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28呐喊名著大讲堂整理03——答案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89691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28呐喊名著大讲堂整理03——答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2-28呐喊名著大讲堂整理03——答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2-28呐喊名著大讲堂整理03——答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2-28呐喊名著大讲堂整理03——答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班级: 姓名: 呐喊:003扬中树人 20162017-2 高三年级语文名著梳理(五)孔乙己和风波1.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 2 篇白话小说,也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2.请谈谈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所致。(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 ,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 )敌对的社会环境,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

2、食、欺压百姓为能事,即使是同属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如: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已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已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3.请谈谈孔乙己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 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回忆式写法。 “当时”1918 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已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

3、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而写 20 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巧妙的环境描写。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a.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b.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4.请谈谈风波本文内容和主题思想。小说描写 1917 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农村中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

4、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5.请分析风波的结构特色和文章脉络。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开始叙述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而自己没有辫子而烦恼,这是事件的起因。发展写赵七爷出场胡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引起七斤夫妇的恐慌。高潮写土场上村人们的种种表现,七斤几乎2陷入绝境。最后描写十多日后七斤从城内回家,带来皇帝不坐龙庭的消息,一切复归原状,这是情节的结束。小说外加一个尾声,不仅一切复归原状,

5、 “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 ,而且“新近裹脚” 。6.请分析风波的写作特色。这篇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作者善于通过用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作者精选生动贴切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者善于描写特有的环境来烘托主题。如作品开头所描写的临河土场上的傍晚风景,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7.请谈谈你对篇名“风波”的含义的理解。

6、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风波为题材,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看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了。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了如此一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了。这些描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8.请谈谈风波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无论是乌桕树叶、小桌矮凳、大芭蕉扇,还是

7、乌黑的蒸干菜、松花黄的米饭,都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风波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特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风波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复原样。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辫子风波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9.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说明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虽然贫苦潦倒,却爱好喝酒。B. 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觉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C. 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D.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

8、人自居,迂腐可笑。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酒。当时店里的其他人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E.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310.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孔乙己性格迂腐,人们喜欢取笑他。B. 孔乙己迂腐不堪,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C. 孔乙己言谈举止带着读书人的“傻气” ,令人感到好笑。D. 孔乙己因为读过很多书,所以很有幽默感,经常为大家带来欢乐。E. 孔乙己一个人很孤独,人们同情他,和他说笑。1.CD, (C 项, “孔乙已生活悠闲”错;D 项, “当时店里的其他人穿长衫,所以孔乙已也穿长衫”

9、错) 2.DE(D 项, “因为读过很多书,所以很有幽默感”因果关系不成立;E 项, “人们同情他”错)11. 孔乙己用字准确, “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一个“排”字显示了孔之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1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因事隔 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已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 ,因为从孔乙已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3.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

10、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已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已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14.下面关于风波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张勋复辟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 B.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 C.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

11、信仰和追求的“无德操“的国民性弱点。 D.小说描写 1924 年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E.风波这部小说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415.下面关于风波的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 B.作品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C.作品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

12、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D.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绚丽,与结尾相呼应, E.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1.AD (A 项, “张勋复辟事件”应为“辫子事件” ;D 项,1924 年应为 1917 年)2.BD (B 项, “心理描写手法”应为“白描手法” ;D 项, “场景的绚丽”应为“场景的恬静”)16.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有什么含义?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17.试析作品中赵七爷的人物形象及意义。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