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贵州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及教育传承研究摘 要 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界限的标示,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和民族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向全球的扩张,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入侵,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困扰音乐学者的难题。通过以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法以及水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梳理水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的特点,结合二者各自的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水族音乐的传承。 关键词水族 音乐 民间传承 教育传承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音乐在各种文化因素
2、中最能标示出族群性;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中,文化单元、民族乃至社会阶层和阶级、年龄与性别,往往可以靠特定的曲目和表演风格来进行认同,即强调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界限。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界限的标示,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和民族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向全球的扩张,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入侵,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然而,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困扰音乐学者的难题。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弘扬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221 世纪以来,贵州水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逐渐得到水族地区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视。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职能部门,有其
3、自身一整套完备的系统保障,可以有效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文化战略。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水族音乐,将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法运用到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结合民间传承方法与学校音乐教育方法是新时期水族音乐得到传承的有效保障。本文以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法以及水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梳理水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的特点,试图结合二者各自的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水族音乐的传承。 一、水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承现状素描 2007 年开始,黔南州水族地区部分中小学校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试点学校,水族音乐作为水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各中小学学校相关
4、课程的一部分。据已有研究资料显示,这批试点学校在水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如开设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课程,举办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等。 2014 年 5 月,项目组成员针对水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进行调查与采访。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水族地区的小学相 对较好地延续水族音乐在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中的传授与实践;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水族地区的中学几乎已经很难在课堂中传授水族音乐。现阶段,三都鹏程学校、水龙民族小学,都匀阳和中心学校出色地贯彻水族音乐进校园项目的计划,分述如下。 三都鹏程学校是一个设置有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校,学校主要在小3学部开设水歌与水书文化课程,采取单双周制安排课
5、程,隔周有一节水歌教唱的课程。该校还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聘请三都县文化馆专业演员教授学生演奏铜鼓、芦笙等技艺。水龙民族小学没有在音乐课堂教授水族音乐,该校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大约半小时)开设有若干课外活动小组,其中就有一支 35 人组成的水歌队,在没有特殊事务的情况下坚持每天排练。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活动中,与水族音乐有关的节目数量达到总节目量的一半左右。都匀阳和中心学校几位热心水族音乐进校园的教师分工合作,开设有芦笙、唢呐、铜鼓课外活动小组,几位教师现学现教,乐此不疲。 从上述三所学校以及其他学校的调查情况来看,制约水族音乐进校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族音乐教材缺乏:教师们教唱的水歌
6、来源于个人创作和民间艺人的传授,芦笙、鼓吹等乐器没有现成的乐谱;2、师资力量短缺: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或不是水族人或不懂水族音乐,水族音乐的课程教学由其他课程的教师担任,而这部分教师没有受到过音乐专业的系统训练,影响水族音乐的教学质量和进度;3、授课时间不固定:初中、高中学校因为升学压力很难保证水族音乐的课堂、课余传授时间,小学虽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却也由于对水族音乐进校园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足,同样导致授课时间的不固定;4、音乐知识的制约:更多的中小学生在功课的压力之下,不愿意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认真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学生不会识谱、不懂节奏等方面的因素被认为是水族音乐进校园的阻碍。 二、水族音乐的民
7、间传承现状概要 4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两种。民间艺人一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授技艺,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艺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采取“剽学”的方法增进技艺。水族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民间器乐和民歌两种。水族民歌的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水族民歌中的古歌、调词以及单歌、双歌的主体部分旋律音程的走向与水语语音的调值之间有着程式性的联系。水族民歌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传承,水族人认为会说话就会唱歌,掌握水语的水族人几乎都能哼唱几句水族的民歌。 水族民间乐器包括铜鼓、木鼓、芦笙、鼓吹。这几种乐器不属于水族独有,然而在水族日常音乐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水族民间器乐的传承较
8、之水族民歌的传承要复杂,水族民间器乐传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前需要掌握乐器的“老母” 。虽然水族铜鼓、木鼓的演奏方式和具体节奏型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但是各地铜鼓、木鼓的学习还是存在一个核心的基础节奏型即“老母” 。水族芦笙、唢呐用拟声词调形成“老母调” , “老母调”将音高与按孔一一对应,掌握了“老母调”意味着掌握了芦笙、唢呐的音阶,同时也为即兴创作演奏做了基础性的经验准备。水族各类乐器的“老母”极为简单、精炼, “老母”的提炼体现了民间艺人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所展现的智慧。水族各类乐器的“老母”是初学者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入门钥匙,是形成民间乐器海量曲库的基础。 从传承情况来看,水族音
9、乐在民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传承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水族民俗节日和水族民俗活动中往往伴随着音乐的表演,从5而使水族音乐的传承有所依附。水族民俗节日主要有卯节和端节,过这两个节日的水族人几乎占水族人数总量的 90%以上。这两个节日的共同点是节日中要敲铜鼓、木鼓,唱水歌,部分村寨还组织芦笙队伍、铜鼓队伍进行演奏和比赛。比如都匀阳和水族乡连续几年组织芦笙、铜鼓比赛,并设立千元左右的奖金对获胜者表示鼓励和肯定;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乡连续几年聘请水族歌手在端节活动场地演唱水歌,一名歌手一天的报酬在千元以上。水族重要的丧葬仪式活动“开控” ,尽管各地水族“开控”仪式所用音乐存在一定差异,但“开控”仪式中的音乐表演
10、仍然犹如一场水族音乐的集中展演,其中包括水族铜鼓、木鼓、芦笙、?筒、鼓吹,甚至在大型的“开控”仪式场合中有花灯以及小鼓、小锣、镲和鼓吹组合而成的小型乐队组合表演。 这些民俗节日以及民俗活动的存在催生了对水族音乐的需求。从对水族音乐传承人的田野调查中可知,这些水族音乐技能的承载者们中,50 岁以上的大多较少接受过学校教育,50 岁以下的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均在初中文化程度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水平。正是这批“不喜欢学习”的群体(这里的不喜欢学习只能是针对习惯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反而担负着水族音乐兴衰的重任。 三、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对学校音乐教育传承的渗透 音乐教育由两大模式构成,一是学校规范教育,
11、指国立、私立的学校教育;二是自我传承教育,是一切在民间以口传心授、民俗活动方式进行的传承教育。自我传承教育因其口耳相传的模式、不确定的传授时间与空间、民俗活动的消失导致传承载体的缺失等方面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学校规范的音乐教育因其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系统的教学体系等6优势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 从以上论述可知,水族音乐的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式与方法系民间自然形成,自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将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运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中,使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与学校音乐教育方法形成合力,有效促进水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2、下面以都匀市套头山区水族民间乐器为例进行论述。 套头山区水族乐器的民间传承方法均涉及一个叫“老母”的概念,是套头山区水族民间艺人称呼学习铜鼓、木鼓、芦笙、鼓吹入门曲调的俚语。 如铜鼓、木鼓的“老母”: 铜鼓、木鼓“老母”利用象声词帮助初学者掌握敲击部位;掌握基本节奏律动;掌握铜鼓与木鼓之间基本的配合原则。在学校水族音乐教育实践中,可以不向学生灌输节奏、节拍、速度等概念,让学生熟读“老母”口诀,掌握敲击部位。通过“老母”的练习,引导学生将“老母”与实际演奏中的铜鼓、木鼓节奏进行联系,从而用“老母”口诀的形式对整段铜鼓、木鼓节奏谱进行记忆。这样就能够在没有任何音乐理论知识的引导下,仍然可以培养学生
13、掌握水族铜鼓的演奏。 我们再以水族芦笙“老母”为例,来说明民间传承方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芦笙的“老母”如下: 芦笙“老母”是通过拟声词帮助初学者在芦笙上寻找到相应的按孔,熟悉吹奏芦笙的指法。芦笙“老母”中的旋律片段是形成一部分芦笙曲7调的基础,通过芦笙“老母”的吟诵可以掌握固定的旋律片段和节奏律动,有助于形成个人即兴演奏的风格。在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中,可以不向学生讲授音符、休止符、时值等概念,通过拟声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指法。让学生熟读芦笙“老母”并熟练吹奏。选取一部分芦笙曲调采用“老母”口诀加以背诵,将芦笙曲调与芦笙“老母”旋律片段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芦笙“老母”旋律片段在芦笙曲调中的使
14、用原则,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自身的演奏风格。通过在中学的芦笙教学实验中,运用“老母”的教学方式掌握芦笙演奏的同学,相对于通过音符来掌握芦笙演奏的同学,他们的即兴演奏能力更强。 水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方法是水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该引起学校音乐者的重视。当然,肯定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不是否定已成体系的学校音乐教育方法。之所以将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融入学校音乐教育方法之中,是针对学校中一批不喜欢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那部分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音乐理论的学习而致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或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在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广泛吸取民
15、间音乐的传承方法,广开民间音乐传承渠道,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只要能让民族民间音乐正常地传承与传播,无论是已成体系的学校音乐教育方法还是民间自然形成的音乐传承方法都应该在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得到运用。 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国8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水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已经提上日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水族音乐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的音乐教学方法问题,利用水族音乐民间传承方法,采取水族民间艺人百年以来形成的民间智慧,可以成为学校水族音乐教育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注释: 杨俊、蒙
16、锡彭、王思民著:贵州水族艺术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年,第 229 页。 鼓吹,形制同唢呐,乐器正面七个按孔,背面无按孔。 赵凌:水族民歌音调特征分析及传承研究 , 歌海2013 年第3 期,第 35-36 页。 老母,也称“老母调” 、 “老母歌” ,相当于音乐术语中的核心节奏或核心音调,起着熟悉音位、旋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年 12 月,广西?南宁。 2纪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2014 年 7 月,贵州?贵阳。 3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 中国音乐,2010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