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苏格拉底和精神助产术(一)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公元前 399) ,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我们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有人曾这样说过:“ 我们深知他是什么样的人,但不知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是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 1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而判处死刑。尽管他曾经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原因是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了。苏 格 拉 底 被 称 为 西 方 的 孔 子 , 这 是 因 为 他 们 都 开 创 了 一 个 新 的 时 代 , 这 个 时代
2、并 不 是 靠 军 事 或 政 治 的 力 量 所 成 就 的 , 而 是 透 过 理 性 , 对 人 的 生 命 作 透 彻的 了 解 , 从 而 引 导 出 一 种 新 的 生 活 态 度 。 雅 典 城 并 没 有 因 为 处 死 苏 格 拉 底 而重 焕 辉 煌 , 也 没 有 任 何 文 字 记 载 他 们 那 些 法 官 们 在 审 判 后 的 心 路 历 程 。 而我 想 , 他 们 中 的 许 多 人 , 已 经 没 办 法 面 对 和 说 服 自 己 的 良 知 了 , 他 们 的 灵 魂 ,将 笼 罩 在 那 位 老 人 孤 独 而 顽 强 的 身 影 下 。 苏 格 拉
3、底 去 了 , 到 他 的 神 那 里 去 了 。“哪 一 条 路 更 好 , 惟 有 神 知 道 ”。 千 年 的 步 行 者 们 越 走 越 远 , 但 是 谁 都 无 法 从他 们 心 中 抹 去 这 个 虽 然 虚 幻 的 名 字 苏 格 拉 底 。 身 为 雅 典 的 公 民 , 他拿牛虻来比喻自己,把古希腊看作是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的骏马,而他的使命就是使它能从昏睡中唤醒它的精神,苏格拉底他认为所有知识,都从疑难中产生,想要进步的话,疑难也就越多,疑难越多,进步也就更大,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没有知识,是无知的,而他又设教传道,旗下弟子无数,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他认为知识并不是强加于个人
4、的,而是人们本来就已经有了的,只不过他们却不知道,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更多的表现在他的“助产术”的观点之中,因为他的母亲是个产婆,他从母亲的职业中受到启发,认为教育者同产婆有同样的性质,因而把他这样的教育方法称为“助产术”帮助别人产出知识,所不同的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实质也不同,而接下来我们会对他的教学方法做详细的介绍。(二) 精神助产术精神助产术主要是教师以讽刺为武器,经常采用“诘问式”的形式中,采用提问的方法揭露对方提出的问题学说中的矛盾或问题,唤醒学生或对方提出的问题学说中的矛盾,唤醒学生或对方求知的欲望,再与学生或对方进行探讨。频频发问,启发诱导,让他们自发的了解探求真理,他不像其他智者
5、那样,称自己学识渊博,反而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什么问题都“不懂”而把问题通过疑问的方式向别人请教,当别人回答完他的问题后,苏格拉底在对别人的答案进行辩驳,弄得对方矛盾,疑点重重,最后,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对方知道自己问题的答案,从而接近真理,他说这个观点不是他的,而是对方心中本来就有的,他只是起到了一个中介作用,就跟“产婆”一样,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把知识的产儿给接生出来,他把这种方法形象的称作“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完全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而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的著作中了解到苏格拉底当时的一切,就例如 柏拉图理想国详细记载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4一次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格劳孔讨论有关如何学习的事情,以
6、下是他们的对话。苏:你同不同意,当我们说一个人爱好某物时,我们是说他欲求这个东西的全部,而不是他欲求它的部分?格:同意,是全部苏:我们说智慧的爱好者,爱好智慧,不是爱智慧额这一部分,而是爱全部的智慧,是不是?格:是的。苏:是的,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尤其是在他还年轻,还不能对什么有益,什么无益作出合理说明时,我们不应称他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或哲学家,就像我们不能说一个不想进食的有好胃口或食欲一样,我们不应该称他为厌食者。 格:很对苏:但是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一种知识都想涉猎一下,热衷于学习东西,不知餍足,我们可以正确地称这种人为哲学家?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对别人传授知识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内,而
7、是随时随地,不管是在教室中,还是在嘈杂的街道上,都不能阻挡苏格拉底像别人传道的脚步,他通过提问的特殊方式,实现事物从具体到抽象,让人比较容易的去理解事物,从特殊到普通,让人更广泛的了解事物,涉猎较广,先使人产生学习的兴趣,再一步一步深化,最后得出问题的真理。 (三)精神助产术的深层研究我们发现,在苏格拉底的教学更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加自由激烈的论辩氛围;2、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3、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4、缜密的逻辑思维;而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很科学,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直到现在,这些原则还是非常准确的。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有几个大致的步骤:1.讽刺这是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中的第一步,苏格
8、拉底喜欢到热闹嘈杂的雅典街道上发表演说,讨论问题,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找到真理2.接生术这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中的第二步,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来的认识,就跟“产婆”要接生婴儿一样,从而引导他走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 循环反复的过程3.结果这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中的最后一步,但新奇的是不是苏格拉底直接给
9、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这也是我们值得去借鉴的。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归纳为两条规则:(1) 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 3关于苏格拉底是如何使他的对话者从自以为知者到知其不知,在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前 430约前 354)回忆苏格拉底所载苏格拉底同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对话中, “助产术”的运用最为典型。尤苏戴莫斯志在成为政治家,苏格拉底有意找他讨论“ 正义 ”问题:苏:能否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尤:能够。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做坏事、奴役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尤:非正义。苏:奴役非正义的敌人、欺骗敌人、偷窃敌人的东西,也属于非正义么?尤:不
10、是。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尤:对。苏:假如在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尤:是正义的。苏:你是说,就是对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吗?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这个例子说明,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让谈话对象回答,提出与对方的结论相悖的例子,使其自己发现结论的谬误,这是一种“伪证” 的办法。(2)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苏 格 拉 底 从 别 人 可 能 比 自 己 聪 明 的 假 设 出 发 , 主 动 去 找 人 谈
11、 话 。 当 谈话 对 象 从 自 以 为 知 到 知 其 所 不 知 时 , 他 没 有 失 去 对 参 与 谈 话 者 能 够 解 决 问题 的 信 心 , 也 没 有 去 刻 意 的 用 语 言 讽 刺 对 方 , 而 是 在 一 步 一 步 加 以 耐 心 的引 导 , 从 而 最 终 能 够 得 到 答 案 , 使 从 学 生 自 以 为 不 知 到 知 其 所 知 。 就 拿 他与 学 生 讨 论 什 么 是 “美 德 ”为 例 , 我 们 可 以 从 学 生 通 过 与 苏 格 拉 底 的 讨 论 得知 “美 德 ”并 不 是 他 原 以 为 的 “美 德 ”而 感 到 沮 丧
12、时 , 他 继 续 鼓 励 学 生 “如 有 可能 , 我 将 接 近 这 个 概 念 ”。 在 对 方 不 知 道 “美 德 ”这 个 概 念 时 , 他 把 话 题 转 入到 比 “美 德 ”问 题 更 简 单 的 “图 形 ”, 使 谈 话 对 象 触 类 旁 通 ; 当 对 方 意 识 到 美 德是 “对 高 贵 事 物 的 想 望 和 获 得 这 种 事 物 的 能 力 ”时 , 他 又 把 话 题 转 入 到 “善 ”与 “恶 ”。 他 就 这 样 按 照 问 题 本 身 的 逻 辑 , 自 然 地 转 入 “善 ”与 “恶 ”的 话 题 ,达 到 “美 德 即 知 识 ”的 这
13、个 结 论 。三 孔 子 和 启 发 式 教 学 法(一 )孔 子孔子(前 551 年 9 月 28 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亦即农历二月十一) , 孔氏,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 “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
14、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早年丧父,从而家境衰落。他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十而立” ,并开始授徒讲学。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然而就是因为孔子看问题看的如此深刻,才会学识渊博,受人尊敬和崇拜
15、,孔子也曾曰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而启发式教学产生的很早,而中国的启发式教学法就要从孔子说起了。 (二)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一般认为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而在我们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我国大教育
16、家孔子,他首创的启发式教学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含有启发意味的“精神助产术” 要早一百年,孔子的主张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启发”一词就是从这两句话中渊源而来的。孔子的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点)同样来自他长期的教学实践,又指导其教学实践(包括他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正是他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的产物。不少研究孔子的学者专家指出,而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即他对于“人性” 的观点,就是他教育实践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突出表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按
17、照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注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但用科学心理学观点来解释是说:“愤”就是积极思考而考虑不顺畅时的心理状态;“ 悱”就是思想考虑有些头绪了,而不能表达出来时的心理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孔子在教学时认为学生主观上没有需要时,就不要教;不能触类旁通时,就不要教,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
18、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与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我们可以从论语里面找到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有一次,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9、(论语?宪问)子夏对于诗经中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不能理解,问孔子。这句话大意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美丽的面颊,才能成为“巧笑”,先有两目黑白分明,才能成为“美目”,这里是讲妇女的容姿美好。“素以为绚”是以画作比,子夏认为色彩比素质更为重要,因此,他对此句意义不大明白。孔子解答说:“绘事后素”。意思是说绘画的事也一样,要先以粉底为质,而后着上五彩之色。子夏在孔子的点拨下,理解了这一诗句的含义,并由此联想到做人之礼应以忠信为先。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能从子夏对诗句心愤口悱之时提出“何谓也”,到针对疑问而答,经过打比方启发子夏,而后子夏能举一反三,从诗
20、句的意义联想到忠信与礼的关系上来,最后,反过来启发了教师,这一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三)启发式教学法的深层研究讲究教法,循循善诱,而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其 特 点 是 :( 1) .强 调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 教 师 要 做 的 是 去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实现 教 师 主 导 作 用 与 学 生 积 极 性 相 结 合 , 从 而 更 快 更 好 的 学 习 ;( 2) .强 调 学 生 智 力 的 充 分 发 展 , 要 学 生 自 己 去 思 考 , 实 现 系 统 知 识的 学 习 与 智
21、 力 的 充 分 发 展 相 结 合 ;( 3) .强 调 激 发 学 生 内 在 的 学 习 动 力 , 要 学 生 自 己 去 动 手 , 实 现 内 在动 力 与 学 习 的 责 任 感 相 结 合 ;( 4) .强 调 理 论 与 实 践 联 系 , 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实 现 书 本知 识 与 直 接 经 验 相 结 合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对启发式教学法的提出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样就能够使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其巨大的功效。以下就是对启发式教学法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1) .调 动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 要 学 生 自 己 去 思 考( 2) .启
22、 发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 培 养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 发 展 学 生 的 逻辑推理能力( 3) .让 学 生 动 手 , 培 养 独 立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而“启发式教学法”也有他们的关键所在。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肯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 (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 。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四精神助产术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比较孔子被尊为“万世之表”,
23、而苏格拉底就被称为“众师之师”,从这些尊称中足见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之称,孔子的启发式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以对话提问的形式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法,二者不乏异曲同工之妙。1.他们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上述例子就可以发现我们发现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都喜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从而当面解决,使他们能够直接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样,师生双方都有了个很好的交流,激发了师生双方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够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比起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我们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2. 历史
24、,文化背景相同: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春秋末期。在政治上,王权已经衰落,政权下移;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 在思想上,一些传统观念已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的思想正逐步发展。在这种动荡的局面下,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伯里克利时期。由于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因此,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它们都产生于“旧的思想体系已动摇,新的思想体系未形成,人们迫切需要
25、接受教育来适应社会变革”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中,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我们也能够从比较中得出细微的不同。(1) 教学方式的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回答学生问,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多为老师问学生答。孔子要其弟子提问他来回答,这就注意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通过与学生的趣味交流,不仅学到了学生想学的,也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学到很多自己原知识中没有的,而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是通过他的频频发问,学生的回答,得到一个个是的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他自认为的答案,而非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苏格拉底的提问,主要是要对方知其
26、不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里相较孔子的师生相互学习的“启发式教学“相比,更显其被动性。在孔子的教学法中,是要学生自己与老师一起去找到答案,这样师生双方就能更好的促进。(2) 内在精神不同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具有民族性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孕育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被烙上民族文化传统的印记,具有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的思想是中华两千多年 2的正统,他的思想也代表了智慧的结晶,在他出生之先早有了两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许多丰富的教学思想,以及书籍,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自热是要继承先人的
27、学习态度,所以他的教学思想中,更多的学习好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去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 “述而不作”不仅是孔子的治学之道,而且也是他的教学思想。所以孔子更多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而苏格拉底所处的古希腊时代中,西方社会文明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文化传统,所能参考的文献也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苏格拉底形成了自己自由的教学思想, “产婆术”更多的是一种发现式的,批判的,让人知其不知,从而能够更好的去发现世界,发现自己。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中,我们能够找到当代许多教学思想的影子,可以说他们对后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3)教学主体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28、为主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最终使学生达到“ 居一隅以三隅反 ”的教学目标。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首先通过讥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无知。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以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归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自主性,始终跟着教师的步伐走,最终到达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4) 师生地位不同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当中,虽然他们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得到真理,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实际例子中,发现其实在教学实际中师生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在孔子的“启发式
29、教学”中,老师是和学生处在一个同等的位置中,相互交流,从而得到双方想要的,通过交流的方式,使双方都学到东西,他们是平等的,是处在一个相互交流的位置上,教师只是一个点拨的作用,而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其实教师的地位明显是要强势一点的,苏格拉底他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味道来,这样会让人有一种明显是弱势的感觉,所以他们这两种方法明显的师生间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五启示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有说过:“教师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授予,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教育思想在世界教
30、育史 5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启发式教育。苏格拉底终生倡导“精神助产术” ,比他早约 80 年,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之后,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对此作了重要发挥。助产术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即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了“渔和鱼”的辩证关系,侧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把握“引与发”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师应在“引”字上下功夫。有学者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对苏格拉底、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发展。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思想的比较,
31、可以找到双方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 实行精神助产术最大的难度就是保持清晰的思路,有逻辑、按顺序地提出问题,优秀的教师,和咨询团队,应该是善于结构化地提出问题的团队。今天,甚至出现了一股“产婆热”风气,课堂提问引入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助产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在运用时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简单模仿。不仅没有效果,还导致学生厌学等不良情绪,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不知不觉就走入如下误区。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不具启发性。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地方提问。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
32、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 、 “对不对” 。这类误区的实质与前文分析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局限如出一辙。而这些局限给我们的启示是:1.要提高问题的科学性,避免乱问的现象。2.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的方式和内容。3.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提醒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起到转化作用,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 (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知识在转化为能力) 。在启发式教学法中,“启”是相对教师而言,“发”是就学生而论。 “启”是教师的主导作
33、用的表现;“发”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因。如今的教育,因为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时侯,人们的认识与做法却并不和其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启发性原则是很重要,但可行性不高。 “启而不发,不如填鸭” 。于是课堂教学仍以一讲到底为主,反正几十年来教育就是一直这样维持下去的!毫无趣味可言,况且学生的升学压力那么大,学校的升学率又关乎学校此后的“生死存亡” ,却还是就着传统走,要素质,等学生考上了大学时再说吧。同时,相当多的人虽然运用这种原则,却是“舍本逐末”,把启发看成了教的技巧问题,将“
34、 学”的过程的启发,变成了“教” 的过程的启发,也就是先由教师教,然后通过教师的设疑提问等手段,穿插式地使用启发。在启发的着眼点上明显的背离了孔子启发式的原旨。此外,在处理教学关系问题上,仍循着“ 先教后学 ”、 “以教论学”的传统思路。因此,贯彻启发性原则总或多或少存在偏差, “启发式教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就必须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是创造的主体,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应该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老师的作用用形象地话说就是“点石成金” 。启发式教学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而是提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更高标准。所以我们应该深刻
35、的认识“启发式教育” 。而我所认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1 是学会课本中的知识;2 是开发学生的智慧领域,锻炼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3 是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与追求,增强使命感与责任心;4 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做社会上的仁人君子,只有把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辩证的运用“启发式教育”,而不是走表面的形式,我们通过比较二位著名思想家的教育,能够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孔子与苏格拉底有关教育的论述是一座丰富宝库,有许多理论观点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开掘,笔者在此仅仅是管中窥豹,不揣浅陋,权作引玉之砖。而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人生
36、是没有假期的。 ”结束的也只是学生生涯,学习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无涯的学海也才刚刚扬帆起航没有太多收获,也没有太多遗憾;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也没有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伤怀。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这就是生活!虽不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却也闲逸、安然。唯于心不安者是辜负了父母的心血、亲友的厚爱、父老的期待在此感谢同窗四年的同学,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极大的帮助!目 录摘 要一引言.1二. 苏格拉底和精神助产术(一)苏格拉底 (二)精神助产术 (三) 精神助产术的深层研究.三孔子和启发式教学法.(一)孔子(二)启发式教学法(三) 启发式教学法的深层研究四精神助产术和启发式教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