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30019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三章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缅甸文化的核心-佛教信仰,一座座雄伟的佛塔、寺院使居民的房舍黯然失色。在乡村,金碧辉煌的佛塔庙宇,与乡村简陋的高脚茅屋形成鲜明的对比。全国有30多万僧人,在大街上、公园里、小路上,常常可以碰到举止端庄、偏袒右肩、披着黄色袈裟的僧尼。在缅甸,所有的火车,汽车票出售窗口,无论所排的队伍有多长,僧人总是被群众护送在前购票,然后才是群众购买。有的僧人无论乘坐海、陆、空一切运载工具都享有终身免费优待的。缅甸副食品市场,鸡、鸭、鹅、鱼没有活鲜卖,都卖死的。因为市民信佛,不自杀亦不叫他杀。偶尔有一只活鸡活鱼出售,卖上两三天也卖不掉,如果是死的就容易卖了。在缅甸,男孩子都必须到寺院当一个时期和尚,少数

2、家庭也有送女孩去当尼姑的。缅甸人送子去当和尚被视为家庭中一件大事,祝贺仪式办得比婚丧嫁娶还要隆重排场,往往遍请亲朋好友,大宴四天。有的人家搞送子出家这项活动,要花上一两万元。孩子去寺庙,还要隆重送行,让他穿太子服、王冠,骑白马(或乘车)游街串村。吹笛子、击芒锣、打法鼓、象腿鼓。在宝盖、孔雀扇护送下,载歌载舞,非常热闹。备不起马的,就由家长把孩子托在肩头一直送到寺院。最后由寺院主持为孩子剃发、披上袈裟,出家仪式才告结束。,第一章 佛教在缅甸的发展历程,一、佛教的传入和早期佛教二、国教地位的确立与兴盛三、佛教的继续发展与整合四、佛教在缅甸的暂时衰落五、佛教的再次复兴和发展,第二章 佛教对缅甸伦理思

3、想产生的影响,一、佛教是缅甸伦理思想的根源二、佛教是缅甸传统理论的理想和实现途径三、佛教是缅甸社会伦理道德的补充手段四、佛教影响下的缅甸人的精神文化,一、佛教的传入和早期佛教,在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前,人们崇拜自然,相信神灵,属于有神论的原始宗教信仰。最早传入缅甸的宗教,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由印度商人带入的婆罗门教,该教派曾一度风靡于整个国家。在佛教传入缅甸后,婆罗门教逐渐衰落下去。由于缅甸本土史料的稀少,就佛教在何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入缅甸就有如下的说法:由斯里兰卡传入。为了大力发展上座部佛教,增进经济和文化往来,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公元前247年,印度阿育王向周边国家、地区派遣佛教使团

4、。其中,被派往“金地”进行佛法宣讲的长老是郁多罗、须那。二人得到了当地国王和民众的支持,上座部佛教在这一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皈依佛门的人数也慢慢增加。后来,由于该地区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形,内有流行性疾病,外有敌国的入侵,民众处于危难当中,国家渐渐衰落,上座部佛教也随之衰落下去,但并未灭绝。,孟族带入。从仰光大金塔的相关史料记录来看,上座部佛教最早由名叫达伯陀和珀理迦的孟族兄弟俩带入。一日,二人在去印度做完买卖返回缅甸的途中,遇到了正在讲道的释迦牟尼佛陀。于是,二人并停下来听佛讲道、朝拜和布施。后来,佛陀赏赐给二人八根头发。为了便珍藏,供民众供奉,在仰光修建了一座佛塔,并将佛发藏于其中,此塔便是仰光

5、大金塔。佛教也因此在缅甸出现并逐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佛教发展也更加强劲。 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间,聚居在北部的藏缅族系的骠人,随着民族势力的逐渐强大,向南部迁徙并定都卑谬,建立骠国。在骠人的统治时期里,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地区极其盛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曾出现“喜佛法,有百寺”的景象。 综上所述,上座部佛教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入,可以肯定的是骠族、孟族在早期佛教的传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骠、孟两族的大力发展,上座部佛教深入民心,为其在缅甸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其他教派,比如大乘佛教和密宗在这些地区都比较流行,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上座部佛教占据着统治

6、地位。,二、国教地位的确立与兴盛,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创建蒲甘王朝。其自年幼时就跟随父亲常年居住在寺庙,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很好熏陶,是一位忠实的佛教弟子。在其统治期间,除了治理国家以外,还非常重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颁布法令规定佛教为国教,封阿罗汉为国师。第二、以从斯里兰卡迎请的三藏经文为基础,对照审阅从直通抢夺来的经文并重新,进一步完善经文内容,保证经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三、在各地大势修建佛寺、佛塔和塑造佛像。第四、用通俗易懂的巴利文代替了古美优雅的梵文,为佛教更加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缅甸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彻底地清查所有的教派和僧团的作风,并下令

7、要求其主动更改,对整改不见成效者实行强制性放逐,净化了僧团的作风,重塑佛教教义的威严,为上座部佛教的发展壮大扫除了障碍。此外,还专门修建了三藏经楼,存放佛教的经典文献。,佛塔、佛寺是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证明。在王朝统治期间,为了大力发展佛教,除了不断完善相关的佛教政策以外,佛塔、寺修建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据当时的碑铭资料记载,蒲甘境内共计建造大小塔、寺约为4000多座,占地约为36万亩。现今,在蒲甘境内保存下来的佛塔大约有2000多座,其中著名的佛塔有:瑞西光塔、达彬纽佛塔和阿南达佛塔。 公元1287年蒲甘王朝灭亡。其统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王朝及民众接受并促进了上座部佛教的发展,并取代了斯里兰卡

8、的中心位置,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中心,为佛教在缅甸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佛教不仅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被保留并延续下去,更作为一种文化被留存和发展下来,对当时及后来的教育、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11-13世纪的蒲甘王朝是缅甸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三、佛教的继续发展与整合,一、掸族统治时期 蒲甘王朝后期,实力逐渐衰落,最终被蒙古元军攻破并歼灭。此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掸族人却异常的活跃,乘蒙古军队攻打蒲甘之际,顺势南下扩张地盘,统治缅甸。南方以勃固为首,北方以阿瓦为首。在政治上,由于内部不团结、矛盾尖锐,内战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整个统治时期就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时刻。在经济上

9、,劳动力丧失严重,农业发展几乎停止。在精神文化上,佛教发展均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大力支持和推行,传播未受到任何的影响,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北方阿瓦王朝统治时期2、南方勃固王朝统治时期二、东吁王朝统治时期三、贡榜王朝统治时期,四、佛教在缅甸的暂时衰落,公元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短短14天就结束战斗并攻陷曼德勒市,结束缅甸王朝专制统治,进入殖民统治,使缅甸完全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缅甸原有的许多社会规章制度,生活、风俗习惯,均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或者直接取缔,在佛教方面也不例外。在佛教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事务方面 殖民统治后,英国人对佛教的发展,采用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

10、态度,既不重视也不抑制,以达到自然消亡的目的。更改“僧王”封号为“教统”,英政府不组织“僧王”册封的推选活动和授予仪式,由佛教组织自行推选。僧人的社会地位和宗教地位,逐渐下降。2、佛寺教育方面 在英国殖民前,佛寺教育普及全国,并且担任着很大的教育任务,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和初级教育,佛寺学校的覆盖率高于普通学校的覆概率,几乎一村一校(寺)。英国殖民后,英政府只准注册开设普通学校,限制佛寺学校,普通学校数量逐渐增多,佛寺学校数量一路下滑。据统计,1916年缅甸全国有佛教寺院学校3418所,到1925年剩下1182所。但纵观缅甸初级教育的普及率,最大的贡献还要归功于佛寺教育。,3、佛教社团的出现 在被

11、英国殖民后,缅甸人民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对英政府极其不满,不断涌现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自由的民族运动。为了摧毁英帝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抵抗对缅甸佛教文化的摧残。1906年,佛教徒组织成立了缅甸佛教青年会,以保护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为旗号的民族运动逐渐兴起。最初的参与者以僧人为主,后来普通民众也加入。随着佛教青年会活动的加剧,其他社团也纷纷加入到民族运动中来,组成了缅甸佛教团体总会,它包括全国各地的妇女会、各个爱国团体和佛教青年会。佛团总会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舞台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缅甸反抗英国统治的一个突破口。 总之,在英国殖民缅甸以后,缅甸的佛教传播开始全面

12、衰落,佛教逐渐丧失其作为国教的身份。佛教的中央组织被撤销,僧王权利被剥脱,甚至撤职。丧失了中央集中管理地位,出现了以单个寺院为单位,各寺庙自行管理的局面。过去一村一寺庙的景象,逐渐被两村或者三村、四村一寺庙的景象所替代,大多数僧人的身份也随之改变,失去了作为教师和佛教文化传播者的意义。,尽管英国的入侵给缅甸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承重的打击,几乎让佛教的传播停滞不前,但是佛教并没有在缅甸这块国土上消亡。这都归功于佛教在缅甸早就根深蒂固,深入民心。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段从外部来限制缅甸人民对佛教的信奉,但是内心深处对佛教的忠诚和寄托是不可抹灭,也正是由于佛教僧人与民众的团结一致,虽然佛教丧失其国教的地位,但

13、它仍然是当时缅甸人民信奉的主流宗教。,五、佛教的再次复兴和发展,公元1948年,缅甸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宣布独立成为缅甸联邦共和国。随着国家的独立,政治和经济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佛教也逐渐恢复活力。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佛教僧团于1950年设立宗教部、佛教评议会及僧伽法庭。其主要责任是协调、处理僧团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互相间的联系与沟通,处理僧人日常事务以及戒律方面所犯的错误。1961年缅甸国家颁布宪法规定,承认包括佛教在内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神教、印度教在缅甸境内的合法地位。从法律的角度承认佛教作为特殊宗教的合法地位,进一步支持佛教的发展。,吴奴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佛法,倡导民众信奉佛

14、教,在国家财政中为宗教活动经费列支。创办佛教大学,要求僧侣入学,系统的学习佛教理论。对外大力宣扬佛教理论,到国外巡回讲经。1954年,在政府支助下,在缅甸仰光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是以第五次结集所刻录的石碑经文为基础,并大量收集了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国佛教协会的圣典和缅甸国内的巴利文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校对。目的在于团结佛教教徒,推进上座部佛教在缅甸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与兴盛,进一步提高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的影响力和缅甸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自主的地位。,奈温执政后,强制执行政教分离政策,让宗教独立于政治,自主发展。否定政策中规定的有利于僧人和拥护佛教的条款,废除佛日全国放假的规定

15、。这些政策的出现,遭到了僧人和民众的强力抗议,后续其他无关佛教政策的出台均得不到僧人和佛教信徒的支持,政府与佛教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渐僵硬。为了协调好这一关系,保证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政府主动示好,恢复了部分佛教政策,提出了尊重佛教教义,保持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在其影响下的风俗文化的不变。大力修建佛塔、寺庙,以此来表达政府对佛教事业支持和拥护的决心。 新政府上台后,继续执行政教分离政策,佛教不涉足管理政治,政府大幅度地修改政策支持佛教发展,加强对佛教、僧侣的管理和控制,积极、主动地弘扬佛教。利用佛教为国家服务,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也为佛教的发展打下政治、经济基础,国家与佛教在政治领域之间的界限

16、也越来越清晰,在其他方面则联系越来越密切,佛教信仰成为缅甸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独立后,缅甸佛教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尤其是与中国的交流。双方佛教团组的互访以及中国佛教的圣物佛牙到缅甸接受供奉均印证了这一点。1956年、1994年、1996以及2011年中国佛牙舍利先后四次前往缅甸进行巡回展出接受供奉,前来参拜的人数数以十万计。,小结,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道路上,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由最初的尝试性的带入,到中期的依附、渐渐的改变和适应,到后期的融入,整个过程无不显示出佛教之路在缅甸历史舞台上的艰辛。正是因为这一路的艰辛,才保证了佛教思想逐步地融入到缅甸社会生活的方

17、方面面,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之中,在缅甸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向前推进,形成了以佛教为基础的缅甸特色的风俗文化,缅甸人民所特有的思想观点、道德理念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理论。 在古代缅甸,佛教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王朝和国王的支持,这使得佛教还在幼苗时期就遇上了一块“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它茁壮成长。王朝统治对佛教地位的确定具有不可否定的功绩,各个王朝基本都将佛教确定为国教。在英殖民时期,佛教的发展和地位尽管受到了挑战,但是由于佛教僧人和人民的团结,积极主动与殖民做斗争以及佛教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魅力,它仍然是当时最主流的宗教,人们依然追随和信奉。,在现代缅甸,佛教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僧人

18、在缅甸拥有很高的地位,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没有决定权,不允许参政。人民对佛教信仰的追求,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不仅可以看到一村供奉一座寺庙、佛塔的情景;甚至一村供奉多座寺庙、佛塔,甚至一户人家供奉一座寺庙、佛塔的情景也出现。任何时候人们都会去拜佛,拜佛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现代缅甸,没有把佛教通过法律的形式列为国教,但是在人民的心中它拥有这样的身份,且始终保持着其主流宗教的地位,缅甸人民以及世界各国因此也称缅甸为“佛教之国”,缅甸社会为“佛教社会”。 在这样一个佛教社会里,佛教信仰也成为缅甸人民的精神粮食,在缅甸人民的精神世界拥有很高的地位,并占据了绝

19、对的主导。缅甸整个社会的文化,可以说就是一种佛教文化,它深深地影响到缅甸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风俗文化方面。在这个国度里,离开了佛教去谈缅甸的文化,就像建房不修建地基一样,没有基础无从着手,尽管有很多美好的想法和主意,但终究只是一种假设,是一种空想。,第二章 佛教对缅甸伦理思想产生的影响,一、佛教是缅甸伦理思想的根源 据锡兰大史记载,生活在缅甸境内的孟族是缅甸最早接触到佛教的民族,在孟族的影响下,缅甸的主要民族如骠族、缅族、掸族等先后诡异在佛的名下,佛教逐渐成为所有缅甸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浓厚的佛教氛围使缅甸人形成了强烈的宗教观念,更加注重人伦关系、提倡因果报应(佛教文化的基础)、关心来

20、世。 佛教的哲学观与伦理思想融为一体,形成 了缅甸及其具有佛教特色的伦理哲学。这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团结、保持社会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为缅甸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佛教是缅甸传统理论的理想和实现途径,敬于神、亲于人 小乘佛教的中心点是一个道德完善的自我,然后推已及人,实现社群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和谐。所以,要实现社会伦理理想就要实现个人人格伦理理想。每个社会成员就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严格按照特定的伦理规范做事。缅甸社会主要有以下几种人伦关系:僧俗关系、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佛教规定了这七种关系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且这些规范不许变动,这

21、些精神贯穿了整个缅甸社会。,四、佛教影响下的缅甸人的精神文化,(一)缅甸人的拜佛文化 按照佛法:佛、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而是由普通人修炼而成。个人的修炼能否成功和得道,关键在于是否诚心和具有悟道能力。修炼是为了弄清道理、明白是非,以求来世有个好结果,为后代造福。信佛、拜佛都是修炼的方式之一,能够使人理清思路,得到启发。 缅甸民族是一个佛教民族,信佛、拜佛已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都设有佛龛,供奉佛像。村村修建佛塔、寺庙,供奉僧侣、尼姑,有钱者甚至独自建塔、建寺,无偿提供给僧侣、尼姑居住。在缅甸,拜佛要赶早,才能体现对佛的虔诚。信徒每天天刚蒙蒙亮(早上5点左右)就开始在自家的佛龛

22、前或前去佛寺拜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10点以后,很少有人再去佛寺拜佛。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拜佛的时间的也在跟着变化,早上10点以后才去佛寺拜佛的人也逐渐出现,但数量不多。 缅甸人对佛教的虔诚度无法形容。驾驶中的司机也好,行色匆匆的路人也罢,只要在路途中遇到佛塔均会拜上一拜。几乎所有车辆中,驾驶员头顶的正前方,都供奉着佛像、佛塔、高僧的照片。在汽车发动前,都会先闭目叩拜三次。特别是跑长途的司机,除了要朝拜以外,还要在汽车的反光镜上挂上一种特别的树枝,车头还要洒上用黄香楝磨制而成的香料水,确保得到佛祖保佑,避开邪恶的东西。,仰光大金塔和蒲甘,是佛教徒最主要的朝拜地。虔诚的佛

23、教徒们,一生中无论如何至少要亲自去朝拜一次。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去蒲甘朝拜佛塔、布施的最好时期。不仅因为这期间是缅甸的凉季,同时也是假期时间长,传统节日多的时间段,如点灯节、织袈裟节和泼水节等等。信徒们有的自行前往,有的跟随佛教团体组织,有的是全家和亲戚朋友,有的是全村人一起出动。他们租用一辆客气或者货车(在缅甸,货车可以搭人,甚至有部分中短途客车是用货车改装而成)随行携带炊具、粮食,每到朝拜地并停留下来朝拜,自己做饭,晚上可以免费寄宿寺庙(寺庙是民众捐建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居住)或者自己搭建帐篷。 缅甸人拜佛时很少烧香、点烛,大部分是用鲜花、树枝、纸伞和纸幡。鲜花主要有玫瑰、菊花、荷花、

24、莲花和水仙花等,树枝有腰果树枝、椰子树枝等,纸伞有金伞、银伞,还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纸幡有各种各样的。每一种物品都代表一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搭配,要根据信徒的愿望来选配。当感到做事不顺或有心愿时,就会带上相应的祭拜物品前去祈祷、转运。按照缅甸佛塔的建造规格,每座佛塔有四个面,每面有一尊佛,且设有通向佛塔的大门和长长的走廊。每个佛塔的四周均匀分布着代表缅甸人生肖的8种动物,每种动物后面都有一尊佛像,它们分别对应星期一到星期日,其中星期三分为上半段和下半段。8个生肖有着不同的喻义,因此,在拜佛时必须将代表自己愿望的东西摆放在相应的吉祥物前,才能让愿望实现和转运。每次拜佛时,必须朝拜自己的生肖动物,

25、还要给生肖和佛像浇水,一边浇水一边祈祷,浇水的次数为自己虚岁岁数。,在拜佛时,男女的姿势是有区别的。男的拜佛时,可以跪拜、蹲拜、盘腿拜。十指并拢,双手合掌,略举过头顶,叩首时双手紧挨,掌心向下,连同手肘置于地面上,前额轻碰手背,形成五体投地之势,重复三次,完成叩拜。女的拜佛时,可以用跪拜、双腿置于左边或者右边的坐拜,不能采用蹲拜和盘腿拜,叩首过程与男的相同。女的拜佛时只能在整个拜佛大厅的后半部分位置朝拜,男的则可以在整个拜佛大厅的任何位置朝拜。因受佛教文化影响,对女性拜佛者在衣着上有严格的要求(包含旅游人群):上装不能有任何开叉地方,不能露前胸后背和双肩;下装必须过膝盖,如有开叉口,则位置高度

26、不能在膝盖以上,对男性无此强制要求。此外,拜佛必须赤脚,叩拜时不能戴墨镜、帽子。 贴金,是缅甸人拜佛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的民众每隔一段时间,或者家里有重要事情时,就会在拜佛时给佛像贴金。对于贴金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但某些佛像、佛塔只准男性贴金,不准女性贴金。女性若想贴金,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可以将购买好的金箔交给同行男性代为贴金,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布施,也是缅甸人对佛教信仰的另一种方式。布施包含钱和物,物主要是粮食、油、日常用品等等。布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捐献的,有到寺庙里面去请僧侣用斋的。布施不分数量多少及金额大小,只要能够表达自己对佛的虔诚意愿就行。,佛教是一种文化,拜佛也是

27、一种文化。由于佛教每传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原有的地方文化相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所以拜佛的方式也不仅相同。缅甸的拜佛有其他特定的方式,同时也传达出其固有的文化,这也与佛教在缅甸的根深蒂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缅甸人的道德观,佛教,不仅仅是缅甸人所信奉的宗教,同时也是缅甸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源泉。佛经,是缅甸人生活中的一本哲学书。在佛教所宣扬的道德中,要求“善”为先行,倡导“众善奉行”,杜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是人的自然本性和首要准则。人性本善,不能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弃善从恶。“行善”又叫做“功德”,它是佛经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在缅甸,人们通过今世的行善、积德、禁欲和修行等

28、等方式来换取来世的生死轮回之痛苦,以达到灵魂的完全解脱。因此,缅甸人在生活中以“善”为目标,遵循佛教的准则,即:“对自己对别人有利者善,对自己不利对别人有利者大善;对自己对别人不利者恶,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不利者大恶”。,他们相信佛教所倡导的与世无争,平静面对一切,不偷盗,不抢劫,不杀人等等。坚信事事都存在因果,有因必有果。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是,不属于的自己强求来也没有用,终究还是会失去。在缅甸,很少有偷窃、打架斗殴、乃至杀人的刑事案件出现,夜间人们甚至可以不闭门而入睡。这都归根于缅甸人民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拥有了一种平和的心态,磨练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今日的缅甸社会也偶尔出现极其少数的个人与其道德观念相违背的行为,但这并不会改变缅甸人民已固有的道德观念。 缅甸人是善良、友好、真诚的民族。佛教思想的传播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其道德观的形成有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正是因为缅甸人民运用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民族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克己敬人、屈己伸人成为了缅甸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