有 1 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有 7 个小黑点,翅外侧有 20 多条暗褐色纵线,后翅色淡。雌蛾近白色,足、腹部黄白色,前翅纵纹较深。卵呈扁平椭圆形,表面有龟甲状纹。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多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鱼鳞状卵块,初产乳白色,后呈深黄色。末龄幼虫长 2030 毫米,初乳白色,上生有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成淡黄色。蛹红褐色或暗褐色,末节背面有两对尖锐小突起。发生特点高粱条螟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 2 代,以老熟幼虫在
38、高粱、玉米的秸秆内越冬。成虫喜在夜间活动,卵多产于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叶片正面或茎秆上。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至心叶伸出时,叶面呈现不规则的半透明斑点或不规则小孔,在心叶中发育到 3 龄,不等高粱、玉米抽穗即在原为害的叶腋间蛀入茎内为害。如果越冬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季雨水较多、湿度较大,第一代发生较重。(4)、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enee ,其为害状,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等参阅本章玉米螟。(5)、粘虫 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发生为害情况等参阅粘虫。玉米穗虫的防治方法玉米穗虫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作法,参考玉米螟防治。3、玉米蚜玉米蚜 Rhopalosiphum maidis ( Fitch ) ,俗称蚁虫、蜜虫、腻虫等,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