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 2015-202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推进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2014-2020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践行 “四个全面 ”国家战略,主动对接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20142020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定位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对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支撑力与贡献度,特编制上海电 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 2015-2020年)。 一、 学校现状 问
2、题 的基础分析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 1960 年秋创建的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 2001 年 4 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转型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 2013 年 8 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划转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学院抓住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经过三年建设 , 于 2014 年 4 月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全国 200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目前,学院 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专业为主2 体 、 财经大类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
3、系。 学院 现有专业 29 个,全日制在校生 8000 余人,专兼职教师近 500 人。专任教师中,中高级以上职称占 90%,双师素质教师占 91%。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8%以上, “十二五”期间 新增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4 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2项、市级教学团队 5 支、市级教学名师 5 名、市级精品课程 12 门,承担部、市级各类技术开发项目和科研项目 100余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 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重大技能竞赛 一、二、三等奖 奖项 合计 80 余 项。 在校企合作方面, 学院 实践创新了多种“植根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的人才
4、培养模式。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 “工学交替、循序递进”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联动,工学融合”全程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全程项目、工学结合”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根植行业生成动态响应,学做一体融入发展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专业的“全真全程实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德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航标嵌入 校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学院保持长期合作的企业达 100 多家,如航天、地铁、通用、宝钢、仪电等,经 过多年努力 , 特别是国家骨干院校 的 建设, 学院 已 建成 为 仪电控股3 的人力资源培育基地、上海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
5、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输送基地,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效带动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 在新的形势下,学院的发展也面临着以下方面的诸多挑战 主要包括: 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进一步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 如何进一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管理理念和机制如何进一步创新以激发活力 , 作为电子信息类 院校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领先一步 。 通过前期 大量深入的 调研 走访、座谈讨论、综合 梳理 ,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认为制约学院下一步发 展 的瓶颈问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 、 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与人才队伍建设、二 级管理 深化 机制创新
6、 , 以及 智慧校园 的 系统性 、 先进性 建设。 在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方面 , 存在的问题有 : 在 电子、通信、计算机 等国家 重点专业 教学领域 的交叉融合中,如何凸现专业特色 ; 校企合作方面 如何进一步调动 企业 热情,解决 技术服务与创新 项目偏少的 问题 ; 在 经济全球化 、 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面前,人才 跨界 创新 能力 的教学模式建立,质量如何监控等 。 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 存在的问题有 : 师资队伍 、 特别是高层次师资 的 引进 聘任 制度环境; 专任教师按专业 发展4 规划 配置与培养 规划 ; 专业带头人数
7、量充实与水平提升 ; 专任教师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 成 果 ; 教师收入多元化和 管理人员 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分配制度 改革 等 。 在 二 级管理机制方面 , 存在的问题有 : 进一步 深 化二级管理 制度创新 、以 机制进一步 激发 二级管理 中 系部( 二级学院 )的责任承担 ,如何 发挥其二级管理的主体作用 。 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 , 存在的问题有 : 数字化校园建 设如何体现整体性、智能性、先进性、一致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互联网 新业态 下在 教与学变革 中 的 及时 应用、融合 与 创新 ; 加强 基础设施 建设 、消除信息化平台“孤岛 现象 ” ; 智慧校园 应用系统推进的 环境营
8、造等。 二、 深化综合改革的 指导原则和基本目标 深化综合改革 方案 是未来一个时期我院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围绕 上海市 一流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的内涵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这条主线, 学院 要以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师资人事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性突破口,以 深化教学 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 优化专业 建设 为龙头,以提高管理效能和 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激发办学活力。 (一 ) 深化综合改革 的 指导思想 5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处理好学院与市场、政府的关系为切入
9、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 建设与科研体制、学生工作体系、人事 分配 制度改革,强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后勤社会化与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委领导等保障措施,破除体制机制 弊端,进一步释放活力和创造力 ,为全面推进上海市 一流、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最终通过综合改革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增强学院创新创业能力与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的 整体水平。 (二 ) 深化综合改革总体思路 主动适应上海
10、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解教育教学 、人事 管理 难题和瓶颈问题,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攻坚方向,找准着力点,完善配套政策,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 (三 ) 深 化综合改革目标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三个面向”,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6 人才需求和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先导,以 国际标准为引领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 创新载体 ,促进办学定
11、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突出特色、追求卓越 。 三、 深化综合改革的 重点任务与关键举措 (一) 改革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考虑 : 一是 专业建设发展宽基础、重技能、强技 术 、显应用 、促融合( 跨界 ) ,实现 专业发展 科学 合理定位。二是专 业 建设 人才队伍 的 国际化、工程化 和 互补化 。 进一步打造双专业带头人引领的专兼结构的师资队伍。三是 产教融合 人才 培养 , 多途径 、深融合、谋共赢 。教育教学 适应产业与行业发展趋势,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和方法。 重点任务 : 一是 按照教育部最新修订的
12、高等职业 学校 专业 目录,深入调研 、 全面分析 、 科学决策 ,对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形成新的专业体系 。 二是 与专业 发展 相适应,调整与增加教师编制,引进有企业经验高水平 复 合型 技术人员,完善师资结构 ,实现 教学活动与企业技术活动对接;继续实施教师培养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国际 视野 、 国7 际交流能力 、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是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 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挥国际化引领作用, 高起点 、高水平体现 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孕育特色培养体系。 具体的 实施举措
13、 包括 : 1 根据技术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 在 互联网 +时代,技术越来越趋向 融 合,电子、通信、计算机 等 重点 专业领域的 综合 应用 ,信息通 信技术 ICT 的逐渐成熟 , 促使 学院的专业应进行调整和 优化 ,同时 解决 缺乏骨干 教师、实 训 室重复建设、提升使用率等问题。 2. 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机制建设 。在深化 校企合作 、 拓展校企合作 途径 等方面, 与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合作,既有师资保证,又有实习保障。 应 注重找准企业与学院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用制度保障企业的真正融入。同时激励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包括 行业发
14、展趋势 分析、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 实施和 质量监控等。 3. 不断 丰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除继续 聘请企业技术骨 干担任专业兼职带头人、兼职教师 外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教师提供企业 实质 岗位 和真实 项目 的 实 际 锻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提升实践技能。 同时,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广泛参与员工业务培训、8 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建设等合作事项。通过创新合作机制,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丰富合作内涵,深化合作程度,密切合作关系,达到校企深度融合。 四是 改造培养 人才 的 核心 理念 , 树立 素质 与 技能并重 的观念 。 在教育教学中 , 全院教职工要
15、 围绕“立德树人 ” 的 根本 ,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革新理念 、 更 新思想 、创新思维 、途径与方法,协同 配合, 提升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 水平 。 (二) 完善 人事薪酬 管理机制 、 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 基本考虑 : 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教师的 分类管理 ,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潜能并增强其岗位责任和目标意识;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员工队伍的 分层管理 , 有效激发 各支队伍的 工作积极性 和主动性。 重点任务 : 一是 进一步完善强化 各教学系部 (二级学院 ) 的 主体意识 ,盘活校内人力资源 ,促进其 自由流动,发 挥 全体 教职 工的 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 是 改革现
16、有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结果运用顺势推 出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 具体的 实施举措 包括 : 4. 构建 专任教师分类管理体系 。 通过专任 教师分类管理体系 的构建 与 实施, 实现 能够促进 专任教师 发挥所长 、尽其所能的聘用机制 ,并 将其 作为专任教师 、 特别是 高层次专任教师 引进的重要依据 , 以体现对专业建设 配置的针对性 。 5. 培养高潜质青年教师。 继续出台 高 潜质青年教师 培养 政策措9 施,拓展渠道,加大培养 力度。 6. 积极构建 行政管理团队分层 管理 体系 。 通过行政管理团队分层体系的构建实施,逐步对管理队伍进行分层, 并 出台相 应的 管理制度 。 7. 优化
17、 绩效 考核 与 分配 制度 。 优化绩效考核 , 实现 按劳 、 按质分配 制度 ,将 教学评价、科学研究 ( 注 : 突显职业教育 的科学研究,含 教学改革、专 业建设、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等) 、教学成果以及 业绩 考核 等 与 教师职称评聘 、 员工 岗位聘任和 绩效 收入 水平 等 挂钩; 同时, 推行 教师收入构建多元化。 优化 引进 高层次 专任教师 的 条件 , 吸引 符合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的 、 高 水平人才 加入职教 队伍。 积极探索 协议薪酬 制度(适应绩效工资的实施) , 通过外引内培提升管理 队伍的整体 水平。 (三) 创新 学院内部 院系二 级管理机制 基本考虑
18、: 人事相宜 、 人尽其才 、 才尽其用 。 重点任务 : 改革创新 二级管理 机制 , 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系部 ( 二级学院 )在专业改革、教学科研和各类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具体的 实施举措 包括: 8. 经费 、 人事及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二级学院 。 确保按照 发展规划 确定的 学生规模核定教职工编制数 以及院部 下拨 二级 的 经费, 人10 事权 、 财 物权 、管理权进一步 下移, 二级学院、 系部 独立核算、 盈亏自责 。 与此同时 完善抓实二 级管理单位党政联席会议 决策议事 制度,促进二级系部管理团队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有效 规范管理。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二级管理体制
19、下的管理与运行的关系,创造宽松、活力的制度氛围,激发系部(二级学院)的领导活力和创新工作能力。 9. 充分调动现有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调动和发挥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作用 ,以“点”带“面”,以项目为纽带,打通专业基础平台,建立动态项目工作 制 ,在探索中促进教学与管理及人的作用最佳结合 。强化资产使用效益,建立资产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建立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 10.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 。 根据中外合作项目及学院 有关要求,完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建立 人才培养 质量的跟踪机制,促进特色发展与开放办学相 统一,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 相 统一。 (四) 推进智慧 型 数字 校园建设 基本考虑 : 用 “ 互联网 +” 打造智慧校园, 实现 系统化 顶层设计、集约化 全面 管理 和 智能化 运用 平台 ,解决现代化管理飞速发展需要 。 重点任务 : 一是加快互联网 +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办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成各个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学院 将加 速进行 信息化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