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ppt.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4483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7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7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7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7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1 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7.2 视距传播7.3 天波传播7.4 地面波传播7.5 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7.6 室内电波传播,第7章 电波传播概论,7.1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1. 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天线置于自由空间中, 假设发射天线是一理想的无方向性天线, 若它的辐射功率为P瓦, 则离开天线r处的球面上的功率流密度为,(7-1-1),由此, 离天线为r处的电场强度E0值为,又假设发射天线是一实际天线, 其辐射功率仍为P, 设它的输入功率为Pi, 若以Gi表示实际天线的增益系数, 则在离实际天线r处的最大辐射方向上的场强为,(7-1-2),(7-1-3),(7-1-4),功率流密度又可以

2、表示为,如果接收天线的增益系数为GR, 有效接收面积为Ae, 则在距离发射天线r处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功率为,将输入功率与接收功率之比定义为自由空间的基本传输损耗:,用分贝来表示为,(7-1-5),(7-1-6),(7-1-7),2. 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1) 传输损耗(信道损耗) 电波在实际的媒质(信道)中传播时是有能量损耗的。 这种能量损耗可能是由于大气对电波的吸收或散射引起的, 也可能是由于电波绕过球形地面或障碍物的绕射而引起的。在传播距离、工作频率、发射天线、输入功率和接收天线都相同的情况下, 设接收点的实际场强E、功率PR,而自由空间的场强为E0、功率为PR, 则信道的衰减因子

3、A为,(7-1-8),则传输损耗Lb为,若不考虑天线的影响, 即令Gi=GR=1, 则实际的传输损耗为,式中, 前三项为自由空间损耗Lbf; A为实际媒质的损耗。 不同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质, 信道的传输损耗不同。 ,(7-1-9),(7-1-10),2) 衰落现象 所谓衰落, 一般是指信号电平随时间的随机起伏。 根据引起衰落的原因分类, 大致可分为吸收型衰落和干涉型衰落。 吸收型衰落主要是由于传输媒质电参数的变化, 使得信号在媒质中的衰减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引起的。如大气中的氧、 水汽以及由后者凝聚而成的云、雾、雨、雪等都对电波有吸收作用。 由于气象的随机性, 这种吸收的强弱也有起伏, 形成信号

4、的衰落。由这种原因引起的信号电平的变化较慢, 所以称为慢衰落, 如图 7-1(a)所示。慢衰落通常是指信号电平的中值(五分钟中值、小时中值、月中值等)在较长时间间隔内的起伏变化。 ,图 7 1 衰落现象,干涉型衰落主要是由随机多径干涉现象引起的。在某些传输方式中, 由于收、 发两点间存在若干条传播路径, 典型的如天波传播、 不均匀媒质传播等, 在这些传播方式中, 传输媒质具有随机性, 因此使到达接收点的各路径的时延随机变化, 致使合成信号幅度和相位都发生随机起伏。这种起伏的周期很短, 信号电平变化很快, 故称为快衰落, 如图7 -1(b)所示。这种衰落在移动通信信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快衰落叠

5、加在慢衰落之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时, 前者表现明显, 后者不易被察觉。信号的衰落现象严重地影响电波传播的稳定性和系统的可靠性,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分集接收等)来加以克服。 ,3) 传输失真 无线电波通过媒质除产生传输损耗外, 还会产生失真振幅失真和相位失真。产生失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媒质的色散效应, 二是随机多径传输效应。 色散效应是由于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别而引起的信号失真。载有信号的无线电波都占据一定的频带, 当电波通过媒质传播到达接收点时, 由于各频率成分传播速度不同, 因而不能保持原来信号中的相位关系, 引起波形失真。 至于色散效应引起信号畸变的程度, 则要结

6、合具体信道的传输情况而定。 ,设接收点的场是两条路径传来的相位差为=的两个电场的矢量和。最大的传输时延与最小的传输时延的差值定义为多径时延。对所传输信号中的每个频率成分, 相同的值引起不同的相差。例如对f1,若1=1=, 则因二矢量反相抵消, 此分量的合成场强呈现最小值;而对f2, 若2=2=2, 则因二矢量同相相加, 此分量的合成场强呈现最大值,如图 7 2(b)所示。 其余各成分依次类推。显然, 若信号带宽过大, 就会引起较明显的失真。所以一般情况下, 信号带宽不能超过1/。因此,引入相关带宽的概念,定义相关带宽:,(7-1-11),图7-2 多径传输效应,4) 电波传播方向的变化 当电波

7、在无限大的均匀、线性媒质内传播时, 射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而电波传播实际所经历的空间场所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媒质的分界处将使电波折射、 反射; 媒质中的不均匀体如对流层中的湍流团将使电波产生散射; 球形地面和障碍物将使电波产生绕射; 特别是某些传输媒质的时变性使射线轨迹随机变化, 使得到达接收天线处的射线入射角随机起伏, 使接收信号产生严重的衰落。因此, 在研究实际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问题时, 电波传播方向的变化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7.2 视距传播,1. 视线距离 设发射天线高度为h1、接收天线高度为h2(图7-3),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 当两天线A、B间的距离rrv时, 两天线互相

8、“看得见”, 当rrv时, 两天线互相“看不见”, 距离rv为收、 发天线高度分别为h2和h1时的视线极限距离, 简称视距。图 7-3 中, AB与地球表面相切, a为地球半径, 由图可得到以下关系式:,(7-2-1),图7-3 视线距离,将地球半径a=6.370106m代入上式, 即有,式中,h1和h2的单位为米。 视距传播时, 电波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传播的, 大气对电波产生折射与衰减。 由于大气层是非均匀媒质, 其压力、温度与湿度都随高度而变化,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是高度的函数。,(7-2-2),m,在标准大气压下,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r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并逐渐趋近于1, 因此大气层的折射

9、率n= 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大气层分成许多薄片层, 每一薄层是均匀的, 各薄层的折射率n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当电波在大气层中依次通过每个薄层界面时, 射线都将产生偏折, 因而电波射线形成一条向下弯曲的弧线, 如图 7-4 所示。 当考虑大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时, 视距公式应修正为,在光学上, rrv的区域称为照明区, rrv的区域称为阴影区。,(7-2-3),由于电波频率远低于光学频率, 故不能完全按上述几何光学的观点划分区域。通常把r0.8rv的区域称为照明区, 将r1.2rv的区域称为阴影区, 而把0.8rvr1.2rv的区域称为半照明半阴影区。 ,图 7 4 大气层对

10、电波的折射,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云、雾、 雨等小水滴对电波的热吸收及水分子、氧分子对电波的谐振吸收。 热吸收与小水滴的浓度有关, 谐振吸收与工作波长有关。 另一方面是云、雾、雨等小水滴对电波的散射, 散射衰减与小水滴半径的六次方成正比, 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当工作波长短于5cm时, 就应该考虑大气层对电波的衰减, 尤其当工作波长短于3cm时, 大气层对电波的衰减将趋于严重。 就云、雾、雨、雪对微波传播的影响来说, 降雨引起的衰减最为严重, 对10千兆赫以上的频率, 由降雨引起的电波衰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观的。因此在地面和卫星通信线路的设计中都要考

11、虑由降雨引起的衰减。,3. 场分析 在视距传播中, 除了自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直射波外, 还存在从发射天线经由地面反射到达接收天线的反射波, 如图 7-5 所示。因此接收天线处的场是直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设h1为发射天线高度, h2为接收天线高度, d为收、 发天线间距, E为接收点场强, E1为直射波, E2为反射波。根据上面的分析, 接收点的场强为 E=E1+E2,(7-2-4),图 7 5 直射波与反射波,式中, R为反射点处的反射系数, R=|R|ej, f ()为天线方向函数。 如果两天线间距离dh1, h2, 则有,(7-2-5),(7-2-6),其中,式中,,而,将其代入

12、式(7 2 7)得,当地面电导率为有限值时, 若射线仰角很小, 则有 RHRV-1,(7-2-7),(7-2-8),(7-2-9),(7-2-10),式中, RH为水平极化波的反射系数; RV垂直极化波的反射系数。 对于视距通信电路来说, 电波的射线仰角是很小的(通常小于1), 所以有,(7-2-11),由上式可得到下列结论: 当工作波长和收、发天线间距不变时, 接收点场强随天线高度h1和h2的变化而在零值与最大值之间波动,如图 7- 6 所示。 当工作波长和两天线高度h1和h2都不变时, 接收点场强随两天线间距的增大而呈波动变化, 间距减小,波动范围减小, 如图 7 -7所示。 当两天线高度

13、h1和h2和间距d不变时, 接收点场强随工作波长呈波动变化, 如图 7 - 8 所示。 ,图 7 6 接收点场强随天线高度的变化曲,图 7 7 接收点场强随间距d的变化曲线,图 7 8 接收点场强随工作波长的变化曲线,7.3 天波传播,1. 电离层概况 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高空大气层的一部分,从离地面60 km的高度一直延伸到1000 km的高空。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按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相应地分为D,E,F1,F2四层,每一个区域的电子浓度都有一个最大值,如图 7-9所示。电离层主要是太阳的紫外辐射形成的,因此其电子密度与日照密切相关白天大,晚间小,而且晚

14、间D层消失。电离层电子密度又随四季不同而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太阳的骚动与黑子活动也对电离层电子密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图 7- 9 电离层电子密度的高度分布,2.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仿照电波在视距传播中的介绍方法, 可将电离层分成许多薄片层, 每一薄片层的电子密度是均匀的, 但彼此是不等的。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可求得自由电子密度为Ne的各向同性均匀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其折射率为,式中, f为电波的频率。,(7-3-1),(7-3-2),当电波入射到空气电离层界面时, 由于电离层折射率小于空气折射率,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射线要向下偏折。当电波进入电离层后, 由于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

15、减小, 因此各薄片层的折射率依次变小, 电波将连续下折, 直至到达某一高度处电波开始折回地面。 可见, 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实质上是电波在电离层中连续折射的结果。 ,如图 7 - 10, 在各薄片层间的界面上连续应用折射定律可得 n0 sin0=n1 sin1= ni sini,式中, n0为空气折射率, n0=1,0为电波进入电离层时的入射角。,(7-3-3),图 7 10 电离层对电波的连续折射,上式揭示了天波传播时, 电波频率f(Hz)与入射角0和电波折回处的电子密度Ni(电子数/m3)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此引入下列几个概念。,(7-3-4),(7-3-5),设电波在第i层处到达最高点,

16、然后即开始折回地面, 则将i=90代入上式得,或,1) 最高可用频率 由式(7 -3 -5)可求得当电波以0角度入射时, 电离层能把电波“反射”回来的最高可用频率为,(7-3-6),式中, Nmax为电离层的最大电子密度。 也就是说, 当电波入射角0一定时, 随着频率的增高, 电波反射后所到达的距离越远。当电波工作频率高于fmax时, 由于电离层不存在比Nmax更大的电子密度, 因此电波不能被电离层“反射”回来而穿出电离层,见图 7-11 所示, 这正是超短波和微波不能以天波传播的原因。,2) 天波静区 由式(7 -3 -4)可得电离层能把频率为f(Hz)的电波“反射”回来的最小入射角0 mi

17、n为,由于入射角00min的电波不能被电离层“反射”回来, 使得以发射天线为中心的、一定半径的区域内就不可能有天波到达, 从而形成了天波的静区。 ,(7-3-7),图 7 11 0 一定而频率不同时的射线,图 7 12 频率一定时通信距离与入射角的关系,3) 多径效应 由于天线射向电离层的是一束电波射线, 各根射线的入射角稍有不同, 它们将在不同的高度上被“反射”回来, 因而有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点(图 7 - 13), 这种现象称为多径传输。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气候变化不时地发生起伏,引起各射线路径也不时变化,这样,各射线间的波程差也不断变化,从而使接收点的合成场的大小发生波动,这种由多径传输引

18、起的接收点场强的起伏变化称为多径效应。正如本章前面所述,多径效应造成了信号的衰落。,图 7 13 多径效应,4) 最佳工作频率fopt 电离层中自由电子的运动将耗散电波的能量, 使电波发生衰减, 但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主要是D层和E层。因此,为了减小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 天波传播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工作频率。然而当工作频率过高时,电波需到达电子密度很大的地方才能被“反射”回来,这就大大增长了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距离,随之也增大了电离层对电波的衰减。为此,通常取最佳工作频率fopt为 fopt=0.85fmax 还需要注意的是, 电离层的D层对电波的吸收是很严重的, 夜晚, D层消失, 致使天波信号

19、增强, 这正是晚上能接收到更多短波电台的原因。 ,总之, 天波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频率的选择很重要, 频率太高, 电波穿透电离层射向太空; 频率太低, 电离层吸收太大, 以致不能保证必要的信噪比。 因此,通信频率必须选择在最佳频率附近。 天波传播的随机多径效应严重, 多径时延较大, 信道带宽较窄。 天波传播不太稳定, 衰落严重, 在设计电路时必须考虑衰落影响, 使电路设计留有足够的电平余量。 , 电离层所能反射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一般是短波范围。 由于波段范围较窄, 因此短波电台特别拥挤, 电台间的干扰很大,尤其是夜间;由于电离层吸收减小, 电波传播条件有所改善, 台间干扰更大。 由于天波传

20、播是靠高空电离层的反射, 因而受地面的吸收及障碍物的影响较小, 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方式的传输损耗较小, 因此能以较小功率进行远距离通信。 天波通信, 特别是短波通信, 建立迅速,机动性好, 设备简单, 是短波天波传播的优点之一。 ,7.4 地面波传播,设有一直立天线架设于地面之上, 辐射的垂直极化波沿地面传播时, 若大地是理想导体, 则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仍是垂直极化波(图 7 - 14)。 实际上, 大地是非理想导电媒质, 垂直极化波的电场沿地面传播时, 就在地面感应出与其一起移动的正电荷, 进而形成电流, 从而产生欧姆损耗, 造成大地对电波的吸收; 并沿地表面形成较小的电场水平分量, 致使波前倾

21、斜, 并变为椭圆极化波, 如图 7 - 15所示。 显然, 波前的倾斜程度反映了大地对电波的吸收程度。 ,图 7 14 理想导电地面的场结构,图 7 15 非理想导电地面的场结构,从以上知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垂直极化波沿非理想导电地面传播时, 由于大地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作用, 产生了沿传播方向的电场纵向分量Ez1, 因此可以用Ez1的大小来说明传播损耗的情况。当地面的电导率越小或电波频率越高, Ez1越大, 说明传播损耗越大。 地面波的波前倾斜现象在接收地面上的无线电波中具有实用意义。由于Ex1Ez1, 故在地面上采用直立天线接收较为适宜。但在某些场合, 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 也可以采用低架水

22、平天线接收。 , 地面波由于地表面的电性能及地貌、 地物等并不随时间很快地变化, 并且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信号稳定, 这是地面波传播的突出优点。 应该指出, 地面波的传播情况与电波的极化形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地质情况下, 大地的磁导率0, 很难存在横电波模式,因此关于地面波的讨论都是针对横磁波模式的。根据横磁波存在的各场分量Ex1, Ez1, Hy1, 其电场分量在入射平面内, 故称为垂直极化波。换句话说, 只有垂直极化波才能进行地面波传播。 ,7.5 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除了上述三种基本传输方式外, 还有散射波传播。 电波在低空对流层或高空电离层下缘遇到不均匀的“介质团”时就会

23、发生散射, 散射波的一部分到达接收天线处(图7 - 16), 这种传播方式称为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 电离层散射主要用于 30100MHz频段, 对流层散射主要用于100 MHz以上频段。就其传播机理而言, 电离层散射传播与对流层散射传播有一定的相似性; 就其应用广度来说, 电离层散射传播不如对流层散射传播方式应用广泛。现以对流层散射为例简单介绍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的原理。 ,图 7 16 不均匀媒质传播,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 通常是指从地面算起至高达135千米的区域, 在太阳的辐射下,受热的地面通过大气的垂直对流作用, 对流层升温。一般情况下, 对流层的温度、 压强、湿度不断变化, 在涡旋

24、气团内部及其周围的介电常数有随机的小尺度起伏, 形成了不均匀的介质团。 当超短波、 短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时, 就在其中产生感应电流, 成为一个二次辐射源, 将入射的电磁能量向四面八方再辐射。于是电波就到达不均匀介质团所能“看见”但电波发射点却不能“看见”的超视距范围。 电磁波的这种无规则、无方向的辐射, 即为散射, 相应的介质团称为散射体, 如图 7 - 16 所示。对于任一固定的接收点来说, 其接收场强就是收发双方都能“看见”的那部分空间收、 发天线波束相交的公共体积中的所有散射体的总和。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对流层散射传播具有下列特点: , 由于散射波相当微弱, 即传输损耗很大(包括自

25、由空间传输损耗、散射损耗、大气吸收损耗及来自天线方面的损耗, 一般超过200dB), 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要采用大功率发射机、 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 由于湍流运动的特点, 散射体是随机变化的, 它们之间在电性能上是相互独立的, 因而它们对接收点的场强影响是随机的。 这种随机多径传播现象, 使信号产生严重的快衰落。 这种快衰落一般通过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来克服。 这种传播方式的优点是: 容量大, 可靠性高, 保密性好, 单跳跨距达300800 km, 一般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 如用于海岛之间或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地区。 ,7.6 室内电波传播,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室内无线应用不

26、断增加,电磁波在室内传播会引起较多的附加损耗,主要是反射、散射和折射三种基本方式,如图7-17所示。电波的室内传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建筑物形状、建筑材料、家具摆设、隔断(包括门的开关状态)以及天线的位置与摆置方式等。由于室内传播路径变化多端,电波的传播损耗也非常复杂。研究表明:其传播公式为,(7-6-1),其中,d为收发天线间的距离,Ld称为室内传播损耗(对于自由空间 Ld=1)。,图 7-17 电波的三种基本传播模式,上述公式中d=0是不成立的,因此工程上通常在满足远区条件下靠近发射天线的某一点d0处(称为参考距离)测得接收功率为Pr(d0),则距离d处的接收功率可写成,(7-6-2),其中,n称为路径损耗指数因子,通常取n=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