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性及特征,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该病急性型死亡率高;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死亡率变化不定。临床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各器官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等。,分布状况,目前全世界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HC,主要分布于南美、欧洲远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英国、冰岛、新西兰、葡萄牙、北欧国家、西班牙、瑞典和美国等消灭猪瘟;,我国HC流行状况,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HC流行极为普遍,损失极为惨重。50年代后,我国采取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非典型猪瘟较为严重。,病原学,猪瘟病毒
2、属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与HCV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同属病毒有BVDV和绵羊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 BDV)。,血清型,HCV分为两个血清型(群):其中1群包括HCV强毒株和疫苗毒株;2群包括HCV的低毒力毒株。HCV和BVDV间有密切的抗原性和血清学关系。猪BVDV的感染率很高,易干扰HCV检测。组织培养法生产的HCV疫苗容易被其他瘟病毒污染;用污染的疫苗免疫母猪后容易造成类似猪瘟的临床表现。,毒力差异及变异性,HCV不同流行株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强毒株: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中等毒力毒株:诱发亚急性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致
3、新生仔猪慢性型或急性型感染,也可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HCV低毒力株经猪体连续传代后可增强毒力。,抵抗力,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时间取决与含毒的介质。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多种去污剂和常用消毒剂等能使HCV迅速灭活,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流行病学,猪是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症状出现前和整个病程中向外大量排毒,直到猪死亡。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生殖道粘膜和皮肤擦伤感染,也可进行垂直传播。,妊娠母猪感染,带毒母猪综合症: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自然感染可导致流产、木乃伊胎、死胎或产出弱仔;弱仔出生
4、后不久死亡。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可长期甚至终身排毒;新生仔猪感染时也可带毒、排毒。,其他传播方式,带毒猪、猪肉和猪肉制品流动可造成远距离传播到无HC的国家和地区。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用未经处理的屠宰厂下脚料或厨房泔水喂猪,饲养员、阉割员、授精员、防疫员和兽医等使用污染的器械、药品、用具等,未经充分致弱的活毒疫苗等都可传播HCV。,流行和发病特点,流行形式: 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性、地区性流行或散发,流行速度缓慢。发病特点: 非典型性、温和性、或隐性感染,表现为症状不明显、发病率低、病势缓和,潜伏期及病程较长;育成猪及哺乳仔猪死亡率相对高,成年猪较低或耐过。
5、,临床症状,分为五种病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所有病猪在体温升高的同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最急性型,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病程不超过5天,死亡率90100。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粘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卧地不起,很快死亡。,急性型,潜伏期35天,稽留热型。病初精神萎顿、眼有多量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后期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及外阴等处皮下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猪初期排出干粪球,后出现腹泻,排出灰白色、恶臭稀粪。,结膜发绀、少量分泌物,背部皮肤出血,腿部皮肤出血点,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管理较
6、差的猪场。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潜伏期约12周。后期病猪消瘦,运动失调,死亡率一般为3040左右。,慢性型,多见于常年猪瘟流行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病猪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全身衰弱、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部分病猪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程1个月以上。愈后不良,不死者常成僵猪。死亡率1030。,持续感染型,多见于有猪瘟流行病史的猪场。感染猪本身无任何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和排毒,并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母猪流产,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弱仔以及颤抖的仔猪或外表健康的仔猪。所有这些胎儿和仔猪均带毒,活仔可长期带毒;存活仔猪大部分发病死亡,其发病时间各不相同,有些仔猪在临床上并
7、不发病,但终身带毒和不定期地排毒。经胎盘垂直感染的发病仔猪,临床症状似急性型,死亡率50左右。,带毒母猪第一次流产的胎儿,带毒母猪第二次流产的胎儿,病理变化,最急性型多无特征性病变。一般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急性型,肾脏表面和切面有针尖大小、数量不等的出血点,严重时有出血斑。肾孟、肾乳头出血。颌下、支气管、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外表呈紫褐色,切面为大理石样。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不肿,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是特征性病变。,肾脏表面和切面有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或切面呈大理石样,猪瘟,乳房淋巴结肿大,周边充血,出血,喉头粘
8、膜有出血点,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膀胱粘膜有出血点,扁桃体坏死,脑膜出血,亚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病变:淋巴结、肾脏及胆囊等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坏死性肠炎和肺炎变化明显。慢性型:特征病变是回肠和盲肠有坏死性肠炎(钮状溃疡)。,胃、肠粘膜出血、扣状肿,先天性HC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或畸形。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诊。注意:当仔猪有衰弱、寒颤、痉挛、发育不良等现象时应怀疑母猪携带猪瘟病毒。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滤过、离心后取上清,接种PK
9、15细胞等,接种4872小时后取出接毒种后的细胞片,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法检查。也可用新城疫病毒强化(END)试验鉴定分离物。,免疫酶染色试验:取病猪扁桃体、脾、肾、淋巴结作组织压片或冰冻切片,在2戊二醛和甲醛等量组合液中固定后用HC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染色镜检,如细胞浆染成深褐色为阳性;黄色或无色为阴性,正常对照应为阴性,HC兔化弱毒接种的猪组织细胞浆呈微褐色,与强毒株感染有明显区别。,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采取HC早期病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结及晚期病猪的脾和肾或肺组织,作冰冻切片或组织印片,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者为阳性。HC兔化弱毒在猪体内只存在14天,因此注
10、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仅在接种后14天内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兔体交叉免疫试验,原理: HCV强毒不引起家兔体温反应,但可产生免疫力;C株兔化毒能使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但对已有免疫力的家兔则缺乏体温反应。方法: 将病料处理后接种家兔并每6小时测温一次,连续测温5天,同时设接种生理盐水的对照兔;5天后对二组家兔同时静注兔化毒,同样每6小时测温一次,连续测96小时。结果: 当对照兔有定型热反应时表明试验成立;试验组兔有定型热反应说明病料中无HCV;试验兔无定型热反应说明病料含有HCV。,血清学试验,目前常用HCV强毒株、弱毒株和BVDV
11、单抗进行血清学试验以测定不同毒株和病毒的感染;常用的方法包括: HCV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等。,HC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以利用HC弱毒单抗纯化的弱毒酶联抗原和HC强毒单抗纯化的强毒酶联抗原鉴别猪瘟疫苗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和自然感染强毒后产生的抗体,从而区别猪瘟免疫猪及自然感染猪。 强毒检测:OD450nm0.5为阴性;0.5为阳性,认为强毒感染。弱毒检测:OD450nm0.2为阴性;0.2为阳性,认为免疫合格。,防制,应从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1、把好引种关,防止将带毒者以及持续感染病猪引入猪
12、场; 2、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繁殖母猪群; 3、制定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 4、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目前各国HC防制方法归纳为以扑杀为主或免疫接种为主的控制措施。猪瘟防制的关键是定期进行种猪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带毒猪;即从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开始,逐头检测以确保种群中无带毒猪存在。,免疫程序,仔猪流行严重地区或猪场:超前免疫+60日龄加强免疫。一般地区或猪场:20日龄免疫+60日龄加强免疫。母猪:配种前免疫。公猪:每年免疫2次。,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1、检验、检疫检测制度执行不严格2、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改变3、免疫程序不合理4、疫苗的质量和疫苗应用的原因 剂量、污染、保存5、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扑灭措施,一旦暴发并确诊为猪瘟感染时,应迅速对猪群进行隔离和扑杀,尸体应经高温煮透、焚毁或深埋等严格措施销毁。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全场猪群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随后可执行定期检疫淘汰带毒猪的净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