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思维的探讨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不但能顺向思维,更能逆向思维以解决问题,让学生懂得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放飞想象,就会有不同的求证办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思维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学习;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6-01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明确阐释:“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
2、性思维” ,这种阐述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解放,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填鸭式”状态的打破,是对小学数学教师履职尽责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的根本主旨,对于小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积淀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很重要。 一、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阐述告诉我们,人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会从提出一个问题开始,而能够提出新问题是源于思考问题的结果,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所思,才会有所疑,有2所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小学生天生好学多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
3、同样会有许多想提问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恰恰是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提出数学问题的做法,积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就是培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求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不同于老师的对于问题的求解方式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获得“异曲同工”的收获。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主要途
4、径,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必然要求,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则适应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突破习惯思路,能够从相反的思路或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显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一是要启发和锻炼。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某小学 387 名学生集体出行。租 9 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 45 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3879=43(人)43387,说明租 9 辆车够
5、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二是要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逆向思维时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出现,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和规制学生的逆向思维,即便是这种思维的萌芽,即便是这种思维很可笑不成熟。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都十分敏感,教师不经意的言语和举动,学生都会很上心。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思维火花的出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和鼓励。 三、引导和锻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培养其认识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
6、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来增强形象具体的认知,把数学知识灵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和锻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依靠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材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应该是灵活的。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教法,变之以加工处理,给学生创设有益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学生所能具备的观察能力,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提炼教材和组织备课内容;其次是根据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来设计观察物体、观察方法,提出观察要求;处理教材;再次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思维空间调整教材。如讲授“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主题图教学作以灵活设计,4将实物观察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对同一物体做不同角度观察的体会。这样的引导方法无疑启发了学生对观察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角度不同作法去观察,进而获得不同的观察印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换角度思维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霍廷荣,李艳林.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5(05). 2梁倩.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07). 3王月琴.小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之探析J.学苑教育,2014(17).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