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心理学绪论一、概述变态心理学:又称为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征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二、发展历史中国:偏重症状描述和治疗经验的总结,理论发展较为缓慢西方 克雷丕林(德)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麦斯默催眠术 弗洛伊德创立心理分析学说,第一次真正对心理 障碍病人的内心进行了 系统的探索 华生小阿尔伯特恐惧模型 贝克抑郁症的认知疗法 埃利斯理情情绪疗法 罗杰斯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第二章 理论模型心理异常的理论模
2、型:对心理异常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体系。包括: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人本主义模型一、 生物医学模型定义:又称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是把心理异常归于躯体因素的理论。发展: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理来源克雷佩林(Kraepelin )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最早用医学模型对心理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医生。 精神病学教程 (1883) ,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主要观点:以医学中的症候群观点,把心理异常分为三类:1)伴有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2)内衣性精神病;3)人格偏离和反应状态。确信精神异常具有器质性原因,重视遗传、代谢因素重要作用。(一)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
3、素1)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脑机能定位研究是理论基础。脑结构损伤造成相应心理功能障碍。巴甫洛夫用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解释来理解心理异常现象:睡眠时相理论解释幻想、妄想现象;孤立病灶理论解释严重心理障碍的病理;2)生物化学因素生化物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异常心理原因之一。神经系统通过突触传递来调节,突触传递又是由神经递质的活动决定,因此神经递质成为生化研究的重点。多巴胺(DA):过度的 DA 活动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五羟色胺(5-HT):有重要抑制作用,与躁郁症有关。内啡肽(End):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受到阿片或海洛因等的影响。3)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影响,一些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会受到遗传
4、影响。4)素质因素患者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导致其对生活中应激压力更敏感。通常是神经系统的潜在的结构缺陷或功能缺陷,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二) 治疗方法电休克治疗药物治疗(三) 评价贡献:扩展了对心理异常的认识,特别是提供了一种见效较快的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缺陷:并不能完全说明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二、 心理动力学模型所谓心理的动力因素指人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定义:从心理的动力因素方面来解释心理异常的成因。第一个从心理方面来理解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引论 性学三论(一) 基本原则心理决定论: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的意义部分是由无意识的冲突决定。但也有很
5、多心理活动是无意义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受到早期经历的深刻影响。(二) 主要观点1) 本能理论:性本能 libido,人格发展阶段中性本能的体现2)无意识理论:意识与无意识的争斗,压抑,防御机制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4)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泛指恐惧和担忧的感觉。焦虑分类 现实焦虑:来自外部世界的可能危险带来的焦虑 神经质焦虑:由于本我的冲突将要冲破自我的控制而产生实际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将会以某种方式受到惩罚,自我受到威胁的焦虑 道德焦虑:源自个体的真实的行为与超我产生矛盾而唤起的罪恶的感觉防御机制:自我用来消除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出现焦虑等异常心理的手段。常见防御机制
6、 压抑:借助这种方法,本我的强烈冲动被排除出意识领域,使他们的外显的表达被控制 退化:心理发展从较高级阶段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以阻止焦虑并满足目前的需要 否认:拒绝感知和接受现实 转移:用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从而安全地释放或满足冲动 合理化:创造一个可接受的借口,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开脱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 认同:采用处于高位的某个人的想法、价值观、以期提高自我价值 反向作用:自我为了口感之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自己想法相反的举动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以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5)人格发展阶段在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7、LIBIDO 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得到满足,性感区域。 口腔期(0-1 岁)动欲区:口腔吮吸、吞咽、咀嚼。提高了性快感。 肛门期(1-3 岁末)动欲区:肛门。 生殖器期(3-6 岁)对生殖器的自我刺激提供了主要的快乐感觉。动欲区:生殖器。通过抚摩、显露生殖器获得 LIBIDO 满足。产生 ODEPUS 情结、ELECTRA情结。 潜伏期(6-12 岁)性的动机明显消退,主要以发展之势和技能为主 生殖期(12-20):快感的最深层次的感觉来自于异性的关系(三) 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异常成因的解释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能欲望未得到正常的满足,造成满足这种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此阶段。病人由于早年
8、经历中本能欲望未能满足造成的床上,使用被固着的儿童期的方式去满足当前的本能欲望,从而是本我和超我之间发生冲突,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情况下造成异常心理。(四) 治疗方法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中的冲突,让病人了解自己的异常心理症结所在,解除儿童期形成的固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技术:催眠、自由联想、释梦(五) 评价贡献:1)建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发现了无意识、自我防御、童年早期经历和性本能在心理异常中的作用;2)说明异常心理只是正常的防御机制的夸张表现,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心理异常的恐惧。缺点:理论存在很大争议三、 人本主义模型(一) 主要观点(罗杰斯提出)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心理和行为
9、的着眼点在于价值和个人成长对人性和人类的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二) 人本主义心理异常成因的解释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受阻,无法接受自己的全部经验,必须否认一些重要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从而必须维持一种刻板的防御性的自我。如果有一些与自我相矛盾的心理或行为冲破防御机制表达出来,则表现异常心理或行为(三) 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和来访者良好的关系是治疗异常心理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要求治疗者要积极热情地对待来访者,相信来访者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四) 评价贡献:1)强调了人实现自身潜能的能力,把异常心理看作是个人自我发展的自然倾向的阻断或者歪曲;2)提出新的治疗观点和技术缺
10、点:理论不系统四、 行为模型定义:认为心理异常是已经形成的不良的条件反射。可以采用条件发射的方法进行治疗。是与心理动力学抗衡的理论模型。(一) 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可以解释焦虑和恐惧等自主神经系统有关的反应。解释为,对刺激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引起了焦虑和恐惧操作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广泛的心理异常现象。解释为,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学习了一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行为强化: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伴随无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并使某种新的行为得到巩固的刺激就是强化物。强化物是形成条件反射的重要因素。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会与其他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辨别: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辨别
11、,并做不同反应榜样作用(二) 对心理异常的分类按特定行为的反应问题来进行分类的。一般先确定病人的哪些行为使他感到痛苦;其次要确定引起和强化这些行为的原因;并以消除这些行为为治疗目的。(三)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经典条件反射)使病人对引起焦虑等情绪的刺激逐渐放松适应,达到消除不良反应的目的。代币治疗:(操作条件反射)不强化不良行为,只强化正常行为,从而使不正常的行为自然消退。不恰当泛化与辨别:很多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或辨别能力缺乏造成的。通常帮助病人对触发其不正常行为的刺激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模仿学习:让病人学习其他人的正常行为,从而消除异常行为认知-行为矫正:改变病人自我暗示的
12、内部言语(四) 评价贡献:1)与其他理论模型相比,更准确、客观; 2)对某些行为的校正 效果比较好,治疗效果的评估也比较客观缺点:过于关注行为症状,忽视了价值观和意义问题;否定了个人的自我指导的可能性五、 认知模型定义: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的特点,即认知风格,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主要原因。(一) 造成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以下几种认知风格的认知失调是造成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期望: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归因:指对已发生的时间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好的事件或坏的事件作出特定的归因。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
13、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认知评估:我们总是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在认知疗法中,要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然后对自动思维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图示: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通过的失调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二) 治疗方法要改变异常行为和情绪,必须找到错误的认知过程,并对其中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因此发现认知失调的来源是治疗关键。六、 社会文化模型心理异常的发生频率与某种社会文化
14、中的特殊应激源有一定的联系,而 心理异常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0 世纪上半叶的很多研究发现,西方的一些心理异常概念和理论在其他文化条件下不成立,并且发现了很多在某种文化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提出了心理异常的“文化相对论”观点。(一)现代社会中社会文化因素1) 不同的社会分工、社会阶层的影响(发病: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地位低的高于高的)2) 人们开始注意为心理异常的人提供社区服务,并重视心理异常的早期发展,早期治疗和预防(二)影响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因素1) 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人角色2) 社会经济地位3) 社会生活中的变化4) 偏见与歧视5) 经济和就业问题(三) 分类与治疗把心
15、理异常看做是对不成文的社会规范的违犯。因此有很多种分类和命名主张从社会方面全方位治疗,包括社区服务,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社会环境。七、 亚洲理论观点(一)森田疗法神经症产生原因:疑病素质、适应不安、精神交互两个治疗原则:“顺应自然” 、 “为所当为”治疗四个阶段:绝对卧床期(四天到一周) ;轻微工作期(三天到一周) ;普通工作期(三天到一周) ;生活训练期(一到两周)(二)认知领悟疗法是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在中国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法。主要原理:使承认认识到自己是在采取幼稚的、荒谬的和不适合成人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产生的原因,从而
16、放弃病态行为,达到治疗的效果第三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一、临床心理评估基本方法观察法会谈法1) 症状、病史、相关因素2) 生理和健康神经系统状况:有无一些疾病(身体、神经) ,对哪些药物有不良反应3) 社会背景:应激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状况、生活环境和教育文化背景、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心理测验1) 能力测验2) 人格测验3) 神经心理测验:通过对心理行为的测量来评估大脑功能的状况及大脑功能受损的性质和程度4) 临床评定量表(诊断性量表):适应行为量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二、分类与诊断分类原则:按照生物医学的疾病分类标准,结合病因分类和症状分类原则常见分类标准DSM:美国精神障碍分类IC
17、D:国际精神与行为分类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根据症状表现推及病因诊断标准:将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的条目。包括内涵标准、排除标准两个部分。诊断原则:等级诊断原则;多轴诊断原则诊断过程:横向的交谈观察与纵向的病史回顾相结合,全面掌握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详细了解其生活方式,发病前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综合分析生物学因素等在起病中的作用,将来访者的病症归于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中的某一类的过程。收集资料:收集病史,身体检查,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程观察分析资料:如实评价资料,按重要程度排序并选择 23 个重要症状,对症状所属的类型进
18、行分析并做出选择,做出诊断并说明过程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一、提出与发展Kraepelin 提出:早发性痴呆,主要症状是幻觉、妄想、注意障碍、刻板行为和情感不协调Bleuler 提出:精神分裂症来取代早发性痴呆,提出 4A 症状理论(联想障碍、情感淡漠、自闭、矛盾)Schneider 试图提出一个精细而统一的诊断系统,提出 11 种“一级症状”流行病学分析1) 患病率最高的精神病症2) 城市高于农村;经济低的高于经济高的;女性高于男性二、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指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问题,以至于使人难以理解。以下是不同表现形式思维散漫:指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虽
19、有些管理那,但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显得整篇谈话结构不紧密,内容散漫思维破裂:指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其每句话的语法结构虽然正确,意义也可以理解,但整段谈话中句与句之间无任何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积,缺乏中心思想语词新作:患者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象征性思维:病人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明显减少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体现妄想,即一种坚信,它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可以说是不可动摇和不可纠正的;妄想是自我卷入的;妄想
20、是个人独特的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不仅与他有关,而且矛头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在环境中无害的事件可被感觉为威胁和跟踪迫害的迹象关系妄想: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的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不断地思考这对他将意味着什么。与他无关的事情都认为与他有关嫉妒妄想:患者毫无任何一句地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外力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外力作用于自己的身体,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3、思想体验障碍思想被插入感:认为自己大脑中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是别人放入的思维扩大或被广播: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且被广播出来,似乎人人都知道妄想
21、知觉:在知觉的同时突然产生妄想,知觉本身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知觉的同时出现妄想反应,其内容与情绪背景密切联系思维云集: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二)知觉障碍1、主要表现的幻觉:幻听2、类型:评论性幻听: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议论的内容以负性的批评、讽刺、责骂、诬陷常见命令性幻听: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去做事情,如打人、拒绝进食、自杀争论性幻听:内容与患者本人无关,听到的是另外两个人争论,有时舌战的内容可以以患者为中心,其中一人揭露患者的错误,另一人为这位患者辩护,但均以“他”来称呼患者思维鸣响: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脑内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三)情感
22、淡漠定义:患者情感平淡,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一般是从较细腻的感情开始逐渐发展,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日益淡漠,最后可能丧失与周围环境的任何情感联系。还可能表现出情感与环境的不协调,即情感倒错,或者同时表现出相反的情绪。患者可能情绪行为不明显,而内在体验和正常人并没有差别。(四) 紧张症紧张新精神分别患者特有的特点:行为有不自主性,与环境完全不配合。包括,木僵状态、违拗症、紧张性自动症、作态与特殊姿态、刻板症、多动或兴奋(五) 自制力障碍严重精神分裂症的特点表现:否认自己的病态,坚信其病态思维,拒绝接受治疗三、类型(一)I 型和 II 型精神分裂症I 型 阳性症状亚型症状:幻觉、妄
23、想病理生理机制:脑内生物化学机制过程的失衡,如多巴胺 2 受体功能亢进II 型阴性症状亚型症状: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病理生理机制:患者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等征候,提示可能存在潜在脑结构异常。(二)分类1、单纯型一般发现较晚,治疗效果差。阴性症状为主。起病: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较少自动缓解特点:患者脱离生活,不与外人接触,对亲人朋友的要求总是不适当的。临床表现:日语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和情感淡漠。2、青春型(瓦解型)治疗及时时疗效较好起病:青春期,起病急,发展快。特点:有明显的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运动行为障碍。最符合“疯子”的印象主要症状:思维内容离奇、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
24、表情做作,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本能意向亢进,幻觉妄想凌乱。3、 紧张型此型可以自动缓解,治疗效果也较好起病:青壮年期,起病较快特点:表现出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与短暂紧张性兴奋可交替出现临床表现:运动缓慢,少言少语,或固定于某种姿势,不言不语,不饮不食。4、妄想型(偏执型)病程慢,治疗效果较好起病:青壮年或中年,起病缓慢。表现:初期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为妄想。原发症状为迫害妄想,常出现泛化趋势,并伴有相应的幻觉,内向性思维和前逻辑思维比较常见。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类。5、其他类型分裂情感型:明显情感障碍残留型:早期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活动减少,情感反应迟钝、淡漠、
25、缺乏主动性等未分型:各型症状同时存在,难以分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大部分症状已控制后,病人出现抑郁状态四、病程及预后病程大体分为两类:1、持续发作,病程慢性迁延,逐渐出现精神衰退;2 、间断发作,症状急剧出现一段时间后,出现缓解期预后与临床特点、治疗和家庭照顾有关。起病急,诱因明显,无明显性格缺陷和家族病史,病程为间断发作,发现早,治疗及时,家庭照顾良好的,预后效果较好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基本特征包括:1)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不协调,平淡以及意志活动缺乏等症状;2)无特征阳性体征,绝大多数没有意识及智能障碍; 3)病程有缓慢发展迁延的趋势需要与精神分裂症鉴别的疾病1) 反
26、应性精神障碍特点:患者情感反应鲜明强烈,愿意主动诉说自己体验,以求得到周围人都支持和同情,症状可以逐渐缓解。共同点:有明显诱因的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有反应性色彩区别: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体验随着病程发展与诱因相差越来越远,病人不主动暴露内心体验,对病态体验缺乏情感反应2) 神经衰弱共同点:特别是单纯型患者,早期会出现失眠、易疲劳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区别:精神分裂症人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无痛苦感和迫切治疗的要求,与早期人格有改变;而神经衰弱者自知力完整,情感反应强烈,积极要求治疗3) 症状性精神病特点:由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性精神病可能出现思维不连贯,妄想、幻觉等精神分裂症症状。共同点:精神分裂症者也可
27、能伴有一些躯体疾病区别:症状性精神病患者的意识障碍,症状昼轻夜重的波动性,以及恐怖性的幻视。4) 躁狂症特点:情感活跃生动,有感染力,情感与思维内容配合,病人与周围环境接触主动,洞察力和反应敏捷。共同点:某些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时表现出兴奋多话的症状,类似躁狂症的表现区别: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话语动作增多,但不伴有情绪高涨,情感变化与环境不配合,患者于环境接触不好,动作单调、刻板。5) 抑郁症共同点:精神分裂症的木僵状态与严重抑郁症的言语思维缓慢,动作迟缓类似。区别:精神分裂症处于木僵状态时,接触困难,表现呆板,情感淡漠,他人难以引起病人情感上的共鸣和应答反应。严重抑郁症者情感低落而不是淡漠,可以
28、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一些应答性反应6) 强迫症特点:对强迫观念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强烈,迫切要求改变强迫状态区别:某些精神分裂者会出现强迫状态,其内容比较荒诞离奇,病人对强迫体验的情感反应不鲜明,不因此而痛苦,因此也没有摆脱强迫体验的强烈愿望和要求7) 脑器质性精神病特点:某些脑器质性疾病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类似。区别:通过周密精神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患者的定向、记忆和注意障碍,以及其他一些脑器质性损害症状,从而与精神分裂症相区别六、病因及并发机理遗传因素:有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1) 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成因是体内代谢异常。2)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单胺类类神经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神经活动
29、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 多巴胺、5-羟色胺作用较重视。多巴胺假说:由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阴性症状的药物都有降低多巴胺递质的作用的效果,而促进多巴胺递质作用的药物则会使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加剧,所以曾认为脑内多巴胺浓度过高是造成阳性症状的主要原因。但有人又发抖、又幻想,有的人多巴胺值正常也还是疯癫的。多巴胺受体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脑内多巴胺浓度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无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多巴胺受体数量远远超过正常人,由此多巴胺受体假说替代了上面的假说。大脑及脑影像学因素阳性导致脑畏缩产生阴性症状社会心理因素1) 家庭模式:母爱剥夺、父母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诱因2) 社会学习理论:由于
30、病人的正常行为受到抑制,而精神病症状的活动受到强化的结果3) 社会环境因素4) 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种更原始的顺应水平看作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基本原因。新精神分析:精神分裂症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疾病状态。七、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目的:减少焦虑和混乱,改善思维。药物:氯丙嗪(通过阻抗多半受体,特别是 D2 受体来治疗) ;还有安定、丙咪嗪、氯哌啶醇等社区照顾心理治疗:集体治疗、精神分析、激励疗法、行为疗法等。1) 心理动力学:疗效不好2)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行为训练疗法,解决问题的训练(以认知方向为主) ,认清病人及家属的不利反应和行为方式,给与治疗性校正。目的是尽可能避免产生新的冲突或问题,减少病情复发率3) 家庭干预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一、提出与发展心境:一种较持久的和稳定的情绪。 、很早时候,躁狂和抑郁就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两个方面。克雷佩林首先按正式明确地把躁狂和抑郁分为一个疾病分类单元,并命名为躁狂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