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尿液检验-完成.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55482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尿液检验-完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03.尿液检验-完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03.尿液检验-完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03.尿液检验-完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03.尿液检验-完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尿气味 参考范围: 新鲜尿有芳香味 临床评价: 1新鲜尿液有一定气味,来源于尿中酯类和挥发性芳香族酸。进食某些食物如葱、蒜、韭菜等可使尿液有各自的特殊气味。 2病理情况下尿液气味改变见于: (1)化脓性感染如膀胱炎,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可有难闻的尿臭; (2)膀胱直肠瘘有粪臭;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液有烂苹果味; (4)恶性膀胱肿瘤 (膀胱癌 )时,尿液有恶臭; (5)但尿液缺乏气味,可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肾小管坏死的患者; (6)尿气味与氨基酸疾患有关的如下: 异戊酸血症和戊二酸血症产生汗脚臭,枫糖浆尿病产生枫糖浆臭、甲硫氨酸吸收障碍产生卷心菜气味;苯丙酮尿症产生鼠臭、三甲胺尿症

2、产生腐鱼臭、高酪氨酸血症产生酸败臭。 3尿液放置过久,在细菌作用下,也可产生氨臭,故尿臭味确定以新鲜尿及时检查为原则。 尿量 参考范围: (1)成人: 1000 2000ml L(1 ml h kg 体重 ) (2)儿童: 3 4ml h kg 体重 临床评价: 1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正常人每日尿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与饮水量和排汗量等有关。尿量波动还与肾小管浓缩功能、水分 摄取量等有关,同时又受肾小管排出的电解质、尿素含量以及血中抗利尿激素浓度的调节。白天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约 3 4: 1。 2尿量改变主要有 (1)多尿: 24 小时尿量经常超过 2.5L。生理性多尿见于

3、大量饮水或大量服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等。 病理性多尿的原因常见于: 1)精神神经疾患,如精神性多饮多尿,脑肿瘤; 2)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巨人症; 3)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钾性肾病、高钙性肾病、肾性尿崩症、肾性 糖尿病、失盐型肾病、抗维生素 D 骨软化症、肾小动脉硬化、肾移植术后循环恢复时等; 4)溶质性利尿和水肿吸收,如急性肾衰竭恢复期、静注甘露醇、山梨醇、高渗糖液、浆膜腔积液及水肿恢复期等。 (2)少尿:尿量小于 0.4L 24h 或尿量持续小于 17ml h。生理性少尿常因摄入水量

4、过少或出汗过多等所致。 病理性少尿常见于: 1)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大出血等 )、心力衰竭、休克、低血压、肾动脉栓塞或受压迫、进行性水肿、渗出液或漏出液水肿贮留期、重2 症肝病与肝硬化腹水、急性发热性疾病、中 毒低蛋白血症; 2)肾性少尿,如严重急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重症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或慢性肾衰、流行性出血热、恶性肾硬化、肝肾综合征、肾毒性物质损害、慢性肾炎、肾皮质或髓质坏死、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 3)肾后性少尿,如尿路梗阻 (主要上尿路梗阻 ),可有结石、前列腺肥大、血块、脓块、乳糜、输尿管炎症、水肿、疤痕狭窄、受压迫与粘连及

5、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病变可双侧或单侧肾受损,对侧梗阻;或一侧梗阻,反射性对侧无尿。 (3)无尿或尿闭;尿量小于 100ml 24h,或 12 小时内完全无尿。见于尿路梗阻、极 严重的坏死性肾乳头炎、严重肾炎、急性肾衰、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3尿量测定应与尿比重测定同时进行,必要时结合肾功能试验 (如尿浓缩稀释试验 )作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疾病的鉴别;测定尿中 Na+浓度有助于区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少尿:前者 Na+40mmol L。 4尿量测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特别是饮水和服药情况,排除生理性因素;其次,必须连续数天收集 24 小时的全部尿进行检测,才客观准确。 尿色 参考范围: 黄色或淡黄

6、褐色 临床评价: 1正常人尿液颜色与尿色素 (尿黄素、尿红素 )、尿胆原、卟啉等物质有关,尤与尿色素的关系最大。尿色素由肾脏产生,排泄量固定,所以尿液颜色的深浅基本与尿液的比重相平行。大量饮水,尿量增多时尿色淡或无色;反之尿少,尿浓缩呈深黄色或浓茶色。 2尿色的改变主要有: (1)尿近于无色:尿崩症 (ADH 减少 )、糖尿病 (但尿比重大 )、肾硬化。尿色淡且量过少,提示肾功能不良。 (2)尿乳白色:可由脂肪尿、乳糜尿、脓尿、细菌尿、大量盐类 (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等 )造成。 (3)红色、红褐色: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卟啉尿。服用食物染料色素及酚红、番泻叶、芦荟、氨 基比林、磺胺

7、等药物。 (4)深黄、橙色:浓缩尿、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服用番泻叶、山道年等药物。 (5)暗褐色或近黑色:高铁血红蛋白尿、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尿黑酸尿、黑色素瘤、服用左旋多巴、激肽、番泻叶、氯喹等。 (6)绿色或蓝色:细菌尿 (绿脓杆菌 );服用美蓝、亚甲蓝、靛卡红。 (7)黄色荧光:服用核黄素等药物。 3红色尿液结合尿沉渣镜检和隐血试验有助于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区别;深黄色尿液配合尿三胆检查,有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 4多种因素能改变尿液颜色,如食物 (如红萝卜、胡萝卜、甜菜及食物色 素等 )、药物、运动、出汗、疾病时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尿液酸度 (pH)等。此外,尿液酸度高,

8、颜色较深;酸度低,则颜色较浅。 尿透明度 参考范围: 清晰透明 (尿新鲜排出时 ) 临床评价: 3 1正常人新鲜尿液由于细胞成分少,又无细菌,且在体温下,尿中几无盐类析出,故刚排出时尿呈清晰透明。当新鲜尿在体外放置后,可因尿路分泌的少量粘液、少量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等发生沉淀,可见少量浑浊或微量絮状沉淀,女性尿液更为明显;也可因尿中盐类结晶析出而发生微混或浑浊。因此,尿液混浊不一定是病理性,但刚排出的新鲜尿就浑浊则必须进一 步作检查。 2病理性尿液浑浊主要由血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坏死组织、细菌等所造成。通常血尿时呈洗肉水样浑浊、脓尿呈灰白色云雾状且可发生沉淀、菌尿呈云雾状但静置后往往不下沉、管

9、型尿乳糜尿呈白色乳浊状。以上尿浑浊均不能通过加酸加热方法消失,必须作显微镜检查,明确是否由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造成的尿浑浊;如疑为菌尿,除作显微镜检查外,可进一步作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的类型;如疑为乳糜尿,可进一步作尿乳糜试验确定;如尿中出现“膜状物”,结合临床,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尿中红细胞、上皮细胞、蛋白质等混合凝固形成“膜状 物”,是该病特征性的征象 );如疑为大量盐类结晶伴有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为尿结石疾病。此外,下泌尿道或生殖道炎症时,尿中粘液大量增加使尿浑浊;直结肠膀胱瘘时,粪便混入尿液可造成尿浑浊。 3尿液标本,放置后发生浑浊,最常见的是尿中结晶析出。结晶尿的形成与尿 pH

10、、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碱性尿,磷酸盐 (有时碳酸盐 )易发生沉淀,加醋酸后尿即变清;在酸性尿,尿酸或尿酸盐可呈红色浑浊,加热或加氢氧化钠后尿即转为透明;草酸盐沉淀时加盐酸后浑浊可消失。通常由结晶造成的尿浑浊无病理意义。此外,干扰正常尿透明度的因素还有:精液 、前列腺液混入尿液;阴道分泌物、月经等混人尿液;粪便、消毒剂等污染尿液标本。 尿酸碱度(尿 pH) 参考范围: (1) 成人平均 pH 5.0 6.0 (2)新生儿: pH5.0 7.0 临床评价: 1 尿液 pH 反映了肾脏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的能力,机体代谢活动产 生的非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和盐酸以及少量丙酮酸、乳酸、枸

11、橼酸及一些酮体等,主要以钠盐形成从肾小球排出;碳酸氢盐则重吸收。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与肾小球滤过的钠离子交换。氢离子还通过铵根离子 (NH4)排出,因此,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肾血流量可影响尿 pH 值。 2 正常人正常饮食下, 24 小时内产生的氢离子使尿液平均 pH 约为 6,健康成人的尿 pH 变化范围为 4.6 8.0。饮食以动物性为主, pH 值降低;以植物性为主, pH6.0。餐后,胃酸分泌增多,尿液酸分泌减少, pH 值增大,即所谓“碱潮”。夜间睡眠时,有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于是尿 pH 值减少。 病理情况下: (1) 尿 pH的降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大量铵根

12、离子排出 )、 痛风、尿酸盐或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2)尿 pH 增高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 、长期呕吐或胃液抽吸、感染性膀胱炎、肾 盂肾炎、 Fanconi 综合征、 Milkman 综合征、草酸盐或磷酸盐或碳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 (pH7.0,其尿液特点是可滴定酸度降低 )。 3 结合临床疾病的特征,尿 pH 测定能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可检测尿酮体等;尿 pH 结合尿液细菌学检验,对诊断泌尿系感染有帮助。 4影响尿 pH 的因素主要有: 4 (1)饮食因素 (如上述 ); (2)服用药物,如服用碳酸氢钠和有

13、机酸盐,尿 pH增高,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等,尿 pH 降低; (3)尿标本置放时间:尿置放时间长, 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尿 pH 增高;如尿中含葡萄 糖,则细菌分解后,尿 pH 降低,故尿 pH 应新鲜测定; (4)尿 pH 测定方法: pH试纸法最方便,虽不够精确,但已能满足一般临床需要; pH 计 测定适用于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报告 pH 结果须同时报告检测时的温度。 尿比重 参考范围: 比重计测定法、折射计测定法、试带法: (1)随机尿或定时新鲜尿标本:新生儿 1.012 婴 儿 1.002 1.006 成 人 1.002 1.030 (2)限制饮水 超过 12h1.025 24h 尿

14、1.015 1.025 临床评价: 1正常情况下,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肾脏的这种稀释和浓缩功能使尿比重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正常尿比重取决于尿中尿素、氯化钠的含量,前者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后者则反映盐的含量。 2生理情况下,尿比重与饮水量、饮食性质等有关。正常饮食,随机尿比重在 1.023 或以上,则可认为肾浓缩功能正常; 12h 限制饮水,尿比重应在 1.022 左右; 24h 禁饮水则比重在 1.026 或以上。 病理情况下 ,凡使肾浓缩稀释功能损害的疾病均可使尿比重发生异常改变,包括肾性的疾病和非肾性的疾病。 尿比重增高:见于腹水、

15、糖尿病、心力衰竭、高热、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等。 尿比重减低: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性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精神性多尿症、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恶性高血压、肾性和原发性隐性糖尿病、精神性隐性糖尿病、低钙血症、抗利尿激素抵抗 (见于高钙血症 )、锂中毒、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 3测定 尿比重的方法主要有: (1)比重计测定法,传统方法、。简单易行,可粗略估计肾稀释浓缩功能,但干扰因素较多; (2)折射计法,用尿量少,重复性高,但也受干扰因素影响; (3)试带法,作为尿比重的筛检,简便

16、而快速,同时易受干扰因素影响。对于正常人和大多数疾病,尿比重与尿量呈反比关系,与尿色深度则呈平行关系。所以,同时测定尿量和尿色检查可提供互补的诊断作用,但也有例外,如糖尿病,尿量多、色浅比重却高,故应结合尿糖检查、血糖和糖耐量试验;肾功能不全时,虽尿量少、尿色浅,但比重不高,故应结合肾功能的 其他检查。 4尿比重的测定可受许多因素的干扰: (1)比重计和折射计测定时,尿中如有右旋糖酐、泛影酸盐、甘露醇、葡萄糖、蛋白质均可使比重增高,尿标本冷藏后可使比重中度增加。相反,使尿比重减低的因素有:尿标本久置,尿素分解或盐类结晶析出,或有合成洗涤剂污染等。尿液温度的改变对尿比重计的测定呈双向影响,故温度

17、每升高 3,结果应加 0.001;每降低 3,则减 0.001。 5 (2)试带法测定时,当蛋白水平在 1.0 7.5g L 时,尿比重增加;酮酸中毒时可使(Chemstrip 试带 )比重测定读数增高;而碱性尿 时 (pH6.5),则使结果减低;当尿中葡萄糖和尿素浓度超过 1 0g L 时也可使结果减低,必须注意按试带使用说明校正。 总之,尿比重测定虽受许多因素干扰,但仍有实用意义,要评价肾浓缩功能,较准确方法是作尿渗透量的测定。 尿蛋白 参考范围 定性:阳性或弱阳性 定量: 8 性反应 300mg/L 不等 尿中大量红、白细胞洗 涤剂 加热醋酸法(确证用) 尿标本久置,细菌生长 加醋酸量过

18、多或过少、 灵敏度 150mg/L 无盐或低盐尿 磺柳酸法(筛检首选) 混浊尿 高度缓冲的碱性尿 灵敏度 50100mg/L 尿中大量尿酸,尿酸盐 含碘造影剂,大量青霉 素,磺胺等药物 考马斯亮蓝法(定量) 尿酸度过低 陈旧 的考马斯亮蓝溶液 灵敏度 0.5mg/L 线性范围窄 ( 01.0g/L) 还须注意,尿蛋白一天之内变化较大,且定性试验又较粗略,故应多次测定才有可靠价值:阳性者可进一步作定量检查;尿标本不宜用防腐剂;最好用离心上清尿试验;尿 pH 宜调至 7.0,并及时新鲜检查;此外,作定量时宜用 2 4h 尿肌酐定量来评价尿液标本的质量。 尿三杯试验 参考范围: 三杯均呈透明淡黄色

19、临床评价: 1正常人刚排出的尿是透明的,久置后因 pH 改变或温度下降等使尿液产生沉淀而混浊。如果初排出尿即混浊,则为病理性。尿三 杯试验即用于鉴别混浊尿的性质及其程度,常用于男性泌尿系不同部位疾病的初筛诊断。病人一次不间断排尿分三段接尿,分别盛于标有#1、 #2、 #3 洁净容器中,然后比较尿液混浊情况。 2尿三杯试验可用于 (1)鉴别出血部位: 1)如血液主要在第一杯中 (初期血尿 ),则出血部位多在尿道或膀胱颈; 2)如血液主要在第三杯中 (终末性血尿 ),则出血部位多在膀胱三角区、颈部或后尿道; 7 3)如果三杯都有均匀混合的血液 (全程血尿 ),则提示出血部位可能是来自膀胱颈以上病变

20、 (肾脏或输尿管 )。 当膀胱肿瘤大量出血时,也可呈全程血尿:此时肉 眼观察分析血液和尿液的混合情况:如果色泽鲜艳,混合均匀,有小血块下沉,多为膀胱或尿道出血;如果颜色暗褐、均匀,呈淡红色云雾状,则多来自肾脏病变,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 ),此外还可见于药物所致的血尿。 (2)鉴别感染的部位: 1)如第一杯有弥漫脓液,则为急性前尿道炎; 2)如第一杯有脓丝,则为亚急性或慢性尿道炎; 3)如三杯均有弥散脓液,则为后尿道感染; 4)如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前列腺炎、精囊炎; 5)如第一杯有脓丝、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尿道炎、前列腺炎和精囊炎。 3配合显微镜检查,如果同

21、时发现各类上皮细胞和管型,则有助于辨别血液的来源 (泌尿道病变的部位 )。 4尿三杯试验只能粗略地区分红细胞、白细胞来源,了解病变部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强。 尿液渗透量 参考范围: 冰点下降法 (单位 mO)sm kg H2O) 最大范围: 50 1200 普遍饮水时: 300 900 限制饮水 1 2h 后: 8 5 0 血浆 (血清 ): 300 临床评价: 1尿液渗透量,简称 尿渗量,是指经肾脏排泄后尿液中全部溶质的总数量。正常人体内各种体液均有一定渗透压,它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肾脏是通过对尿液浓缩或稀释作用,来达到调节体液渗透量的平衡。尿渗量即反映了肾脏对溶质

22、和水的相对排泄速度,肾脏在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下,通过“逆流倍增 “的机制使尿液得以浓缩或稀释,表现为尿渗透量从与血浆等渗 (300mOsm)增高到 1200mOsm 或可降低至 50mOsm 的过程。正常时,当机体处于缺水状态时,肾产生尿渗量高于血浆 (清 )渗量,即为高渗尿,表示尿液被浓缩,反之,当机体处于缺水状态 时,尿渗量低于血浆 (清 ),即为低渗尿,表示尿液被稀释;病理状态下,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破坏,则肾脏产生的尿渗量与血浆 (清 )相似,即为等渗尿。 2尿渗量的测定可作为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正常人尿渗量一般在 600 1000 mOsm kg H2O ,个别人 24h 内最大变化

23、范围可达 40 1400mOsm kg H2O 。在病理情况下尿渗量的变化见于: (1)低渗尿:主要是肾浓缩功能严重受损的疾病,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衰、多囊肾、尿路阻塞性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原性尿崩症、尿崩症、原发性烦渴、尿酸 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等; (2)高渗尿:如高热、脱水、肾瘀血、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不良、糖尿病、呕吐、腹泻、急性肾炎等。 3尿渗量测定 比尿比重测定更能确切的反映肾脏的浓缩能力。这是因为,尿渗量的变化仅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分子、离子数量有关,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但尿比重的改变则8 不仅与分子数量、而且还与分子的性质有关,如同一渗透量的氯化钠、尿素和肌酐等溶

24、液,因溶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可能有极不相同的比重;故尿比重只能作为一种比较粗糙的判断肾浓缩功能的指标,对比之下,尿渗量测定则是直接、 全面和可靠。不过,尿比重与尿渗量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4尿渗量测定时,可受药物等因素影响 (1)使尿渗量升高的药物有:麻醉剂 (外科手术时用 )、酰胺咪嗪、氯磺苯脲、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2)使尿量减低的药物有:乙酰苯磺酰环己脲、脱甲金霉素、优降糖、钾盐; (3)肌肉运动或饥饿也可使尿渗量测定减低。此外,须注意,不同时间的尿标本测定的尿渗量有很大变化范围,如晨尿至少大于或等于 850mOsm kg H2O ;儿童的尿渗量范围比成人窄,通常为 50 700m

25、Osm kg H20。 尿本周蛋白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评价: 1本周蛋白 (Bence-Jones Protein, BJP)具有特异的热凝固特性 (在 4 0时混浊, 6 0 时凝固, 100时又溶解 ),因此又称为凝溶蛋白。 BJP 由病理性分化不良的浆细胞合成、分泌,是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的二聚体,分子量分别为 4.6 万和 2.3 万,电泳时位于 2 球蛋白之间。 BJP 有两种亚型 ( 和 ),当血浆中浓度异常增高时可从尿液中排出,因分子量小的单体,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所以它的滤过率比白蛋白高。肾小管对 BJP 有重吸收作用和异化作用。当 BJP 从肾脏排泄时,能抑制肾小管对其

26、他蛋白质的重吸收,同时损伤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因而造成肾功能障碍和产生蛋白尿。 2 BJP 可见于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约有 6 0在尿液中检出 BJP,约有 1 5在血清中无骨髓瘤蛋白的 M 蛋白带,而仅在血液和尿液中查到 BJP,少数非分泌型的骨髓瘤为 BJP 阴性。 也可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绿色瘤、恶性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巨球蛋白血症 )、骨肉瘤、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 BJP 尿病、骨转移性肿瘤、前列腺炎、非活动性肺 结核。 一过性 BJP 阳性可见于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坏死。 3 BJP 对疾病缺乏特异性,如骨髓瘤

27、,应配合其他检查如 X 线、病理活检等试验才能确诊。 4 BJP 检查方法有热沉淀法、对 -甲苯磺酸法、免疫电泳法等。 热沉淀法,若尿液中同时含有白蛋白和球蛋白,可呈假阳性, BJP 浓度高,则可出现假阴性。 甲苯磺酸法较敏感,尿中 BJP 含量 3mg L 即可检出。慢性肾炎伴有肾小管功能障碍时,本试验出现假阳性。 免疫电泳法,如果尿中 BJP 含量低于 5 10g L 时,须将尿液浓缩 100 倍,才能显示出 BJP 的单株峰。 尿液或脓尿标本中混人精液可导致假阳性。 9 尿 2-微球蛋白 参考范围: 单向免疫扩散法: 5 7 5mg L 放射免疫法 (RIA)(固相 ): 0.4 19.

28、2mg L RIA 双抗体法: 0.4 20mg L RIA 单克隆抗体法: 0.15 5.6mg L 乳酸免疫法: 0.26 16mg L 竞争酶免疫法 (固相 ): 0.2 10.5mg L 临床评价: 1 2 微球蛋白 ( 2-M)是一种低分子量 (MW11800)的单链多肽。人体正常有核细胞 (除成熟红细胞和胚胎滋养层细胞外 )与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 2 微球蛋白,尤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最为丰富。一旦淋巴细胞受某种因素刺激而激活或增殖,血中 2 微球蛋白增加,超过正常 3 倍,尿 2-M 也增加。血液 2-M 经肾小球滤出后,几乎完全由近曲小管以胞饮形式摄取并分解为氨基酸,不返回血液

29、,所以正常尿中含量很少。 2尿 2-M 增高见 于近端肾小管损伤:先天性疾病如 Fanconi 综合征、半乳糖血症、胱氨酸尿症;后天性疾病如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重金属性肾中毒、化学药物性肾中毒等。单纯性膀胱炎时,尿 2-M正常。因此,尿 2-M 可用以鉴别蛋白尿的来源。 此外,当血 2-M 高于正常值 3 倍,且肾小球滤出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常见于恶性肿瘤 (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 (干燥综合征等 ),炎症,急、慢性肝炎等。 3如同时测尿白蛋白含量,并 求得白蛋白 2-M 比值可鉴别肾小球

30、与肾小管疾病,肾小球病变时此比值比肾小管病变时高。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尿液 pH5.5 时,尿 2 微球蛋白不稳定,在室温下放置 7小时后,浓度下降大约 5 0,其原因是尿 pH偏酸可改变 2 微球蛋白结构,使其不再与抗体反应。最好每隔 2 3 小时从采尿袋中收集样品并使其碱化,或给病人服用碱性药物以确保较高的尿 pH 值。 尿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评价: 1正常人血液中仅有 30 5 0mg L 游离血红蛋白 (Hb),游离 Hb 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形成大分子络化物,不能经肾 脏排出,留在网状内皮系统中降解,故尿中无 Hb。当血管内溶血时, RBC 受到大量破坏,可形成大量的

31、游离 Hb,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由肾小球滤出,当滤过的 Hb 量超过了肾小球重吸收的量时, Hb 就出现在尿液中,即为 Hb 尿,尿Hb 检验即尿隐血试验。故虽然任何原因的溶血都可能出现 Hb 尿,但溶血时是否出现 Hb 尿,取决于三个因素:血浆内游离的 Hb 量、结合珠蛋白量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2尿中出现 Hb 是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引起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病因见于: (1)红细胞直接损伤:心瓣膜修复 (特别是主动脉 )、严重烧伤、剧烈运 动、行军、肌肉或其他血管组织的严重损伤; (2)动植物所致溶血:蛇毒、蜘蛛毒、蜂毒、毒蕈; (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 DIC,肾

32、皮质坏死 ); (4)服氧化剂药物:乙酰水杨酸、磺胺、伯氨喹啉、硝基呋喃类、非那西汀等; 10 (5)免疫介导: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阵发性寒冷性Hb 尿、阵发性睡眠性 Hb 尿; (6)感染: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等; (7)所有引起血尿的病因均可出现 Hb 尿试验阳性,如肾结石、肿瘤、中毒、肾梗塞、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等。 3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结合 其他检验可借以判断溶血的程度 (参见表 2-2) 表 2-2 急性溶血程度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试验 中度溶血 明显溶血 尿血红蛋白 无 有 尿胆原 正常或 尿胆红素 无 无 尿含铁血黄素 无 有(迟) 血浆结合胆红

33、素 血浆结合珠蛋白 血浆血红蛋白 尿血红蛋白检验方法有试管法和试带法两种: (1)试管法:过去最常用的试剂是邻联甲苯胺,因其有致癌性现已禁用,现用的试剂有邻联苯胺、还原酚酞和无色孔雀绿等。试管法所用试验用具不得污染血迹或脓液,否则可导致假阳性反应,尿液标本 应新鲜,最好用晨尿,如检测延迟 1 小时以上,应冷藏抑制微生物生长,检测前必须煮沸 (约 2 分钟 )以破坏白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或其它非耐热性触酶。 (2)试带法:采用试带法时应注意试带对血红蛋白反应外,和完整的红细胞也起反应,因此沉渣中的红细胞数与试带法结果并无一致的关系,测定前尿标本充分混匀,以悬浮可能存在的红细胞。试带法血红蛋白测定在

34、检测血尿时已表明能可靠地替代显微镜。虽然试带法能检测细胞内外的血红蛋白以及肌红蛋白 (Mb),但对游离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更为敏感。血红蛋白尿时血浆和尿液均可呈红色,而肌红蛋白时血浆颜 色正常仅尿液呈红色,可资初步鉴别。 4尿血红蛋白测定时应注意 (1)维生素 C 对试验有抑制作用,可导致假阴性反应; (2)尿路感染时,由于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可引起假阳性; (3)尿比重高,试带法敏感性减低,尿比重 0.010 时,尿中红细胞溶解。 尿肌红蛋白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评价: 1正常肌肉组织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它是一种含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其在人体肌肉中的分布不均匀,红肌 (横纹肌、心肌 )中含量最丰富,白肌 (平滑肌 )中含量很低。肌红蛋白仅含一条肽链,其分子量为 16000 17500,约为血红 蛋白的 1 4,因其分子量少,易从肾小球滤过。它在肌肉细胞内起输氧作用,运动时,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但在缺氧条件下运动时,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下降。 各种原因,引起肌肉组织变性、炎症、广泛损伤及代谢紊乱,产生大量的肌红蛋白,释放入血循环,通过肾脏排到尿中,出现呈粉红色的肌红蛋白尿。 2正常人尿中肌红蛋白量甚少,故不能从尿中检出。尿检肌红蛋白阳性见于: (1)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肌肉痛性痉挛发作后 7 2 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