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炉霍藏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2016 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从 1935 年 5 月至 1936年 10 月,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先后经过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的藏族聚居区。红军在藏区的征程,是艰难困苦的,也颇具转折性。历史表明,如果没有藏族人民的支持,工农红军是难以北上的。在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藏区炉霍县。 1936 年 1 月,朱德同志在长征途中提出部队在康北休整策应红二六军团。 “以徐向前同志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等同志对张国焘的斗争,主张放弃建立川康(四川)根据地的计划,立即回师道孚、炉霍一带休整部队,准备
2、北上。 ” 我的家乡炉霍位于四川省西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 ,全县幅员面积为 5797 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小县。当时,全县约三千户,青稞年产 4500 石,小麦 700 余石,豌豆约 1500 石。四万红军正是在这里,得到了半年休整时间,最终完成了北上抗日大业。可以说没有炉霍,红军长征的历史就不会那么丰富;没有炉霍人民的牺牲和奉献,红军北上遇到的困难会更大,危险会更多,能否顺利更是难以想象。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县炉霍,应该以浓墨重彩载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史册,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红军重要的补给站 2“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我们在炉霍休整了一段时间,开始进行过草地的准备工作。炉霍是个
3、大平地,有一片肥美的草原。几个月来,我们翻山越岭,渡河涉川,现在能够见到这样一片平原,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翻越党岭山时红肿的两眼和双腿,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也好起来了。再加上这样好草原,好天气,我们的心情格外舒畅。 ”这是一个红军女战士对炉霍的印象,足可见当时筋疲力尽的红军初到炉霍时的喜悦。 实际上,红军首长也已经基本确定炉霍作为休整地。他们认为“我们要迁地为粮 。道孚、炉霍、甘孜是川藏大道上的要镇,人口较多,我们估计那一带的粮食可供我军过冬。而且时已深秋,再不迁移,待到大雪封山,那就无法翻越这座大山了。 ” 红军到达川西藏区时,最难的是缺粮。粮食问题关系到部队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红军能否走出草地
4、,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提到:“这一带人烟稀少,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部队严重缺粮,我们几乎天天为粮食问题发愁” 。 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提到:“过去一些少数民族仇视我们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红军给养问题与群众利益的矛盾” 。红军驻留时间如此长,面对如此大的粮食需求,只能维持 2 万人口粮食自给的炉霍县百姓承受了多大牺牲是可想而知的。 1936 年 3 月 5 日,中国工农红军进入炉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使藏族人民认识到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的队伍,由怀疑、惧怕到衷心拥戴。当年出版的康藏前锋杂志有这样的记载:“3 月 25 日至 29 日,朱倭喇嘛寺投匪,甘孜喇嘛寺亦投匪。 ” 炉
5、霍县朱倭扎日活佛等僧人为红军的所作所为深受感动,即派人进山召回村民,要他们安心生产;动3员群众多吃野菜,省下粮食支援红军。藏族群众打消了疑虑,积极为红军筹集粮草,照顾伤病员,为红军当向导翻译及其它服务人员至少不下300 人。在此期间,红军数万人的粮草供给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如果按 4万红军每人每天耗一斤粮食计, 6 个月总消耗粮食应该在 720 万斤以上。据徐向前同志回忆“陈昌浩、刘伯承所部在炉霍一座寺庙,即获得粮食一万石,羊毛十万斤,盐巴万余斤” 。据不完全统计,炉霍县相子益西多吉将家藏的数万斤粮食及几十头牲畜支援红军;仁达卡沙寨头人益西绒布主动捐献三万多斤存粮, 并动员群众献粮;觉日寺扎日活
6、佛在组织群众欢迎红军后,将寺庙存有的藏洋、茶叶、盐巴、毯子、帐篷、粮食等大部分支援给了红军。仅扎日活佛就动员群众为红军凑集约 100 万斤粮食。炉霍朱倭一个名叫马交切绕的藏民把家里储存起来准备为年迈的父母办丧事的粮食,也全部献给了红军。红军继续北上时,觉日寺向红军捐赠鞍垫齐全的骏马 20 匹,牛 40 头以及帐篷等其他生活必需品。 据许多老红军回忆,红军从甘孜炉霍北上时,基本上保证了每人带有 10-15 斤粮食,每连有 5-10 头牦牛。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由于准备充分,第二次过草地时全师无一人饿死。 藏族老百姓为了支援红军,献出了自己最后一粒青稞,最后一点羊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7、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他们“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 。 正是在藏族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红军才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藏区得到了休整、补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藏族反动上层剿灭红军的阴谋,最终顺利踏上抗日之路。 4长征时期军民关系的模范区 红军总司令朱德到炉霍后,见寨子冷清,地里无人耕作,随即派指战员会同爱国上层人士带领翻译上山规劝藏胞回家安居,另一方面不误农时,帮助群众种好庄稼。他专门召开了总部机关动员大会。于是,红军首长带头参加劳动。没有种子,就从红军紧缺的口粮中解决;没有耕牛,就用人拉犁;没有工具,就用红军自己的小铁铲。1936 年的春耕,红军为群众耕种土地近 4 万亩,占当时全县总播面积的
8、70%以上;为群众看管、饲养牲畜上万头,赈济贫困群众 600 余户;受到红军医生治病疗伤的藏民达 2000 人。朱德亲自接见炉霍县波巴政府主席相子益西多吉,勉励他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并在谈到波巴政府的工作时特别强调:“目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问题。 ”那一年收成特别好。老百姓说,红军的心好、福大,种出的庄稼也好。为此,炉霍人民“把 1936 年红军在炉霍休整半年的日子视为县境有人类以来得到的第一个美好幸福、吉祥如意的春天。当年全县地里的庄稼和牲畜膘情都特别好,农牧民家家喜获丰收。 ” 在红军的感召下,不少藏胞不辞劳苦,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当通司和向导。红军北上离开炉霍时,觉日寺的扎日
9、活佛派了两个亲信喇嘛为红军带路,他再三叮嘱要好好送红军,回来后一定重赏。为红军带路的仅炉霍县就有 13 人,把红军从茫茫的雪山草地领到了目的地。 据红军总部文件记载,仅 1936 年 4 月就有 200 余名炉霍、甘孜、道孚的藏族群众加入红三十军。 炉霍县的赤诚恩召、四郎志玛、朱银生、阿呷等即参军入伍。1936 年 7 月,红军离开藏区,挥兵北上。炉霍人民5依依不舍,波巴政府组织群众与红军官兵联欢,载歌载舞,祝愿红军北上抗日取得胜利。当时的红军队伍里就有刚刚应征入伍的几十名炉霍藏族儿女。一位红军干部回忆说:“这些人参军以后,都成了宣传员,在长征途中作少数民族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 这些藏族战
10、士跟随红军,“万里赴戎机” ,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军在藏区最大的堡垒户 国民党军队勾结反动土司头人,对留下来的红军战士和帮助过红军的藏族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炉霍县波巴政府主席洛泽仁夫妇及其幼子被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一些区的波巴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等。宜木乡波巴政府副主席全家 3 代 7 口一夜之间惨遭杀害。 在四方面军撤离炉霍时,红军大学,总供给部,总卫生部等单位就着手在炉霍安置无法随队北上的伤病员,总数约 1100 人左右。 在波巴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炉霍是红军安置伤病员最多的地方。藏族人民对伤病员如同自己亲生儿女一样,为他们治伤,提供生活上的
11、方便.竭尽全力保护红军。 相子益西多吉在白色恐怖下,就把县城附近的 30 多名红军伤病员集中到乡下。红军伤病员刘某某 (后改名叫四郎扎西,解放后当乡文书) 留下来时,住在炉霍县一个藏民家里,后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全村的群众都起来反对, 并组织人马包围了国民党军队的营房, 逼其交出红军。后经交涉, 由全村群众凑集 320 个藏洋, 赎回了刘某某。 年仅 12 岁的红军伤病员曾绍清,年龄小又有病,被一个叫简巴的差6民收留。简巴拒绝国民党军队交出曾绍清的要求。并说,可以把我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中任何一个人交给你们,要我交出红军是不行的。 宜木乡的耳机志玛将一个只有 12 岁左右的女红军收为养女,取名德
12、青拉姆,待其像亲闺女。 炉霍人民为了保护红军伤病员,尽了最大努力。国民党炉霍县朱倭区政务委员张思本就无奈地向上司汇报说,留下的红军“散居乡间,因其能刻苦耐劳,康民多不肯报,故未查获” 。 炉霍人民为留炉红军治疗, 给他们吃穿, 保护他们的安全。300 余名红军与藏民结婚成家。到 1951 年,留炉红军尚有 123 人,其中多数与当地人成家,将炉霍当作故土。 很多留炉红军后来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为革命继续奉献。 红军在炉霍,传播革命真理,撒下革命种子,使炉霍人民坚信红军的路才是自己获得翻身解放的路。从此,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主张深入炉霍人民心中。红军长征在炉霍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炉霍人民对红军的巨大支援和红军在炉霍的深远影响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