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常 CT 表现(一) 、头颅1、脑实质密度改变(1)高密度灶: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的影像,如钙化、急性血肿、某些转移瘤。(2)等密度灶: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的某一阶段等,通过间接征象判断。(3)低密度灶:低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的影像,如部分肿瘤、脂肪瘤、囊肿、脑梗死、慢性出血、水肿及积水。(4)混杂密度灶:病灶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度结构,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等。2、结构、形态改变病灶大小、部位、边缘、数目;内有无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周围有无水肿及其程度;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及位置;邻近颅骨情况;中线结构有无移位;病灶强化后形态;3、对比增强改变1)
2、病灶增强即病灶密度增高;2) 强化机理:病变组织血液循环丰富,异常增生的病理性血管导致血流量增加,病变周围组织充血和过度灌注;病灶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遭到破坏,使对比剂外漏;3) 强化程度明显强化见于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胶质瘤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见于级星形细胞瘤、囊肿或坏死等。4) 强化形式均匀强化见于脑膜瘤、星形细胞瘤;不均匀性强化见于血管畸形、颅咽管瘤、畸胎瘤、脑脓肿;不均匀强化:中心强化、周边强化、环状强化和部分强化等;(二) 、脊椎和脊髓1、椎体及附件变化较平片能发现早期破坏、微骨折和游离骨折片、脱位、小关节面破坏、发育异常及椎旁软组织的异常改变;2、椎管的变化(1)扩大:良性肿瘤表现为椎
3、体、椎弓根、椎板形成压迫性骨吸收,使椎管和椎间孔扩大,见于神经源肿瘤、脊膜瘤、表皮样囊肿等;恶性肿瘤表现为浸润性破坏,骨结构消失,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2)狭窄:骨性狭窄(增生) ;纤维性狭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 ;3、椎间盘突出:可直接显示椎间盘影像以及硬膜囊受压征象。可表现为膨出、脱出或髓核游离等;4、脊髓病变急慢性病变如出血、水肿、挫伤、断裂、受压、移位、软化、萎缩和囊变;肿瘤: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肿瘤;脊髓空洞症等;平扫常不能做出确切的定位、定性诊断,需配合 CTM脊髓血管畸形,增强后可显示脊髓表面的畸形血管第四节 颅内肿瘤轴内肿瘤:是指起源于或发生于原始胚胎组织的
4、神经轴索内,通常位于脑实质、脑室内或脊髓内的肿瘤;轴外肿瘤:是指起源于原始神经轴索组织以外的肿瘤,通常位于脑膜、脑神经,少数可源自颅骨和胚胎的残余组织;转移瘤:转移到脑实质内为轴内肿瘤,转移到脑膜或颅骨者为轴外肿瘤;轴内、外肿瘤的特点1、颅骨的改变 轴内:不直接累及颅骨;轴外:可直接累及颅骨,表现为破坏、增生、扩大(蝶鞍、内听道) ;2、与硬脑膜的关系 轴内:无明显联系;轴外: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可发生反应性增生,增强后明显强化称为脑膜尾征;3、邻近蛛网膜下腔的变化 轴内:不引起增宽,可压迫变窄、消失;轴外:可引起局部增宽及囊肿,也可引起变窄、消失;4、脑实质受压的改变 轴内:邻近的组织受压向
5、外移位;轴外:邻近脑实质的灰白质的交界面受压内移;5、肿瘤的边界 轴内: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轴外:大多有包膜,边界清楚;6、肿瘤周围的水肿和占位效应 轴内:引起水肿;轴外:脑实质外生长,水肿和占位效应较轻,但压迫大的静脉和静脉窦,可引起明显水肿;7、强化行为 轴内(根据血脑屏障破坏程度):恶性程度低者,强化不明显,可轻或不强化;恶性程度高者,强化明显;轴外(无血脑屏障,取决于血供程度):大多明显强化;一、神经上皮肿瘤是指起源于或发生于原始胚胎组织的神经轴索组织内的肿瘤,过去通常称为胶质瘤;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 4050%;起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按细胞类型分为星形细胞瘤、少
6、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一)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源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 17%,占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 40;男女发病率为 1.89: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 2040 岁;成人幕上多见,占 77.8%,幕下占 22.2%,恶性者多;儿童多发于幕下,良性者多。 1、病理与临床1)、根据恶性程度分为I 级:良性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手术可切除治愈;II 级:低度恶性,切除可复发;III 级:明显浸润性生长,恶性;I级:明显浸润性生长;可见明显坏死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恶性程度更高;2)、浸润范围分为局限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3)、临床局灶性或全身性
7、癫痫发作是星形细胞瘤最重要的临床表现2、CT 表现I 级星形细胞瘤仅为皮层或皮层下区的片状低密度区,通常密度不很低,边界不清,几无占位效应,增强检查不强化;II 级星形细胞瘤常为囊状,壁薄,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可有壁结节,内为坏死的水样密度的囊液,有时密度比水略高。增强检查壁可全部或部分强化,壁结节强化,有轻微占位效应;III 级和 I级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边界不清,大小不等,有实体和其内的不规则囊变、坏死区,实体部分可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瘤周有明显水肿,病变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各级星形细胞瘤均可有钙化。瘤周水肿除肿瘤自身的压迫作用外,和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占位效应明显者可致脑疝。很多星形细胞瘤
8、含不止一种分化程度的细胞,因此表现可得复杂;水肿与肿瘤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三、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20ml,幕下出血 10ml) ,形成局限性占位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称为脑内血肿; 按部位分为硬膜外、硬膜下和脑内血肿; 按病程分为急性期(3 天内) 、亚急性期(3 天至 3 周) 、慢性期(3 周以上) ; 单侧、单发;双侧或单侧多发;复合、多发;(一)硬膜外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如颞、额顶、颞顶部,常为加速性颅脑损伤; 损伤局部多有骨折(90%) ; 出血来源多为
9、动脉,也可有静脉窦或骨折处板障静脉出血; 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故血肿的范围局限,呈双凸镜形; 中间清醒期(原发昏迷较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 ;CT 表现1)、平扫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缘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2)、密度:急性期呈均一的高密度影,CT 值 6080HU;随着时间推移血肿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密度则不均匀;伴发血清溢出、脑脊液或气体进入,密度也不均匀;3)、中线结构移位较轻(血肿位于硬膜外的缘故) ;4)、伴发颅骨骨折、脑挫裂伤;5)、血肿压迫邻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表现为血肿邻近脑实质局限性低密度区;6) 、怀疑大脑纵裂血肿,可冠状位扫描,或薄层扫描
10、至颅顶行 MPR 重建;颞骨骨折 纵行骨折:骨折线与岩部垂直一致,自颞骨鳞部,通过外耳道后上壁、中耳顶部、沿颈动脉管至中颅窝底的棘孔或破裂孔附近; 横行骨折:骨折线与岩部长轴垂直,自后颅窝的枕骨大孔,横过岩锥到中颅窝; 混合型:同时有纵行和横行骨折; 不典型骨折:为乳突部和(或)外耳道壁骨折; HRCT 可清楚显示各种类型的骨折、听骨移位,面神经管、内耳道等结构的细微骨折;软组织损伤;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单纯型:最常见,致病菌多由咽鼓管反复进入鼓室,导致慢性化脓性感染,又称为咽鼓管鼓室型;病变局限于鼓室粘膜,粘膜充血增厚,亦称为粘膜型;流脓,但无臭味;鼓膜中央性穿孔; 坏死型(又称为骨疡型或
11、肉芽肿型):多见于气化差、板障型或硬化型;破坏较广泛,侵犯骨质,深部,造成听小骨、乳突窦周围骨质坏死,但范围一般较局限,同时有肉芽肿或息肉;流脓有臭味;鼓膜紧张部穿孔; 胆脂瘤型:喉部喉癌 喉部肿瘤以恶性居多,以喉癌为首 好发于 50-60 岁 男性 女性,与吸烟、酗酒有关;声带过度疲劳、粉尘、石棉、电离辐射 分型:声门上型、声门型、声门下型、贯声门型 组织学上以鳞癌最常见。90%颏下及颌下淋巴结;2、颈内静脉上组;3、颈内静脉中组;4、颈内静脉下组;5、颈后三角区淋巴结;6、中央区淋巴结;7、上纵隔淋巴结牙源性囊肿 分类:根端囊肿(常见) 、角化囊肿(始基囊肿) 、含牙囊肿(可含一颗或多颗牙)鼻咽癌鼻咽癌是常见的咽部肿瘤; 好发部位:咽隐窝及顶壁; 尤以腭帆提肌最常见;视网膜母细胞瘤 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 与遗传有关,为 13 号染色体长臂 1 区 4 带缺失所致; 常发生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偶见成人; 常为单眼发病,双眼先后发病者约占 30%; 临床早期症状为“猫眼”征象:白瞳症,继发性青光眼,球后扩散引起眼球突出或肿瘤向前生长扩散到球外; 分为四期:眼内生长期、眼压增高期、眼外扩散期及全身转移期; 起源于视网膜的神经元细胞或起源于神经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