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0086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该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而西方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从 40 年代中后期一直到 50 年代末,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 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

2、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其正式宣布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基本国策,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推动了冷战的全面爆发,表达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要求与愿望。第四点计划1949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这就是“第四点计划” 。 “第四点计划”是美国在战后实施“遏制战略” 、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工具,以经济援助为特征,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服务。不过, “第四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援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石城

3、事件1957 年在美 国 阿肯色州,有九名黑人中学生援例获准进入小石城州立中学就读。但在 9 月开 学 之 际 , 该 州 州 长 福 布 斯 动 用 国 民 警 卫 队 , 封 锁 学 校 , 禁 止 黑 人 学 生 入 学 。 后 在 法 院干 预 下 , 国 民 警 卫 队 被 撤 回 。 但 在 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 8 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派伞兵部队千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 小石城事件将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期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三环外交1948 年,丘吉尔在

4、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所谓“三环” ,指的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其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旧金山体制1951 年 9 月 4 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 52 个国家参加。9 月 8 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 。根据旧金山和约 ,1952 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日本民族尊

5、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新东方政策1969 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与联盟。其主要内容为:1、改善与苏联的关系;2、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3、改善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战后欧洲现状,同时试图改善一下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总体而言,新东方政策的出台既反映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也反映出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哈尔斯坦主义哈尔斯坦主义是 德 意 志 联 邦 共 和 国 推 行 的 一 项 对 外 政 策 。 它 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

6、拒不承认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不承认战后德国的东部边界,即民主德国与波兰的边界。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且加深对美国的依赖。戴维营会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 1959 年 9 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双方在两天的会谈中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9月 27 日,双方发表会谈公报,宣称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 1960 年正式访苏。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为,反映了美苏两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与美国同是

7、超级大国的事实。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是肯尼迪时期美、苏争夺的重大事件。危机的导火线是 1960 年 5 月 1 日发生的 U-2 飞机事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于 1961 年 6 月 34 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会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柏林问题上。这次会谈不欢而散,并成了一场新柏林危机柏林墙危机的前奏。这次危机,以赫鲁晓夫的妥协而告终,美苏关系又暂时缓和。“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 1991 年 8 月 19 日至 8 月 21 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戈尔巴乔夫总统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然而最终未遂的一场政变。该事件是在苏联面临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党内和

8、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 “八一九事件”使戈尔巴乔夫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从而保留联盟的意愿彻底破产。该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而且,该事件亦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解体。雅尔塔公式在雅尔塔会议上,各方作了妥协,在大国否决权问题上形成了“雅尔塔公式”在重大问题上,如接纳和开除会员国,停止或恢复会员国的权利,推荐秘书长候选人,采取军事行动等,大国即使作为当事国也有否决权,一切实质性的问题都需遵守大国一致原则;但在和平解决某一争端时,当事国(包括常任理事国)不得参加投票。二、简答题1、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的内容1、积极发展“法德联

9、盟”。与美国结盟以反对苏联扩张;建立法苏特殊关系以获得对美国独立的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玩弄平衡,使美苏互相牵制; 借美苏的力量来维持两德的分裂和压服西德; 缔造法德轴心以联合西欧,排斥英国,抗衡美苏,必要时接近英国以制约西德;第四,与新中国建交以完善法国的全球布局。2、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3、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4、发展与苏联及东方的关系。5、实行非殖民化政策。2、简述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一、主要内容:1、调整所得税的征收幅度;2、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3、改善和发展城镇居民住宅,保护环境;4、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计划;5、保障黑人民权。二、意义:该

10、改革是在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获得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出台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国家政权力量适当调整各个阶级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缓和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从经济上满足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再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从环境上解决工业化社会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把“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职能。3、简述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1、将国民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2、保护自由竞争;3、国家实施必要的和有限的干预;4、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以确保货币稳定;5、强调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政策 ;6 建

11、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公平;7、保证有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以便对资方实施制约。4、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雅尔塔体系指的是:二战期间和战后,美苏英三大国召开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协定的总和,该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已经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该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盟国对战争进程的安排;2、盟国对一些国家边界的划定和势力范围的划分;3、盟国对战败国的处置;4、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广义上的雅尔塔体系包括盟国对战时和战后两种安排,狭义上的雅尔塔体则专指盟国对战

12、后世界的安排。5、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一、国内因素: 1、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2、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3、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4、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开拓国外市场;5、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二、外部因素:1、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2、美国的扶植与军需订货;3、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4、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6、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政

13、治高度僵化的主要表现1、领导层严重老龄化;2、国家机关日益膨胀;3、出现了庞大的特权阶层;4、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5、意识形态的保守。7、简述不结盟运动的特点。1、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发展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日益重视经济领域内的斗争;3、队伍不断扩大;4、在组织上走向制度化。8、简述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双重性及其原因。一、双重性: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保证了其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妄图和平演变苏东的想法落空,并且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揭露和斗争,同时打击了德日法西斯势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这是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积

14、极的一面。然而,苏联在制定对外政策时,过分地考虑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消极一面。主要表现为: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平等和各国共产党关系平等的原则,粗暴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和其他国家共产党内政,对苏联稍有不从者,即给予惩罚。比如,1948 年将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此外,苏联以保证“西部边界安全”为由,通过与东欧国家签订条约,割占了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二、原因:1、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2、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3、

15、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的脱节。4、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运动的结果;2、战争的特殊作用;3、化解经济危机的要求;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借鉴作用。10、简述两德统一的原因1、民族情感 两德统一首先是两德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民族感情是实现两德统一的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2、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两德统一的重要推动力;3、共同摆脱“核人质”地位

16、;4、联邦德国政府的主动;5、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东欧剧变,这是两德统一不可或缺的主要外部条件。11、简述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一、主观因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2、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而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3、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二、客观因素:1、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斯大林逝世后,领导层内部的明争暗斗比较激烈,以致在苏联没有形成一个真正

17、稳定的政治局面。2、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3、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12、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1、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2、缺少正确的社会主义实践路线;3、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4、西方的和平演变。13、简述古巴导弹危机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史上的重大事件,对美苏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这是美苏在西半球的第一次较量,尽管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但表明苏联已经突破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开始走上与美国全球性争霸的道路。其次,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发生的最高等级的危机,双方几乎走到爆发核战的边缘。由于两国领导人的理智,人类从而避免了一次核灾

18、难,但危机提供的教训是深刻的。苏联意识到自己尚未取得与美国的战略平衡,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刺激下,苏联决心加速发展军备,以谋求对美国的战略优势。美国从危机之中总结了“分级威慑,逐步升级“的遏制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是在避免核战争的前提下,维护霸权和自身安全的有效策略,所以,危机之后,美苏出于各自动机,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第三,美国尽管在危机中占了上风,但是美国也承认苏联拥有分享核垄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对于美国事先没有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 ,感到不满和忧虑。因此,西方盟国感到必须加强独立,减少对美的依赖。西方盟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在

19、一定程度上导致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三、论述题1、分析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等领域,在此,主要讲述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主要内容1、政治体制改革: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狱和加强法制;实行干部轮换制,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扩大苏维埃的权力;强调党政分工,将党组织分为农业党和工业党;提高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2、经济体制改革:(1) 、农业改革:调整农业政策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a、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c、扩大集体农庄,

20、发展国营农场;d、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开展垦荒运动和种植玉米。(2)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3) 、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二、改革失败原因1、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很多基本问题,诸如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等问题的认识还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老框框。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就无法击中斯大林模式的要害。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其表现为: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

21、,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2、客观因素: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斯大林逝世后,领导层内部的明争暗斗比较激烈,以致在苏联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赫鲁晓夫虽然采取了一些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还提出了一些动人的口号,但要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投入到改革中去,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赫鲁晓夫在发动群众参与改革方面也做的不够。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尽管美苏对抗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出现了缓和势头,但身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中,西方国家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和反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

22、晓夫的改革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2、结合里根革命的主要内容,分析 20 世纪 70-80 年代美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1981 年 2 月 18 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一项庞杂的“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有四大支柱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这个计划采用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思想精髓,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或“里根革命”。一、主要措施:1、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1981 年经济复兴税法;1986 年税制改革法案;2、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3、放松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4、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5、推行“

23、星球大战”计划。二、主要特点:1、从改革的背景和任务看,在国内面对经济滞涨,要着力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任务是重振西方霸主的雄风。2、从改革的内容看,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要内容,偶尔局部增税;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以紧缩货币,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社会保障政策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鼓励民营化为主;且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高科技发展政策。3、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转向了重视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并兼顾凯恩斯主义,强调在联

24、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兼顾州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4、从改革的效果来看,20 世纪 70 年代的试验付出了代价,但积累了经验;80 年代,治理滞涨的成效比较明显,但它是以高赤字、高贸易逆差和高债务为代价的。总之,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改革,体现出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尽相同的政策模式。尽管继承了“新政”关于联邦政府干预经济事务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纠正“新政”以来的各种改革弊端,并在新的条件下,吸收了胡佛强调发挥州和地方的作用、限制联邦政府过度干预的思想。3、结合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一、主要内容:1、紧缩货币,压缩公共开支。撒切尔上台之初,恰逢英

25、国爆发了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撒切尔政府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和首要施政目标。此外还对政府实施了瘦身计划,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首先是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和重复的行政机构;其次,大幅度裁减公务员。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撒切尔政府首先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成效,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2、控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规模。英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导致很多人吃补贴,不愿劳动、不思进取,而国家财政则债台高筑。为减轻财政负担,撒切尔政府对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内容包括:养老金和福利津贴(社会救济)的改革;住房改革;卫生保健改革;教育改革。但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严格来说并未取得成功,只

26、是取得了某些有限的成就。3、税制改革。撒切尔上台后,在财政方面,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政策,税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减税。在撒切尔任内,税率大幅度减低。此外,政府也提高了一些间接税:增值税、高档消费品的附加税等。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总额减少的并不多;富人愿加大投资,普通民众愿意工作,英国的人才不再因惧怕高额税负而移居他国。 4、推行企业民营化。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英国企业的过分国有化是导致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撒切尔执政不久,就逐步出售国有企业,将国家雇佣的工作人员转移到民营部门,并以股票形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向民营企业。到撒切尔夫人辞职时,只有铁路公司、煤炭公司、皇家邮政三个部门没有

27、实现私有化。5、改革劳资关系,削弱工会权利。工会势力强大,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工会以罢工为武器,人为地抬高工资,导致物价上涨,这样又会刺激进一步提高工资的要求,引发新一轮罢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工资过高还会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撒切尔政府制定了就业法、工会法,对工会的职权、罢工运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二、评价: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控制了通货膨胀;经济稳步增长;固定资本投资迅速增加;国际收支情况好转。总之,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战后 30 多年来英国政府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变,

28、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完全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主义的一些弊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切尔主义”帮助工党完成了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完成的变革不过,由于撒切尔信奉阶级精英、个人主义和市场力量,因此,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普通人的利益。而另一方面,许多原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不再是政府的雇员,将不再享有政府津贴或以往的高福利。改制后,退休金的计算成为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但资方牢牢把持了这方面的主导权,职工只能服从让

29、步。此外,作为削弱工会、私有化和减少福利支出的代价,英国的失业率在 19831986 年间,一直徘徊在 6%9%之间,失业人数超过了 300 万。所以,一些社会学家和观察家认为,撒切尔主义实际上导致了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加深了阶级分化,并且削弱了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不管怎样,撒切尔在其 11 年的任期内,确实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撒切尔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英国,2001 年,一位与布莱尔关系非常密切的工党议员曾说道:“今天,我们全部都是撒切尔主义分子。”4、试评价斯大林模式(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以及必须吸取的教训进行分析)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30、: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斯大林时期,通过短短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取代手工劳动;完成了工业技术改造,大规模地更新技术设备,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我国亦应该加快技术创新,改进社会生产方式。2、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联居民的大多数是一些几乎目不识字的农民,少数落后民族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一些最偏僻的地方没有学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苏联从 1930 年起着手在全国扫除文盲和普

31、及初等义务教育。到 30 年代末,扫除了大部分文盲。农村四年、城镇七年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 年代以科学院为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在科学院建立了一批研究所,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大大缩短了科学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此,我国应该借鉴苏联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努力赶上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3、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在社会生活方面,尽管人们因民主和自由受到限制而造成一些历史悲剧。但与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

32、危机和社会危机相比。此时的苏联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失业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现象时。苏联消灭了失业;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缺乏保障时,苏联建立起了居民免费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制度,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许多陈规陋习被废除,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新风尚。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加快步伐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与此同时,也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彻底根除落后的封建文化。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1、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苏共长期党政不分。以党

33、代政的执政方式将党的权威绝对化、直接化(即直接干预国家机构的职能运作) ,从而使得它在操作层面上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根据苏联与我国建国初期的经验,我国必须实行依法执政,而非以党代政,以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党内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斯大林模式下,形成了一整套以党的官僚机关为核心的行政命令的官僚体制。官僚主义、任人唯亲、腐败现象的现象日益严重。如今,我国党内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现象也十分严重,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逐步消灭这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现象。2、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经济结构畸形。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限

34、制了商品货币关系, 否定了价值规律, 排斥了市场机制作用。但其实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斯大林模式已充分表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没有出路,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吸取该教训,避免重蹈覆彻,并坚定不移地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斯大林模式将公有制的作用绝对化,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现代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 应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

35、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实行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畸形致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协调发展重、轻工业、农业等。3、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斯大林时期但苏共意识形态受当时党内斗争的影响,逐渐趋于僵化、教条化,成为党内斗争的工具。其结果是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封闭、僵化、精神压抑、社会生活缺乏活力的精神状态。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5、结合相关史实评价马歇尔计划。一、背景:1、战后西欧的普遍衰落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2、现实利益的驱使是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直接原因二、内容:1947 年 6 月 5 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 15 分钟的演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首先,马歇尔描绘了欧洲的经济困境,他表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接着他提出美国的“援欧”计划两个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