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金口诀教程 民谚有云:“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学会金口诀,敢把万事说。”话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却道出了“奇门” 、“金口诀”的影响之大。而作为古三式之一的奇门,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对于“ 金口诀” 人们往往只闻其名而无法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无论任何一种文化要批驳也好,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也好,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不然只一个“迷信 ”了得,决不是正确的态度。中国玄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需要我们研究其合理的内涵,以便继承和发展。笔者在北大接受“揭开玄学之谜”的研究课题,对中国术数学中“ 金口诀” ,我亦花十年的时间做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它加以评释。从文字资料看,无论是明代的永乐大典还是清
2、代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都未将“ 金口诀” 收入书内就连近年出版的方术大全也没有见到“金口诀”的影子,足见其隐藏之深。然而,随着孙膑故里在一九九O年被发现和确定,大六壬金口诀神课大全一书也在孙膑故里一带披露于世。那么孙膑与“金口诀”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该书序言称:“世传神课金口诀,命谓述自孙氏膑,膑始清大六壬”,又称“金口诀秘法”“ 口口相传,不留文字,用之者神,得之者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金口诀”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着,几千年来,历久不衰。同时从序言中我们亦不难看出,孙膑被称为其术的创始人,我们知道古代玄学大都托名于神或黄帝等,以至后来出现的预测术也寄名于大人物名下,以此来顺应“
3、名正言顺” 社会心理需要,并藉以提高这种学问的文化地位。“金口诀”可能正是如此,但是据此书所载为孙膑始可备一说。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云:孙子武者,齐人也。孙武既死,后百余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著有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然而自隋唐以来,孙膑兵法不见于世,对孙膑有无其人也产生了怀疑,甚至将孙武、孙膑说成一人。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世,使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真相大白。值得同时引起注意的是,在孙膑兵法。中明显地透
4、露出“五行”学说的观点,地葆篇中就有“ 五地” 、“ 五壤 ”、“五草”的说法。临沂出土的竹书残简中,有一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凤角、灾异杂占的记载,是否是孙膑兵法中的一部分,不敢妄加断言。可是,经山东菏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孙世民等一大批学者专家的多年考证,在确定孙膑故里的依据性资料中发现了许多有关周易知识的物证。由于有关“金口诀” 的史料罕见,故难以做过过多考证,从“金口诀”运筹机理与方法上看,它与六壬术一脉相承,故把“金口诀”看作六壬术的发展与简化当不会错。那么六壬术的源起清晰了,金口诀亦可辨也。在史料中有关六壬术的名称界定和起始创制前人颇有歧见。六壬与遁甲、太乙,世谓之三式,而六壬其传尤古
5、。或谓出于黄帝、玄女,固属无稽。要其为术,固非后世方技家所能造。大抵数根于五行,而五行始于水,举阴以起阳,故称壬焉。举成以该生,故用六焉。其有天地盘与神将加临,虽渐近奇遁九宫之式,而由支干而有四课,则亦两仪四象也,由发用而有三传,则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以至-_六 十四课,莫不原本羲,盖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四库全书 六壬大全提要)此是清代纪筠对六壬的看法,他是清代最为著名的学者,博古通今,主编四库全书,其言甚重,多有考证,可备一说。另一位学者俞正燮在其癸巳类稿中对六壬术的起始作了详尽的考辨,他说:六壬之起,道藏谓自黄帝,名六壬者,神机制胜。太白阴经云:“玄女式者,一名六式,玄女所
6、造,主北方万物之始,因六甲之壬,故曰六壬。”武经 总要云:“六壬之说,大衍数谓天生水,始于北方。许慎说文言:水者,准也。生数一,成数五,以水数配之成六壬也。”是唐宋人有二说(癸巳类稿 六壬古式考)太白阴经和武经总要都是古代兵书,前者为唐李筌撰,后者乃宋人曾公亮、丁度等所撰。其中认为六壬术为玄女所造已被纪筠斥为“无稽”,曾说认为六壬术源出大衍数。大衍数即五行生成之数,共计50。水生数一,成数五,壬居北方水位,故云“以水数配之成六壬也。” 此说与纪筠之说颇近。俞正燮则认为:“壬术主北方阴。白虎通云:亥者,阴之始。又亥位为易之乾,为盖天之门。壬寄于亥,名六壬宜也”(六壬古式考)乾居亥位,乾数为六,壬
7、又寄于亥,则俞说亦通。由是观之,六壬之说颇多歧见,他们在阐述自己观点也相当谨慎,措辞严谨,“大抵”、“ 宜也” 没有作出完全肯定的论断。六壬术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把它归于黄帝、玄女,显然纯属无稽。据史料可以肯定的是六壬术当出现在东汉之前。理由有三:一、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二书已有关六壬术的记载。他们的著作中出现六壬术,可知在他们之前已经流传;其二,在已出土的六壬式盘中,据考古家鉴定,有几种为汉代式盘,可知六壬术在汉代较为成熟;其三,汉书 艺文志“五行家”有转位十二神、羡门式法、羡门式三书。其转位十二神一书当为六壬术著作。六壬式盘由天盘、地盘组成,天圆地方,天盘嵌在地盘中,可以自由转动。
8、天盘上刻有十二神将,天盘转动时,十二神将方位随之转动,所以有人认为转位十二神即六壬十二神。由此论看来,转位十二神是六壬术著作似无可疑,由是可知六壬术流行的年代当不迟于西汉。俞正燮通过对吴越春秋、越绝书、汉书 艺文志等书有关记载考证,提出了六壬式法“是秦汉相传古法”的说法。当然确定某种文化现象或技术水平的年代要以文字历料为基础,而文字记载总是晚于现象,一般多是在这种现象较为成熟的情况下的记载。神化故事与传说虽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但依然能反映一些历史面貌,由以上资料推知六壬与金口诀出现在东汉以前当不会错。而由俞说结合大六壬金口诀神课大全序言看亦可把其出现的时间提早到秦汉之前也不为过。作为一种推论人
9、事吉凶祸富的方术,六壬术与奇门、太乙九宫一样,都是依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干支生克、河洛之数作为理论基础。不同的是六壬金口诀主要是据神将加临时辰推论吉凶,俞正燮所谓“以日在加时所临之方为断”是也。十二将即亥为登明正月将,戌为河魁二月将,酉为丛魁三月将,申为传送四月将,未为小吉五月将,午为胜光六月将,巳为太乙七月将,辰为天罡八月将,卯为太冲九月将,寅为功曹十月将,丑为大吉十一月将,子为神后十二月将。十二将为时间之神,主月日辰。另有十二贵神主方位,前一腾蛇丁巳火,前二朱雀丙午火,前三六合乙卯木,前四勾陈戊辰土,前五青龙甲寅木,中央天乙贵神己丑土,后天后癸亥水,后二太阴辛酉金,后三玄武壬子水,后四太常
10、己未土,后五白虎庚申金,后六天空戊戌土。十二月将加临十二贵神自然产生某种生克制化关系,而吉凶祸福,就蕴含在月将贵神的生克制化之中。此外,月将、贵神以及人元、地分都有相-_应的人事,其吉凶祸福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指代。这样一种术数经历代术士总结,使其在理论上趋向完善。当然作为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妨加以研究其丰富的内函,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那种朴素的辨证观。见诸记载的六壬类著作,大都归于五行类。隋书 经籍志有黄帝龙首经二卷、玄女式经要法一卷,新唐书 艺文志有十余种,宋史 艺文志有三十种,焦 经籍志所列六壬类著作多达八十三种。由于年代久远,且屡遭兵火战乱,大都已经散佚,今所见存又流传者,
11、仅数种而已。如六壬大全见载于明史 艺文志,收入四库全书,有排印本行世。景 六壬神定经为宋人杨维德所撰,郑樵通志 艺文略和宋史 艺文志皆著录神定经十卷,今所见者乃是收入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的二卷本。据戴望和赵之谦跋,此书原为明人写本残帙,赵之谦于清同治乙丑年二月,以五百钱易之敞肆故纸堆中。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三卷,不题撰人,收入清人高承勋编纂的续知不足斋丛书。以上二书均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六壬神课金口诀题署洞春道人杨守一精阅、钟谷逸士熊大木校正、金谷居士周敬弦重订。杨守一、周敬弦二人生平实不详,亦不知为何时人。唯钟谷逸士熊大木与明代作家熊大木名号同。若果为一人,则此书在明代已经流传
12、。此书流传于坊间,于民间影响较大。此次在孙膑故里重又面世的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全即是密在民间不传之书,其间错讹衍缺甚多,几不卒读,给读者造成很大不便。本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思想,我曾对“六壬神课金口诀”作了许多较正工作,出版了相关书籍,为了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函授与面授,讲演与宣传。金口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函授面授以来,收到大量的学员来信,在来信中谈到的一个问题是:能否对现在实用的教材进行重新改编,让它更实用,更通俗,更易懂,更容易接受,真正做到无师自通。邴辛老师是我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他为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研究金口诀放弃了原有的工作与读研究生的机会,帮助我整理有关资料,负责
13、面授与函授工作,主持编辑金口诀研究,及其相关的信息,他主持全国函面授二年之后,开始着手编写一套新教材,在新教材中,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特别是针对面授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后编写,所以它在内容上贴近面授的内容,注重操作性与实战性,比如每节内容后都配有一定内容的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够把内容消化,自己能够更好地运用。他在本书中以流畅细腻的笔墨由浅入深地讲解金口诀的原理与方法,把自己的心得与独到的见解写进来,并且在书中写出了许多原本金口诀中所没有的内容。我知道他是一个诚实的研易之人,要写就写出档次,况且他原是教师出身,在教材编写方面应是精通的,故金口诀教程的编写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张得计-_
14、一九九八年十月于广州第一章 玄学理论之探讨绪论科学的发展解答了自然向人们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同时,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人类面对新的问题总是问题总是勇敢地面对。人类凭着执着不屈的精神,不断开创的意志渐渐揭开大自然的层层面纱,使一块块神秘的异邦领土统一在人类精神的精华中真理的阳光之下。人类精神的天性就是怀疑。只要略加深究就可以发现,宇宙就象梦幻一样令人困惑不解,而我们自己人则更是一个斯芬克司之谜!宇宙是由无数问号组成的,而我们人类认识史上每一页都写着“为什么”。面对宇宙千差万别,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使我们惊叹不已的是,当我们真正深入研究时,却惊异地发现为什么在看来截然不同的东西中会
15、呈现十分相似的性质?为什么对立着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为什么死的东西会变成活的东西?为什么宇宙会开出如此壮美的人生之花?如果说宇宙是浩淼无际的沧海,地球也不过仅仅是沧海一粟,人类呢?恐怕连粟中之粟也称不上了。然而,人类的伟大便是勇敢地面对,甚至可以说是狂妄地向宇宙挑战,这种挑战从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开始了,就向神密的自然界发起了进攻,向广袤的太空宣战,居然要探求宇宙的本源!人类似乎一开始就坚信,不过在这纷纭复杂的现象中,一定隐藏着深刻的统一性。这种信念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宇宙不是统一的,人类就没有希望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识其真面目。于是,人类迈着蹒跚的脚步,踏上了无限遥运的认识之程。在人
16、类探索宇宙自然过程中,抛弃了远古人类的神话对宇宙自然的演说,近代科学的发展解决了一定范围内宇宙自然之谜,所以这一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总是用这把“科学”的尺子去衡量自己的对象,常常怀着嘲讽的口吻去“科学地”谈论先哲们的“天真梦想”。然而,那些在历史的尘埃中放射出古朴光辉的真知灼见,却在某种程度上被贬值了,实际上,人们心中的这种“ 科学” 观念只是一种科学的迷信!而先哲们那些披着神秘外衣的见解却常常是来被人们理解的更加深刻的科学。这里关于对真理的探索不妨打个比喻,在真理的此岸与彼岸隔着湍急的流水,那么如何跨过急流到达真理的彼岸是搭桥还是造船,只是方法不完全相同。我们怎能妄下断语搭桥对还是造船对呢
17、。科学史一再表明,人们自以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的探索却往往要回到古人那里去。现代物理学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但更加深入的探索却使许多物理学深刻认识到了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为高度一致性,甚至在深度上还远不及后者。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人们之所以觉得某些现象、思想是迷信,仅仅是因为人们尚未理解它,因此,在我们真正弄懂它以前最好不要过早下断言。古代先哲的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古朴的光辉,全息论科学探源在古老的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古代整体观在更高阶段上的复归。古人是怎样把握-_了宇宙整体,形成了古代科学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正如恩格斯所说:本质上是正确的。如果说古代科学是一粒尚未分
18、化的种子,那么现代科学则是这粒种子的展开,而且,它不仅仅是在细节上展现了这粒种了的内容。实质上,今天的科学在最根本原理上并未超越古人,而只是在细节上,实践上证实了古人思想的正确性,这正是我们的科学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古人那里去的缘故,因此,许多有远见的科学家越来越重视现代科学与东方古典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结合,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近代西方分析科学轻而易举地抛弃了古代的整体观,人们用逻辑推理这把刀子、把自然一块块地分割开来,相应地建立起了不同的科学园地,科学家们像打山洞的工程兵一样在各自的洞里埋头苦干,他们的目光只局限于山洞纵向前进的速度,面对别的山洞情形却知之甚少,时间到了现代,有许
19、多洞穴偶然碰到了一起,沟通了,那强烈的光线使科学家感到晕眩,然而,当他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却发现古代先知们早已对此作深刻的启示。现在虽然尚有许多山洞未被打通,但已经听到了附近山洞的挖掘声了。回首科学史上人们发现,古代科学整体观正是当代科学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是它把现代科学导入了迷宫、这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现代科学已经出现融合的趋势。科学全息律的曙光已经射向整个科学的天空。各门科学间的相处互渗透表明了科学全息性。当人们能较客观地审视宇宙自然的一切!能从现代科学与古代哲学观念中找出全息论,全息理论又推动了现代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通过宇宙全息论,人们开始理解
20、特异功能,气功,灵感,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看似神秘的东西中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些“神秘”的真理属于更深层次的科学。然而,全息论学说又面临最深刻的洁责;全息性从哪能里来?全息性是什么?全息性又要到哪里去?通过对中国古代预测学的深入理解探索与大量实践应用,我发现:中国预测学仅根据来预测时间、主位、卦象等极少数极易取之至简参数,就可以推导出较准确和详尽的事体结局,其间运用了全息论,同时,我们发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就是宇宙万事万物的“ 本质全息元” ,它既可代表时间,又可以代表空间,形成时空统一的“本体子系统”,所以从时间可以推导空间,从空间可以推导时间。这也正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追寻
21、的问题:“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问题”。中国预测学全面而具体地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中,我们可以理解事物存在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我们也找到了事物深刻统一性之源理结构稳定性。预测学中一句至理名言“虽万象之纷纭,须一理而融贯,太过者损之斯成。不及者益之则利”。我们再来看西方哲学中的坎农的“内稳态”,艾什比的“目的性 ”、普里高津的 “耗散论”,在这些里想中我们同样发现万象纷纭之世界深刻的统一性正在于其结构之稳定性。这是不是中西思想的不谋而合。对中国传统预测学有研究的读者,或许会以前述现代最新科学方法论述中发现一个绝妙的对应;易有三种含义;简易全息性,不易稳定性大原理,变易稳
22、定性的可能空间。那么,中国传统预测学的研究价值决不仅体现于古文化的灿烂繁荣。更重要的,是其现代人还无法揭示出的思维方法,与内含的宇宙之谜。我们对古老的预测学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对宇宙世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预测学与全息论对于宇宙世界的探索和对人体本身的探索似乎成了人类永远的斯芬克-_斯之谜。这种探索从人类开始有模糊的意识便开始了,对于宇宙世界与人本身之谜的回答贯穿在整个人类史中。古代神话的寓意关于世界的来源,在东西文明中都有所深刻的反应,古人对宇宙的探索没有现代人这些可以凭借的高科技仪器,然而,古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去探索宇宙,于是便形成了古代绚烂多彩的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的创
23、世纪把宇宙的形成归功于一个万能的神上帝。从这一神话中,我们可以摸到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且已接近了阶级社会。然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却反应了一层更深的理解。我们看一下盘古开天劈地。宇宙开始不过是一粒卵,是浑沌的,在这片浑沌的世界中字音盘古,盘古醒来,用一板斧划开了这片新的世界,于是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清气上升越清成为天,浊气下沉越厚成为地。在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形成于自然,人同样也是。并不是万能的神创造的,这更符合宇宙的来源说,现在天文学家提出的一种学说“宇宙源于一次大爆炸”与其何其相似,并且,人们用射电望远镜观察星际空间,发现任何一个方向都有以连续形态出现的3K摄氏度微波辐射。这说明星际
24、空间是各向同性,星际空间弃绯虚空,而是有能量辐射。大爆炸宇宙学认为3K摄氏度微波辐射就是宇宙的一个均匀:统一的背景。同样在这一远古神话中。我们是不是看到了对宇宙解释的合理成份。同样,我们循着远古神话的外衣,来寻找其理论的内核。如果我们穷追下去,混沌未开的宇宙卵怎么来的?天地形成后,万物如何来的?我们再看盘古死后的情时刻景,盘古倒下后,他的左目变为太阳,右目为月亮,头发变为星,血脉变为河流,骨络变成山脉,身上的毫毛变为森林肌变成肥活的土地。从这里我们看到:人生于黄土,归于黄土的观念。同时我们是不是也窥到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观念。人体与宇宙的对应思想,也就是说人体全息着整个宇宙的朴素的思想观念
25、。从中国远古神对自然的观注。把自然现象与其有人的个性的神对应起来的思想看,反映了古人的与自然作斗争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神话故事生动的情节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总是散乱的,不成体系的。我们只是透过外衣来识辨共闪烁的迷离的思维的内核。中国古先哲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与理解是惊人的,那种对问题的剖析总是以整体的观念,不但分析问题本身,还要分析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甚至可以牵动整个宇宙。古先哲的这种博大精深的超潜意识思想体系集中地反映在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书中周易里。太极阴阳与万物衍生在上节中,我们讨论了神话中宇宙形成源于混沌开的卵状物。这种说法接近宇宙大爆炸学说。那么,我们来
26、看。宇宙爆炸学说的宇宙源于宇宙的奇点,时空极度考中,由点彭膨胀而炸开,形成星云。星云经过凝聚逐渐演化表成星系。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太极有关内容。太极图由黑白两色近似于鱼的图形组成的圆,其中黑中有白点,白中有黑点。在作卦的源起中解说:“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说出了太极由无极产生,是“有”从“ 无”中产生,老子的道德经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说出了“无”中生“ 有”,呢?我们先明白“有”和“ 无”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有”呢? “有”是潜在的概念,是最低级的,最贫乏的概念,是一种无任何规定性和任何内容的抽象概念,“有 ”是质的第一个环节,包括三个阶段。-
27、_第一环节“纯有” ,由于纯没有什么内容故等于“ 无”。无极生太极阶段。包括“ 有”“无”“ 生成 ”第二环节“实有” ,就是有限地存在。太极生成阶段,包括“实有自身”,“ 有限”和自有二个环节。第三环节“自有” ,是自我决定,它不为其它物所限制和决定,自有就是“一”,自有是“质的顶点”,从而向量过渡,“ 度”又是质与量的统一。也可以说“ 完成的事”即太极存在阶段。“有”的存在具备了向量的积累的可能,“ 有”的存在有了质与量的结合,有了运动发展的可能太极在运动中产生了运动着的相互对立的物质古人把它们名曰:阴阳。阴阳再相互作用,则万物生矣。上面关于“有”的讨论;在“ 纯有 ”的环节上实际上也就是
28、“无”。比“天怜怜不多也不少”。有也等于无,那么什么是无呢?“道德经”云: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衍老子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无形无名之时,则有万物之始。”“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无”是天地万物之始。它并不是毫无气息的绝对真空。“ 无 ”是天形而深远的本体。现代自然科学越来越把“ 无” 看成是一种最对称的状态。正负电荷对称,其值为零,称之为“无”。正反物质对称,相遇后中和湮灭,静止处于零状态;称之为“无”这样的“无”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不是绝对虚无”。上面讨论了有与无的相互关系,同时,提到阴阳,在从“无”到“有”的生成中,古人有一个解释万物生成的独到的理论气
29、化论。上文我们讨论的自有即太极存在阶段。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中的“一”。也是混沌的“ 亡气”。由无极这一无形无名无质到太极混沌元气有形有名有质的状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或用(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神气以为和”。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关于世界起源的精确的见解。“道”即是“ 无”,它产生出统一的未分化的原初之物,即“一”。“一”产生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出和气,和气乃育出万物。万物又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辅相承的方面。中外古代贤哲都认为“气” ,不但能总摄天地万物的构成,而且能说明自然万物的变异,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和第欧根尼就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印度古老
30、的吠佗经乌潘尼沙篇认为:整个宇宙处于一种呼吸状态,表现为“蒲拉那”(prana)即元气的潮浮般的涨落中。世界万事万物统一于气。气是一般物质和精神物质的对立统一。人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化合而成的,淮南子天文北中载曰:“天附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阴之热气生火,一火气之精为日;积阴亡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汉高海豹注,冯冯翼翼为“元气”)显然,
31、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把太极阴阳与万物衍生表现概括为一个模式。“无极(道)太极(“ 一”“有” )太虚宇宙气天地天地,日、月、星、辰、水、火,万物。-_这样,我们通过讨论可以看到先哲们对宇宙万物的形成的探索与理论体系。古人深深理解“有”“无”,之间的关系,故而在处世哲学中得以运用,大象无形,大者希声,见不见之形。听无声之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成者缺,大智著愚,相吉不言,下面成溪?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有为,这些哲理思辨。从上面的模式图,我们若从信息角度考察,则不难看出,“无”包含着“有”的全部信息,“有”包含着万物的全部信息。从 “无”到“有”再到“ 万物”的过程,显示出宇宙自身发展过程中
32、的阶段全息性,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则说明了万物之间也具有全息对应关系。道德经中包含着宇宙空间全息性的思想萌芽,老子说:只有三大“道大、天大、人亦大”,而这几大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其密切联系性充分体现在它们的依次相“法”上,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的含义很多。这里有效法的意思,这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这种四大相法的观点,深入地探讨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而这正是宇宙全息论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四大”相法,实质上就是互相类似,这些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关系。当然。他天才地论述了宇宙全息问题。五行说与八卦阴阳五行说同解释宇宙万物根源的尝试有关。
33、阴阳说在上节中,我们已经提到,万物同阴阳相对相互作用运动而生成。阴阳学说回答了万物生成。五行学说则论证了万物组成的本性,尚书洪范中对“五行”作了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嫁稿,润下作咸,类上作苦,曲直作酚,从革作辛,稼嫱作甘”。这里简要描述了五种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质形态的性质和作用。说明了人的味觉是从与外界的五种不同物质的接触中得来的,五行说进一步认为:五种基本元素以“土”为主,分别与其它四种元素合成万物。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按照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制约着自然现象和社会运动的过程。阴阳说用阴气和阳气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现象在
34、上节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太极图,从中我们看到阴阳鱼是对立的,又是运动的,且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它们又产生于太极圈中,从中我们看出全息思想,解释了万物的起源。天气层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层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时流而生成万物,是天地的铁序,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等提出:“五德终始”的学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之为“五德”,用来附令王朝兴替和社会历史的变动问题。即抛开定性的说法,仅从解释历名与自然来说,不失为一种真实的论证。在汉代,是阴阳五行说大发展时期,这一学说渗透到各个领域:天文学,化学,医学,特别是玄学。都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这对
35、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我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通俗认识,阴阳五行既然是万物的本原和各种自然现象变化发展的根源,用今天的观点看阴气和阳气与万物间就是全息的,“五行”与自然万物间也是全息的,阴阳五行是万物和自然现象的全息元。万物则是阴阳五行的组合,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五行,从而构成了无数层次和各种显现模式的全息对应关系。与阴阳五行发展的同时,还发展着一种八卦学说,八卦学说大致产生于殷周之际,而在以后不断得到发展,相传八卦说的形成与河图洛书有一定的联系。相传伏羲造八卦,仅八种符号,它的基本组成单位由阴爻(-)与阳爻()构成,这又与阴阳联系起来,由阴阳爻三重叠加在一起组成一卦。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事
36、物观察有了上中下,左中右,初中未的划分。现在看来。八卦符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它的出现可能比文字还要早些。-_后来根据八卦的演变,后人又把八卦分成了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其主要思想记载在周易一书中。据史衍记载周易源于殷周之际。现在周易一书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过去称为“十翼”(彖辞,彖辞之后,说卦传,序卦传,杂卦,系辞传)也统称为易传。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了解到的自然界中选取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宇宙万物的根源。它们是:天(乾)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水(坎 )山(艮 )这八种自然
37、物中,天地又是总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因此“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是自然界中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中的八种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阴爻(-)和阴爻(一)不同的两爻排列而成,再把八卦按一定次序相互排列,便产生出六十四卦,每卦又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这些卦象象征着“适”的各种形式,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和由于阴阳排列的变化导致宇宙万事万物发展的潜意识思想。它用了有限的变化模式概括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变化万千的宇宙万物竟可以由阴阳八卦这些非常简单的符号的不同组成模式来表述,真是不可思议,
38、而周易却偏偏成了二进制数学的母亲,从而解决了计算机的语言,成了许多近代科学中的理论资源,被誉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彼尔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也把他所创导的量力学和阴阳互补原理联系起来,扬振宇,李政道等人,也劝导科技人员要好好学习易经,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的,古老的东方哲学至今还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它的理论思想与实践观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阴阳八卦中那些先天的模式中是不是决定了宇宙万物的先天构造,而那些变化万端的排列组合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显现,这说明阴阳两爻和太极图反映了宇宙中无所不在的阴阳两仪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全息关系。从阴阳整体看,它与由万事万物构成的宇宙整体全息。从万事万物的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
39、分有阴阳来看,阴阳又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小全息元。由“阴阳”最小的全息元开始,八卦,六十四卦及所有卦又都依次成为大小不同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全息元。因为从阴阳开始,上至八卦及所有卦象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万事万物之不同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万事万物之不同层次上的本原。都在一定层次上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另外,既然每一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八卦” 就说明万事万物之间乃至万事万物同整体宇宙间存在着全息对应关系,而周易的高妙之所在,大概也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深刻而又朴素地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中的内在全息对应关系,直到今天,大学者们还皱着眉头钻研那深奥的易学文词,根由恐怕就在这里。说得
40、简单些,易经中包含着直觉性的深刻的全息思想而这一思想还没有人理解,这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中医理论与天人感应在中医学中,尤其在,黄帝内经中,有着深刻的全息思想萌芽,很值得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到局部病理变化。中医还把人体放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考察和研究,而不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孤立起来,在论及医学的所有基本问题时,处处结合四时季节变化,地理水土,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
41、成感应统一的观点,这些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医学指导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思想方法,显示出中医学的全息思想及其应用。-_肢节与人体的对应统一在中医诊治中运用即体现了部分全息整体的理论,耳诊、面诊,鼻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将鼻、手、足的各个部位配属于相对应的脏腑身形,依次进行诊断和治疗。当腹腔脏器发生病变时,如胃腔痛和胰腺炎,阑尾炎等。反映在下肢胫骨外缘的一定部位和足阳阴胃经循行路线上,便会出现在痛点,这说明小胫骨段就是人体信息的一个全息元。实际上的整个身体都是这样,无论肢节长短,只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部分,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即名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这些大大小小的节肢也就是存在于人体全息
42、网中的“小人”。而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此“小人”人体的部分全息着整体的信息,中医理论中还有着一个天人感应的思想。欲望产生时的天地人合一的阴阳交泰之气的统。事间生气通天论指出;人这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岁露又曰“自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都,烟垢者至其月郭空,则海水在盛,人气血虚,其已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 落花流水”这些关于人体变化与日月运行的对应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映出古人关于天人感应的朴素全息思想。内经进一步指出:人体机能尚有春则人气生升,夏则人气长盛,秋则人气收肃,冬则人气
43、固藏等周年变化规律,治病养身皆须循此规律,人的脉象也随四季的循环而呈现出周其性的变化:“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等,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持脉辨常异必须以此为度,此外,内经多处波及金、木、水、火、土五种星及其它星球的变化情形引起人体各器官发生病变,这意味着,人体与太阳系全息,特别是人体与金、木、水、火、土星全息,这个思想是极其深刻的,它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二者处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用现代观点来看,也就是二者处于相互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因此,人本身由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所致,这种人与环境全息的思想中医的宝贵财富。现代全息论在上
44、一节中,我们讨论了阴阳五行、八卦,中医中的全息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宇宙的部分可以预测宇宙整体。甚至可以用至简的符号同样可以推知宇宙。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便是对全息论的概括。全息论的内容是由整体的一点内含有一株植物的全部信息。如果我说一个茶杯中陷含了一场战争的全部信息,也许你会笑道,简值痴人说梦。那么,如果我说,一把刀子中隐含了一个犯罪过程,你也许会表示理解。这说明了宇宙中的一切都全息在宇宙的任一部分中。一、 全息论由来全息论的历名源于1948年盖伯发明全息术开始的,随后的全息照相技术即来源于此。全息照片的特点为信息完整而丰富,即使一张照片碎成许多小块,而每个小块依然再现出物体的整个图象来。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全息理论与技术。也就是说:通过一点可以浓缩整体的一切,同样,根据浓缩了整体的一切的部分或点可以推知整体。全息论学说的发展波及从微观到宏观到宇宙的所有研究领域。隐秩序学说与靴袢理论为全息论提供理论基础,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提出后到广义全息律,到宇宙全息论,函盖了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社会的,精神的,时空的,甚至哲学理论上的涉及了大宇宙中的方方面面。可见全息论的具大的价值。二、 生物全息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司空见贯的现象,只是这些现象太常见,太平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