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3856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慈航大师-相宗十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相宗十講壹、百法入門講話 相宗十講 目次壹、百法入門講話貳、唯識三字經講話叁、唯識三十頌講話肆、唯識二十頌講話伍、八識規矩頌講話陸、觀所緣緣論講話柒、六離合釋講話捌、因明入門講話玖、因明入正理論講話拾、真唯識量講話壹、百法入門講話釋迦世尊住世說法,本來是隨機施教,無所謂大、小乘的分別。到了釋迦佛滅度之後,龍樹、無著兩位大士專門提倡大乘的時候,那就變成了分河飲水:龍樹專門弘揚“真空”的大乘,那是屬於“般若”系的;無著專門提倡“幻有”的大乘,那是屬於“瑜伽”系的。這兩系的教理本來是相成而不相離,不過在說法方面有一點差別罷了。無著菩薩是根據世尊所說的六經:解深密經、密嚴經、楞伽經

2、、華嚴經(已譯)、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大乘阿昆達磨經(末譯,肃一以解深密經及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為主要,內容是把世尊所說的“萬法唯識”的法相,略成六百六十法。到了無著菩薩的兄弟世親論師,他造了一部百法明門論,意思就是說,由此百法論,就可以入大乘之門徑。但論文太簡,註釋太繁,像後來根機鈍的人恐怕難以入門,所以我现在把它淺顯的講出來,當做講義看亦無不可。不過“百法”的次第是以“心法”在前,我現在是先講“心所”,用意是要人們先明白了“心所法”之後,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法相名詞弄清楚了,待後來講到“八識心王”的時候,只要把“五十一個心所”分配一下就夠了,再不要麻煩第二次來解釋“心所”。這是我先講“行蘊

3、”的一點意見。先釋行蘊“唯識”的基礎,先學“五蘊”和“百法”。“五蘊”的次第(1)色蘊,(2)受蘊,(3)想蘊,(4)行蘊,(5)識蘊。“百法”的次第(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不相應行法,(5)無為法。“五蘊”攝一切有為法盡,包含“百法”中九十四法,俱舍論云:“蘊不攝無為。”故“五蘊”較“百法”不過缺六種“無為法”而已。“行蘊”在五蕴中居第四位,然講行蘊時應分為二(1)心相應行(即五十一心所法),(2)心不相應行(即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所謂“相應”與“不相應”者,即與心王相應及不與心王相應是也。茲先講與心王相應之五十一“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計分六位:其一為“徧行”,

4、其二為“別境”,其三為“善”,其四爲“根本煩惱”,其五為“隨煩惱”,其六為“不定”,今依次說明。唯识的基础先学甚麼? 五蕴的次第是怎样?百法的次第是怎样?五蕴比较百法是缺了甚麼?行蕴分几? 甚麼是心相应?甚麼是心不相應? 怎樣叫做相應?怎樣叫做不相應? 五十一心所法分幾位?测验第一位叫甚麼? 其一“徧行”五:(1)觸:甚麼叫做“觸”呢?“觸”是“接觸”,就是“根”同“境”相接觸的時候:中間才能發生“識”的作用,那末“觸”是根、境、識三和的“因”,“三和”是觸所得的“果”,又由觸境之後方能去作意。(2)作意:甚麼叫做“作意”呢?“作意”就是“注意”,也就是“留意”。但作意有時在觸之前,那是因為先

5、警覺了心王心所的“種子”,然後才去觸“境”;現在是觸境在先,然後才去注意觀察。八個心王“現行”緣“境”時,都不能離開這“作意”,你看這“作意”的心所,它的功用大到甚麼樣的地步!(3)受:甚麼叫做“受”呢?“受”是“領受”,因為前面“根”同“境”既然相接觸了之後,再加上一番“作意”的工夫,那末這領受前境是自然而然的。“受”有“三受”“苦受”,是逆境時有;“樂受”,是順境時有;“捨受”,是不逆不順的時候才有。或有開為“五受”,那是再加上“憂受”和“喜受”而已。這不過是在前五識叫做苦受和樂受,在第六識叫做憂受和喜受;至於捨受是不論前五識和第六識,都是一樣。(4)想:甚麼叫做想呢?試看想字上面是個“相

6、”字,下面是個“心”字。“相”是“形相”,心是“心念”,也就是能緣的“心”對所緣的“境”,緣過了之後,在心中有這種形像,常常浮在我們心中,這就叫做“想”。但是“想”也有“善”和“惡”兩種不同,看他所想的境界是怎樣。大約凡夫心中總不出“憎”和“愛”兩個想念吧。(5)思:甚麼叫做“思”呢?平常都是把這思想兩個字連在一起,以為思就是想。其實在唯識學上解釋起來,就有點不同;“想”是“想像”,“思”是“行為造作”。你看相差到那裡去了?因為我們日常的工作不是想想就算了事,並且要一繼續造作。例如在“善”的方面講,心裡想了要去救人,那是要實行去做救人的事情:在“惡”的方面也是一樣,想要去害人,也就要實行去做害

7、人的勾當。縱然是環境不許可你即刻去做得到,但是在你心裡面已經種下了“善”和“惡”的種子。可見思想這兩個字,是有大大的不同;最簡單的說明:“想”是“理想”,“思”是“行為”。上面把這五個“徧行”略略的解釋了一下,但是這五個為甚麼要叫做“徧行”呢?因為“徧”是“普徧”,“行”是“行動”,就是說,這五種行動它的領權範圍很大,它活動到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時,都有它們的蹤跡。表列如左:觸徧行 作意徧四一切 一切心八識心王受 一切地三界九地想 一切性善惡無記思 一切時過現未來只要你有起心的時候,它們五個心所都是“跟隨著你”,所以叫做“徧行”。甚麼叫做觸? 觸是三和的因還是三和的果?觸在作意後面是甚

8、麼意思? 作意在觸前面又是甚麼意思?甚麼叫做作意? 作意在每個識上都有它嗎?甚麼叫做受? 領受甚麼境界?受有幾種分別? 苦受、憂受是緣的甚麼境?测验 樂受、喜受是緣的甚麼境? 捨受又是緣的甚麼境?苦受和樂受是屬於甚麼識? 憂受和喜受是屬於甚麼識?捨受是屬於甚麼識? 甚麼叫做想?想是善還是惡? 甚麼叫做思?想和思兩個意義同不同呢? 這五個是心王,還是心所?這五個為甚麼要叫它是徧行? 遍那四種一切呢?甚麼叫做一切心? 甚麼叫做一切地?甚麼叫做一切性? 甚麼叫做一切時?测验甚麼叫做三界? 甚麼叫做九地?其二“別境”五:(1)欲:甚麼叫做“欲”呢?“欲”是“欲望”。也就是“希望”。不過這希望也有好有壞

9、,若是希望財、色、名、食、睡,那是下地獄的五條根本,這固然是不好的希望;如果是望成佛作祖,弘法利生,所謂希賢希聖,那又何嘗不是好呢?(2)勝解:甚麼叫做“勝解”呢?“勝”是“殊勝”,“解”是“見解”,“勝解”就是一個人得了一種“殊勝的見解”。例如學佛的人見到佛學上的道理,是真實的確,如是依佛的道理去實行,實實在在是可以自利利他,離苦得樂。這種殊勝的見解是根本不能變動的。(3)念:甚麼叫做“念”呢?“念”是“憶念”,也就是所學所修的“正念”:不可一暴十寒,要朝於斯,夕於斯,念念不忘,明記在心,這就叫做“念心所”。(4)定:甚麼叫做“定”呢?“定”是“三昧”,譯為“正受”或“正定”,即“禪定”之一

10、。欲界凡夫緣境,多屬散亂,心不專一;唯有修養者能之,或修“事觀”,或修“理觀”。如觀蓮華及佛菩薩形像等,此名“事相觀”;如能觀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此名“理相觀”。(5)慧:甚麼叫做“慧”呢?“慧”是“智慧”,但慧有“世間慧”和“出世慧”。世間慧名有漏慧,慧中帶有煩惱,故名“有漏慧”。若聖智現前,般若智光,那是屬於“無漏慧”。吾人學佛,屬後一種。這五種為甚麼不叫它是“徧行”呢?因為它們不是普遍一切心的,第八識就沒有。然而為甚麼又要叫它是“別境”呢?因為這五種是“各別緣境”。表列如左:別境欲所樂境希望為性勝解決定境印持為性念曾習境憶念為性定所觀境心一為性慧所觀境揀擇為性甚麼叫做欲? 欲是善性,

11、還是惡性?甚麼叫做勝解? 得了勝解的人,又有甚麼好處?甚麼叫做念? 甚麼叫做定?甚麼叫做三昧? 三昧的名稱有多少?甚麼叫做慧? 慧的性質,完全都是善的嗎?怎樣叫做善慧? 怎樣叫做惡慧?甚麼叫做有漏慧? 甚麼叫做無漏慧?测验這五種為甚麼不叫做徧行? 為甚麼叫它是別境?欲是緣甚麼境? 定慧是緣甚麼境?定和慧有甚麼分別? 五種別境各以何為性?其三“善”十一:(1)信:甚麼叫做“信”呢?信有三種一是“信實”二是“信德”,三是“信能”。甚麼叫做“信實”呢?“實”是“實事”和“實理”。例如父母師長、法律倫理,這是世間上有這種事實:我們應當要孝順父母師長;遵守法律,合乎倫理,這叫做“信事”。例如佛說的四諦以

12、及唯識、中觀之理,這是千古不移的,這叫做“信理”。甚麼叫做“信德”呢?“德”是“功德”和“道德”。例如佛教所說的佛法儈三寶的“功德”,以及世一間聖賢的“道德”這都是真真實實有的,我們不能撥無其事,這叫做“信德”。甚麼叫做“信能”呢?“能”是“能力”。例如佛說的“善業可以感善報”,佛說的“惡業可以感惡報”,信這善惡的“業力”比甚麼都更厲害,這叫做“信能”。吾人能夠信仰上面這三種實、德、業,而始終不淪,這就叫做“信”。(2)精進:甚麼叫做“精進”呢?“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也就是努力為善和努力斷惡。“精進”同“勤”有一點不同,因為“勤”可以通三性;勤而為“善”,亦可以勤而為“惡”,乃至

13、耕田種地,是屬於無記性。“精進”則不然,它是完全屬於“善”的一方面說,所謂努力“斷惡”,努力“修善”是也。若是就損人滅理為非作惡方面說,雖勤亦名“懈怠”,不可去做的,故“勁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做“精進”。(3)慚:甚麼叫做“慚”呢?要“慚”是“羞恥”,就是恥不如人。人有學問道德,我為甚麼及不上他呢?並且我是這樣一個有聲望的人,奉持這樣一種善的教法,怎樣可以做恥不若人的惡事呢?這真是對自己不住啊,這就叫做“惭”。(4)愧:甚麼叫做“愧”呢?愧的性質本來同慚一樣,平常都是把慚愧兩個字連在一起。不過“慚”是對“自己”說,“愧”是對“別人”說的,就是正要作惡的時候,恐怕別人誹謗,社會批評,並

14、受法律的處罰,假如照這樣子去為非作歹,是對別人不住啊,這就叫做“愧”。(5)無貪:甚麼叫做“無貪”呢?“貪”是“貪愛”,貪戀世間上的財色名利,過分追求,非義而取,並且對於自己所得的財法慳吝不捨,不肯惠施於人。若能廣布施行,即為“無貪”。(6)無瞋:甚麼叫做“無瞋”呢?“瞋”是“瞋恚”,逆境當前,不能忍受;加害有情,橫起暴惡;饑渴寒熱來的時候,常發忿怒,缺少涵養。若能修忍辱行,即為“無瞋”。(7)無癡:甚麼叫做“無癡”呢?“癡”是“愚癡”,又叫做“無明”,就是“不覺”的異名;起諸邪見,謗無因果,事理不明,是非不辨。若能隨智慧行,即為“無癡”。以上“無貪”、“無瞋”、“無癡”名“三善根”,一切善法

15、由此而生,故名為“根”。(8)輕安:甚麼叫做“輕安”呢?“輕”是“輕快”,“安”是“安樂”。煩惱是粗重的別名,脫離了煩惱的重擔,故得身“輕”心“安”,方能成辦世間一切善法的大事。就是以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為體,斷除諸煩惱,故名“輕安”。(9)不放逸:甚麼叫做“不放逸”呢?“放”是“放蕩”,“逸”是“奔逸”,是以貪、瞋、癡“三毒”為體,成就一切惡事。今不放蕩奔逸,是以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法”爲體,成就一切善法,故名“不放逸”。(10)行捨:甚麼叫做“行捨”呢?“行”是“行蘊”,“捨”是“捨棄”。行蘊的捨是簡別不是受蘊中的捨,因受蘊中有三種受苦受,是領受逆境;樂受,是領受順境;捨受,是領受

16、不逆不順的中庸境,那個捨受是無記性。現在行蘊中的捨是屬於“善性”,怎樣知道行捨是善性呢?因為“行”可以作修行的行字來講,“捨”就是捨棄執著。我們凡夫有兩種最大的毛病,一是不肯修行,二是修了一點行,就有許多執著。能夠布施,捨棄執著布施的相;能夠持戒,捨棄執著持戒的相,這種人恐怕好像鳳毛鱗角一樣。現在能夠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又沒有執著,這豈不是屬於“善性”嗎?況且修行成佛,好像走路一樣,如果不肯捨棄後面一步,怎樣可以往前進一步達到你的目的地呢?學佛如果不肯捨棄執著,怎樣可以達到成佛之目的湼槃到彼岸?所以叫做“行捨”。(11)不害:甚麼叫做“不害”呢?“害”是“損害”。例如損害人的生命,損害人的名譽,

17、損害人的財產,這都是惱害有情的惡事;學佛的人是要利樂一切有情啊,所以叫做“不害”。上面十一種善法的意義及相聯的關係,已講完了。甚麼叫做信? 信有幾種分別?测验甚麼叫做信實? 甚麼叫做信德?甚麼叫做信能? 甚麼叫做精進?甚麼叫做慚愧? 甚麼叫做無貪?甚麼叫做無瞋? 甚麼叫做無癡?甚麼叫做輕安? 甚麼叫做不放逸?甚麼叫做行捨? 甚麼叫做不害?其四“根本煩惱”六:現在再來談談“煩惱心所”,先講“根本煩惱”:(1)貪:甚麼叫做“貪”呢?“貪”是同“無貪”相反,對於人間天上有漏的樂境不知道這是虛幻,認為是真實,不但不肯布施眾生,反慳吝不捨,越分追求,非義而取,就叫做“貪”。(2)瞋:甚麼叫做“瞋”呢?“

18、瞋”是同“無瞋”相反。有瞋心的人不但見到違逆我的一人,含恨忿怒,乃至自己的父母師長最親愛的人,他亦常常發怒。這雖然是宿世孽障,其實是沒有養成慈悲的習慣所致,故凡無“慈悲心”的人,就叫做“瞋”。(3)癡:甚麼叫做“癡”呢?“癡”是同“無癡”相反,不是完全無知,即對於一切事理沒有正知正見,以是為非,執非為是,因果迷亂,義理全乖。故凡是“無明迷昧”的人,就叫做“癡”。這種癡迷也有兩種俱生無明,是屬於先天的;分別無明,是屬於後天的。甚麼叫做“俱生無明”呢?即是與身俱生,生下來就有的。甚麼叫做“分別無明”呢?即是與俗同污,長大了染習的。因此而有“我執”,因此而有“法執”,造成了“根本煩惱”的主因。今列表

19、以明之:煩惱有幾類? 甚麼叫做根本煩惱?甚麼叫做隨煩惱? 甚麼叫做貪? 测验甚麼叫做瞋? 甚麼叫做癡?為甚麼要叫它是三毒? 為甚麼又要叫它是三惡根?甚麼叫做俱生無明? 甚麼叫做分別無明?甚麼叫做無明? 第七識有幾種執?第六識有幾種執? 能不能畫一個表來看?(4)慢:慢有七種,今依次說明如左。慢:甚麼叫做“慢”呢?分為二種一是“於劣計己勝”,即對方的學問道德不如我,我輕慢他,看他不起。二是“於等計己等”,即對方的學問道德同我一樣,我以為他既然沒有超過我的本事,我為甚麼要恭敬他呢?這兩種都叫做“慢”。過慢:甚麼叫做“過慢”呢?亦有二種一是“於等計己勝”,對方的人本來是同我相等,但我不承認,還以為要

20、比他好,怎樣肯虛心恭敬他呢?二是“於勝計己等”,對方的人本來是勝過我,但是我不肯服從,總以為我同他差下多,為甚麼要恭敬他呢?這兩種人都叫做“過慢”。過過慢:甚麼叫做“過過慢”呢?就是“於勝計己勝”,對方的學問道德本來超過我千萬億倍,我不但不贊成,反而說:“我勝過他多多啦!”這樣的夜郎自大,貢高我慢,即,叫做“過過慢”。我慢:甚麼叫做“我慢”呢?這是在五蘊和合的身上,或計色蘊為“我”,其餘的為“我所”,或計受為“我”,計其餘的蘊為“我所”。這是在“五蘊身”上隨執一蘊,或二蘊,或三蘊,為有“實我”,而起的傲慢,即是我大、我高、我勝,所以叫做“我慢”。增上慢:甚麼叫做“增上慢”呢?這正是“未得謂得,

21、未證謂證”,自己沒有得到菩提湼槃之法,妄謂已得;沒有證到三乘正果,妄謂已證。這比前面的慢、過慢、過過慢三種更加厲害啊。因為前面不過在劣、等、勝三種上起慢,現在根本上未得說得,未證說證,這豈不是更荒唐嗎?卑劣慢:甚麼叫做“卑劣慢”呢?這有兩種解釋,一是有多分的勝過於我,我執著不過少少不如他,所差的也差不了多少,不過是“一點半點”而已。二是自甘卑劣,我們可常聽到一種人說:“讀書也是人,我不讀書,難道就不是人嗎?他研究佛學也是和尚,我不研究佛學,難道不是和尚嗎?”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就是千佛出世,也不能奈何他。邪慢:甚麼叫做“邪慢”呢?就是“慢上起邪”,不但是自己無德,執著以為有德,反謂佛菩薩以

22、及一切聖賢不過如是,我為甚麼要恭敬禮拜他呢?何況一切比佛菩薩次一等的善知識,那更何必去禮敬他呢?這種“慢上加邪”,是到了極點,所以叫做“邪慢”。上面這“七種慢”的內容雖然各各有異,然而“高舉”為性,卻是一樣相同的。(5)疑:甚麼叫做“疑”呢?“疑”是“信”之反,就是對於“三寶”的功德、“四諦”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是“猶豫狐疑”,究竟是有呢?還是沒有呢?有了疑,當然是不生一切善法。慢有幾种? 甚麼叫做慢?甚麼叫做劣? 甚麼叫做等?甚麼叫做勝? 甚麼叫做於劣計己勝?甚麼叫做於等計己等? 甚麼叫做於勝計己等? 甚麼叫做過慢?甚麼叫做過過慢? 甚麼叫做於等計已勝?甚麼叫做我慢? 甚麼叫做於勝計己

23、勝?甚麼叫做蘊外有我? 甚麼叫做計蘊為我?甚麼叫做卑劣慢? 甚麼叫做增上慢?测验甚麼叫做疑? 甚麼叫做邪慢?(6)不正見:甚麼叫做“不正見”呢?就是“知見不正”。不正見有五種,今依次說明如左:身見:甚麼叫做“身見”呢?梵語叫做“薩迦耶見”。“薩迦耶”譯言為“身”,或叫做“我”,合言之,就是“身見”或“我見”。又“薩”是敗壞義,“迦耶”是和合積聚義,意思就是說,此身既是“四大”與“五陰”和合所成,那裡有一個“常恒不變”的“真我”?執“一”或執“徧”,以為他是“主宰者”,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邊見:甚麼叫做“邊見”呢?就是在前面“我見”上,執“斷”或執“常”。怎樣“執斷”呢?他說人死如燈滅,一死永死,沒有甚麼善惡升沉輪迴的一件事。如果真是照他這樣說,那善惡因果報應豈不是沒有嗎?撥無因果是佛學上最不贊成的一種大邪見。還有一種是“執常”的人,也是不對的,他說:“人死還是為人,生生世世都是為人;畜死還是為畜,生生世世都是為畜。”如果照這樣的見解推下去,那末,窮的生生世世都是窮,富的生生世世都是富,男的生生世世都是男,女的生生世世都是女,這種不平等的制度是誰在那裡創造呢?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