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961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2014 年是甲午战争爆发 120 周年,大众媒介基于那一段锥心国耻作了各种回忆,力图以史为鉴,唤起民族知耻而后勇的精神。至今“甲午”已经演化为一种符号,打上了“国耻”的烙印,亦成为描写民族伤痕历史的重要修辞。就新闻传播而言,修辞成为媒介进行新闻生产的重要手段,修辞运用的目的就是在福柯所说的“话语场域”中实现社会资本积累以及社会认同的建构,进而达到特定的劝服效果。 文献检索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发掘并涉及历史教训的文章已经非常丰富。但媒介对甲午战争的传播,是极为重要的考察民族记忆的指标。2014 年之前十年里关于纪念或反思甲午战争的报道散见于各类媒介。笔者在

2、中国报刊数据库以关键词“甲午战争”查到了部分报纸的有关报道,数量并不多。 本文重点分析 2014 年 111 月主要媒介的报道。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这四份报纸为例,观察其报道框架、消息来源、对策出路。经统计,人民日报相关报道有 27 篇,光明日报有 46篇、中国青年报有 22 篇、南方周末有 24 篇。整体看,四家报纸此类报道呈现的数量都不够多。检索的年份中有关报道也较少,可见媒介对民族记忆的强化还不充足。 框架使用与编码操作 21.框架理论来源于美国的实证研究 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现实变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依据,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解释与评价偏好。大众媒

3、介利用框架间接表达是很常见的手段,它所展示的主要是对事实的再现策略。对于事实的选择能不能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中考量。具体来看,人民日报、光明口报报道框架可以归结为三类:国耻、认同、爱国。 (1)国耻框架。在过去的 120 年中,对中国人民族自尊心刺激最大的事件之一便是甲午战争,一个蕞而小邦一举打败中华天朝大国,令人无法接受、耻辱无法抹去。两报没有回避这一点,人民日报 7 月 25 日(1894 年 7 月 25 日倭寇对北洋舰队高升号运粮船发动突然袭击不宣而战)发表了述评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开头就揭开了伤疤: 水陆并进,攻城略地。旅顺城内,日军四天三夜虐杀清军战俘和手无寸

4、铁的男女老幼两万余人。偌大旅顺城,只是因为遍布街巷的尸体需要掩埋,才有 36 个苦力活了下来。 甲午战争的重压以及这场战争引发的列强瓜分狂潮下,东方文明古国尊严扫地。笼罩神州大地的悲伤、愤懑、压抑氛围中,整个民族的精气神犹如微弱烛光风中摇曳。 很多报道的起点就是这一段国耻,展示无法回避的痛苦。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光明日报,2014 年 7 月 9 日)开头写道: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刻骨铭心的历史创伤和挥之不去的奇耻大辱,是近代以来中国国耻史上的黑暗一页。 3(2)认同框架。认同是对受苦受难祖国的认同,是对领导中国走出苦难的政党的认同,对和平的认同。先看苦难认同,人民日报刊发的述

5、评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说: 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清朝苦心经营的一支舰队在实力相当的对手面前输得精光的军耻,也不仅仅是昔日文明导师被后起岛国打败的国耻。甲午战争之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给出自己的答案:“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 山这样的历史记忆的愤懑呐喊,唤起的是对历史伤痛的刻骨铭心,也是对祖国的悲愤和依恋。近代中国人摆脱不掉作为弱国子民的身份,也就逃无所逃,只能是哀伤之后奋起而拯救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再看对政党的认同。自从亡国灭种的危机加深之后,中国人才开始了真正的奋战,这

6、才有了维新派、革命派的艰辛摸索,之后是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探索和浴血奋斗,建立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成为牢不可破的历史结论。 最后是对和平的认同。光明日报的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最后写道: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旋律的时代大势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任何妄图为军国主义招魂,重走侵略扩张老路的国家和民族,必将作茧自缚,成为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公敌! (3)爱国框架。通过历史事实研读归纳发现,很多报道中郡有一种爱国精神的强烈表达。 4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强烈的爱国宣导色彩不同,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侧重于从民间立场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不太关注的历史教训、人物命运等,培育

7、爱国自觉性。如张飙针对青年人存在遗忘历史的倾向提出“每个年轻人都要熟知甲午之败” (中国青年报,2014 年 8 月 1 4 日) ,南方周末则挖掘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菲,力图还原其本来面目,如丁汝昌、邓世昌等人(甲午战争将士后裔:丁汝昌玄孙卖书邓世昌已无嫡传 (2014 年 7 月 24 日) ,力图提供新的爱国解读思路。 2.编码操作 针对甲午战争爆发 120 周年,媒介新闻生产在借助于“甲午战争”的符号,传达符合时代需要的理念。也正是在媒介的一连串符码的组合中运用一些表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重新解读这种历史,重新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与价值。意义与价值生产依

8、靠于(媒体)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人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 具体编码上,媒体总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完成自己的操作。考察媒体具体的倾向表达就是:一是借助于信息来源,二是选材突出主题,三是语气倾向有利于表达立场。如卜表所示: 问题与原因 以上简单分析了四家报纸如何设置民族记忆议题,对此作了一定的价值解读,发现这些报道挖掘了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但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报道数量不足,二是框架使用难有创新,三是主题虚化和警示力度小足等。最为堪忧的是“去历史化”的5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媒介的商业化、娱乐化日益盛行,诱导受众过度消费以满足媒介经济效益,历史被影视戏说和搞笑,沉痛反思的传统被解构。种种因素导致民族记忆有被弱化的危险。 反思历史被边缘化,受众文化素质难以乐观。大多数受众从媒介的虚拟空间中寻找满足感,情感和思想的起伏变化都以媒介内容为“脚本” ,而媒介内容又多迎合低俗趣味,受众因为娱乐的麻醉而过度追求感官满足,消费主义四处弥漫,文化的反思轻如鸿毛。 结语 媒介对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对唤起民族记忆、反思落后教训、提升民族精神都有极大意义。媒介的选择框架与编码使用都有值得总结之处,媒介既要自觉担负文化传承责任,义要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让历史遗产发挥更加有效的作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