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895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摘要: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印楝,采用四旁种植和坡耕地林带种植模式,可以收到费省效宏之效,应作为地区发展印楝优先选择的种植模式;而在退耕坡耕地和荒山成片种植时,必须加强抚育管理,并及时补充施肥,才能确保栽植成效。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4302 1 引言 印楝(Azadiachta indica A.juss) ,属楝科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国家,其根、茎、叶、花、果实均具有广泛用途,尤其是从其果实中提取的印楝素是目前世

2、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杀虫剂,是制备无公害农药的最佳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同时,印楝树是一种喜光、喜高温的速生树种,具有抗干旱气候、耐贫瘠土壤、生长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等优点。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气温20的地区种植。 2002 年印楝被凉山州确定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业产业化建设发展的优良树种,并将位于金沙江流域的会理、会东、宁南三县列为重点发展县。鉴于本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了配合该产业发展,开展了本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提出适合于本区的费省效宏的栽培发展模式,2用以指导生产。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本项试验分别在会理县新安乡和宁南

3、县葫芦口镇进行。两地均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同时,由于江河纵深切割,峡谷地带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不易扩散,气流经过本区上空下沉增温,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致使空气温度增高而湿度降低,风速增大,造成气候特别干燥酷热,旱季相对湿度可趋近于 0%。本试验的试验区海拔在850930 m,年平均气温在 2023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2527 ,最冷月平均气温 5 左右, 10 积温为 65007500 ,无霜期 350 d 左右;年降雨量 600900 mm,年蒸发量 25003000 mm 左右,其中610 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 90%以上,但又多间隙性干旱,年均相对湿度 60%左右。

4、气候总的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四季不显,干湿分明,热量大,降雨少,雨量集中且多间隙性干旱,蒸发量大。 试验区土壤由于受气候和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土壤在分布上具有错综复杂性,同一地段,具有不同的土种,或同一土种可出现在不同的地带上。土壤种类主要有燥红土、褐土,砂土、麻布夹土、粗骨性砂土及紫色土;其次是土壤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河谷坝地、阶地、沟谷、山腰缓坡,土层相对较厚,一般在 60 cm 以上。而坡地,特别是陡坡地则土层较薄,一般在 2040 cm;再者,由于在燥热环境条件下植被稀少,有机质分解强烈,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有机养分不易凝聚,造3成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较贫瘠,其养分含

5、量有机质多在 0.4%0.9%之间,含氮量在 0.02%0.07%、速效磷在(3.64.9)10-6,速效钾在(6.518.5)10-6 之间。 试验区植被以耐干热、干旱的灌、草本植物为主,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主要植物种类以旱生禾草、耐旱性强的灌木和小乔木为主,其种类主要有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 、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 (Retz.)G.E.Hubb) 、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 Wats) 、假杜鹃(Barleyia cristata L.) 、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 、牛角瓜(

6、Calotropis gigantea)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黄荆(Vitex negundo) 、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 (灌状肉质植物)等。 2.2 试验材料 本试验所用苗木均系种子育苗培育近 10 个月的营养袋实生苗,整地均为 60 cm60 cm60 cm 穴状整地,每穴施底肥 10 kg。 2.3 研究方法 试验分别在两个试验区进行。根据选择的不同造林模式,四旁模式在农户房屋周边不规则种植;坡地林带模式沿坡耕地外侧地边单排种植,株距 4 m;退耕坡地和荒山造林模式,造林株行

7、距均为 4 m4 m,成片种植。每个模式在每一区域均设置试验样地,每一模式三次重复,每一重复 30 株。试验分析数据为两试验区各模式调查的生长量、开花与结实量的平均植。 生长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其它数据采用平均值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情况分析 经对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印楝在干热河谷不同栽培模式下,生长差异十分显著(见表 1、2、3) 。 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生长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的栽培模式其生长表现差异是十分显著的。无论高、径生长均以荒山成片栽培模式效果最差,其次为坡地成片栽植模式;而四旁模式与其它栽培模式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3.2 不同栽培模

8、投入及开花结实情况统计分析 上述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在试验阶段内投入与产出差异较明显。在投入方面,四旁及坡地林带模式投入最低,仅为坡地成片栽植模式和荒山成片栽植模式的 62.96%;而平均株产果量四旁模式和坡地林带模式均远高于坡地成片栽植模式和荒山成片栽植模式。 4 小结与讨论 (1)通过试验表明,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印楝的生长及结实均有其显著差异。四旁模式最佳,其次为坡地林带模式,荒山成片栽植虽然进行了抚育管理,但其效果最差。 (2)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尽管四旁模式和坡地林带模式投入仅为退耕坡地成片栽植和荒山成片栽植的 62.96%,但其生长和结实效果均远优于坡地成片栽植和荒山成片栽植

9、的印楝。究其原因,在四旁模式下,由于该区农户具有散养家禽家畜的习惯,家禽家畜的啃食和排泄物不仅抑制了杂草的生长,且不断补充了土壤养分,印楝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5这些养分。而在坡地林带模式下,由于农耕对农作的除草施肥,不仅及时除去了杂草,且印楝可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吸收给农作物施肥补充的养分,从而基本满足了印楝对养分的需求;而在退耕地成片种植和荒山成片种植模式下,因本区土壤养分较为贫乏,印楝是速生树种,土壤自有养分难以满足其生长发育之需,且干热河谷降雨少,雨热同季,杂草生长旺盛,虽然每年进行一次抚育除草,但抚育面积仅限于树干周边6080 cm 左右范围,杂草与树争夺水分和养分仍然较剧烈,在不补充养分

10、的状态下,土壤养分难以满足树的生长发育之需,故表现出较差的效果。 (3)根据试验结果,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本区发展印楝应优先采用四旁和坡地林带种植模式进行发展,可以收到费省效宏之效。而在退耕地和荒山成片种植时,必须加大对其抚育管理力度,并根据印楝生长情况及时补充施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赖永祺.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13122. 2龚 伟,胡庭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与经营利用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2004(3):4852. 3刁阳光,史景顺.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适生区域选择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6 ):5960. 4徐裕华,王宗德.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512. 5东北林学院.土壤学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1981:6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