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44056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前言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

2、明心见性。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 ,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 ,所以叫 “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 。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

3、,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2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 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 ”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老子他认为 太阳是从 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难道

4、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 方而落西方。 ”有人 说:“红日东升西落。 ”有人说:“ 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 ”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 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 ”道德经是一部 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 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

5、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章 1 章 述心相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3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么自然有没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维次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大到近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的没有里面。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的“自然界 ”

6、。道的运作是按自然 规律来 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灵之类的事。人只有与自然共为一体,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阐明了宇宙的缔造者,并告诉了人们如何可以观察到这些大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说,阐述。 名:名称。 名:命名。 无:无是指本源。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 。本源产生出了天地。 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又叫心性。 母:母体,因为本原产生了一切。 欲:欲望。

7、 徼:边界。 同:同一体。 异名:这是指名称里所代表的具体实物不一样。 门:门道,法门。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无 ”,称作是天地的开始;有,称作是万物的母体。所以常常没有欲4望,可以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缚。这本源与本原,两者其实是同一体,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解析: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有自由,有自主之权。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本维

8、次世界是以万物之灵的生命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叫:“人之道。 ”人只要不着相,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阴阳。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被业力所牵制,不能复归于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还会违反人之道。本原这个本体产生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这些世出世间的大道内理给人带来的是庄严感神圣感,带给人一种玄妙的感觉。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说得出口,但又说不出来,这正是万法的开始,是众多奥妙的门道。章 2 章 世界观这一章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述语。首先观察自然规

9、律的运作,再观人之道的运作规律,然后确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把事迹一直流传在世,从而不会因为时光飞逝而销失匿迹。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斯:于是,就。 相生:相互产生。 相成:相互对立。 相形:相互成形状。 相倾:相互倾向。 音声:音是指旋律,节奏;声是指散发出去的波,声音。 和:和谐,协调。 相随:相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 教:教导,教育。 弗:不。 居:居功。 夫

10、:代词。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解析:世界观价值观等观都是与其它对比而形成的。大道无穷无尽,其中适合人的占一部分,把这些大道内理与其它大道内理进行对比,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有了正确的自然观才可以正确的处6理事情。自然产生万物时就已经

11、有了对立,对比,矛盾,这是自然本体自有的性质。举其中的一些例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是自然对立界永恒的状态。明白了这些状态所呈现的原因后才知道了如何处理事情。不要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按照自然规律中的完美规律进行运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开示他人的时候,要实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启发,使他人能觉悟。只有悟出来的道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只有明白了这些大道内理后才会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磨灭掉。章 3 章 治国本章阐述的是自然规律人之道治国处世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任务就是如何的服务人民为人民作贡献,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自古以

12、来上行下效,人民都向统治者看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制度,这个国家的国民就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统治者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亡国。所以统治者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实行正确了就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生活。实行错了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造孽作乱。那么就会发生国破家亡,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的事情。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7尚:推崇。 贵:贵重。 不见可欲:不让可以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见(xin),同“现”。 心:心

13、里所想要的念头。 腹:肚子。 志:过分追求的意志。 骨:筋骨,体格。 无知无欲:没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译文: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 争斗;不 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解析: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百姓忠于帝王将相,就是因为他们给了百姓生存之道,把关爱给了百姓。所以百姓倍受感恩,

14、可以为他们去死,从而效忠于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有德能的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要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称赞自己的。真正有德能的人谁愿意去毁谤他人来推崇自己?这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明显是造恶业,甚至是造孽。所以不推崇贤才避免了因为所谓的“贤 人 ”而出 现的斗争。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那些珍8贵的物品常是争得头破血流,不偷盗就抢夺,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珍物并不珍贵,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

15、作祟。人生在世,一边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边是人的欲望业力在牵制,完全弄得人们思维混乱,所以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给了一些有计谋的野心家实现野心的机会。这些野心家就会煽动人心制造社会动乱,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但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些奸贼所利用了,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里糊涂的命丧他人之手。所以只有把这些不该犯的错,不该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就是无为治国的方法。第 4 章 述心性本章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无阐述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心性是本性与祸性共融一体的。本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净圆满

16、的永恒,祸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恶浊劣的永恒。本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而祸性本自浊劣,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变现的。自然是没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绝对的真理。然而神道主义宣扬道法不自然主义,宣扬道法神灵主义。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根本就不讲科学,却大肆宣扬神道主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9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心性,本原。 冲:指本体内的运动。 或:副词,又。 盈:盈满,这里指停止。 渊:深邃。 兮:语

17、气词,啊。 湛:清澈,这里指道呈现清楚的状态。 帝:造物主。 译文: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清晰可见啊,好像又不存在。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谁缔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 前就存在了。解析:本原没有由任何者创造,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产生出了一切。道的运作不管是在本原,还是在本原产生出来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作。在本原上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心性运作的状态是极端的变化莫测,但是由心性产生出来的相则运行的就是现实常规,所以称为:“科学。 ”科学就是心物世界的现实常规。当世界在以现实常规运作时,自然就正常。当

18、世界脱离常规时,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灾害。科学讲的是现实,讲的是客观,讲的是常规。然而世界的运作规律在某些地方会出现突然脱离常规,但是也是现实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科学不科学的事。但是整体来讲,世界自然规律的运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脱离常规的问题。阐述世界现实常规的文化就是科学文化。所以科学有时候是指实物,有时候是指文化。如果一种文化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那就纯粹的是谬论。本原无穷无尽,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产生10一切法,这是永恒的状态。所谓象“帝”之先,其实是间接否定了万物由神灵创造。人因为自我主观意识强,所以才会按自我主观意识衬托出一个生命者的造物主,这就是所谓的“帝” 。因为这是出

19、世间法,所以用言语辩论不清。哲学家,科学家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自我主观意识很强的人是死不承认现实,还要进行无意义的辩解,而且辩解的是头头是道。有道理未必是真理。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那何谓真理?真理的基本是科学,根本是自然。一种理一但连最起码的科学都不是,那就纯粹是绝对的谬论。所以开悟的人都说:“世上没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进行的。 ”而对于不讲客观实际的人,道者也无言。只能不承认也不否认。否则就会招来无聊的抬杠。就算“承认” 那也得说:“ 道不知是 谁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第 5 章 述常态本章是以自然反常来衬托自然常态的。只有见证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贵。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顷刻之间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通过知晓反常的状态来衬托常态的珍贵,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灵神盈,人杰地灵。实现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觉悟。知晓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后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