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李慧同以禅定之心学艺在一个初冬的中午,阳光不算明媚但也还算温暖,我见到了“鲁派”内画大师李慧同,是在他开办的“大同轩”内画艺苑。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男士,攀谈起来就像邻居家大叔一样和蔼可亲。我们的交流虽然有那么一点点障碍,但还算是“谈得来、谈的顺” 。 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李慧同,首届中国玻璃艺术大师、山东著名内画家、中国内画“鲁派”技术实力代表人物之一,师承王孝诚、李克昌大师,潜心研究内画艺术近三十年。 少年失聪进入无声世界 因父母支援
2、内地建设,1968 年李慧同出生在陕西汉中。这块对李慧同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构成了他童年记忆的全部,然而这份记忆更多的是痛苦与不幸。李慧同 10 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耽误了病情,后果就是他失聪了,从此便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他无法听到别人说什么,只能通过别人的表情来揣测说的内容。李慧同告诉记者,他总是随身携带本子和笔,以方便和别人交流。我们之间的交流同样也是这样进行的。 失聪后,父母带李慧同回到了家乡博山,李慧同爱上了绘画。那时李慧同就像是着了魔一样,白天画晚上画,每天学习文化知识对他来说2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但是他还是会挤出时间练习绘画。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李慧同初二就离开学校
3、,在家自学了一段时间,到博山一家工艺美术厂学习壁画制作。 关上一扇窗后打开了一扇门 在谈及失聪对他的生活,尤其是绘画创作的影响时,李慧同淡然一笑, “也许在别人看来失聪是件悲惨的事,但是在我眼里却并不如此。 ”也许正是像说的那样,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窗,然后又给你打开了一扇门。 1988 年,中国内画大师王孝诚挑选弟子,王孝诚看到李慧同的作品后,马上把李慧同引荐到当时非常有名的博山美术琉璃厂,让他学习内画。李慧同说,要不是因为碰到了王孝诚老师,以他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进美琉厂。从此,李慧同与内画结缘。一画就是 27 年。十年后,李慧同离开美琉厂。他说,美琉厂给他提供了学习内画非常好的平台,随着
4、技艺的提高,他需要向着更高的水平去追求。 对博山内画的现状,李慧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淡雅用色,冷暖对比,才是大路。他画人物,略施淡赭、浅青,画面就能生出温雅、纯正来。对于那些迎合市场,喜用大红大绿,动辄号为泼彩泼墨,他表示出忧虑。 果然,在大同轩里摆放的李老师的作品有关于苏东坡的公案、有梁山好汉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的传奇等历史人物,件件色彩淡雅,自然质朴。 要学艺:静下心 坐得住 3我们聊到内画传承,李老师说,长期以来,中国内画主要分为鲁、冀、京、粤四个大派,其中“鲁派”内画是四派中起步最早的,但是在发展上却以“冀派”最为迅速,而“京派”和“粤派”则已到了灭绝的边缘。像这样巧夺天工的
5、技艺,传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琉璃工艺品是纯手工制作,高温加热后的琉璃,软若糖稀,其艺术价值全在于工匠师傅的精妙拿捏之间。摄影/梁文生 李慧同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艺难,学艺苦,得静得下心,得坐得住,得有绘画天赋,缺一不可;二是现在是商业社会,选择多,人心浮躁,都喜欢选择见利快的行业,而学习内画至少也得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小有所成,并且即使学会了,能不能成名还是个未知数。这样,选择内画的人就越来越少,能学有所成的更是凤毛麟角。 说到这儿,李老师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失望的神情。据李老师介绍,他现在有六名弟子,有三名是职业学院内画专业的大学生,另外三名是社会上喜欢内画的孩子。这几个孩子都很踏实,内画做得也不错,这让他感觉很欣慰。他说:“鲁派内画不能断在我们手上。 ”