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27105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KDELab@USTC.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世界实验与社交网络搜索的启示小世界实验带来的第二个惊奇与科学研究的道路,北京大学,李晓明,2012/10/14,Milgram 的小世界实验(1967),几百名“初始者”,要求每人通过转发争取让一个指定的人收到一封信;向每个初始者提供了目标收信人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个人信息;规定:参与者只能将信件直接发给能叫出名字的熟人,并请他继续转发。因此,如果一个参与者不认识目标收信人,则他不能直接将信寄给他;结果,约三分之一的信件经过平均六次转发到达了目标。,在网上,从北大如何走到中科大?,北京大学 相关链接 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 成员单位 中科大研究生院 中科大图书馆 中科大,新浪微博用户之间的路径,

2、从我如何“走”到李开复?,几步可以到姚晨?,任志强呢,不能都这么近吧?,探讨随机中的确定,偶然中的必然,人类社会网络中有哪些规律性的现象?,“小世界”的研究之路,Milgram(米尔格拉姆)的实验(1967)第一个惊奇:六度分隔!第二个惊奇:那些信居然能沿短路径到达!Watts-Strogatz的社会网络模型,对第一个惊奇给予了解释(1998)Watts-Strogatz-Kleinberg模型,对第二个惊奇给予了解释(2000)W-S-K模型在大规模OSN和现实SN中得到验证(2005),实验现象,理论解释,测量验证,从现象到问题,社会网络中两节点间包含丰富的短路径!分散搜索能够有效地找到这

3、些短路径!问题这具有普遍(规律性)意义吗?为什么社会网络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们源于社会网络的哪些基本原理?完全随机网没有这样的性质换句话说,能否依据社会网络的某些基本原理,说明这种性质的必然性?,形成社会网络的两种基本力量,同质性共同朋友,邻里关系,同学,同事,共同兴趣对应社会网络中的大量的“三角形”体现某种“亲近”(例如地理范围的)弱联系偶然的原因,认识的“远程”朋友对其所在的圈子并不一定熟悉,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化网络,既体现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也便于我们分析其中是否有小世界现象?,Watts-Strogatz模型(r,k),定义一种图(网络),体现上述因素有许多“三角形”和少数随机的“远程边”,

4、想象大量节点排布成均匀网格状,连接近邻:确定性,连接远程:随机性,每两点之间有一个“网格距离”,Watts-Strogatz模型(1998),体现了同质连接和弱关系连接的概念,于是可以看成是现实社会网络的一个合理近似可以证明:在这样的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存在短路径的概率很高弱连接的随机性将远程的节点“拉近”也可以证明,Watts-Strogatz模型不能很好地体现第二个要求分散搜索路径太长,尽管短路径存在,回顾那个寄信(搜索)过程,每个人被告知:如果不认识目标人,就不能直接寄给他,但要有意识地转发,希望信件的下一站能离目标人近一些。,大量实验结果证明这样做是凑效的信件实际走了短路径说明现实社会

5、网络结构支持这种做法,理论分析在W-S社会网络模型上这样做效果不好信件走的路径很长说明该网络模型不支持这种做法,因此,需要一种社会网络模型,既反映任意节点对之间短路径的存在性,也支持在这种转发方式下短路径的可实现性,网络中需要什么样的结构特征来体现这样的要求?,两个节点无论相距多远,都要有机会很快接近;两个节点的距离越近,存在直接连接的机会越大,Watts-Strogatz-Kleinberg模型,三个参数(r, k, q)r:同质性(邻近确定)连接的丰富程度 k:远程(随机)连接的个数q:控制远程连接的概率随距离递减的强度,v,w,u,q取多少为好?,不同q值对随机连接长度的影响,q值较小,

6、随机边倾向于较远(对距离的“惩罚”小,远处的节点多带来的优势明显),q值较大,随机边倾向于较近,Watts-Strogatz模型对应于q=0,q太大也不好,远距离节点没了机会,该模型的最佳工作参数,理论结果:当q=2时,分散搜索达到最佳效果仿真实验:由几亿个节点组成的网络中,考察不同的q值在分散搜索中的效果对于这种规模的网络,在指数q介于1.5和2.0 之间时搜索效果最佳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最佳的性能指数q越来越接近2,横轴为参数q,纵轴为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所需的平均时间(跳步),Nature 2000,但是,现实社会网络中,人们成为朋友的概率真的随距离递减,并且递减强度幂次q真的等于2

7、吗?,利用在线社会网络进行验证,大规模在线社会网络是否体现了这个(Watts-Strogatz-Kleinberg)网络的特点?什么是需要验证的特点?在地理上节点均匀分布的社会网络中,两个人成为朋友的概率,与他们空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注意到,这等价于说与距离范围内的节点个数成反比如果是,则说明随机形成的社会网络可能具有某种本质的参数!但,在线社会网络如何体现这种地理关系?,LiveJournal(LJ),1999年建立的社交网站,来自LiveJournal的实验数据,50万用户,含邮政编码信息(地理信息),但他们是不均匀分布的,不符合模型的假设,需要做一些“适配性”工作依据地理距离定义一个节点相

8、对于另一个节点的排名节点w在节点v眼里的排名,rank(w),等于网络中比w离v近的节点的个数。,LiveJournal中用户的地理位置分布,同一排名含同样多节点,统一了不同密度的区域,社会网络中结合地理距离的节点排名,可以看成是节点在地理上均匀分布时区域范围概念的一种推广,“排名”与“距离”有对应关系这就使我们能一般性地处理节点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了,这样,要验证的是从地理上看,一个节点在任一距离上的朋友数量在同等距离节点总数中的占比随距离平方递减(1/d2)此时等价于要看一个节点在任一排名上的朋友(即有连接)数量在同等排名节点总数中的占比随排名递减(1/r),近乎完美的验证!(PNAS

9、, 2005),真实社会网络的测量参数与模型最优参数相当吻合!,这意味着,大量微观社交关系的建立总体上呈现一种最优化特征,或者说大量人群的随机社会活动相当于一台计算机,完成了一种优化计算(实现了最优参数)这可以看成是社会计算的一个实例,也是体现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关系的实例!,进一步考察网络模型与社会网络的关系,Watts-Strogatz-Kleinbeig(W-S-K)网络模型试图反映的社会网络特征由某种“亲近”(相似性)形成的近距离边随机的远距离弱联系边远程相邻节点数量在同距离节点总数中的占比随距离的平方减少距离,是其中一个关键概念地理空间位置的关系体现最直接的距离概念节点的相对排名也体

10、现了一种距离概念,克服了处理节点在地理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情形的困难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还有什么有意义的距离概念?,社团(社交聚点)与距离,一个人可能参加多种社团(组织机构,兴趣爱好群体等),社团是两人建立关系的一个基础(社团闭包),可以想象,两人的亲近程度(“距离”)与共处的社团的规模有关,越小越近定义“社会距离”:两人同属最小社团的规模。,V属于5个大小分别为2,3,5,7,9的社团,进一步,如同排名,可以建立这种社会距离与W-S-K网络空间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我们可以来考察以社会距离度量人们之间亲近关系的真实社会网络中是否也体现了W-S-K网络的第三条性质Adamic和Adar以惠普实验

11、室人员的email数据为对象进行的分析表明,该性质体现明显:社会距离为r的员工之间产生网络连接的概率与r-3/4成比例节点:员工;边:一段时间内交换过邮件社团:惠普实验室的管理层次结构,Social Networks, 2005,Email联系与组织机构层次的叠加分析,结语:从“小世界”研究看科学的道路,实验现象 理论模型完善提炼 实际测量验证与推广这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以及随后的相关结果标志着典型科学研究中一系列环节的完成,(1)实验观察,(2)建立基于观察到的现象的数学模型,(3)基于这个模型进行预测(最优参数),(4)根据实际数据验证这个预测(模型概念的“适应性处理”)。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实验、理论、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