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603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4) 课程作业姓名: 学 号:年级: 学习中心:第 1-2 讲 19491978 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1、填空题1、 1949 年 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2、 第一次文代会选出了由 郭沫若 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3、 第一次文代会上,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面奋斗 的总报告;茅盾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4、 建国初期,对电影

2、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5、 1953 年 9 月,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确定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6、1954 和 1955 年,毛泽东先后发动了对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 和 胡风 及其所谓“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运动。7、50 年代毛泽东发动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后来上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整体的“ 胡适 思想”的批判运动。8、1956 年 5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9、 “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

3、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巴人(王任叔) 论人情 、钱谷融 论文学是人学 等。10、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坛提出了“ 干预生活 ”的口号,文学创作呈现勃勃生机,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以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的红豆等作品。11、1958 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同时期兴起的“ 新民歌 运动”正是“大跃进”在文学领域的体现。12、1958 年“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 8 万余种民歌选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周扬主持选编的 红旗歌谣 。13、在“新民歌运动”全面开展

4、过程中,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所谓“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被定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也是文学工作者惟一应该遵循的创作方法。14、1965 年 11 月, 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评新编历史剧 ,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 , “反对三面红旗运动” ,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15、1966 年 2 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 。 纪要的核心是抛出“ 文艺黑线专政论 ”,宣称要“ 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目标直接指向“文革” 。16、1966 年 5 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5、(即“五一六通知” ) ,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8 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的决定 ;这两个文件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17、 “文革”期间, 红灯记 沙家浜等“ 革命杨本溪 ”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18、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 三突出 ”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19、 伤痕文学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 1978 年 8 月卢新华的小说,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 1977 年发表的 班主任 。2、名词解释1、第一次

6、文代会1949 年 7 月 2 日到 19 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 )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大会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2、 “双百方针” 1956 年 5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月,中共中央召开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参加的会议,会上,中宣部部长陆定

7、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阐释。 “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文学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文坛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涌现出一批在题材和深度上都有所拓进的作品。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其提法源于 1978 年 8 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 ,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 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 ;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

8、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3、简答题1、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答: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 “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伤痕文学”对“文革”进行了全面、整体彻底的否定,使人性得以复归, “人”地位得到重新确认,继承了“五四”人道主义传统,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 意义。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文革”结束后,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第 3-4 讲

9、 1949-1978 年间的诗歌1、填空题1、在建国初的几年,比较重要的诗作是抒写开国大典的诗歌,代表作有:郭沫若新华颂、 何其芳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胡风时间开始了 等。2、十七年时期的诗歌绝大多数是颂歌或带有颂歌倾向, 政治抒情诗 影响最大的类型,贺敬之、郭小川是最重要的代表。3、郭小川成为有影响的著名诗人,是从 1955 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致青年公民 开始的。4、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前期是 郭小川 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诗人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一些探索,较具影响的有望星空 、 一个和八个等。5、郭小川留给文学史的首先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战斗者形象,其次才是一

10、个热情洋溢的诗人,被誉为“ 战士诗人 ” 。6、郭小川善用排比、对偶、长句子来强化感情的力度,并用现代汉语加以改造,形成了郭小川式的“ 新辞赋 体” 。7、1956 年贺敬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作了诗歌 回延安 ,轰动诗坛。8、 贺敬之 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短诗, 回延安是代表作;一是长篇政治抒情诗, 雷锋之歌是代表。2、名词解释1、 “新辞赋体”:吸取了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格律化诗体。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

11、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 望星空是郭小川创作于 50 年代的诗作。诗歌表达了宇宙永恒,人生渺小的哲理性主题,体现了郭小川诗歌对人生和事物立意深远的哲理倾向。再 50 年代文坛,围绕此诗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3、 简答题1、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答: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真挚的激情。这是郭小川诗歌的灵魂所在,他的诗往往从内心世界出发,去思考和表达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战士激情的青年人的情怀和精神状态,形象性与政治性相辅相成,使其诗不但有较强的思想冲击力,而且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投入火热的斗争

12、致青年公民等。 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望星空 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等。 继承感物言志的古代诗词传统,并在诗体格式上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的形式;白雪的赞歌 祝酒歌等运用的是半自由体、自由体诗体;厦门风姿 、 甘蔗林青纱帐等,则创造了“新辞赋体”的诗歌格式。2、 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答 :善于表现重大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感:贺敬之总是密切关注重大社会问题,以饱满的政治

13、热情注视时代的发展,迅速把握时代脉搏,从现实中提炼重大主题,抒写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强烈感情。 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贺敬之的不少抒情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思考通过想象同理想加以融会贯通,从而显示出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气息。 兼收并蓄,探索创新的诗歌形式:贺敬之的诗歌既有民歌风味、古诗遗风,又明显地接受了外国优秀诗歌的影响,早期的诗乡村的夜 、等是自由体;回延安 桂林山水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和“爬山调”形式;三门峡歌吸收古诗优点近似乐府歌行;而放声歌唱 、 雷锋之歌等抒写重大题材与主题的政治抒情

14、诗,则较多地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和“凹凸体” 。第 5-6 讲 1949-1978 年间的散文1、填空题1、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两次艺术散文的创作高潮,其中,因樱花赞 、 菜园小记 、 茶花赋 、 长江三日等一大批散文名篇的涌现, 1961 年被称为“散文年” 。2、50 年代初,报告文学率先掀起了创作高潮。抗美援朝期间,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深入战地慰问、采访和写作,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和志愿军的一日 。其中,魏巍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 影响最大。3、1956 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 刘宾雁 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等打破了“讴

15、歌文学”的一统天下。4、60 年代初,杂文写作一度活跃。邓拓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从 1961 年 3 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了 燕山夜话 专栏。5、1961 年 10 月,由邓拓发起,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了 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6、 “三家村”杂文是指邓拓、 吴晗 、廖沫沙,三位作家在 60 年代前期创作的杂文。7、在 60 年代的散文“诗化”中, 杨朔 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以 1956 年香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8、 秦牧 一生的文学创作涉猎很多领域,以散文著称文坛,还有小说、诗歌、儿童文学等。9、十

16、七年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秦牧以“ 知识性 ”散文享誉文坛,文本总体上呈现一种学者化的倾向。代表作如社稷坛抒情 花城 古战场春晓等。10、在五六十年代, 刘白羽 的散文因其诗意化的政论被称为 “政治抒情”散文而成其特色,与杨朔、秦牧并称“散文三大家” 。2、名词解释1、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 50 年代初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魏巍,表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在同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 “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之成为了志愿军战士的代名词。2、 “燕山夜话”是 60 年代初的一个杂文专栏的名称。作者邓拓,他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从 1961 年 3 月起在北京晚报上

17、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3、 “三家村”杂文1961 年,由邓拓发起,他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的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三家村”杂文主要是指三位作家在 60 年代前期创作的杂文。3、简答题1、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答:题材广泛、知识丰富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色。采用谈天说地,旁征博引的形式,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趣味性、哲理性。善于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段组织材料,化抽象的材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2、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答: 刘白羽的散文被称为“诗化的政论”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感情充沛,气势豪迈。 文笔气势恢弘,句式上多长句铺陈,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4、论述题

18、1、谈谈你对杨朔诗体散文艺术风格的认知和评价答: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来构建诗的意境,创造意味,如荔枝蜜 茶花赋;结构讲究“起笔” ,起势不凡;中间行文跌宕起伏、往复三折,见“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卒章显志” ,骤然翻出新意;但同时又力求变化多姿,讲究修饰文辞,注重锤炼语言,如雪浪花 香山红叶 。 由于时代与个人的原因,杨朔诗体散文在思想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在对意境的倾力经营中出现了模式化乃至僵化的倾向。其散文的“意”基本上是一套既定僵化的时代理念, “境”则多半是新人新事、新面貌, “意境”则是将上述两者生硬拼凑起来。在谋篇布局上,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发情

19、感的“物 人理”的前后雷同的构思模式。第 7-8 讲 1949-1978 年间的小说(上)1、 填空题1、 峻青 的小说主要描写抗战后期和国内战争初期胶东的战争风云,其小说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代表作黎明的河边 。2、 王愿坚 的小说取材的范围主要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后期闽西、赣南地区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段。这一取材范围是当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较少涉足的。代表作党费 、 七根火柴 。3、 1959 年,李凖的短篇小说 李双双小传 改编成电影后产生广泛的影响。4、 周立波,40 年代因创作反映东北土地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金。十七年时期,除了长篇

20、 山乡巨变 外,还有 20 多篇短篇,代表作山那面的人家 、禾场上 桐花没有开等。5、 陆文夫 的小巷深处 是“百花时期”一篇取材相当独特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徐文霞。6、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到 1957 年“反右”开始前的一年多时间,通常被称作“百花时期” 。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一些对前一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模式有所冲击的小说。较有影响的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 的改选 、宗璞红豆等。7、宗璞的小说 红豆 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国民党败退前夕北平女大学生江玫在跟随恋人去美国还是留着祖国投身革命之间的痛苦抉择的故事。8、60 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

21、题材的短篇小说。以 1961 年 陈翔鹤 的陶渊明写挽歌 为发端,相继有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 、冯至的白发生黑丝 、陈翔鹤广陵散等。9、陈翔鹤 1962 年创作的历史小说 广陵散 ,叙写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不事权贵、特立独行,最终为权贵陷害的故事。10、 萧也牧 的小说 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于 1950 年 1 月出版的人民文学 ,小说发表后即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本人也受到严厉的批判。11、路翎的小说洼地上的“战役 写于 1953 年,是作者到朝鲜战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写成的。小说因写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驻地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朦胧的异国恋情而招致批判。12、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创作

22、,构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别,其中,在正面反映战争的“军事文学”中,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 和吴强的 红日 是影响较大的两部长篇。13、十七年时期,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以梁斌的红旗谱 和 孙犁 的风云初记为代表。14、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类小说,以 曲波 的 林海雪原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刘流的烈火金刚等为代表。15、十七年时期,反映革命者成长历程的小说,以杨沫的 青春之歌 、 欧阳山 的三家巷等为代表。16、 杜鹏程 的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是较早一部反映国内战争中延安保卫战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初版于 1954 年。17、曲波的小说 林海雪原 承继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故事

23、的艺术方式,将传奇性、通俗性融会在革命历史斗争的叙写中。18、 赵树理 的小说三里湾出版于 1955 年,是中国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19、周而复的长篇小说 上海的早晨 表现了工商业资本家在公私合营运动中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所塑造的众多资本家人物形象也比较生动有个性。20、欧阳山的小说 三家巷 ,反映“大革命”前后广州的历史,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但取材视角别致,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创作个性。21、 红岩 是另一种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2

24、2、小说家 冯德英 以“三花”:苦菜花 、 山菊花 、 迎春花三部长篇小说享誉文坛。23、李英儒的长篇小说 野火春风斗古城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斗争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杨晓冬、金环等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二、名词解释1、 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时期一部著名英雄传奇类的长篇小说,作者曲波,小说将传奇性、通俗性融会在革命历史斗争的叙写中,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等传奇英雄形象。小说一问世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可谓是家喻户晓,并搬上京剧舞台,成为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之一。2、 红岩是十七年时期一部著名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小说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

25、地下斗 争,特别是狱中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的事迹,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革命者形象,成为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创作方式上,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由于政治宣传的力量,也由于故事高度的传奇性,作品 60 初版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先后发行达 700 多万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并被改编成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三、简答题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短篇历史小说答:60 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催生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它们以 1961 年陈翔鹤的陶渊明

26、写挽歌 为发端,相继有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 、冯至的白发生黑丝 、陈翔鹤广陵散 、和师陀的西门豹的遭遇等。 这股短篇历史小说的创作潮流一直持续到 1963 年春,数量达四五十篇之多。 这批小说多出自老作家之手,比起“百花时期”直接揭露社会矛盾的那批青年作家,老作家们显然更多地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以曲笔来表达感情,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格理想。2、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答:长篇小说在五六年代文学史上处于得要的地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问题,长篇小说的创作大受鼓励,许多重要的作家拟定了庞大的长篇创作计划,这种“史诗”情结催生了众多多卷本长篇。在小说观念上, “典型”的塑造成为这一时期众多

27、作家在文艺创作追求上的最高目标。但是,由于阶级概念的引入和颂歌写作的现实政治要求, “典型”的塑造实际上已经变形为“革命英雄”的塑造,于是, “典型”便从文学范畴移入政治范畴。 这时期的小说创作整体上看, “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显然占了主导地位,就长篇而言,无论数量或是影响力,前者又明显较后者为重。 3、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题材类别答:十七年时期,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创作中,构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别:一、正面反映战争的“军事文学”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是此类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两部长篇。二、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以梁斌的红旗谱和孙犁的风云初记为代表;三、革命英雄传奇类小

28、说,以曲波的林海雪原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刘流的烈火金刚等为代表。 四、反映革命者成长历程的小说,以杨沫的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 五、取材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小说,以李劼人的大波和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为代表。4、十七年时期英雄传奇类小说的艺术特色答: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以曲波的林海雪原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刘流的烈火金刚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类小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批英雄传奇小说直接承继了 40 年代吕梁英雄传和解放前夕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创作套路,主要是延安文学所提倡的大众化普及的结果。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

29、的艺术手法,英雄人物都带有强烈的传奇性,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一目了然,作家的爱憎表现的相当外化。在整体结构上,多采用传统的线性结构模式,以人物贯穿起不同的叙事线索。第 7-8 讲 1949-1978 年间的小说(下)1、填空题1、 茹志鹃 1958 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 ,深受读者的喜爱,声名鹊起。2、 党费是王愿坚最获读者好评的小说。小说主人公 茹志鹃 是一个远走它乡了无音讯的红军战士的年轻妻子。3、 写于 1958 年的 “锻炼锻炼”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4、 50 年代后期 60 年代初,围绕 赵树理 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 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文坛曾有过较大规模的

30、讨论和争论。5、 马烽 是“山药蛋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50 年代后期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 我的第一个上级 、 一架弹花机 、 三年早知道等。6、 西戎 的小说代表作赖大嫂 ,写一个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赖大嫂的养猪史。小说一发表就引起非议,被认为是写“中间人物”的“标本” 。7、十七年时期, 孙犁 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前传 、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 石猴 吴召儿 正月 春歌等。8、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是孙犁十七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乡村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家庭的故事。9、 孙犁 的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共三集,于 1951 至 1963 年陆续出版。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

31、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10、 青春之歌 开始创作于 1950 年,1958 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11、 林道静 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12、 梁斌 的小说红旗谱 ,1957 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13、 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 朱老忠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14、 柳青 的长篇小说 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15、

32、 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梁生宝 的退伍军人。16、小说创业史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 梁三老汉 。小说对他的描写活细节真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2、名词解释1、 百合花是 1958 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这篇写战争的小说避开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2、 青春之歌是 50 年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小说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33、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小说于 1959 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更为广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江华、余永泽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3、 “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赵树理及其追随者马烽、西戎、胡正等人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在50 年代中期以火花杂志为主要园地,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带有鲜明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刻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批评界将这一创作群体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4、 “荷花淀派”由于孙犁小说广泛、深远的影响,从

34、 50 年代初开始,他就受到一批年轻作家的刻意模仿和追随,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 ,得名于孙犁 40 年代发表的成名短篇小说荷花淀 。除孙犁外,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还有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 蒲柳人家 、从维熙的鸡鸭委员 、韩映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荷花淀派”是否形成,在 80 年代初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孙犁本人并不承认这个流派的存在。 3、简答题1、 百合花艺术特色构思上独辟蹊

35、径,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女性视域对战争以及战争中的生命与心灵的理解,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 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的“诗化” ,使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 截取生活横断面,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转达内心的律动;结构布局上起承转合,前后呼应.2、 “锻炼锻炼” 艺术特色写于 1958 年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小说中出现了叙述人与人物双重视点,呈现出叙述人视点(话语层面)和人物视点(故事层面)里的两种文本事实。在文本潜在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小腿疼” 、 “吃不饱”这些可怜农村妇

36、女遭遇的同情。话语层面和故事层面的分裂,正是这部小说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赵树理介入文学的双重身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在作品中的直接反映。3、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既宣讲党的政策又反映农村现实问题的双重功能。其小说涉及到了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农业合作化、集体农庄,落后人物的转变,封建习俗迷信的根除等,如三里湾 、 “锻炼锻炼” 等。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拓。50 年代后期 60 年代初,围绕他小说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4、 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A.根据农民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

37、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住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或者人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演绎故事。B.吸取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小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农民喜爱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特色。 C.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而重故事进程。5、 孙犁的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孙犁的小说是结合了现代性格小说和写意小说的特点,又加以适当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形成的一种小说体式,被称为诗体小说或现代新写意小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取材角度

38、:无论是写战争还是写农村生活,他都尽力避开悲惨与剧烈的战争场面以及重大的生产关系变革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从小处着眼,重在描写在这些重大事变背景下人的内心情感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突出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诗意化的小说风格:擅长从多方面勾勒时代和社会的风俗画面,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写人叙事着力追求一种美的境界,使其小说兼具写意性和诗意性的韵味,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6、 简要评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青春之歌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

39、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小说还涉及到女性命运的主题。林道静的爱情、婚姻遭遇,隐含着复杂的女性问题。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被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的。 7、 柳青小说创业史的主题意蕴创业史 (第一部)描写的是合作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从成立互助组到组建初级合作社的阶段。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叫梁生宝的退伍军人,中心故事时梁生宝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克服重重困难,在与各种势力的斗争中走合作化之路。小说所写的虽然只是蛤蟆滩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但其主旨却在思考整个时代,思考整个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问题。作品有意识地将故事置于时

40、代风云的宏大背景之中,从而形成了作品一个非常显著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视野宏阔,高屋建瓴,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 在合作化问题之外,小说还对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问题进行了真诚恳切的思考。3、论述题1、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分析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林道静是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

41、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伴随着她在家庭、爱情、婚姻方面的遭遇,表现了她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林道静走向革命的思想嬗变过程,也基本符合生活逻辑,小说较为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天真幼稚的少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可以说,这一形象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女性气质和个性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的阶级转变内涵,是比较丰满而立体的。2、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分析红旗谱的故事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 ,地点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锁井镇的地方,主体线

42、索是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与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小说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形象既是旧时代起义农民的形象,又是“一个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在他的身上,赋予了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他从单枪匹马的个人复仇到走上革命道路,从一个“慷慨悲歌 之士”发展成为一个金刚钻般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这一现象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这是这一形象所具有的主题意义。朱老忠形象的另一个更具审美价值之处是形象内含的民间文化意味。朱老忠显然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