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652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贯彻数学新程标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要真正贯彻数学新课程标准,我觉得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是关键,而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认为:一节好的数学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五个特点。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风格美、氛围美、感受美。虽然我们的每一节课不可能都象那样完美,但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数学课这个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数学课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数学课的设计上不能让学生感到

2、数学就是法则,数学就是公式,数学就是定律,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应感到数学是趣味无穷的。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设计数学课时,就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东西生活化” ,从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从而体味到数学的亲切。 在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杨绍波老师举的两个例子后,感受颇深。其中一个例子是“0 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长有三根头发的人头像简笔画,学生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回答说是三毛,老2师再问“三毛的弟弟是谁?”有人便会说是二毛,接着追问“二毛的弟弟呢?一毛的弟弟呢?”当学生说到一毛的弟弟没有毛

3、,老师便借此给出“0”的意义“没有我们就用 0 表示” ,从刚才的例子中让学生懂得了0 表示一个也没有,而且知道了有比 1 更小的数 0。接着老师便将 0 至 9的十个数字分别用以上形式板画出来,教学序数、基数、相邻数,比较数的大小。整节课师生围绕黑板上的十幅图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它是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应用题的步骤来看,一步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应用题是关键,一步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是质的变化,而两步应用题到三步应用题只是量的飞跃,因此,应用题的步骤再多,只要抓住有直

4、接关系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地完成,都会迎刃而解的。在教学“三步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先提问:我和你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和你的爸爸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你的爸爸和你的爷爷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你和你的爷爷又是什么关系?(爷孙关系) 。老师指出:你和你的爸爸的关系、你的爸爸和你的爷爷的关系都是直接关系,而你和你的爷爷之间的关系则是间接关系,我们在解答三步应用题时只要弄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谁是直接条件,谁是间接条件,再解答,是非常容易的。然后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找出例子中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加以训练,这样由生活关系自然引入数学关系,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将数学东

5、西生活化,学生也易于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体味数学的乐3趣。 第二、数学课的设计要创设情景。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数学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前师生举行一个竞赛,由学生报出九个数,分别为一至九位数,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数是 3 的倍数。教师当然会出奇制胜,在学生失败后,教师可以马上设问:“为什么老师能如此神速,奥妙何在?”学生便会带着渴求的心态主动参与

6、,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当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后,可让学生再次判断几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 第三、数学课的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在数学思维中创新意识是最可贵的品质,叶圣陶老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因此教师要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之才。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教师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放在讲台上,学生很疑惑,于是教师便提出问题:“今天看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

7、顿时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土豆削成学过的规则形体;有的说用胶泥捏一个与土豆形状完全相同的,再把它捏成一个学过的规则形4体此时老师强调:以上方法都不能用,说完便拿出一个装有水的圆柱体量杯,让学生接着讨论。终于有学生想到: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圆柱体量杯内浸没,水面上升,因为土豆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土豆放入水中,把水向上挤,而上升的水的体积正好等于这个土豆的体积。老师再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学生的讨论过程。 接着我们又把量杯换成一个透明的长方体容器,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求这个土豆的体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方法:还是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内浸没,把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

8、成了求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只要测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和上升的水的高度,就能求土豆的体积。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第四、数学课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模式: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教材大幅度的增加了实践活动这方面的内容:学过“统计”后安排了“节约用水” 、学过“比例”后安排了“自行车里的数学” 、学过“利率”后安排了“合理存款”等,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中得到高分数,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为生活服务的。比如,在学过比例尺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设计一节活动课:设计家的平面图或校园平面图,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位置与方向” 、 “比例尺” “平面图形”等5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应用。所以数学课的设计,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