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泥塑:“小众”艺术品的现代式生存没有市场的传承与保护都是空谈 “80 后”小伙胡鹏飞是 2000 年从陕西凤翔来到北京的。凤翔泥塑与天津的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中国泥塑的三大流派。胡鹏飞来北京之前,就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泥塑手艺养活自己。 泥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女娲用泥土创世的神话,使得中国人与泥土有着更为亲近的联系。胡鹏飞对这门手艺是“纯粹的喜欢” ,他记得一段对“泥人张”创始人的描写:“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然而,来到北京之后,胡鹏飞发现这里和自己想的并不一样。 “北京充斥着各种高大上的东西,泥塑这种东西从原材
2、料上看,似乎既没有经济价值,也没有收藏价值。 ”胡鹏飞对?t 望东方周刊回忆了最初的困惑。 但凭借用时尚来包装传统形象、 “走产业化路线” ,如今胡鹏飞的泥塑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 200 万元。 与很多传统艺术一样,泥塑艺术面临着新时代下的困境。但还有许多如胡鹏飞一样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欢迎拍照” 2走进北京通州的一间小院,胡鹏飞正忙着指导几名工人给兔儿爷“开脸” 。每年临近中国传统节日,尤其是中秋节前夕,胡鹏飞总会异常忙碌。 胡鹏飞是这家名为“吉兔坊”的泥塑工作室的创始人。胡鹏飞告诉本刊记者,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泥质彩塑,兔首人身,于每
3、年中秋前大量上市。 老舍曾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过生动的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了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分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得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传统的兔儿爷制作工艺极为繁琐。胡鹏飞首先要精选泥料制胚,雏形初成后经过数日晾干,修饰打磨后,用白漆上底色,再用细毛笔蘸不同的颜料为兔儿爷画上面部五官、衣服、坐骑图案。十几道复杂的工序,讲究的是拿捏的力道和绘功的精细,一般要耗时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4、准备原料就不易。泥土的种类千差万别,一般选择杂质少、黏性好、可塑性强的。 泥土采集回来后,要经过多道工序摊开晾晒,将水分蒸发掉之后,再把土里的石块、杂草等杂质挑出来,用两毫米孔径的筛子过筛,得到较为细腻的颗粒。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达到泥胚的标准。 再之后,要将泥土加入清水,成为泥浆后再过滤,去除杂质。经过324 个小时的沉淀之后,泥和水自然分离。这时,颗粒用肉眼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放大镜下面才可以找到。 泥土在四季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下,状态并不稳定,开裂成为泥塑艺术品的一大天敌。为此,要在泥土中加入棉絮,以增加黏结性。经过五六个小时的人工捶打之后,泥土与棉絮终合为一体。 在胡鹏飞看来,泥塑工艺品
5、的制作过程“极为精彩” , “好多同行都怕被别人看见制作流程,但我们工作室门口写的是欢迎拍照 。 ” 集生产、展示、交流、传播于一体,这是胡鹏飞认可的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 改变传统技艺 把泥塑生意带到北京后,胡鹏飞曾苦苦坚持了三年,直到一次偶然的生意给他带来了转机。 “卖凤翔的虎头时,有人问起卖不卖兔儿爷,我就问当地的朋友这是什么。得知当时国子监附近有人一个兔儿爷能卖 100 多块钱时,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好。 ”胡鹏飞说。 之后,胡鹏飞就开始尝试着做兔儿爷。 “北京大爷很热心,给我提意见,说我做的兔儿爷哪不像,还给我讲兔儿爷背后的故事,我就一直改,也逐渐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 如今,胡鹏飞设计的
6、兔儿爷品种多达十多种,有骑葫芦兔儿爷,骑麒麟兔儿爷,骑白象兔儿爷,像胖阿福一样的兔儿爷以及穿着结婚礼服的兔儿爷兔奶 实际上,普通消费者往往会忽略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而单纯认为4价格相对于现代工艺产品而言偏贵,这让他们很难买账。 提到自己做的兔儿爷为什么能被大家接受,胡鹏飞说自己走的是品牌化路线, “用商业的方式去运作,把传统和现代人的时尚、审美相结合,通过包装、文字、图案的创作设计,让买主觉得提着这份礼品送人是一件体面的事,既有文化又时尚。 ” 传统形象走时尚路线并不容易。胡鹏飞告诉本刊记者,前几年,他们在设计兔儿爷的时候,也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传统兔儿爷的三瓣嘴呈三角形向下,显得严肃威武。而
7、胡鹏飞的笔画到三瓣嘴末梢时向上一挑,便挑出了一个笑容可掬、亲切喜庆的新版兔儿爷。 很多人都说兔儿爷不应该这样笑着,但是胡鹏飞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连专家都已经接受了。 ” 如今,胡鹏飞在北京、河北、陕西都开辟了基地以满足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兔儿爷的需求,每年他的工作室要制作近 10 万个兔儿爷。 同样在改进传统泥塑技艺的,还有胡新明。 1965 年,胡新明出生在陕西凤翔六营村的一个泥塑世家,父母亲都是当地的泥塑艺人,泥塑大师胡深则是他的叔伯爷爷。胡新明从小就开始学习泥塑。 作为“凤翔泥塑”的第七代传承人,胡新明见证了凤翔泥塑的起起落落。从明代开始,六营村就盛产泥塑,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凤翔泥塑的一个辉煌时期,那时全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泥塑,每逢庙会泥塑摊位红彤彤的一大片。 5然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几十年造型都没有变化的凤翔泥塑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当时的泥塑非常薄,轻轻一捏就会碎掉。为此,胡新明也吃了不少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