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精神医学观点看性倾向与性认同.ppt
《从当代精神医学观点看性倾向与性认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当代精神医学观点看性倾向与性认同.ppt(66页珍藏版)》请在温州文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搜索。
1、性傾向與性認同精神醫學與心理學觀點,賴孟泉劍橋大學精神醫學系博士候選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大綱,精神醫學如何和非異性戀發生關聯?當代醫學與心理學的立場與觀點誰是非異性戀?什麼是非異性戀?有多少人是?關於性傾向,我們知道什麼?生物學的知識認同發展精神健康伴侶關係,為什麼精神醫學和非異性戀有關係?,精神醫學裡的同性戀,從宗教與道德到病理化:從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初期從病理化到去病理化:二十世紀後半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同性戀本身(homosexuality per se)不再被視為精神疾病肯定式立場:二十世紀後半至今,病理化同性戀時期的心理學理論-1,從道德上的罪惡,到心理學
2、上的偏常Ulrichs(1860):視之為正常性心理的一種男同性戀=男性身體裡的女性靈魂Krafft-Ebing:視之為性偏常之一種Hirschfeld:認為同性戀有遺傳基礎19世紀末期的生物學探尋:遺傳、內分泌、或是解剖生物學觀點是救贖、或是災難?政治/權力之影響:以納粹為例,病理化同性戀時期的心理學理論-2,精神分析理論(19世紀末期延續至今)將同性戀視為性心理發展之停滯或異常,而須藉由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以協助者,是20世紀對佛洛伊德理論的誤解及誤釋,但卻成為20世紀前半精神醫學的主流(多半源自分析師Sandor Rado之意見)疏離而拒絕親近的父親,過分緊密且強勢的母親,造成男同性戀源自
3、分析師Irving Bieber對106位成年臨床個案的研究此結果已被大規模、社區樣本的研究所否定未對女同性戀提出特別之理論說明,僅視之為男性的相對映者,病理化同性戀時期的心理學理論-3,佛洛伊德的意見是:人本質上是雙性的,有陽剛亦有陰柔之傾向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的徵象(疾病=內在的心理衝突),也不會造成功能受損或偏差同性戀是一種內在本能的表現“theory of immaturity”從本能的雙性戀發展至成熟的異性戀之發展停滯在佛洛伊德晚年,認為改變成年人之同性戀至異性戀是不可能的認為就算是成年的異性戀者,仍保有其內在同性戀特質對某些人來說,同性戀可以是其正常發展的自然結果,正常化同性戀時期的
4、心理學理論-1,Kinsey的調查引起的反思:這麼多人,那麼它真的是異常嗎?“the world is not to be divided into sheep and goats”人類學家Cleland Ford及Frank Beach(1951)同性(戀)行為廣泛存在於不同文化及幾乎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因此為自然之現象,正常化同性戀時期的心理學理論-2,臨床心理學家Evelyn Hooker的里程碑研究(1957)以30位從社區樣本選取的同性戀者和30位異性戀對照個案比較,由專家解讀的投射測驗(羅夏克測驗)結果,無法區分同性戀與異性戀者,或是其心理健康狀態這反駁了當時認為可以由心理測驗區分性
5、傾向(進而判定其病態與否)的觀點,10,1973年的APA立場聲明,內容簡譯:美國精神醫學會全體成員聲明,同性戀並不造成任何型式的決策能力、情緒穩定度、行為穩定度、一般性的社會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失能,同性戀者應享有所有的公民權益並不被歧視。,當代心理學及醫學的立場-1,美國心理學協會 (“Resolution on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responses to sexual orientation”, 1998)性傾向持久不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 (“Homosexuality and adolescence”, 1993)意圖改變性傾向的治療不應進行(contraind
6、icated),因為可能引發罪咎感與焦慮,而其極少、或不可能改變性傾向美國精神醫學會 (“Position statement on psychiatric treatment and sexual orientation”, 1999; “COPP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rapies Focused on Attempts to Change Sexual Orientation”, 2000)反對任何基於認為同性戀本身為精神疾患、或是個案應當改變其性傾向的假設,而進行的精神醫學治療(例如修正療法),當代心理學及醫學的立場-2,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2006年
7、提供給家長及大眾的教育文件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Adolescents(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6)指出,家長需要清楚地了解,同性戀並非一種精神疾病人的性傾向並非由選擇而得,換言之,一個人並不能選擇他的性傾向是同性、雙性、或是異性戀。不過,不論青少年具有何種性傾向,都可以選擇其性行為及生活風格的表達方式改變性傾向的治療不應進行它對於已經在掙扎中的青少年而言,可能會因增強其負面思考及情緒,而導致更多混淆與焦慮。,當代心理學及醫學的立場-3,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在2006年的官方立場聲
8、明Positional Statement: Reparative Therapy(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006)中指出,同性性傾向不被視為人格發展缺陷、或精神病理表現之表徵精神分析之技巧不包括對於轉變或修復個人性傾向之目的性努力;此種努力違背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原則,並經常藉由增強具傷害性的內化同性戀恐懼,而導致重大心理苦痛。,當代心理學及醫學的立場-4,美國醫學會(2005)美國醫學會鼓勵臨床醫師、醫學院、醫院、以及診所擴展其對病患、醫療工作者、或是職員的反歧視宣言,以將性傾向、性別、或是所察知之性別列入所有反歧視宣言中。美國醫學會(1)
9、相信醫師對性傾向及行為的不評判的察知,可以增進對病人提供適當照護的能力(2)在教育醫師認識性傾向議題上,須擔負領導角色(3)反對基於假設同性戀本身為一精神疾病、或是基於認為病患應當改變其性傾向之觀點,而進行之矯正療法或轉變療法。,當代心理學及醫學的立場-5,准許我進入醫業時: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直至病患離世之後亦然; 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手足;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年齡、疾病或失能、宗教、種族、性別、國籍
10、、政見、性傾向、或社會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我將要盡可能地尊重人的生命; 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日內瓦宣言 世界醫學協會 , 一九四八年日內瓦大會採用,一九九四年第四十六屆大會修訂-,誰是非異性戀?什麼是非異性戀?,性傾向與性認同的內涵與定義,一些名詞與定義,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性認同,重要的架構,區分性傾向、性行為、與性認同(Savin-Williams 2005)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在性及情感吸引的感覺、想法、及幻想上的偏好,也就是受吸引(attraction)的
11、情況性行為(sexual behavior)具性意涵、能引起性興奮的身體互動行為性認同(sexual identity)一種在社會上可被辨別的標籤,描繪在性方面的感覺、受吸引的狀況、以及相關之行為,三者的比較(Savin-Williams 2005),所以,誰/什麼是同性戀?,那要看所說的是性傾向(受吸引的程度)、行為(和何種性別發生性關係)、或是性認同(決定自己是誰)?是不是天生的?有些是,有些不是性傾向平均而言展現於兒童晚期,與先天因素關係較大是不是一種選擇呢?有些是,有些不是行為與認同在青春期之後逐漸發展建立而成,溫習一下:,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2006年提供給家長及大眾的教育文件
12、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Adolescents(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6)指出,家長需要清楚地了解,同性戀並非一種精神疾病人的性傾向並非由選擇而得,換言之,一個人並不能選擇他的性傾向是同性、雙性、或是異性戀。不過,不論青少年具有何種性傾向,都可以選擇其性行為及生活風格的表達方式改變性傾向的治療不應進行它對於已經在掙扎中的青少年而言,可能會因增強其負面思考及情緒,而導致更多混淆與焦慮。,有多少人是?,對統計數字的詮釋與誤釋,歐美的研究資料-1,此研究為第一個大樣本的研究,且因其逐
13、一訪談而可確保其效度,但因樣本可能偏誤而被批評。,歐美的研究資料-2,歐美的研究資料-3,歐美的研究資料-4,歐美的研究資料-5,台灣的研究資料-1,台灣的研究資料-2,台灣的研究資料-3,2008年由精神健康基金會以電腦輔助隨機撥號進行電話訪問的台灣全國抽樣調查中(二十歲以上成人,成功完訪男性570人、女性544人)(楊聰財 & 胡海國, 2009),表示在性方面(包括性幻想對象)只受異性吸引者64.3%、大部分受異性吸引少部分受同性吸引者5.4%、兩性差不多者15.3%、大部分受同性吸引少部分受異性吸引者1.4%、只受同性吸引者0.4%,不知道或未回答者13.2%。認為自己是絕對異性戀者8
14、8.7%、大部分時間是異性戀者3.1%、雙性戀者1.5%、大部分時間是同性戀者0.2%、絕對同性戀者0.3%,不知道或未回答者6.3%。有戀愛經驗且都是異性者81.6%、大部分是異性者1.0%、兩性平均者1.1%、大部分是同性者0.1%、都是同性者0.3%,從未談戀愛者12.9%,不知道或未回答者3.1%。,所以,有多少人是?,首先,要看所問的是行為、受吸引(即性傾向)、還是認同年齡、生理性別、文化/國家、地域等因素均會影響此比率目前可推測而得之結論:至少約15-20%之青少年有某種程度受同性吸引之情形(即,具有同性性傾向)在這些人之中,不到50%者為完全的僅被同性所吸引認同為gay或bise
15、xual者約3-4%,目前有同性性行為者至少3%,然而有同性性傾向者遠多於此二數字具有同性性行為者,不少亦有異性性行為,關於性傾向,我們知道什麼?,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文化觀點的知識與理論,性傾向的生物學觀點 (Mustanski et al., 2002),生物因素可能在出生前產生影響遺傳因子可以解釋的變異量明顯由晚近大規模、樣本代表性佳之研究推估之遺傳率:Bailey et al. (2000): 男0.51, 女0.23Kirk et al. (2000): 男0.58, 女0.30Kendler et al. (2000): 0.62腦構造上之差異是可能存在的,但目前無確切一致之證據
16、男性與女性的性傾向是很不同的現象,認同發展-過去的主要模型,認同發展:差異性發展軌跡(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晚近研究顯示,性認同發展是多樣而流動的(Sophie 1985-1986; Savin-Williams 1998; 劉安真 2000)性別差異生理男性與女性呈現不同之軌跡反對以下的假設(Savin-Williams 2005)生命依理想中循序演進的階段進展不需考量發展過程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可由以高度選擇後的樣本(例如自我認同為gay者)所進行研究之結論,普遍化地推論以瞭解其他青少年個體發展里程碑的多樣性愈早出現性認同,即愈可能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 文钱
下载 | 加入VIP,畅享折扣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精神 医学 观点 倾向 认同
![提示](https://www.wenke99.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wenke99.com/p-33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