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Lec. 5 觀察法與定性研究,2,觀察法參觀工廠 vs. 郊遊,3,觀察法,觀察法(observation)是指資料蒐集技術之一種方法,而非指研究策略(如調查法、個案法、實驗法、彙總/後設(meta)法),故觀察技術可配合實地調查法、個案法、實驗室實驗法,或實地實驗法。因而可延伸出:自然觀察研究、實驗觀察研究、比較法等幾種基本研究類型,及儀器紀錄、語意分析法等資料蒐集方法。觀察法是指科學的觀察,它是定性研究的一種。,4,科學的觀察,配合一定的研究目的要有研究的構想要有系統的規劃與執行要有系統的記錄須使用恰當的檢查和控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5,適用觀察的現象,6,觀察法的重要性,觀察法將有助
2、於了解、溝通、預測、及控制人類行為。有時可實地觀察某發生現象(群眾暴動、吸毒),不用加入個人意見。有些研究非使用觀察法不可,例如動物學/人類學家觀察某種動物之行為,心理學家觀察兒童的活動等。有時改採暗地觀察反而得到較正確的資訊,並且以人/機器方式完整紀錄受訪者的所有經歷過程。人們通常較習慣被觀察紀錄,較不習慣被訪問。,7,觀察的類型,觀察法的分類有下列幾種:從觀察“環境”狀況分類:依自然程度可分為自然的情境、控制情境(如實驗室觀察)二種。從觀察“內容”分類:可分為事先選定觀察、開放式觀察二種。依觀察“設計” 來看,可分結構化觀察及非結構化觀察。若從觀察者/被觀察者的角色,可分為-觀察者參與vs
3、.不參與。受測者是否有被告知vs.未被告知。觀察者是否現身,直接vs.間接觀察。,8,若以觀察者參與程度,可分為局外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是與被觀察者角色獨立,並以客觀方式來進行。觀察者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觀察者身分完全暴露,但允許參加觀察。參與者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觀察者參加部分活動,涉入程度比觀察者參與少。完全參與者:例如早期原住民部落之生活文化的觀察,均採用此種觀察法。觀察紀錄的媒介:可分為觀察員紀錄或儀器紀錄。,觀察的類型,9,觀察的目標:可分為行為觀察、非行為觀察兩種。 非行為觀察:實體過程
4、分析,如金融體系中資金流動情形、高速公路車流狀況、組織工作流程分析。實體狀況分析,如大賣場中置物架位置高度是否易拿東西、組織財務狀況分析。現有資料分析,如歷史性資料或現有資料記錄分析。,觀察的類型,10,行為觀察:非語言分析,是觀察法最常見的方法,如刺激(S)後的行為反應(R)、眼神交換、身體移動。語言分析,包括人類講話的習慣、字詞的不同念法、演講內容、或者了解演講者如何形成他的風格。語言之外的分析,主要分析人際之間語言之互動過程。空間分析,如各國之間的權利距離、人類的親疏距離。侵擾vs.非侵擾。破壞vs.非破壞。,觀察的類型,11,直接觀察 vs. 間接觀察1,直接觀察意義:事件發生時,觀察
5、者親自監看與記錄。特性觀察者較有彈性(可隨意移動、轉換觀察焦點、亦可能觀察到非預期而發生的事件。事件發生突然,觀察者應接不暇。觀察者因疲倦、厭煩、分心而降低資料的精確性以及完整性,12,直接觀察 vs. 間接觀察2,間接觀察意義:事件發生時先用一些設備將其記錄起來,事後進行分析。特性無彈性。事件永久保存,可加以重覆地分析。,13,受測者被告知 vs. 未被告知,受測者若知道觀察者的存在可能發生旁觀者效應 被觀察者從事較簡單、重覆性的工作或觀察者之研究目的對受測者威脅不大、沒有利害關係時,旁觀者效應可很快降低或消失。隱匿方式單面鏡隱藏式攝影機不告知其觀察者的角色,14,參與式觀察vs.深入訪談,
6、參與式觀察是田野調查field調查之一特殊方式。田野調查是透過儘可能直接地觀察與學習,尤其適合於一些(非全部)自然環境之態度和行為的觀察。田園觀察亦適合跨時間之過程研究,來進行檢視或事件爆發原委探究。參與式觀察即研究者參與被研究的事件、自己成為實際行動者。如觀察民族文化習性,融入土著生活,感同身受。深入訪談:是一種採用較不具結構性的訪談方式。深入訪談是參與觀察的主軸,不論參與式或不參與式觀察都可使用。如對周遭發生的人做互動式深入訪談。,15,何時是參與觀察的最佳時機,人類有許多構面是可採用參與觀察來探索,尤其是和文化情境脈絡(cultural context)有關的問題。若研究者關心的是希望了
7、解一個環境的活動及互動,如何對某種行為或信仰賦予意義,那麼參與觀察就是最佳的研究方法。,16,觀察法的實例,例一:觀察人類因為群體壓力而服眾的程度。研究假設:詢問八個人,在下圖中ABCD四條線那條比較長,其中七個受測者事先串通好,都說C線比ABD三線長。若被測驗的那一位,第一次說A線比較長,則串通好的七位均會異口同聲再說一次C線比ABD長,若被測驗的那一位有點疑惑,則七位會再說一次如此循環下去,觀察紀錄 “被測的那一位” 的服眾程度。例二:觀察人類打架是侵略還是親暱的表現。此種觀察是非結構化的觀察,所以需要靠研究者本身高度智慧來推論。,A 線B 線C 線D 線,17,觀察設計的步驟,先選擇你要
8、觀察的目標,它必須是外顯可以看到的、範圍有限的,可以是行為或語言來表達。如:引發某活動的有哪些人?那些人是受被觀察的對象?選擇觀察的情境,它是自然的或是(佈置)控制的情境。決定取樣的策略:觀察法的時間選樣策略可以是連續性觀察,亦可以是間歇性觀察。選擇紀錄觀察的方式:是結構化vs.非結構化紀錄,或是用人vs.用機器紀錄。,18,訓練觀察員:講解觀察重點、設計調整方式、儀器試用、排演觀察過程。實際觀察收集的資料。分析資料,可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二種。詮釋資料。,觀察設計的步驟,19,觀察的信度及效度,觀察結果好壞的評量指標有二個:信度與效度。效度:是指所觀察事物能否代表所要衡量的事物或 構念。如,
9、觀察兩人交談距離來表示兩人親 密程度;辦公室大小來當作被觀察者之職位 高低。信度:是指觀察的現象是否具有穩定性(可靠性)。,20,觀察法的優點,直接到現場觀察事情的發生,不必透過受訪者的口頭報告或轉述,避免受訪者對訊息的篩選或報告不全的影響,比較客觀。有些研究特別適用觀察法來探討,如動物學家觀察動物的行為反應、天文學家觀察星星、心理學家觀察兒童群體生活等。方便,它不用設計問卷。可靠,它使資料轉換的損失達到最小。一般人較能接受觀察者在旁記錄,而較不易接受訪談者在旁干擾與問話。,21,真實世界中,社會科學所能觀察的目標(target)有限。一般觀察法只限觀察外在行為、內心動機、信念等,因此像偏好、
10、意圖、態度、意見等研究就比較不適合用觀察法。像動物行為/隱私行為這類的觀察。往往需要長時間持續的進行,執行起來不容易。由於觀察者必須在現場目睹事件的發生,但有時很難預測發生時間,使得觀察事項可遇不可求,如地震、火山爆發的觀察。一次所能觀察的 “對象”範圍有限,且無法獲得過去的資料。,觀察法的缺點,22,觀察所見到的事物雖然是具體且明確的行為或物件,但通常亦較為表面或象徵性指標,因此觀察者可能要做推論,觀察結果必須加以詮釋,而此種詮釋可能是相當主觀(非客觀的)的判斷。成本高。緩慢且昻貴潛在偏誤。只適合有經驗的研究者。,觀察法的缺點,23,觀察法:範例1,陳娟娟(民73)研究學前兒童遊戲行為與社會
11、互動,係採用目標個體(focal subject)觀察法,在自然的情境中,觀察混齡及同齡編班之學前兒童遊戲行為與社會互動。研究發現顯示:混齡與同齡編班體制下,兒童之社會性遊戲有顯著差異,而認知性遊戲則無顯著不同。而混齡編班兒童之團體遊戲則多於同齡編班兒童。兒童之遊戲類型並不因性別而有差異。同齡編班中社會性遊戲與年齡的的關係,顯示出由單獨遊戲到團體遊戲的趨勢;而混齡編班中此趨勢較不明顯。,24,觀察法:範例1,混齡編班兒童之總互動量與負向行為給收量略多於同齡編班兒童。混齡編班兒童之非語言互動量顯著多於同齡編班兒童,而兩組織語言互動量則很相近。互動行為之給收關係呈中等程度之正相關。,25,自然觀察
12、法:範例2,蔡建福(民78)曾用自然觀摩法研究台北火車站環境行為因素。作者主要以邊緣觀察者的角色,以自然觀察法的情境與過程,使用非隨機取樣法,對車站旅客進行空間行為的調查。調查工作分先期調查與正式田野調查兩階段:先期調查的結果,將車站旅客的空間行為根據一般車站的旅客行為特性及台北火車站空間設計的癥結所在,擷取並區分為等候、休息行為及尋路行為兩類。以此兩類行為系統進行包括自然觀察、紀錄旅客主動的詢問內容、訪談、跟蹤旅客、拍照等各種方法的調查。最後,將調查的結果透過學理的討論、分析與檢驗、建立自我的觀點,並對火車站設計提出具體的建議。,26,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黃文珍(民82)採用訪談法及觀察
13、法探討KTV使用對個人的意義。作者除了採用Stephenson的大眾傳播遊戲理論,以娛樂的角度重新看待大眾傳播研究之外,也採用Lull的電視的社會性使用模式,藉此找出KTV特有的社會性使用(social use)方式。而本研究也著重情境(context)因素對媒介行為的影響。作者採用深度訪談法(depth interview)及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一共訪問十位KTV的使用者並進行三個參與觀察,對KTV使用行為進行研究。研究結果:KTV使用的快感經驗主要來自於演唱歌曲的快感(pleasure)、人際互動的快感,及KTV行為本身所產生的快感。,27,情境因
14、素包括人、事、時、地、物,對快感經驗有所影響。本研究發現個人生活史對KTV快感經驗有影響。KTV有其特有的社會性使用方式,包括結構性使用與關係性使用。本研究發現KTV的結構性使用方式並不會產生快感,只是有助於快感經驗的獲取、增強或避免喪失之用。在KTV的關係性使用上,則可以得到演唱或是人際互動的快感。,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28,定性研究,29,定 性 研 究,定 性 研 究: -其目的旨在求說明、解釋或預測我們真實世界的現象。定性研究牽涉到如何利用質性資料來解釋或感同身受社會現象。 -質性資料包括訪談、文件資料、參與式觀察。 -常見定性研究的種類,包括詮釋主義者常採用之行動研究、個案研究、
15、民族學誌、演講分析、詮釋學等。,30,定性研究之定義,任何不是透過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的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之研究程序,稱之為定性研究。只要是利用質化的程序來進行分析,不管研究中是否有用到量化研究,就算是定性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有些情況可能會用質化的程序分析,但也需用到另一方面的統計資料做輔助。有些問題則是兩種方法都可適用,有時甚至也可交叉運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31,實證研究之背景假定,就本體論(ontology)來看: 定量研究-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定性研究-認為世界是屬於人類主觀認知的觀念,可透過研究者加 以詮釋。就知識論(epistemology)來看: 定量研究-
16、認為人們是站在客觀立場來發現世界; 定性研究-認為研究者必須親自參與或體驗才能真正了解。就方法論(methodology)來看: 定量研究-強調異中求同;定性研究-強調同中求異。,32,定量研究的典範,又稱唯物主義研究階梯(ladder of materialistic inquiry),它是多數實證主義的研究模式。 實施步驟: (1)定義研究問題;(2)文獻探討; (3)形成假設;(4)研究設計; (5)樣本抽樣及測量工具;(6)資料收集; (7)資料分析;(8)提出研究討論; (9)修正研究假設/研究模式。,33,定性研究的典範,採循環式建構主義(circle of constructiv
17、ist inquiry)研究。此學派不認為有絕對真相,且所有知識都是和情境脈絡連結。 實施步驟:循環依序為:經驗/不規則、發明/設計、 發現/資料收集、解釋/分析、解釋/理論、 回到經驗/不規則如此一直循環。,34,批判式/生態式鉅觀研究的典範,此種鉅觀兼具定性及定量的特色。同時批判檢視著定性及定量典範的系統效果。 期望藉由歷史檢視及定性定量兩者交互對照,來去除虛假意識,以達到弱勢之解放及增權效果。,35,定量研究的哲學基礎,定量研究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實質的因果關係,是可以客觀的發現,且可用簡潔的方式加以表現。定量研究是用來解釋更具包含性(inclusive)及精緻性(refine)之因果律(c
18、ausal generalization)。強調 “ 異中求同 ” (nomothetic)。,36,定性研究的哲學基礎,定性研究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其意義是由研究者所賦予的,非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不是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它是一種感覺(feeling)。定性研究的目的不在於解釋(explanation),而在於詮釋(interpretation)。另一個目的在於有意義地了解文化或歷史型態(patterns)與實務(practices)。定性研究適合於社會科學,因為社會科學旨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自然科學則是研究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所以適合用定量研究。,37,定性研究的學域及
19、研究範疇,38,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比較,定量研究著重將研究問題給予數量化,再採用數量分析方法以驗證假設,由假設的接受或推翻來獲得結論;定性研究則毋須將資料數量化,透過統計分析來獲得結論。定性研究的主旨在發現事物的異質性;而定量研究著重在驗證研究假設及理論。定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一事物是否存在;而定量研究則在於確定某事物存在特性之數量化。,39,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比較,定性研究之研究內容較不結構化,具有較大的彈性;而定量研究的內容較為結構化,易於評量及確定。定性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團體晤談、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或投射技術評量。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法、個案法、實驗法及彙總法。,40,定性
20、與定量研究之綜合表,41,定性與定量研究之綜合表,42,定性研究的優點,1. 由於定性研究對於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不必受數量化的限制,所以可配合受訪對象及研究問題的性質而動態調整。2. 一方面所能獲得的資料內容較為豐富外,另一方面,也給研究者較大的詮釋空間,可供創造力的發揮,以彌補定量研究之不足。,43,定性研究的缺點,1. 定性研究強調主觀性與參與性特點,偏重個案,亦可能發生以偏概全的效果。而影響到整個研究之外部效度。2. 由於研究者過度投入,使自己成為被研究對象之一,反而喪失了研究者客觀的立場,模糊了原來科學研究的目的,因此降低了研究結果之內部效度。,44,定性研究的特色,定性研究追求主觀,重
21、視研究者親自參與之同理心(empathic)、感同身受(understanding)。定性研究重視質的存在,而非量的多少。判定存在什麼事情,而不是存有多少這些事情。定性研究重視完成性而非程序,易言之,定性研究是從不同抽象層次的理論來組織大量的非結構化資料,使其成為有意義的資料。定性研究著重發現,而定量研究則重視驗證研究假設及理論。,45,定性研究的性質,就問題類型而言: 研究的現象是複雜的,因此觀察的角度要整體的,所處理的現象是動態的。就與理論的關係而言: 研究的發現是植基(grounded)於資料,但卻不是完全受限於資料。因此,研究者可以超越原來的理論架構。就資料而言: 定性研究是從行動者的
22、角度來觀察所要研究的對象。資料來源不只是客觀的資料,也包括一些主觀的、片段的、軼聞的軟性資料。,46,定性研究的性質,就資料的蒐集方式而言: 定性研究主要是以非結構式的訪問,來深入探討少數個案。雖然是小樣本的訪問,但資料蒐集的方式應該以有系統的方式進行。就發現產生的方式而言: 定性研究所產生的理論,主要來自於資料的歸納。 使用定性的探索性研究,可以大幅增進對問題了解的深度,實務性較高。但亦有其缺點,如分析較為困難、研究者主觀的介入、涵蓋面小、通用性低,常需要整理數十個個案之後,才能歸納出一些涵蓋面較大而通用性較高的原則。,47,定性研究的步驟,先熟悉相關領域的 “ 理論基礎 ” 或文獻探討。熟
23、悉所獲取的大量 “ 資料 ” 。以同理心的感受,產生 “ 迷惑或不解 ” 之問題。針對產生的問題來頓悟(insight)、創意。,48,造成定性研究收集資料的差異,參與者 V.S. 外人所收集資料可能會不同。參與時間的長短而感受程度不同。參與的程度:是全程參與,或是部分參與。收集資料方式:式表格填寫,或是開放式紀錄。,49,定性研究應注意事項,研究者要融入被研究者的情境中,強調參與式的觀察。從整體背景來觀察個別的事件或行動,並思考這些事件之間的關係。研究的對象、相關的研究者、評論人,要保持密切溝通,時常討論,以彙集共識,提昇研究效度。時常保持懷疑的態度,來發現可能的誤解或疏忽之處,以尋求不同的解釋。研究的進行要不斷地在整體性v.s.局部性、前景v.s.背景、現象v.s.詮釋、研究者v.s.被研究者之間的角度來循環思考。,50,個案分析,定性研究法中,個案分析(Negative case analysis)是常用策略之一,個案研究的實施步驟要點有四項: 1. 對於所要探討的對象給予初步的假設性的解釋。 2. 依該項假設來觀察更多的個案。 3. 持續地個案觀察、修正,或否定該假設。 4. 發展更具普遍性的命題。,51,定性研究的範例,例一: 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策略影響因素 例二: Poter 五力競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