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报考者缘何骤减数量多了,价值自然会发生减损 与 10 年前相比,MBA 看上去似乎没那么火了。 MBA 中国网提供的MBA 招生行业 20152016 年数据分析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显示,2002 年,MBA 的报考人数一共是 50226 人,这个数字在 2012 年增长了一倍,涨至 106862 人,之后的 2013 年为 122701人,2014 年为 128299 人,但到 2015 年,回落至 107176 人。 尽管报名人数并非断崖式下跌,但其突然下降的趋势仍传递出某种信息。 据?t 望东方周刊调查,MBA 降温,原因包括了教育政策的变更、自主面试的提前、专业硕士的冲击、户口政
2、策的调整、学费的上涨、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等一系列因素。它们,使得 MBA 教育蜿蜒前行。 已非稀罕之物 MBA 学员,曾是天之骄子至少到 2012 年,情况一直还不错。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1999 年,急欲扩大阿里巴巴营业规模的马云,一口气雇了几十位中外 MBA。MBA 一下子被媒体推到聚光灯下。 “当时,管理人才没有培养渠道。企业觉得 MBA 拿过来就能用,所以很喜欢 MBA 学生。教育部多年来一直培养学术型硕士,后来,本着对专业型硕士摸索的态度,对 MBA 也十分重视,给了很多利好政策。 ”MBA2中国网 CEO 张诗华对?t 望东方周刊表示。 学术型硕士比较侧重于科研,是众所周知的传
3、统型硕士;专业硕士则侧重于应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 然而,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根据报告 ,1991 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复旦、人大等 9 所高校试行招收 MBA 研究生,首批招生只有 84 人。到 2002 年,全国 MBA 录取的总人数也不过 3 万出头。可到了 2016 年,开展 MBA 专业学位培养的招生院校已达 234 所,毕业生总规模超过 20 万。数量多了,价值自然会发生减损。名校 MBA 依然炙手可热,一些不是名校的 MBA 学生日子就不好过了。 目前,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MBA 的技能只是管理人员的标配。 “但今天的标配意味着 MBA 已非稀罕之物。 ”张诗华说。 他表示,不
4、会让没有 MBA 学位的人进入管理层。 “MBA 有一些基本语言必须得懂,否则,我拿资产负债表给他看,他完全看不懂,怎么和这种人对话?” 但是这种标配资格的取得,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国内学校就读 MBA。随着教育产业的逐步开放,以及合作办学的出现,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国外念 MBA,这种学历已越来越多。另一种选择是,就读和 MBA 有同等认可度的、近年来兴起的 MPA(公共管理硕士) 、MPAcc(专业会计硕士) 、JM(法律硕士)等专业硕士,学费还低。 雪上加霜的是,媒体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总是曝出“塞房卡”“拉关系”这种负面事件。 “全是妖魔化!”张诗华表示, “实际上这些3问题在大学本科、研
5、究生中同样存在,因为 MBA 备受关注而被媒体聚焦放大。 ” 虽然曝出负面的以 EMBA 居多,但在大众眼里,MBA 和 EMBA 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 在招聘大量 MBA 不久后,与 MBA 还未度过蜜月期的马云骤然变脸,开除了 95%来自哈佛、斯坦福以及国内高校的 MBA 高管。 马云还说:“曾经送了好多员工去上 MBA,回来却都变笨了,MBA 都是案例学习,学习别人成功的模式并没有意义,要有失败的经验才会真正学到东西。 ” 一碗水端平 含金量的贬值,让有意愿念 MBA 的人纷纷观望。但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的下跌,更深层次上是一种政策降温,与教育部门的政策调整及学校招生方式密切相关。 从
6、1991 年 MBA 开办到 2015 年,MBA 项目随着社会需求基本形成了两种稳定的模式:在职和非全日制攻读。 全日制 MBA,是指考生需要参加每年 1 月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 ,被录取后档案和人事关系调到学校。原则上说,应全脱产在校学习,但由于各校政策不同,部分学校也有吸收在职非脱产人员就读全日制的情况。读完之后,发双证(MBA 学位证与研究生毕业学历证) 。学生毕业时,等同于应届毕业生。 在职 MBA,考生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参加的是 10 月份的全国4联考(以下简称联考) ,被录取后不调档。主要针对非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周末等工作之外时间学习,读完之后发单证(MB
7、A 学位证) 。 现在比较普遍的 MPA、JM、MPAcc 等专业硕士,也多是采取全日制和在职两种模式。 但是 2016 年形势将发生变化。201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从 2016 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的严肃性和培养质量。 从 2016 年开始,各校 MBA 项目只能招全日制学生参加每年 1 月份的研究生统考。但每年招生名额是按照以往招生规模合并计算,还是
8、取消在职模式后对招生人数有所缩减,尚未有官方细则出台。 这一政策对 MBA 项目影响深远。 “MBA 作为改革先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被一碗水端平,不再有更多的倾斜。 ”张诗华说。 长江商学院一直以来只能招收联考 MBA 考生,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巨大。长江商学院工作人员张丽(化名)对?t 望东方周刊表示,原来的联考录取办法不划分数线,按录取比例招收学生。并轨统考后,必然会强烈冲击原来参加联考的在职考生和招生学校。 张丽猜测,如果仅仅只是将全国联考并入全国统考,其实也没什么变化,但很多在职考生会认为并入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后竞争更激烈,难度更大,从而放弃考试。 5该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凸显。该规定于
9、 2014 年出台,2016 年执行。2014、2015 年,为了赶上在职 MBA 的末班车,这两年报名 MBA 联考的人数一下子激增了 5 万人。 但今年报名统考的人数如何,要等到 11 月份才能有结果。 每年单证 MBA 平均录取 5000 人左右,联考取消后,意味着将有 5000人无法通过这一渠道参加 MBA 学习。 提前面试动了谁的奶酪 进一步导致 MBA 降温的,则是各大院校为招到心仪考生而采用的提前面试选拔机制。泰祺教育集团创始人、校长刘庆梅认为:“提前面试是 MBA 报名人数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 “以前都是先笔试、后面试。打个比方,2000 个人报某校 MBA,招300 个人,
10、剩下没考上的 1700 个人都是炮灰。如果其中过了笔试分数线的 1000 人想要继续念书,可以接受其他学校的调剂。 ” 2008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探索统考的提前面试,清华、北大、人大等其他 985 院校迅速跟进。 “过了面试才有报名资格,相当于有了门票再报考。 ”刘庆梅说。 大部分学校在学生通过面试后,达到最低国家线即可录取北京华章培训学校北京分校校长王丽华给出的数据是,在已经通过面试的考生中,参加培训后笔试通过率甚至高达 96%。 某种程度上,面试在 MBA 选拔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名校 MBA似乎并不欢迎只有学习能力的学霸,而更喜欢管理经验丰富的人。 以前先笔试后面试,还能有部分
11、名校落榜考生调剂过来,如今名校6提前面试,通过面试的几乎全部录取,断了差校调剂生源的这条路。 一位招生办老师认为, “MBA 毕业后拿硕士学历、学位,应按照国家研究生考试的规定,先笔试后面试,所有学校都应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人才,这种程序才是最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也是最公平的。 ” 但是,MBA 是否仅仅有硕士研究生的属性?是否应该完全遵循国家研究生考试的程序?业内也有着不同看法。 北京泰祺培训学校老师、清华大学 MBA 毕业生熊姿对?t 望东方周刊表达了其所在学校对 MBA 分类的困惑:“学校网站上把毕业生分为四类:本科、硕士、博士、MBA。这难道表示,MBA 既是专业硕士,又是区别于别的硕士的一
12、种硕士?” 拿北京户口的路越来越窄 许多其他相关政策也会影响学生就读 MBA,比如户口政策,以及近年来的党风廉政建设。 多位采访者认为,户口政策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部分考生放弃选择MBA。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商学院招生办主任仇馨淇对?t 望东方周刊表示,预计其影响至少占到 30%。 以前,参加统考的 MBA 学生,无论是在职生还是全日制脱产生,只要将档案交到学校,毕业后都能够取得双证、作为应届毕业生获得派遣,也意味着毕业后有机会重新落户。 “很多 MBA 的学生并不缺钱,也不缺工作资历,只是需要北京户口,让孩子上学。通过 MBA 落户最简单,考题相对简单,分数线也低。 ”她说。7据了解,在一些辅导
13、机构的鼓动下,有些学生甚至花天价到国外读了一些“野鸡大学”的 MBA,只因听说海归能直接解决户口。 不过,2013 年,北京市出台规定,应届硕士生年龄超过 27 岁的不再批给进京指标。 本科毕业 22 岁,毕业 3 年才有资格报考,念两年出来刚好 27 岁。 2012 年以后,毕业 4 年以上考上 MBA 的毕业生不得不放弃通过念MBA 拿北京户口的愿望。一位为了户口就读的 2014 级 MBA 毕业生对本刊记者表示,她进行了“很久的心理建设” ,才说服自己读书是为了学习、长见识。 当然,这份标准也没将所有路都堵死,27 岁是北京市的标准,在京中央机构没有这个标准。国企单位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可
14、以突破 27 岁的底线。这也给了很多学生渺茫的希望。 而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政策,以及社会对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读 MBA的关注,也导致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报名读 MBA 的人数大幅下降。 张诗华透露,十几年前许多人都是为了学历读书,不是四五十岁的厅局级官员,根本进不来。即使是现在,为学历而来的人仍不少。王丽华介绍,特别是银行系统的人,工作两三年后,再想往上升,需要有学历支撑点,这些人占到华章培训面授班的 35%左右。 但官员则没那种好运。据某校招生办老师透露:“政府、国企不会再为 MBA 的学费埋单。如果有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打算自掏腰包念书,将需要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看其能承受的学费与收入是否匹配
15、,这也导致一些人不愿意报名。 ” 8又贵又不好用? 学费的上涨也是有意报考 MBA 者驻足观望的重要原因。 根据报告 ,学费高低对 19.1%的报考者没有影响,对 46.3%的报考者影响较大。 除北京部属高校受教育部严格管控外,大部分学校学费每年都在上涨。名校在职 MBA 项目总学费几乎接近 30 万元,刚毕业两三年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支付能力。 把前几年挣来的银子悉数奉上,甚至再向父母伸手,换来薄薄的一纸文凭,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很多人需要考量。 那些花了几十万元念 MBA 的人,特别是全日制学生,对 MBA 抱有巨大的期待。根据报告 ,希望通过读 MBA 重新规划职业发展的学生达到32.3%
16、。 这类希望重新规划职业发展的人一般年纪较轻。 “10 年前,我们培训班 32 岁、33 岁的人比较多,现在一眼望去班上的学生都是小孩,他们都是刚符合报考的条件(本科毕业 3 年,专科毕业 5 年) ,因为有职业需求前来报考的。 ”王丽华说。 2016 年, “学校在对外宣讲会上说,MBA 毕业生平均年龄 33 岁,毕业年薪 50 万元。 ”熊姿说。 “这容易误导学生毕业了怎么也能达到平均水平吧。可是,实际上是一些年薪很高的人拉高了这个水平,很多该找不到工作的人还是找不到工作。 ” 他们若找不到工作,往往会对 MBA 特别不满,这种声音传到社会上,影响了 MBA 的声誉,又会引发更多人质疑:又
17、贵又不好用,MBA 到底值不9值得读? 其实,很多学校本来不想涨价,但又怕给人留下学费低是因为学校差的印象,于是,一个涨了,大家都跟着涨。 涨价也有学校筛选生源的考虑:交得起高额学费的学生,往往职位高、人脉好。 “有些学校甚至会根据学生资产评估入学资格。 ”一位老师透露。 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成本考量, “教师、校外导师的课酬、海外游学、企业培训,哪样不是成本?特别是名校,师资和活动一定要和学校的名声相匹配,过去学费被严重低估了,现在涨回来有道理。 ”张诗华说。“MBA 有一定工作经验,往往上课时会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对某一问题提出质疑,老师往往觉得特别难教,宁肯教普硕、本科生也不愿意教MBA。 ”熊
18、姿说,这导致邀请老师费用远高于基本的教授费用。 同质化严重 必须认识到,中国 MBA 教育本身也有一定的问题,这将影响人们在国内研读相关专业的欲望。 “同质化很严重,没有形成鲜明的办学特点,开设的 234 所学校,大部分都按照大纲来教学,教的都是经济管理那点东西。 ”张诗华说。 “如果某校 MBA 没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对于自己要什么也没有清晰的定位,最终就会导致一些想要转行的同学无法实现职业上阶梯式的发展。 ”仇馨淇说。 破除同质化需要从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质量、制定严格的师生录取程10序入手。 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注重特色教育。比如,中国地质大学 MBA开设了珠宝商务方向,中国农业大学 MBA 开设了涉农企业管理方向。 再如,中国传媒大学 MBA 一共只开设了两个方向:传媒与企业运营方向和传媒经营与管理方向。一个是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一个是培养善管理的传媒人定位如飞镖般精准。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陈爱民曾经在一家美国杀毒软件公司做亚太地区销售经理。毕业前一年转做泰国橡胶枕创业。 “在这个学校我学到了如何通过微商和实体店进行宣传。可读书前我对企业品牌宣传完全处于懵懂状态。 ”他对?t 望东方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