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529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数月前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是本年度备受瞩目的文化事件。上映之初,有关该片的评论文章便纷至沓来。事过境迁,当我们再次重温吴天明导演的这部遗世绝唱,静心品读那些浩如烟海的报道评论,抚卷长思,不禁生发新的慨叹。诚如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所言, “焦家村这乡俗是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传统,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的为人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 ”1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赵凤兰则指出:“该片的意义不只在电影本身,还在它生发出的本着艺术初心的电影在今天该如何自处的文化反思。 ”2其实,不论是“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传统”还是“本着艺术初心”的文化反思,都与中国几千年孕育的民族审美思维息息相关。

2、这种审美思维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孕育形成,包罗万象,难以一言蔽之,但始终与中国的儒道精神息息相关。儒家的“沉郁”和道家的“飘逸”作为中国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实现了完美熔铸。鉴于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特别是叙事艺术的深远影响,影片中儒家的“沉郁”之风贯穿始终,同时也洋溢着道家的飘逸之美。 一、 灌注着儒家的“沉郁”之美 沉郁作为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影片百鸟朝凤主导的美学品格。沉郁源于儒家的“仁” 。儒学在许多学者眼中属于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 。儒家哲学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的重要一维便是“仁”2在叙事艺术中的贯穿。影片中,不论是焦师父选定天赋稍逊一筹的游天鸣继承衣钵

3、,还是焦师父再三谢绝为德行有失的村长吹响百鸟朝凤 ,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以“仁”为本的独特品质。 “仁的本来意义是爱” , “首先是爱人,而爱人又从爱亲开始” , “其次是爱物,爱生命之物,进而爱整个自然界” 。3影片中,游天鸣问师父为何破格收了他这个“气力不足”的徒弟时,焦师父的回答是因为游天鸣搀扶父亲时“掉的那滴眼泪” 。这滴眼泪,凝结的是最朴素的亲情关切。一名唢呐匠,只有从“爱亲”开始,直至“爱整个自然界” ,才能最终成为“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艺术家。这也决定了在失火时,游天鸣从火中抢救出唢呐而师弟蓝玉只顾逃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本能反应。如果说焦师父是影片中唢呐之魂的化身,那么游天鸣

4、则是这一灵魂的洞察者与艺术的守望者。从刚刚入门时小学徒,到传承衣钵的游家班掌门人,直至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决心坚守唢呐艺术“苦行僧” ,游天鸣的蜕变一方面来自“仁”之天性,另一方面则来自焦师父言传身教之下的感召与修养。游天鸣的成长印证了儒学的观点,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 “仁”作为一种先天的禀赋仅是一种可能性,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主观意愿与后天修养作为桥梁。在影片中, “为仁”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唢呐匠人的先决条件。如果说只有德高望重者入殓时才有资格享用百鸟朝凤 ,那么只有德才兼备者在葬礼上才有资格为亡者盖棺定论。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在影

5、片中本身就是仁者精神最集中的意象凝练:它既是无双镇百姓盖棺定论时的最高礼遇,又是唢呐匠人终生追求的艺术臻境,更是唢呐艺术在时代困境中的一曲挽歌。3焦师父与游天鸣所折射出的仁者精神生发了影片沉郁之美。 “仁”讲求关切,随着这种关切的深入,则表现为哀怨郁愤,沉郁的“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 。4也就是说,当这种基于“仁”的哀怨郁愤发展到极致,则升华至一种醇美之境,这种醇美是一种温厚和平、哀而不伤的境界,这正是沉郁的独有美感。影片将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设定

6、为丧葬仪式的曲目,本身就隐含着对生命的哀叹与幽怨,流露出人世的苍茫与无奈。 百鸟朝凤这曲挽歌所传达的哀怨郁愤渲染着影片的许多段落。比如,在游天鸣同学的婚宴上,原有唢呐匠的接师礼悄无声息地被香烟红包所替代。缺乏对艺术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而唢呐匠们面对此情此景时的无动于衷,手捧香烟红包时的沾沾自喜,则以丧失自尊的方式深化了这一悲哀。婚宴上的喜庆热闹反衬着游天鸣的怅然若失,是一种以乐境显悲更显其悲的艺术呈现。又如,焦师父用尽气力阻拦二师兄进城务工却无力回天这一场戏,诉诸行动而没有台词,剧烈的戏剧冲突与强烈的心灵震颤全都寓于无声的行动。这场师徒之间无声的斗争,正是唢呐在时代困境中究竟是坚守还是放

7、弃的一场较量。焦师父目睹着弟子决绝地捡回散落的衣物,重新整理行装,心中的哀怨郁愤不言自明。焦师父失去了一个弃师门而去的徒弟,也隐喻着唢呐艺术逐渐被浮华时代推向了社会文化边缘。再如,当游天鸣刚刚谢绝了妹妹秀芝和师弟蓝玉的挽留,表达了自己要履行承诺之决4心,便即刻目睹了一名老者吹着唢呐在都市中行乞的穷困潦倒,游天鸣胸中无尽的悲凉与无奈不言而喻。这一幕把艺术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时也是传统艺术的苦修者们真实现状一种隐喻。然而,这份哀怨郁愤的情感终会随着信念的强化而得以升华。在焦师父的墓碑前,在艺术道路上历经沉浮的游天鸣吹响了百鸟朝凤 ,此刻,游天鸣把对恩师的承诺化为了自己的人生信

8、仰。在游天鸣的幻境中,师父在唢呐余音之中静穆而坦然地走远。这是游天鸣在阅尽世道沧桑与人生百态之后的一种淡然。一切的哀怨郁愤与苍茫悲凉都在唢呐声中升华为一种醇美,实现了对人世沧桑和天地万物的终极关怀。 二、 洋溢着道家的“飘逸”之美 飘逸作为道家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影片百鸟朝凤兼具的审美品格。飘逸的内涵是“游” ,即人的精神超脱于一切利害关系和因果逻辑,实现一种自由超脱,并且在这一自由状态下实现人性与天性的相通,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所以“游”包含精神上的超然物外与天人合一这两大内容。 其一,就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而言,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便是极佳意象凝练。在纷

9、繁复杂的尘网之中,人受制于诸多无形的桎梏而丧失本真的自己,而沦为远离自然的笼中鸟和思恋故渊的池中鱼。对于绝大多数无法摆脱尘网而归隐田园的世人,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或许是抵消无尽的案牍劳形与人情世故的一剂良方,也是抵达理想中逍遥之境的精神桥梁。电影百鸟朝凤则艺术化地诠释了这一点。影片中焦师父与游天鸣对酌畅5饮,酒过三巡,焦师父拿出唢呐酣畅淋漓地吹奏,进入到一种沉醉与迷狂的喜悦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 ,即“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5,这种高峰体验的产生需要一种心物合一的状态,亦即朱光潜所指的“性格情趣” , “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 。6同一首唢呐曲目, “性格情趣”深的演奏者能够达到一种心物合一的状态,实现创作的高峰体验,也就是实现焦师父所说的“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从而在既定的旋律中获得创造的高度自由。这种高度自由的境界就是一种艺术上的飘逸洒脱和逍遥自在,亦是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超然境界。在这一境界里,酒醉微醺的焦师父道出了唢呐演奏的真谛,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道出了超越世俗功利、外界纷繁的“游”之所在;道出了艺术创作理应追求的那种畅游四海、逍遥无羁的自在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