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
2、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
3、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 ,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11、叙述者和作者叙述者与作者是不同的概念。叙述者是叙述行为的主体,是虚构的人,而作
4、者是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2是现实的人,叙述者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纸上的生命” 。12、叙述者与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13、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14、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
5、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15、文学的时代风格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16、文学民族风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17、文学地域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
6、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而形成了文学的地域风格。18、视野期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19、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20、文学接受的高潮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
7、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21、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22、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消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23、领悟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8、,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24、延留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25、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26、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具体说就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系列事件。简答1、谈谈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
9、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如金锁记打翻酸梅汤,将细节无限放大,通过表面细节进入人物的内心那一刹那,像是一百年,是一个终结,又是曹七巧疯狂的开始。(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
10、蕴含性。如雪莱的西风颂中“春天” “风”已经被诗人的希望,神往,憧憬浸泡过,更加富于心理蕴含了。(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将普通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某些语言常规,不轻易被人理解,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金锁记中酸梅汤“一滴一滴”的流下来,将语言陌生化,同时赋予了某种含义在其中。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有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2、谈谈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1、。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4来的那种妥帖性” 。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 如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堂吉诃德的善良的愚蠢,天真的癫狂。都会有别人不具备的特征,这些总特征往往贯穿全部行动。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 ,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为总特征服务。(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
12、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性格侧面是聪明过人的,充满诗意的,又超凡脱俗,她性格中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更显出有些有肉丰富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值得说明的是,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 ,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如阿 Q 的灵魂之所以感
13、人至深,是因为阿 Q 的背后分明站着一个爱恨交织的鲁迅,他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态度,犹如一个慈爱的母亲流着泪去鞭打她那个她倾注着厚爱的不争气的孩子。正因为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具有灵魂的深度,因此他们才具有了艺术魅力。3、谈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可概括为(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就是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
14、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阿 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但进了一回城,地位便得到了改观,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
15、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 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4、谈谈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 ,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 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如变形记中
16、人变成大甲虫,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就是一种象征。5(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形象上的荒诞,比如神话中的刑天,狮身人面像。其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如流浪汉戈多的悲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本质是表达哲理为目的的,所以他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而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是受抽象思维即“意”制约的。(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17、,便使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人们一接触到审美意象时不断地要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这样从始至终,追问到底。这就是意象鉴赏的求解性。至于造成意象多义性的原因: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 ,但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 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5、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文学的叙事
18、?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而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6、叙事的构成人们谈论的叙事学中的“叙述”这个词,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19、等。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情节以及具体明确的场景。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同一个生活事件的叙述方式不同,其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如鲁迅故乡叙述动作可概括为: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人向读者回忆和评述他某次回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7、如何理解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
20、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因此,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就受到抒情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抒情诗也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 2.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而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如“穿花
21、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句,深深、款款与蝴蝶蜻蜓搭配,当时的情形传神的表达出来。6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如“泉水咽危石”流水的击石声音带有一定的感情,词人对字句做了特殊的提炼, “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加进诗人自己的感情有历史的沧桑感。8、如何理解文学批评中的传统批评模式(1)伦理道德批评 所谓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22、这样就使文学的伦理道德批评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在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伦理道德批评这种模式。 其二,伦理道德批评作为一种模式也具有了多样性,伦理道德批评模式在形式上似乎是恒定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流动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甚至同一阶级,由于道德理想的差异,伦理道德批评也是多样的。 其三,由于伦理道德批评的历史性和多样性,它在评价作品“道德”或“不道德”时便有了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敌对性。如水浒传究竟是“诲盗”之作还是“义归山林”之作,正是道德伦理评价的冲突性的一种突出表现。(2)社会历史批评 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
23、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3)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 、 “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做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美是文学的本质定性之一。其特点是: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第三,审美批评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9、简述
24、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现实进行了如实的反应。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为理想型文学创造一种理想世界。如红楼梦第一回,写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娇色,却也有动人之处。 ”
25、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表现人物。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如在地铁车站 “”在一刹那间对生存真实的发现,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却有更大的真实。总之,现实型文学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理想性文学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象征型文学或凭借想象虚构,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10、简述诗的基本特征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7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1.
26、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孩的成长历程压缩成 30 个字。2.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如李商隐锦瑟意象、典故叠加将情感推向高潮。情感性决定了跳跃性。3.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节奏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11、简述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
27、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侧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叙述语言、行动、对话、心理描写等。如红楼梦中,用行动描写刻画出王熙凤既端架子又故作热情的世故与虚伪。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悲凉的气氛。12、简述剧本的基本特征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28、 它的基本特征是: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舞台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场景相对固定,不能随时换景。如雷雨将 30 年的恩怨化作四幕剧来表现出来。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的情节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行,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不慌不忙地展开。它必须一开始就抓住事件的起点,然后通过一些必要层次的发展,把事件尽快地推向高潮。 雷雨中将周家与鲁家的人物关系错综在一起,最后繁漪是将剧情推向高潮的导火索,瞬间爆发。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
29、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雷雨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形象不同,他们的语言风格也不同。繁漪的泼辣,鲁妈的绝望,四凤的单纯等等。13、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透出对友人的祝福。2.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登幽州台歌在诗人“创然而泪下”中,我们可以见到意符历史画面。 3.情景并
30、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的狂喜,放歌纵酒,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 8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如游园不值 ,此诗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而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喜悦以及对满园春色的推测与遐想就是虚境。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
31、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 、 “情韵” 、 “韵致” 、 “兴趣” 、 “兴味”等多种别名。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14、简述叙事的涵义与特征简单地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就是“讲故事” 。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而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
32、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它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如小说西游记就区别于史书所记载的玄奘西行赴天竺。叙事文学是用话语来虚构的艺术世界。15、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一)声与情 1.
33、诗与乐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曲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另一方面,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首先,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其次,抒情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尽管抒情诗中的词义已被审美地转化了,但与音乐相比,文学抒情的意义较具体和稳定。 2.声调与情调 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四声的说法。作为一种声调的分别,平仄有高低、长短之分。中国古典诗词还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象声词来构造和谐的声调。字音不仅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声调,
34、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了词语的抒情效果。如凤凰涅槃中“芬芳” “翱翔” “欢唱”等这是用了昂扬的“ang”韵,本身就有高昂舒畅、活泼健朗的情调。为追求声调和谐,人们在总结了字词声调组合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了诗的格律。格律是抒情话语的声调组合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所谓“有规律”就是有序,不杂乱,这种规律性在连续展开的话语中以反复、对应等形式体现出来。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构成一定的节奏型,把各种变化的因素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整体。 9(二)景与情 1.诗与画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
35、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所以,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在欧洲,很早就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的说法。中国宋代文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2.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所谓“亦且景语皆情语” ,王维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有写景,也有诗人主观的感受,赋予了事物情感的经验。 真与幻 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活。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
36、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如李贺的苏小小墓 ,诗人体贴苏小小的心情,并通过她 抒发了自己的忧郁和苦闷。 “烟花不堪剪”的虚无之感,其实是李贺自己在冷酷的社会中的切身感受。16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发展中的还原与异变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 、 “对话” 、 “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
37、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 “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一)异变 首先是作品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其次是情感的异变。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二)异变
38、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3.某些预定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不论文本有着怎样的“空白” ,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某些因素,而不会全然无中生有。比如尽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了解到的
39、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别的什么人。也正因如此,文学接受虽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17、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理解与误解(一)正解与误解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10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寻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 ,后者可称
40、之为“误解” 。如鲁迅的阿 Q正传 ,作者本意是要通过阿 Q 形象的塑造画出麻木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后来的许多读者是这样理解作品意蕴的,就是“正解” ,也有一些人认为阿 Q 形象是对自己的影射,这便是“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揭示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是不可能有这种认识的。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如有很多人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纷纷模仿维特,甚至去自杀。这就是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