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摘 要】提升学生舞台表现力,不仅是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是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措施。本文从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入手,进而探讨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提升对策。旨在通过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技法、情感等舞台表现力教学相关要素的分析,提高学生艺术和舞台表现力。 【关键词】声乐表演;舞台表现力;重要性;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12-01 对专业的声乐表演者而言,舞台是其永恒的追求与主题。脱离了舞台的声乐表演是残缺的艺术。声乐表
2、演者在舞台上演出,通过作品的演绎能够表达情感、感染受众、引发共鸣是声乐表演的最高境界。但笔者在多年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天赋好、基本功强的学生在练习时能够表现出高水准,但在舞台演出时却会出现跑调、抖音、忘词等失误,舞台表现力全无。这种情况不仅违背了高校教育的目标,更是脱离了表演艺术的本质。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舞台表现力提升的措施。 一、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教学现状 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培养缺失问题已经被我国众多开设声乐表演专2业的高校所重视,也采取了聘请行业名家授课、实践课程安排等举措,但当前学生仍然存在舞台表现技巧不足、舞台表演中情感融入不到位等情况,直接影响
3、了舞台表现力的水平。 二、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提升对策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将传统的理论课、发声技巧课与实践课程融汇起来,将舞台表演融入课堂,使“学”与“演”之间的过程缩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演结合的手段,使学生侵润在舞台氛围中。从而具备良好的舞台感。同时利用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舞台表现力培养与声乐水平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授课,使学生认识到舞台表现力与声乐水平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老师结合表演者的条件和特点,将学生分层,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不同的舞台形式进行教学。 其次,舞台表现力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进行
4、梳理,杜绝课程之间割裂的教学关系。以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声乐水平和舞台表现力为主,可将传统课程划分为主干课、元素课和综合课三类,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完整的舞台表现力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安排校内汇报演出、社区公益演出等演出项目,多参加各类比赛,为学生赢得一切能够在舞台上表演的机会。丰富的舞台演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解决舞台表现力缺失的问题。 再次,舞台表现力技法教学的重视。针对舞台表现力技法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表情训练。通过面部表情、微表情的训练,使表3演者能够准确传达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感情。通过面部肌肉
5、控制训练、五官动作训练等将面部表情完美呈现。第二,眼睛训练。将眼神、目光、方位等加以训练,使其真正成为舞台上表演者心灵的窗户。第三,肢体语言训练。通过手势训练、形体训练将表演者内心情感与舞台意境表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自身演示、多媒体教学、名家实践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达舞台表现力技法的重要性与学习技巧,使技法能够真正为声乐表演服务。 最后,舞台表现力的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情感表达是声乐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一方面通过演唱者声音的发出与传递,形成听觉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在音色美的形式下,还有内涵美。在声乐表演实践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声乐是情感的艺术,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恰当
6、的情感调节力的培养,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很难表达心理情感,就会使演唱空洞而不够充实。情感浮夸和毫无情感是当前赋予作品感情的最大问题。因此对学生舞台表现力培养中情感表达教育最根本的是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充分体会,以在演唱中运用情感将这些内容表达到位。基于对作品的理解的演唱,就必然会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演唱更具有综合表现力。 三、小结 声乐表演是当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受众能从优秀的舞台表演中涤荡心灵,寻找精神上的共鸣。而没有舞台表现力的演出无法在情感表达、专业声乐技巧、舞台表现技法等方面呈现出艺术原有的模样,对于4受众而言是无趣的,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升声乐表演专业大学生舞台表现力水平,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技法完善、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解决声乐演唱与表演之间的距离问题,真正把学生交还于舞台,成为实用性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表演训练分析J.神州,2013(30). 2李倩茹.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训练试析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四川戏剧,2015(01). 3中央戏剧学院.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