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验技术.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75797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液检验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尿液检验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尿液检验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尿液检验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尿液检验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酸碱度:主要用于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检测泌尿系统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同时了解尿 PH 变化对试带上其它膜块区反应的干扰作用。二、比重:主要用于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估计肾脏的浓缩功能。在出入量正常的情况下,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比重减低则反映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注:当 PH7.0 时,应在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 作为碱性尿损失的补偿。干化学尿比重方法多用于尿比重过高或过低的患者;对于比重范围在 1.0001.004 的新生儿尿液不宜使用此法。尿液中蛋白或糖浓度增加将使比重结果增加;尿素10g/L 或 PH6.5 时,致使比重结果减低。三、尿糖:主要用于内分泌性疾病及其它相

2、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检测等。注:尿液在低葡萄糖浓度(14mmoI/L)时,Vit C 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将尿液煮沸几分钟用上清液在做或用带有 Vit C 模块的试剂做。尿液被过氧化物、次氯酸盐、强氧化性清洁剂污染可使尿糖呈现假阳性结果;尿液中若含有 L-多巴、大量水杨酸盐、氟化钠、Vit C 超过 500mg/L、尿酮体超过 0.4g/L 或尿比重过高,则将使尿糖呈现假阴性结果。四、蛋白质:主要用于肾脏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1、尿液的 PH 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 PH 值大的变化,还是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当

3、患者服用奎宁、奎宁丁、嘧啶等药物,或尿液中含有聚乙烯、吡咯酮、洗必泰、磷酸盐消毒剂等时,引起尿液呈强碱性(PH9.0)超过了试带的缓冲能力,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当尿液 PH 低于 3.0 时,会引起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结果。2、灵敏度 干化学法对尿内不同蛋白质成分的灵敏度不一,主要对清蛋白敏感(70100mg/L)而对球胆白、粘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尿中球胆白浓度为 4000mg/L 以下时,干化学法定性为阴性,只有当达到 5500mg/L 时,才出现可疑反应;白、球蛋白比值为 1:2 的蛋白尿,蛋白浓度高达 2000mg/L 时才会出现阳性反应。干化学法测定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清蛋白的 1

4、/1001/50。因此,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病例,最好使用对白、球蛋白灵敏度一致的磺硫酸法或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3 药物干扰 多种药物可使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查结果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青霉素族药物。250 万/U、2h,320 万/U、3h,480 万/U、5h,可能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4、标本含生殖系统分泌物或较多细胞成分时,可引起假阳性。五、酮体:主要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的疾病或状态的诊断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成分不一,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酮体成分亦会发生变化,因此干化学检测所得结果可能与实际总的

5、酮体量有所差异。注 试带受潮,呈现假阴性结果;尿中含有酞、苯丙酮、L-多巴代谢物、甲基多巴,可呈现假阳性结果。六、胆红素与尿胆原:这两项检测主要用于消化系统、肝脏、胆道疾病诊断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黄胆的鉴别有特殊意义。 (1)阳光直接照射下,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尿胆原氧化为尿胆素。 (2)大剂量氯丙秦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 Vit C(500mg/L)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可因其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检测呈现假阴性;尿液中含有酚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性。(3)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和一些药物如酚噻嗪类、VK、磺胺

6、药等,因颜色干扰,尿胆原检测时呈现假阳性;而亚硝酸盐、重氮药物、对氨基水杨酸则在尿胆原检测时呈现假阴性。 (4)正常人尿胆原排出量以下午 2-4h 达最高峰;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预先给患者服用碳酸钠以碱化尿液。七、尿潜血:主要用于肾脏、泌尿道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尿液中含有肌红蛋白、对热不稳定酶、氧化剂和菌尿,可使干化学法尿潜血测定呈现假阳性结果;尿液中大量 Vit C 的存在(100mg/L)可竞争性抑制反应,产生假阴性结果。八、亚硝酸盐:用于尿路细菌感染的快速筛检试验,采用还原法灵敏度为 0.3-0.6mg/L。阳性结果的产生取决于 3 个条件:(1)尿液中的致病菌须含有硝酸盐还

7、原酶。 (2)体内有适量硝酸盐的存在。 (3)尿液在膀胱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4h)且排除药物等干扰因素。病源微生物主要有大肠杆菌属、Kiebs 杆菌属、变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粪链球菌属;致病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属。九、白细胞:主要用于肾脏、泌尿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只对中性粒细胞敏感,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使用某种药物如呋喃妥因时,干化学法呈现假阳性结果。尿液中含 Vit C 或大剂量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或尿蛋白大于 5g/L 时,呈现假阴性结果。十、Vit C:维生素 C 含量高低对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及亚硝酸盐产生严重的负干扰,维生素 C 检测的作用在于提示其它项目

8、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阴性的出现,使各项干化学检测结果更准确、更科学。干化学尿试带测定常见产生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项目 假阳性 假阴性PH 值 与食物及放置时间过久有关。 试带浸尿时间过长 SG 尿蛋白、尿糖增高。 尿素10g/L、尿 PH6.5PRO 喹宁、嘧啶、聚乙烯、吡咯酮、洗必泰、磷酸盐、季胺类消毒剂、尿 PH8。 大量青霉素、尿 PH4GLU H2O2污染、强氧化性清洁剂。 L-多巴、大量水杨酸盐、VitC500mg/L、佛化钠、高尿比重、尿酮体0.4g/LKET 酞、苯丙酮、L-多巴代谢物、甲基多巴。 试带潮解、陈旧尿BIL 酚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 VitC500mg/L、亚硝酸

9、盐、大量氯丙嗪、盐酸苯偶氮吡啶、光照URO 胆色素原、吲哚、吩噻嗪类、VitK、磺胺药。 亚硝酸盐、光照、重氮药物、对氨基水杨酸NIT 陈旧尿、亚硝酸盐或偶氮剂污染、含硝酸盐丰富的食物。 尿胆原、尿 PH6、VitC、尿量过多、食物含硝酸盐过低ERY 肌红蛋白、菌尿、氧化剂、不耐热的触酶。 蛋白质、糖尿、VitC0.1g/LLEU 甲醛、毛滴虫属、氧化剂、高浓度胆红素、呋喃妥因。蛋白质、VitC、葡萄糖、大量庆大霉素、头孢氨苄一尿蛋白定性检验(一)加热醋酸法1.原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入少量稀醋酸,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而沉淀更完全,同时可使碱性盐类沉淀而致之浑浊溶解,观察凝固现象的程度

10、,以判断蛋白质含量,用不同程度的+号表示2.试剂:5%醋酸,取冰醋酸 5ml,蒸馏水加至 100 ml,混匀。3.方法:(1)取试管 1 支,加清晰尿液至试管的三分之二处。(2)手持试管下端,将试管口向上,斜置于火焰上,使火焰直接加热在尿液的上三分之一斜面部,煮沸为止。(3)滴加 5%醋酸 2-3 滴,观察结果,若无浑浊为阴性,若出现白色浑浊,絮状或凝块者为阳性。4.结果判断:浊 度 反 映 蛋 白 质 含 量(克%) 符 号清晰透明、无浑浊 无蛋白质 在黑色背景下,放可见浑浊 约在 0.01 以下 白色浑浊,细微颗粒 约在 0.01-0.05 明显白色浑浊,颗粒状 约在 0.05-0.2 大

11、量絮状沉淀 约在 0.2-0.5 凝固成块 在 0.5 以上 5.注意事项(1)加酸量不宜过多,超过蛋白质等电点,可使阳性减弱呈假阴性。(2)如加热后变浑浊,加酸后消失,说明浑浊是磷酸盐所致。如同时有气泡产生,则为碳酸盐所致。(3)不要使试管下部尿液加热,以便于上下作对照。(4)观察结果,应在煮沸加酸后立即判定,尿冷却后影响结果判断。(5)树脂类药物也能显白色浑浊,但加酒精后即溶解。(6)如尿内氯化物含量过少(限制食盐病人) ,缺乏电解质,则煮沸加酸,蛋白质沉淀不明显,须先加饱和食盐溶液 1ml,再进行检查。(二)磺柳酸法:1.原理:磺柳酸为一生物碱试剂,其酸根离子,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12、盐而沉淀。2.试剂:3%、5%、10%、20%溶液,配制时称取纯品 3 克加蒸馏水 100ml。操作:(1)在小试管内加入上清尿约 2ml,在尿液面上滴加试剂 3-5 滴。(2)如出现白色絮状物,即为有尿蛋白存在,衬以黑色背景,少量时更为清楚。(3)蛋白脂或尿酸盐所引起的浑浊,家人后即可消失。蛋白质加热后,浑浊并不消失。凝溶蛋白质加热则浑浊消失,但冷却后浑浊又出现。注意:(1)尿应清晰和呈酸性反应,否则应离心取上清或加醋酸。(2)加试剂后,立即观察结果,一般不超过 30 秒,时间过长,阳性程度增强。(3)此法较为敏感,其微浑结果,常不能为病态,故可疑阳性时,或与镜检结果有矛盾,应作加热醋酸法对

13、照。清晰无变化 微显浑浊 清楚白色浑浊 稀释乳样浑浊 絮状浑浊 絮片状浑浊 二尿糖定性试验(一)原理:葡萄糖含有醛基,在热碱性溶液中能将高价硫酸铜(兰色)还原为低价的氧化铜(红棕色沉淀) 。(二)试剂: 改良班氏定性试剂(原法量) (节约量)硫酸铜 17.3 克 17.3 克枸橼酸钠 173.0 克 85 克无水碳酸钠 100.0 克 50 克蒸馏水 加至 1000 毫升先将硫酸铜溶于 100 毫升蒸馏水内,再将枸橼酸钠和无水碳酸钠溶于约 700 毫升蒸馏水内(可加热助溶) ,冷却后将硫酸钠液缓缓倾入枸橼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 1000 毫升,混匀过滤备用。(三)方法:

14、1.取 15150 试管一支,加班氏定性试剂 2 毫升(1ml) 。2.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于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若不变色可应用。3.用滴管加尿 4 滴(约 0.2ml) ,于上述试剂中,并继续用灯加热 1-2 分钟,或水浴中煮沸 5 分钟,放凉后观察结果。班氏尿糖定性结果反 映 结 果 约 含 糖 量(克%) 符 号仍呈蓝色 仅于冷却后有少量带绿色沉淀 煮沸 2 分钟,显少量绿黄色(以绿为主) 0.5% 煮沸 1 分钟,显较多黄绿色(以黄为主) 0.51% 煮沸 15 秒,显土黄色沉淀 12% 开始煮沸时,即显棕红色沉淀 2% 注意事项:1. 检查标本较多时,可分别在试管内加好试剂及尿液,同时放

15、在水浴中间接加热煮沸 5 分钟。2. 试剂与尿液比例应为 10:1,特别是糖尿病人,用于胰岛素剂量监督时,试剂与尿液量必需准确。3. 本法为非特异性还原试验,除葡萄糖外,其它糖类,如果糖、乳糖、麦芽糖、戊糖等均可呈阳性反应,甚至其它非糖类性还原物质,如维生素 C、水杨酸、匹拉米洞、水合氯醛、链霉素等,也可呈阳性。氧化酶试纸法将尿糖试纸浸入尿中,5 秒钟后取出,准 1 分钟时在自然光或日光灯下,与标准比色板比较,红色不变为阴性,紫兰色至兰紫色为阳性。血尿:正常尿中 RBC 不超过 3 个/HPF,显微镜下3 个/HPF 称镜下血尿。 (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浑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

16、,此时,每 1L 尿中含血量在 1ml 以上) 。1.均一性血尿:RBC 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也可见致丢失血红蛋白的镜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整个尿标本中 RBC 形态不超过 2 种。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先天性畸形。其它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特点为尿中 RB

17、C 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2.非均一性血尿:RBC 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 3-4 倍,尿中可键 2 种形态以上的多形变化的 RBC,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 (肾小球源性血尿)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 RBC 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4. 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 50%,又可分为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检查标准化 我国目前对尿

18、沉渣检查提出:标准化操作:取尿液 10ml 离心,采用水平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 15cm,1500r/min,相对离心力(RCF)400g,离心 5min。手持离心管 4590 弃去上层尿液,保留0.2ml 尿沉渣,轻轻混匀后,取 1 滴(大约 50l)置载玻片上,用 18mm18mm 或 22mm22mm 的盖玻片覆盖后(注意防止产生气泡)镜检。首先在低倍镜视野(1010)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镜视野(1040)仔细观察细胞;检查细胞应观察 10 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在观察 20 个低倍镜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型数,计算平均值报告;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面积

19、情况,如 1/3 视野、1/2视野、满视野等。报告形式为:细胞 XX/HPF;管型:XX/LPF。建议逐步实行尿沉渣定量板法报告方式(XX/l) ;还可采用尿沉渣分析工作站检查法,该法通过蠕动泵自动定量将尿沉渣吸入,并自动悬浮在流动池内,镜检后自动冲洗并定量报告,此 2 种方法均可实行标准化。【参考值】尿沉渣检查各种不同方法的参考值见表尿沉渣主要成分参考方法结晶 红细胞 白细胞 管 型 上皮细胞直接镜检法 0偶见/HPF 03/HPF 0偶见/LPF 少见 少见离心镜检法 03/HPF 05/HPF 0偶见/LPF 少见 少见(平均每高倍视野) (0.41.0 个) (0.62.1 个)尿沉渣

20、定量分析仪 012/l 012/l 01/l定量分析板法 05/l 010/l管型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管型常呈直的或弯的圆柱体,其长短、粗细不一,但两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其外形长短、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尿管型的主要类型有:透明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以及其他特殊形态的管型。各种管型形态见图。(一)透明管型1.形态 透明管型的成分主要由 T-H 蛋白构成,也有清蛋白及氯化钠,在碱性尿液中或稀释时,可溶解消失,无色透明。一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 ,平直或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但也有

21、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粘附在管型外或 包含其中;通常较窄而短,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否则易漏检,必要时可用革兰染色液染色辨别,也有人认为透明管型在肾内滞留时间过久,可逐渐形成颗粒管型或蜡样管型。2.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参考值为 01/LPF,透明管型偶尔可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病理情况:透明管型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型,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恶性高血压、神动脉硬化、肾病综合症等。(二)细胞管型

22、细胞管型指含有脱落细胞、粘附于凝结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的管型。按细胞类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1)形态:管型中的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的甚至残缺不全。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接近正常,易于识别,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 肾病等。2.白细胞管型(1)形态 管型中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

23、胞(或脓细胞)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阴白细胞粘附性强,常可呈块状,也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在普通光镜下,非染色标本,白细胞难以与上皮细胞区别,染色标本可仔细观察核及胞质形态特点;中性粒细胞加酸后,可见的核分叶情况,而作过氧化物酶染色,则呈阳性反应。(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症、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型) 。3.肾上皮细胞管型(1)形态 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管型是由脱落肾

24、小管上皮细胞与 T-H 糖蛋白组成,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管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有浅黄色,此管型以其核形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但管型内细胞比白细胞大,其大小和形态变化比白细胞复杂,可用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型。肾上皮细胞管型增多,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如镉、汞、铋等)及其它化学物质、药物中

25、毒(如乙烯乙二醇、水杨酸盐等) ,亦可见于毒性反应、肝炎、阻塞性黄疸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 3 天内,尿液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排斥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三)颗粒管型1.形态 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 1/3 管型面积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 T-H 糖蛋白基质。颗粒管型常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颗粒管型形成早期,多为粗大颗粒,如在肾内滞留时间较长,粗颗粒经过降解逐渐成为细颗粒,

26、形成细颗粒管型;也有人认为:因粗颗粒管型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是来自粒细胞,而细颗粒管型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是来自上皮细胞。2.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胞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粗颗粒管型多见于病情较重者,在疾病进展期,此管型数量多且体积大;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见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四)蜡样管型1.形态 蜡样管型由细颗粒管型或细胞管

27、型进一步衍化而来,也有认为来自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或者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 pH 介质内均不溶解。2.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中无蜡样管型。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症、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五)脂肪管型1.形态 脂肪管型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的脂肪滴进入管型内而形

28、成。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很强的脂肪滴,当脂肪滴较大时,用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见马耳他太十字,脂肪滴较小时则互相重叠,用苏丹染色呈橙红色或红色。2.临床意义 正常尿中无脂肪管型。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症。(六)宽大管型1.形态 宽大管型是来自于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多数宽大管型由颗粒管型和蜡样管型演变而来,但也可由其它管型演变而成。其宽可达 50m 以上,是一般管型的 26 倍,即宽又长,可横跨整个视野,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型。2.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中无宽大管型。出现宽

29、大管型,见于重症肾病、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这类管型,随着肾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减少、消失;输血后溶血反应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见褐色宽大的血红蛋白管型;肾挤压伤或大面积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见带色素的肌红蛋白管型。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出现宽大管型常表示预后不良,故又被称为“肾衰管型”或“昏迷管型” 。(七)细菌管型和真菌管型1.形态 细菌管型和真菌管型,分别指管型的透明基质中含大量细菌或大量真菌。此两种管型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呈颗粒管状,易于颗粒管型混淆,可借助相差及干涉显微镜或染色鉴别。2.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中无细菌或真菌管型。出现细菌管型表明肾脏有病原体感染

30、,常见于肾脓毒性疾病;出现真菌管型提示真菌感染,对于早期诊断原发性及播散性真菌感染以及监测抗真菌药物的药效有一定作用(八)结晶管型1.形态 结晶管型指透明管型基质中含尿酸盐、草酸盐类、药物等化学物结晶。此类管型的形成与尿液的pH、温度、结晶饱和度、胶状物质的浓度等因素有关。2.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中无结晶管型。出现结晶管型的临床意义类似相应的结晶尿,多见于代谢性疾病、中毒或药物所致的肾小管内结晶沉积伴急性肾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九)混合管型1.形态 混合管型指管型内同时含有不同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管型内的细胞数不及单一的细胞管型多,外形与颗粒管型相似,如用巴氏染色法则有助于识别。2

31、.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中无混合管型。出现混合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肾梗死、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等(后者可见肾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混合管型) ;也可见于结节性脉管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十)其它管型和类管型相似物1.其它管型(1)血液管型:指血液进入肾小管后,红细胞崩解破坏,其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管型称血液管型;如形成的管型呈颗粒纤维状,则称颗粒纤维状血液管型;如果形成的管型呈均质化则称为均质状血液管型。染色后呈红褐色,在酸性尿液环境下可呈灰色。其临床意义同红细胞管型。(2)血红蛋白管型:管型内充满血红蛋白。其来源:血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均质化。溶

32、血性输血反应或自身原因(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贫血等)引起的血管内溶血时,过多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尿液中出现此类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恶性高血压,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 肾病、肾单位发生梗死等。(3)血小板管型:主要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肌红蛋白管型:管型中充满大量的肌红蛋白,由于肌肉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产生大量的肌红蛋白进入肾小管形成的管型。尿液出现此管型,见于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5)胆红

33、素管型:管型中充满金黄色的非晶体形胆红素颗粒。尿中出现此管型,见于严重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尿胆红素试验常强阳性,同时可伴有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2.类管型相似物(1)粘液丝:为长线条形,边缘不清,末端尖细卷曲,大小不等,常见暗淡纹。可见于正常尿液中,尤其妇女尿液中多;如大量存在常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2)假管型:为非晶形尿酸盐、磷酸盐等形成的圆柱体,其外形与管型相似,但无管型的基质,边缘不整齐、两端破碎、其颗粒粗细不均、色泽发暗,加温或加酸后即消失,而真管型不变。(3)圆柱体:又称类管型,其形态与透明管型相似,但一端尖细,有时有扭曲或弯曲,如螺旋状,常伴透明管型同时出现。见于急性肾炎、肾血

34、循环障碍或受刺激的患者。尿结晶检查表 6-3 常见生理性和病理性尿液结晶生理性结晶 病理性结晶草酸盐结晶 胱氨酸结晶尿酸结晶 胆红素结晶非晶形尿酸结晶 酪氨酸结晶马尿酸结晶 亮氨酸结晶磷酸盐结晶 胆固醇结晶碳酸钙结晶 磺胺类结晶碳酸铵结晶 含铁血黄素一、尿液结晶形成和检查方法1.尿结晶形成 结晶(crystal):是肌体进食各种食物后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 ,如硫酸、碳酸、尿酸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在通过肾小管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排入尿中可形成结晶。结晶的形成与尿液的 PH、温度、形成该结晶的物质及其胶体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有关。尿

35、中出现结晶称结晶尿(crystalluria)2.尿结晶检查方法:尿液中有大量盐类结晶时,肉眼可见尿色混浊或有沉淀,部分结晶经加热加酸等处理后可变清。检查尿结晶的常用方法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晶形态;必要时可进行相差、干涉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晶体立体形态及颜色等,或根据各种洁净的理化反应特性进行鉴别。3.尿结晶种类:尿结晶以往分为酸性尿结晶和碱性尿结晶,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将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较为恰当,见表 6-3.二、生理性结晶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无临床意义。但有些结晶,如草酸钙结晶,虽为正常人进食植物性食物尿中出现的结晶,担当起大量持续出现于患者新鲜尿液内时,

36、又是尿路结石诊断依据之一。生理性结晶种类较多形态各异,见图 6-3。1.草酸钙结晶(calcium oxalate crystals)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有两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等多种形态,还可遇见哑铃形或饼状,与红细胞相似;溶于盐酸而不溶于乙酸(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和氢氧化钠。草酸钙结晶属正常代谢成分,由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有害成分)经体内的代谢作用,与钙结合成草酸钙,为无毒物质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尿路结石约 90%为草酸钙结晶。有些草酸钙与磷酸钙的混合结石,与碱性尿易析出磷酸盐结晶及尿

37、中粘蛋白变化等因素有关。2.尿酸结晶(uric acid crystal)尿酸是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产物,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经尿液排出体外。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呈黄色、暗棕色,有时被粘液粘附一起形成类似管型。尿酸结晶的形状有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及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可以起尿酸结晶增多(高尿酸结晶) 。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最后

38、可引起肾功能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3.非结晶性尿酸盐(non-crystal urate)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的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液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加热溶解在盐酸或乙酸内溶解后形成尿酸结晶。4.马尿酸结晶(hippuric acid crystal)此结晶是人类与草食动物尿液中的正常成分,而草食动物尿液中含量较多,是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其结晶形态与结晶形成速度有关,有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在尿沉渣中常有色泽,一般少见,无临床意义。5.磷酸盐类结晶(phosphatic c

39、rystals)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磷酸钙等。常可在碱性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时所产生,为尿液的正常成分。尿中长期出现磷酸盐结晶时,应注意有磷酸盐结石的可能。(1)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液、中性尿有非结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装。此结晶与酪氨酸结晶、硫酸钙结晶、马尿酸等结晶的形状相似,但酪氨酸结晶尿酪氨酸试验呈阳性反应,磷酸钙结晶溶于乙酸, ,马尿酸只出现于酸性尿液中。如长期在尿液中见到大量磷酸钙结晶,则应与临床资料结合,考虑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长期卧床骨质脱钙等。(2)磷酸铵镁结晶(三联磷酸盐):此结晶为复盐,呈方柱状、信

40、封状或羽毛状,无色,有很强的折光性。一般无临床意义。感染引起结石时,尿中常出现磷酸铵镁结晶。(3)非晶型磷酸盐:常见于碱性、中性尿液中。为白色颗粒状,一般属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义。6.尿酸铵结晶:此结晶呈黄色,不透明,有球状、哑铃形、树根状等形态,是碱性尿液中唯一的尿酸盐结晶,为尿酸与游离铵结合的产物。常见于在陈旧尿中,一般无临床意义。如在新鲜尿液见到大量出现,提示膀胱有细菌感染。7.碳酸铵结晶:常与磷酸盐同时存在,其形态为无色、球形哑铃形或非晶形颗粒,加乙酸后即溶解。一般无临床意义。8.尿酸该结晶:呈球形或周围有突起的菱形,加热加酸后溶解,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中见到,一般无临床意义。三、病理

41、性结晶尿液出现病理性结晶,与各种疾病因素和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有关。其形态见图 6-4.1.胆红素结晶(bilirubin crystal)此结晶外形为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黄红色,由于氧化有时可呈非结晶体色素颗粒,加硝酸后因被氧化成胆绿素而呈绿色,可溶于氢氧化钠或氯仿中。尿液中出现此结晶,见于各种黄疸患者,如黄疸性肝萎缩、溶血性黄疸、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2.胱氨酸结晶(cystine crystals)为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片状结晶,由蛋白分解而来。在尿沉淀物中少见。胱氨酸结晶的特点为不溶于乙酸而溶于盐酸,能迅速溶解于氨水中,再加乙酸后结晶可重新出现。胱氨酸试验可呈蓝

42、色或绿色反应。正常尿液中少见,大量出现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3.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leucine and tyrosine crystals)尿液中出现的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为蛋白分解产物。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其特性为不溶于盐酸而溶于乙酸,亮氨酸试验呈蓝色反应且加热也不还原。酪氨酸结晶为略带黑色的细针状结晶,成束成团或羽毛状,可溶于氢氧化铵而不溶于乙酸,酪氨酸试验呈绿色的阳性反应。病理情况下,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4.胆固醇结晶(cholesterol crystals)其外形为缺

43、角的长方形或方形,无色透明,常浮于尿液的表面,呈薄片状,可溶于氯仿、乙醚。在尿沉淀物中很少见胆固醇。尿胆固醇结晶,可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有乳糜尿的患者;偶见于脓尿患者。5.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为黄色的小颗粒状,存在细胞内,可用亚铁氰化钾染色进行鉴别。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时,各组织中均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如沉积于肾脏时,即可在尿中见到。6.药物结晶(drug crystals)随着化学治疗的发展,尿中可见药物结晶也日益增多,常见的有:(1)放射造影剂:使用放射造影剂(如碘泛影剂、尿路造影剂等) ,可在尿中发现束状、球状、多形性结晶;尿比密可明显增高(1.050) 。此结晶溶解于

44、氢氧化钠溶液,但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2)磺胺类药物结晶:磺胺类药物较多,在目前卫生部允许使用的磺胺类药物,由于乙酰化率较低,在尿中不易产生结晶。但因仍有某些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率较高,如患者服药后饮水较少,则在尿液偏酸的环境下,易析出结晶,阻塞尿道,引起血尿、肾损伤甚至尿闭。乙酰基磺胺嘧啶(SD):易在酸性尿中形成结晶。磺胺嘧啶结晶为棕黄色、不对称的麦秆束状、球状,但其束偏在一侧,两端不对称,有时呈贝壳状。磺胺甲基异噁唑结晶:为无色透明、长方形、正方形的六面体结晶,似厚玻璃块,厚度大,边缘有折光阴影,散在或集束成“+” 、 “x”形等排列。磺胺结晶可在丙酮内溶解,而尿酸盐不溶解。乙

45、酰基磺胺吡啶结晶:此结晶为无色透明,形态不规则,多呈花瓣状或菱形,有时聚集呈花族样,加碱液溶解。氨苯磺胺结晶:此结晶透明,外形为长方形柱状聚集,在酸性尿液中可形成一捆或一束菱形结晶。如在新鲜尿中,查到大量磺胺结晶,同时与红细胞或管型并存,多表示肾脏已受磺胺药物损坏,应立即停药,大量饮水,服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以保护肾不受进一步损害。在应用磺胺药时应选用不易酰化的制剂,同时用碱性药,定期查尿沉淀物有无结晶析出,预防肾的损害。(3)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磺基水杨酸也可在尿中出现双折射性斜方形或放射性结晶。除显微镜形态检查外,还可在尿液中加入 10%氯化高铁溶液作鉴别,如尿中存在阿司匹林结晶时,则可被溶解,沉渣却染成紫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