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739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下的无奈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运行下,19 世纪中国与以西方为主导、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的脱轨,这种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的交织,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精英(如咸丰帝者) 。而同时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能动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结合产生了历史,在咸丰帝一系列内政外交决策的背后,充满时代因素与自身缺陷。 关键词:咸丰帝;脱轨;公使驻京;结构性因素 闲暇之余,拜读了茅海建先生所作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 ,颇觉耳目一新。因是书评,自然受作书者思想影响,故不敢以论文形式做危言耸听。这篇总体意图是想以咸丰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他被后人所指责的一系列失误下,有那么一个源头,这正是我想要探寻的。

2、咸丰帝奕?,道光十一年生,三十年即为,用苦命形容他再恰当不过。即位当年还未改元,便遭受太平军之乱,到其死时尚未止。正当太平军横行江南时,咸丰六年爆发了英法联军之役,结果木兰秋?A,于热河行宫郁郁而终。生前从未得志,死后亦难如愿。临终安排的政治格局亦在辛酉政变下被击得粉碎。 民变、外患,咸丰帝都未能处理好。前代适此乱世者,唐有僖宗,宋有徽钦二帝,元有顺帝,然相形之下,咸丰帝可又决非上述众所谓昏君者。即位十余日,尚在服丧的咸丰帝便下诏求贤: “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物,皆得据实直陈,2封章密奏,俾庶务不致失理,而民隐得以上闻。 ”此后频频颁诏,尽显图治天子气象。太平天国起事,咸丰

3、帝更是屡出内府金帛以输军用,然而结局难符人意。这正是我想要探寻的。 社会人的差别是通过教育产生的,性格培养期,一般认为是受教育年龄左右,而这就必须考察咸丰帝的启蒙导师杜受田,这也历来是为论者所诟病的。以后人的眼光评当时,咸丰帝所倚赖的导师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其学识虽丰,治国之策现在看来不算高明,这没有问题。可从时人视角,杜受田这位著作等身的博学大儒必然是合格的。咸丰朝时,中国还处在与外部世界隔绝,即使是知识精英,也肯定孔孟之道是学问的顶峰,经学是修齐治平的始基,在这方面杜无可訾议。而咸丰帝自己也说: “朕自六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克勤罔懈,受益良多。 ”

4、 种种为后世所诟病者,在当时却有其极大的合理性。从后来人生轨迹看,咸丰帝一切决策失误出发点都可源于此,即按照先王之法以应时局。 在太平军起事初期,皇帝先后授命李星沅、赛尚阿、徐广缙、陆建瀛为钦差大臣。李星沅素以能臣相称,咸丰帝恐其办事不果断,便命酷吏周天爵署理广西巡抚。这是种刚柔相济的用人方针,出乎皇帝意料,李、周二人到达广西后,相互之间难以驾驭。结果广西粤匪乘势发展,李也病死在任上。咸丰帝又命赛尚阿充钦差大臣,许以先斩后奏之权。然而半年过后太平军突围永安,流窜湖南。咸丰帝不敢怠慢,复急调据3夷有功的信臣两广总督徐广缙入湖南督办军务,结果武昌失陷。咸丰帝大怒,再以办事干练的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

5、大臣,沿江西进防堵太平军。结果南京失陷,陆氏被戕。南京易帜巨变的报告传到北京时,皇帝当即痛哭流涕。 我在此连篇累牍地叙述咸丰帝用人过程,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换位思考,以咸丰帝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十九岁青年接受国家大政,从未有处政经验的年轻皇帝的用人之策,以时人视角观察亦无不妥,李星沅、陆建瀛素以能臣誉满天下,徐广缙又以拒英人入广州而得道光帝赏识,蒙受爵赏。此类能臣干将尚且无效,便须思考一下更深的原因了。道光帝留给刚即位的咸丰帝是一个烂摊子,尽管时人歌颂太平盛世的应景文章屡达圣听,但以来者的眼光看那时, “自乾隆末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官惜命。拼命做官,无心做事。见利竭力钻营,见难弥

6、缝逃避。绝大多数官员已经能在政治目标上与朝廷中枢保持一致。 ” 这就是问题所在。让年轻的咸丰帝来看破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怕是难为古人。 咸丰帝对因猜疑而不肯重用后来被称作是“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一事历来为人所指。而指责者亦多是以倒放电影的方式来看湘军与曾国藩。诚然如斯,曾的湘军平定太平军之乱,挽救清王朝,可这些观点在我看来不免有些做事后论的味道。从茅海建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在大乱年代,身为满族朝廷的最高统治者,对曾氏的疑心是正常的。曾在咸丰四年克复武昌省城后,咸丰帝大喜之下,立授其署湖北巡抚衔。然而七天之后即收回成命,据清人笔记所载,军机大臣奇祁?藻上言:4“曾以侍郎衔在籍,尤匹夫耳。匹夫居闾

7、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 ” 清军以外族入主中原,以儒家传统的眼光来看,是以狄统华,故而清帝一贯实行“满汉一家”政策,以示统治的合法性,而历代皇帝对此忌讳颇深。一个统军汉臣兵势日盛,必定引起皇帝的猜忌。董卓趁乱为祸京师,儒生不会忘记前代之训:大乱之后便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再分配。而曾氏借守孝要挟咸丰帝授其督抚实缺,更是为臣大忌。后人皆为此叹息,叹息咸丰帝应曾愿,太平军或可早平,然而处在咸丰帝的角度来看,未免有失同情式理解。 内外交困是咸丰朝的一大特征。咸丰帝轻信两广总督叶名琛,致使战火一发不可收拾。迫不得已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尔后英法以北京换约不成再起战衅,终至逼签城下之盟

8、。 关于咸丰帝的外交观,现就公使驻京问题管窥蠡测。意料之外,咸丰帝在交涉中视为头等大事的,却是今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公使驻京问题。论其原因,在中国的外交观念中,自古就没有平等国家概念。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同。遑论西方国家互派使节惯例,正如书中所言:“常驻对方京城的只有监国之类的太上皇或质子之类的抵押。而这些带兵要挟常驻北京的夷使 ,又让咸丰帝归于哪一类呢?” 又如在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咸丰帝对失地最多的北京条约条款不置异议, “事势至此,不得不委屈将就。 ”同意签约。可却因亲递国书一事“正在交涉,尚未有结果”而盛怒。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夷志在通商,皇帝允准以示怀柔远人,5可面递国书关系到君臣

9、之秩,这个问题尚无丝毫妥协余地。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言,咸丰帝不愿自热河回京亦必有“以为夷人犬羊秉性,惧其趁回銮之机而复进京面圣”的原因。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在奕?被后人指责的一系列失误中,似有那么一个源头: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运行下,19 世纪中国与以西方为主导、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的脱轨,这种结构性因素与大环境的交织,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精英(如咸丰帝者) ,这是时代的环境。但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能动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结合产生了历史,在时代因素的下,咸丰帝性格、才识的缺陷也可探寻,正如产生于同样环境下的奕?D 导就同治中兴一般可鉴。 注解: 第 40 册,第 91 页. ,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1 册,第 3198、3203 页. 黄辅辰:, ,科学出版社,1959 年,第 47 页. 茅海建:,三联书店 2013 年第 2 版,第 79 页. 薛福成:. 茅海建:,三联书店,2013 年第 2 版,第 161 页. 咸丰朝,第 7 册,第 256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