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细胞膜的化学生且成、结构和功能特点? 答:细胞膜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它把胞质与其周围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能相对地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并有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或离子迸出细胞,保持细胞内外物质成分的稳定。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等物质组成;细胞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基架,其中镶嵌有各种功能不同的蛋白 质。由于脂质的熔点较低,这决定了膜中脂质分子 在体温条件下是呈液态的,使膜具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膜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负责 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转运、能量和信息交换等;细胞膜上有少量的糖类,它们与膜的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2、,这些糖链绝大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面。由于单糖的排列顺序不同,使他们成为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 2.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 : (1)顺浓度梯度; (2)被动转运; (3)不耗能; (4)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元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 3.简述出胞与入胞作用。 答?出胞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见于各种腺 细胞的分泌活动以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递质。 出胞转运的物质不同,转运过程也略有差别。以蛋白质的分泌为例,其主要过程如下:在粗面内质网 生物合成蛋白性分泌物,在由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 体的输送过程中,
3、逐渐被一层膜性结构所包被,形成分泌囊泡,再逐渐移向特定部位的质膜下,以备分泌。在膜外的特殊化学信号到来或膜两侧电位 改变时,引起了局部膜中的 CaH 通道的开放,ca内流,同时可银帆内质网储存的 ca2+释放。使分泌囊泡逐渐向质膜内测移动,最后囊泡膜和质膜在某点接触相互融合,最后在融合处出现裂口,将囊泡内容物一次性的全部排空,而囊泡的膜变成了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入胞是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入胞进行时,首先是细胞环境中的某些物质与细胞膜接触,或被转运物质与膜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引起该处的质膜发生内陷,以至包被吞噬物,再出现膜结构的断离,最后异物连同包被它的那一部分质膜一起进入胞浆中。4
4、.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答: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 兴奋细胞在阙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 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 强大剌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 起兴奋。 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 Na+号道 功能状态的改变。 答:动作电位产生、恢复过程中 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6.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的兴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剌激必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
5、强度、足够的作用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剌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 7.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 现象 ? 答“ 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阀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 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 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 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8.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刺激强度上,局部电位是阈下刺激,动作电位阈上或阈刺激,在传播特点上,局部电位有电紧张性扩布,动作电位有不减衰性扩布,电变化特点上,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无全或无特点
6、,动作电位,无总和现象,有“全或无”特点9.简述肌肉滑行学说及其理论依据。 答: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出呈现的肌肉或肌纤维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向 暗带的中央滑动,使粗、细肌丝的重叠度增加所致。 滑行理论的主要证据是: 肌肉收缩时并无暗带 长度的变化.而只能看到明带长度的缩短;并且与 此同时也看到暗带中央 H带相应地变窄,表明细 肌笔在肌肉收缩时也没有缩短,只是它们更向暗带 中央移动.和粗肌丝发生了更大程度的重叠。 10.载体和远远在膜的物质转运方面有何异同? 答:载体和通道都是属于膜结构蛋白,它们都 介导易化扩散方式的物质转运,即协助物质顺浓度 差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转运过程不
7、消耗能量转运有特异性。 载体与通道的不同之处是,载体负责转运小分子的有机物质,选择性较高;通道则是负责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可以因细胞 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迅速改变,转运效率高.与载体相比.通道的选择性相对较低。11.论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 答: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 AP 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阀电位,NA 通道开放, na+顺电- 浓度梯度迅速内流产生 AP,就像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剌激部分引起
8、AP 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 AP 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12.论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答: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锵肌肉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 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 而发生构型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内的构型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动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 ATP 酶,分解 ATP 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 M 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 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 肌浆网上钙泵回收 Ca2+时,肌浆中 Ca2+浓度降低, 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
9、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动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13.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 程分为五个时期: (1)0 期:去极化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 0la+ 快速内流所致。 (2)复极 1 期:由 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 离子流所致。 (3)复极 2 期:由 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 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 (4)复极 3 期, 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 所致。 (5 月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 作用增强,排出 Na+和 Ca十,摄回 K+,使膜内外离 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14.心肌
10、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答 z 心肌细胞前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应期比较长。上述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15.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增大,则其和阈电位之 间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值增大,即兴奋性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则兴奋性增高。 (2)阈电位:阈电位水平降低时,与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缩小.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剌激减小,兴奋性升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兴奋性降低。 (3)Na(Ca2+ )通道的活性 :心肌细胞产生兴 奋是以 N
11、a+ (Ca2+ )通道能够被激活为前提的。 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前三种状态。 Na+通道的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 16.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京有 : (1)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3) 阈电位水平。 17.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和彭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 (1)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2)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4)邻近来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18.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 答:房寄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
12、时间较长,称为房-窒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19.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大类?二者有何区别? 答: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可将心肌细胞 分为快反应与慢反应细胞两类。两者的区别是: (1)快反应细胞: 它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等。其动作电位的 0期为 快速 Na+内流,动作电位的上升幅度及上升速度均 较大,传播速度较快; 但心房及心窒肌细胞其 4 期 稳定,不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无自律性。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 4 期不稳定,可自动缓慢去极化,有较低的自律性。 (2)慢反应细胞-包
13、括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 细胞。其 O 期去极化为 Ca2+内流所引起,动作电位 O 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较小, 0 期去极化速度及动作电位传播速度亦较缓慢。其 4 期不稳定,能 生自动去极化,故有自律性。 20.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 答: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指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中,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 21.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答: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 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某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
14、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22.何谓射血分数? 答: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 的百分比。它是评定心功能的重要要指标。正常值为 55%-65%。 23.何谓心力储备?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它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24.何谓心输出量?正常位是多少? 答:心输山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 75 次/min,每搏输出量为 60 - 80ml,则心输山量为 4.5-6L/min. 25.简述
15、动脉血压的正常位。 答: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 压为 13.3-16. OkPa( 100-120 mmHg) ;舒张压为 8.0-10. 6kPa(60-80 mmHg) ;脉溥压为 4.0-5.3 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为 9. 3-13. 7kPa (70-102mmHg)。 26.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 如何? 答:微循环的通路有: (1)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 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 (2)迁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侠的场所 L (3)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27.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 有关? 答:组
16、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指滤过力盐与回流力量之差。它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有关。 28.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正常值为 O. 391. 18kPa(412cmH,Q)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速度. 2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s (2)心肌收缩力量;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30.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 答: (l)同步收缩 (全或无式收缩) ; (2)不发生强直收缩;
17、 (3)对细胞外液 Ca2+的依赖性大。1.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 答:一个心功周期中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 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 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 2.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答:气机体血中 0,分压降低, co,分压增加和 H+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
18、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 3.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哪些? 答.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 (1)激肤类物质,包括缓激肤和血管舒张素; (2)组胶; (3)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 、H+、乳酸等。 另外 0,分压降低时,也能引起血管舒张。4.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 答:冠脉循环特点有: (1)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大。 (2)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5.何谓平均充盈压?其意义是什么? 答:在暂时停止心脏射血时血流中断,心血管腔内压力迅速处于平衡状态,被扩张的血管壁对血液所施加的压力为平均充
19、盈压。它反映了血液量对血管腔的充盈程度,为血管内的基础压力约为 7mmHg。 6.什么是等长调节? 答: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改变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增加每搏输出 量的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的改变元夫,故称为等长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及 Ca2+浓度增加,某些强心药物等都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7.什么是异长调节? 答: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称为异长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问流血量使心舒末期容积加大(前负荷加大) ,心肌初长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 8.何谓肌肉泵? 答:肢体静脉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反向流
20、动。当骨骼肌收缩时,挤压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使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加速。肌肉舒张时,能抽吸外周血液回流。这种骨骼肌与静脉瓣一起发挥了推动静脉血流向心脏流动的泵作用,称为肌肉泵或肌肉静脉泵。 9.何谓呼吸泵? 答:胸膜腔内压力通常为负压,在负压作用下, 胸腔的大静脉呈充盈扩张状态。呼气使胸内负压增大,大静脉进一步扩张,促使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相反。由于呼吸动作影响静脉回流,放称为呼吸泵。10.为什么长跑后,运动员不能站着或坐下休息,而应扶着走一走? 答:跑步时肌肉收缩的挤压促进静脉间流 (肌肉泵) ,当运动突然停止时,静脉问流失去了“肌肉泵“的作用,血液因本身的重力关系,致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困难
21、,大量血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回心血量降低引起心排出量突减,易发生急性脑贫血 (缺血) 而晕倒。 11.夹闭家兔一侧颈总动脉,血压有何变化? 为什么? 答:当夹闯一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因为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后,导致颈动脉窦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上传到中枢的冲动减少,降压反射活动减弱,表现为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在兴奋和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从而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而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 引起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多、小动脉收缩、 外周阻力增大,结果导致血压升高。 12.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答: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 程。全过程包括
22、 : (1)外呼吸: 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 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 体交换。(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3.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何? 答: (1)能够使某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减小的物 质,称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 质由肺泡 II 型上皮细胞分泌,有效成分是二软脂酸 卵磷脂,具有很强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功能: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14.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要克服哪些阻力才 能实现肺通气? 答:肺通
23、气是指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肺内压与大气 压之间的压力差是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肺通 气的动力需克服肺通气的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一是弹性阻力,包括肺的弹 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 力;二是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 织粘滞阻力。 15.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是什么? 答: (1)气体扩散速率: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以 扩散的方式进行的,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为 气体扩散速率。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气体的分压 差。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质量轻的气体扩散 较快。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扩散速率和气体分子 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24、。温度:扩散速率与温度成 正比。 (2)呼吸膜的厚度: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3)呼吸膜的面积: 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 (4)通气/血流比值。 16.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 答:左移表示:在同样 Po,下,血氧饱和度增加, 即 Hb 与 0,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0, 0 右移表 示:在相同 Po,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 较多 0, 。 17.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及肺通气量、肺泡通气 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答: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室,可了 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时间肺活量反映呼吸 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
25、 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 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 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18.何谓有效通气量? 答:又称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人肺泡或由 肺泡呼出的气量,由下式表示:肺泡通气量=(潮气 量一无效腔气量)X 呼吸频率。 19.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答:平静呼吸过程巾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低于 大气压) 。吸气时负压值增大,吸气末可达一0.67?-1. 33kPa(5-一 lOmmHg) ;呼气时负压值减小, 呼气末可达一 O. 40 - -0.67 kPa ( - 3 - ?5mmHg).用力呼吸较平静呼吸时负值变化大。 20. Oz 在血液
26、中如何运输?影响 O2 运输的因 素有哪些? 答: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运输的 Oz 中,97% 是以与红细胞内 Hb 相结合的方式存在,3%以单 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 Hb 与 Oz 的结合和解离的影响因素有: 温度、 血液 COz 分压、pH、2,3-二磷酸甘油酸(DPG)哇。 21.血中 COz 的运输形式是什么 ?影响 COz 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答:血液中 COz 以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 输。化学结合的 COz 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 血红蛋白。溶解的 CO2 约占总运输量的 5%,结合 的内 95%(碳酸氢盐形式占 88%,氨基甲酰血红蛋 白形式占 7%). CO2 在血中运输
27、首先诀定于 PCOz 差,氧与 Hb 的结合也影响 COz 的运输。 22.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 答: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 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 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 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 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 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 23.简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 感刺激。 答: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 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 PO2、PCO2 和H+变化敏感, 当主动脉中 PO2 降低,PCO2 升高或H+升高时,感 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
28、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02 也可刺激 它,但不感受低 Oz 刺激。 24. CO2 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C02 对呼吸有很强的剌激作用,当吸人气 中 CO2 浓度增加,并小于 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 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 CO2 浓度超过 7%时,会引起 COz 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 COz 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索,可使呼吸运动与 代谢相适应,在一定也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 性是必要的。 25.呼吸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 部位? 答:呼吸中枢是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 吸运动
29、的神经细胞群。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 脑、脑桥、延健和脊髓等部位。26.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答: (l)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剌激较敏感; (2)紧张性收缩;(3)自动节律性运动沃的伸展性。27.什么是胃肠激素?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 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 答: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 激素。起重要作用的有: 促胃液素、促胰激素、胆囊 收缩素(缩胆囊素)和糖依赖性膜岛素释放肽(抑胃肽) 。 28.胃酸有何生理功能? 答 z 胃般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激活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所需酸件环境。 (2)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3)杀灭和抑制随
30、食物入胃的细菌。 (4)胃酸进入血液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5)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29.胃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答: (1)容受性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30.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形式?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 (1)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其意义: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使食糜与肠劲膜紧密接触;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 (3)蠕动把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一步。 1.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答: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 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 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31、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叫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膜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 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 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2.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是否能严重影响胰液分泌?为什么? 答: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对胰液分泌有 一定影响,因为去除了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性分泌途径。但是,并不严重影响胰液分泌,因为胰液主要是在肠期分泌。胃内酸性食糜在进入小肠, 刺激小肠黏膜 S 细胞释放促胰液素;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
32、物、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等,能剌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酶素(缩胆囊素) ,以上两种激素使胰液分泌量和含消化酶量都很多,故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在去除神经反射因素后,胰液分泌减少并不严重,故对消化影响不大。 3.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因为: (1)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 38h; (3)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4.简述胶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答:正常人每天胰液分泌量约为 12L。其成分及作用如下. (1)碳酸氢盐:它由膜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妥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
33、 最适 pH 环境。 (2)腆淀粉酶:它以活性影式分泌, I 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膜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时无活性,被激活为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分子肽和氨基酸。 5.何谓脑-肠肽? 答:一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呈双重分布的肤类激素称为脑-肠肽。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P 物质、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肤等。 6.何谓餐后碱潮? 答:消化期与胃酸分泌的同时,出现血和尿中 HCO3-增多, pH 值升高的现象称为餐后碱潮。7.试述纳离子的吸收与其相关的一些物质吸 收的关系。 答:小肠内钠的吸收是借助于钠泵主动转运的过程。钠吸收的同
34、时往往还伴有葡萄糖、氨基酸、 水和负离子的吸收,单糖和氨基酸的吸收是纳依赖载体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即单糖和氨基酸的吸收与钠共用载体形成复合物。同时被转运到细胞内,其能量也是来自纳泵。由于钠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水便借渗透压而被动吸收。钠主动吸收产生的电位位差可促使肠腔内负离手(HCO3-.CL-)的被动吸收。8.简述肾血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答:肾血流量受到自身调节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双重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可使肾血流量在不同水平上保持相对桓定,但肾血流量的变化也能使肾小球率过滤发生明显改变。肾血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血流量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机制: 当肾血流量增加时
35、,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减慢,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故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大。在肾 血流量降低(如严重的缺氧、中毒性休克等病理情况 )时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加快,具有虑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缩短.因而肾小球滤过减少。 9.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 :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虑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收回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可像小管液中排出 H+、K+和 NH3 等物质并最终形成
36、终尿。 10.何谓肾小正在滤过率?正常值是多少? 答:肾小球率过滤是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 125ml/min.故 24h 超滤液总量可达 180L. 11.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答: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 I,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 II,再转变成血管紧张素 III。血管紧张素 II 和 III 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小管的保 Na+、保 H20 和排 K+作用,使循环血最得以恢复, 血中 Na+、K+比例得以保持。 12.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答: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是由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沿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 (垂休后叶. ),并储存在神经末梢部位。生理作用:抗利尿激素能提高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